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无锡县后宅公社农科站(知青点)部份知青金秋十月,相聚梅园纪念76届知青下乡四十五周年。2021.10.13

小泰基

<h3>本次活动纪念品。数载知青情,相逢是首歌</h3> <p class="ql-block">四十五年前的今天(1976.10.13)我们无锡县后宅公社76届城镇知识青年(一行19人其中男生5人女14人)继承毛泽东主席的遗嘱,在政府号召下继续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当天下午在公社人民大会堂召开欢送大会,由公社知青办主任万敏一支持召开,公社党委书记杨重庆讲话,居委主任徐秋方作欢送词,农科站(知青点)新任党支部书记唐敏芳作欢迎词,大会结束后个个知青佩戴大红花在一片锣鼓声鞭炮声中从西街走到东街河边码头乘坐农船(机动船)开往后宅公社新力大队庆家湾后宅小农场知青点。(养猪场约25亩左右,有数十间住房,有几排猪舍养着近百头猪简称百头场,繁殖场,里面有75届14名知青其中男8人女6人配老农数十人当时具体负责人邹根兴,董宁海,老农队长,周浩峰,知青队长,薛伟荣,会计,周祥荣,出纳,华洪元,兽医,王荣华(农科站成立后兼养猪场知青队队长),电工,严兴军,船老大〈76,11〉邓建明)。我们从此身份得到一个新时代的代名字<知青>。到达后我们男生按排同一个宿舍我是在宿舍门口第一铺位,吃晚饭时每人发一个大个塘瓷洋铁碗和塘瓷二盆子,晚饭统一,一菜一汤,菜是红烧山芋,青莱汤,饭我买半斤,合计一顿夜饭一角线左右了,我们每月生活费8元当时只能买一双上海产的回力牌高邦白球鞋。</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乡后成立无锡县后宅公社农科站,书记唐敏芳,主任丁关根,农技员沈勤方包括新增数十名老农。公社划分我们农科站筹备地新力大队楊家浜锡宅公路南边农田。组建后第一件,我和丁主任和老农李建华去无锡钱桥县水泥制品厂用公社财政所支票,用了500元,买一条5吨水泥农船,沿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摇回知青点。第二件事,当年11月间我和唐书记,丁主任,团支部书记薛伟荣(75届知青)一行四人搬离知青点去杨家浜一间四介头小屋约3X4米计12平方米(此房是当时是渔业大队遗留下来破屋)筹建后宅农科站,从一片白地(农田)开始,从规划到建房长迖近十个月(因76年冬季是寒冬),农科站用地宽东西走向154米X南北走向长300米,约69亩实际使用近60亩。具体见平面草图。</p> <h3>后宅知青点部份知青相聚无锡梅园纪念76届下乡四十五周年。</h3> <h3>后宅知青点75届部份知青相聚梅园。</h3> <h3>后宅知青点76届部份知青相聚梅园。</h3> <h3>图片中旁边的两位为后宅知青点77届部份知青相聚梅园。</h3> <p class="ql-block">我们下乡后组建了后宅公社农科站,书记为唐敏芳,主任为丁桂根,会计为华洪元,出纳为邹洁,农技员为沈勤芳(后由邹志伟接任),老农队长吴三虎,邹林发,团书记为薛伟荣,(后由林惠芳接任)知青分二队,队长,老知青薛伟荣,新知青为邹浩放,女队长为林惠芳,石惠珍,记工员为邹浩放,卫生员陆惠苹。从此展开正常工作</p> <h3>76年秋冬季节从此跟着老农早出夜归(走近半小时路程,每天走四趟),天天学做农活,从一个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城镇青年,变成了一个时代的新农民。农科站从规划种田地块,建设用房地块,道路用地都有我和薛伟荣二人完成了测绘成务。我们和老农从建路开始,整田平地,农田结方,一一做起,最后完了冬麦播种,平均每人种了近二亩田。这一场农忙活下来我们知青手上都磨出血泡,有些人手上,脚上,脸上还有冻创,冬季我们吃个主要素莱都是自己种个,山芋,老卜,白莱,青菜,大祘。吃不掉开船去无锡市卖呢,当时肉计划供应的,我们农场自己养猪,都不能自己杀!</h3> <h3>77年开春后,农科站开始筹建造房,我又被分配负责建房事务,主要做联系限接工作,跑知青办,工交办,砖瓦厂,建筑站,供销社,农机厂,手联社,联系建房用材,当时我们造房不经手货款,一律凭知青办介绍信向各部门采购材料,材料款由各部门凭介绍信及购物清单及接货人签字方可向知青办结算。也有限制,知青年平均170元下乡建房款,但总体不够。建房开始第一栋3X6米六间工具房,第二栋,知青用房3.5X10米十间平房,第三栋卫生间,计划当年九月份完工入住。在此解密(一)第四栋,当时预留了场地南边地块作为今后下乡人员增多,及今后知青成家用房,规划也是3.5X1O米十间二层楼房。从此开始农科站建起了一栋又一栋房屋,在建造过程中从一块砖,一担沙,一根木材基本上是我们青知做了搬运工包括小工,在此最累活是挑砖头女生挑2O一3O块,男生挑30一40块每块85砖重3斤多,总个挑了近十万块砖头,每挑一担从河边到工地要走近二百米路程。解密(二),在造第二栋时,开挖宅脚沟时,有些地方我们知青末参由开挖,原因是地下有墓地,最后几天大家集体放假停工,由建筑工人开挖,当时叫去我双板桥小店买了些鞭炮,开挖到棺材及尸骨就放鞭炮,但在此我还不能讲明真正的具体位置,敬请理解。知7青们这一年中是我们下乡最苦最累的一年,一年种三属农作物一属小麦二属是双季稻,还要造房子,而且建房提前完成。我们76届19人和75届近十人加老农数十人住进新房,从此结束了不要二头跑路了。同年下半年77届万和等5人(四男一女)下乡落户养猪场。接着改革春潮一波连一波,知青点落实无锡市,无锡县知青办政策,林毓芬同志因她属有无锡市全家落户农村,优先上调工作,但当时不带户口。紧接着全国知识青年恢复高考,多名知青参加了全国高考,最终先后考入大中专学院有薛伟荣(75届)考入大学第一人,万和(77届),张红卫(76届)三位同志。年底77届沈宝康同志参军也成当兵第一人。<br></h3> <h3>78年开春后公社又配人员张志新同志为农科站付主任加强农科站领导力量,主抓工业。叫我负责筹备小工厂任务。并参加县知青办在县二招召开县知青点办厂工作会议三天,我公社去了三人,我和万主任,张主任三人,会议期间还去参观无锡查桥公社吼山知青点,县无线电二厂,会议精神,是知青点办厂以农为主,以工为付,办厂以投资少,见效快全面发展。解密(三)当时三位领导建议组建后宅第二衡器厂,原因是我们三届知青中近十人下乡前来是无锡县后宅衡器厂做过工人,而且我做过供销,此方案被我否决了,理由是后宅衡器厂是居委所办的企业,是后宅镇居民福利工厂。后来通过走访,摸索联系到当时的无锡县土产公司的后宅老乡老刘同志,他建议我们做鸡毛掸子,符合办厂要求,最后研究决定由我负责筹办工作,从此开始走访考察无锡市,苏州市鸡毛掸子厂,同时联系无锡市日杂公司,无锡县土产公司鸡毛掸子销售情况后继续前往苏州鸡毛掸子厂联系培训及供货单位,最终得到苏州厂方老周厂长的大力支持,安排好人员人数,伙食搭伙在他家,住宿按排苏州虎丘知青点。回来后马上组织知青点人员去苏州培训,由我带队共计六人,我(邹浩放)张亚新,黄元德,蒋苹芳,郝菊仙,荣惠芬为期三个培训,培训结束同时调拨给我方近2千只掸子原材料,回来后马上成立无锡县后宅鸡毛掸子厂,组织人员,工房投入生产同时边生产,边联系销售无锡市日用杂品公司,边联系安徽宁国,浙江萧山土产公司组织原材料,很快第一批产品销往无锡市日杂公司,收到了第一桶金。因后来产量增加产品通过无锡县土产公司销往外省市。当时受到县知青办好评。</h3> <h3>79年我们知青点得到了进一步落实知青返城上调政策,顶替个替顶,上调按排个按排,由县知青办,劳动局,公社知青办,分批一一按排工作,按排工作进入由商业系统,供销系统,物资系统,邮电系统,及工厂系统。79年12月全部按排结束。从此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在这几十年中,有的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军工系统,教育系统,有点通过考试进入政法系依,有的调入教育系统,有点,系统组织调动,有的,因家庭原因调离原单位,有的,成为企业中层骨干及进入领导班子,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石惠珍,邹浩放,万和,成了中共党员。我们全体知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特色社主义建设作出自己应有贡献。今天我们部份知青又相聚无锡梅园纪念76届下乡四十五周年。</h3> <h3>最后在80年下半间农科站解散,唐敏芳接任后宅党校校长,张志新任后宅村镇办付主任,农科站改建成后宅段压厂。百头场改建成后宅菌种场。两地房屋在2020年间先后拆除。</h3> <p class="ql-block">1977年底本部份知青参加无锡县知青汇演。</p> <p class="ql-block">1977年底由公社知青办范敏一主任欢送知青汇演人员去参加无锡县知青汇演</p> <h3>原后宅农科站平面草图,总面积69亩,实际使用近60亩。此地块直到2O2O年间房屋全陪拆除被重新征用为(工业园区)。</h3> <h3>此照片是目前唯一收集到农科站部份人员的集体照,照片上为党支部书记唐敏芳同志带领部份团员去苏州团活动。</h3> <h3>此照片,农科站时我和华洪元出差南京与考取在南京上大学的薛伟荣在南京长江大桥边合影。</h3> <p class="ql-block">2010年元月,本次活动是我们全体知青返城后第一次聚会。召集组织人,邹浩放。活动经费赞助人,由薛伟荣,王荣华,华洪元,严兴军,邹浩放,林惠芳,石惠珍为各1OOO元,万和为2OOO元。活动地点,后宅双象洒店,时间一整天。</p> <h3>为第一次聚会纪念品</h3> <h3>2010年10月,邹锡春荣惠芳夫妻俩召集组织浙江长兴农家乐三日游(包括南浔古镇一日游,并提供统一服装,及所有照片)。组织人,邹浩放。</h3> <h3>2016年10月13日,:由邹浩放召集组织部份知青在无锡市天禧楼大酒店举行纪念76届知青下乡四十周年。</h3> <h3>2016年冬,由严兴军召集,邹浩放组织部份知青在无锡洛社中豪酒楼参加严兴军同志六十大寿,寿宴。</h3> <h3>2017年1月17日在无锡市天僖大酒店,徐岭,张杏妹,沈勤玉,林毓芬,蒋苹芳,五位女同庆六十大寿。</h3> <h3>由徐岭,张杏妹,沈勤玉,林毓芬,蒋苹芳五位同志为召集人,邹浩放组织部份知青参加她们的六十大寿,寿宴。</h3> <h3>2017年3月6日,由王荣华同志召集,邹浩放组织全体知青再一次在后宅双象大酒店聚会。</h3> <h3>2017年10月28日在无锡市德僖楼大酒店,汪丹丹,石惠珍,孙玉兰,邹浩放,邹洁,荣惠芳,陈建英七位同志共庆六十大寿。</h3> <h3>,由汪丹丹,石惠珍,孙玉兰,邹浩放,邹洁,荣惠芬,陈建英七位为召集人,邹浩放组织部份知青参加她们的六十大寿,寿宴。</h3> <h3>2018年4月21日由华洪元,钱云燕夫妻俩召集,邹浩放组织全体知青在后宅湿地公园又一次聚会。</h3> <h3>2018年8月23日张亚新召集,邹浩放组织全体知青又一次相聚在无锡古镇荡口迎宾楼大酒店。由于天气原因加上活动前后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众人为一人忙,很遗憾没有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h3> <h3>2019年4月27日晚无锡市知青纪念下乡(1969-2019)五十周年文艺演出。</h3> <h3>组织人邹浩放,出席观看纪念无锡市知青下乡(1969-2019)五十周年文艺演出,地点无锡市人民大会堂,观看人员为邹浩放,万和,严兴军,林毓芬,张杏妹,汪丹丹,蒋苹芳,及部份家属费用AA制。</h3> <h3>2019年11月9日由郝菊仙同志提议,邹浩放组织全体知青在无锡市南长街戏码头纪念知青返城四十周年。费用为AA制。</h3> <h3>本次活动纪念品。</h3> <h3>为本次活动通迅录</h3> <h3>本次活动,提议人严兴军,组织人邹浩放,费用为AA制。我们明年(2022)再相聚,纪念77届下乡四十五周年。</h3> <h3>本相册纪录着无锡后宅农科站(知青点)发展史和近数十年的知青活动。由于本人文化程度低写作水平有限及编辑有限。望大家看阅后敬请谅解。<br>制作人,邹浩放(小泰基)<br>2021.10.30<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