一道算术题里的真谛

弓之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儿时有一句口号: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其中的“省”,就是强调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怎么节约呢?除了在生产生活中要杜绝“跑冒滴漏”现象,还提倡“节约每一粒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于是一次星期六的算术课上老师就出了一个题目:算一算全中国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就可以让多少儿童吃上饱饭。当时全中国是六亿五千万人,城市户口小学生口粮定量供应标准是每月24市斤,根据这两个基础数据,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算出结果呢?老师没有说,让同学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并希望有同学能在下星期一算术课上交出满意答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的民用称重度量衡标准,刚刚由过去的十六两为一市斤改为十进制,变为十两为一市斤,二市斤为一公斤,而一公斤则确定为国际通用的kg标准。然而这种换算方法,当时多数成人都还不太清楚,小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但我爷爷常去中药铺抓药,对旧度量衡中的几钱几分非常讲究精准配方,他告诉我:十六两一斤就是160钱,现在十两一斤是500克,那一钱就是3.33克,让我拿一小把米去中药铺请药房先生称称看这一钱米有多少粒,然后不就好算了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爷爷懂点中医,也常让我去南京杨公井中药铺抓药,所以那里的老先生对我也较熟。我就把算数老师出的题目,当成是星期天的家庭作业来看待,抓了一小把米,一路小跑去了中药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药店的老师傅挺热情,笑着问我:“你这小东西跑这么远,就称这点儿米,是要来学徒当小伙计的吗?”我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请老先生您帮我称称看,半两米是多少,我要数数,一共有多少颗。”老师傅挺奇怪,用手扶了扶眼镜,探着身子朝我瞧了又瞧,说道:“你好像已经上三四年级了吧,还不会数数?就算要学数数,在家里用小火柴棒数还不行吗?”我见老师傅这么认真,就对着老师傅耳朵大声说:“我不但要数,还要算!但火柴棒算不出来。”师傅急忙捂住耳朵,连声说:“行行行,我帮你称!你别炸我耳了,我耳朵可不背!”说罢就拎起了算盘旁边的小药戥子,让我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小戥盘里放米,直到在5克的戥星处两边平衡了,就喊到:“停!”然后拿了一个装药片的小纸袋给我,让我把这5克米装进去,嘱咐我:“这里面的米粒数乘上100,就是一斤米的数量,拿回去数一数算一算吧!你小子学习这么认真,将来定会有出息的。”我一看此行目的已达到,拿过小药袋后连忙说了声:“谢谢老师傅!”就一溜烟儿地跑回了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家里,我把小药袋里的米粒仔仔细细数了三遍,确认是225粒,根据药铺老师傅的提示,扩大100倍就是一斤米,也就是22500粒米。如果全中国六亿五千万人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那每天共可节约:</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650000000(粒)÷ 22500(粒)=</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8888.89</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斤</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小学生每天吃饱肚子约需0.8斤米,那这些米就可以让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8888.89(斤)÷ 0.8(斤)=</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36111</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人</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吃饱肚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星期一的算术课上,老师问有哪几个同学做出了这道算术题?包括我在内,有四五个同学举了手,老师就问我们是怎么算出来的?那几个同学都是到菜场上去请卖菜的师傅来称的,有的称了半斤米回家数,有的称了一斤米回家数,称半斤米的数了近两小时,数出11000多粒;称一斤米的数了差不多三小时,数出23000多粒,而我数三次也不过只化了十分钟。老师当场表扬了我,并说这样的方法最科学,最精准,也最节省时间,完全符合“多快好省”的总路线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实在的,这样一道算术题我做出来后,受到老师的如此表扬,对我未来人生的发展走向,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使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精打细算”,什么才是科学合理的解题路径?甚至在我下农村当知青时,因为这种粮食的地方还经常缺粮挨饿,我便经常顺着那道算术题的思路去联想:什么样的节省才是切实可行的节约?生产上不去,光凭节约能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吗?还有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因为无论中国人心有多齐,实际上每天每人节约一粒米的情况都不可能发生,因为用这样节约的方式,把节省下来的米收集起来的过程,那也必然是巨大的人力浪费,可惜从效率效益和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来看,那个年代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由头,确实还出现过许多诸如“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杜绝跑冒一滴油,工厂加班多干一分钟,农民种地多挖一锹土,就会离共产主义更近一步”之类的并不切合科学实际的口号。不过事物都有两重性,那道算术题以及那个年代的许多口号,虽然在可行性方面现在看来是有缺陷,但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口号中彰显出的“节约”、“奉献”、“团结”、“友爱”、“担当”、“自强”、“奋进”等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也确确实实鼓舞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去为理想而奋斗,自觉去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付出自己的辛勤努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首往事,这样的数学课,这样的算术题,真的能让我时常回味,终生受益。</span></p>

节约

算术题

老师傅

一斤

老师

市斤

中药铺

同学

算术课

一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