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梅里雪山外转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梅里雪山位于怒江大峡谷和澜沧江之间,与怒江州贡山县,迪庆州德钦县,西藏自治区的左贡县、察隅县毗邻。梅里雪山转经线路围绕梅里雪山、贯穿怒江、澜沧江两大峡谷,全长约138公里徒步道,途径两个4800米山口(多克拉、说拉),3000米至4000米山口5个,沿途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美丽的高山草甸,纵深的沟壑,高峻的峰峦……</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永久村——永是通牧场——多格拉垭口1号营地 徒步22公里。</p><p class="ql-block"> 早上10:00时,我们在德贡大桥汇合,随后永康兄弟驾车送我们到永久托拉垭口停车场。11:30时,我们四人开启了徒步转山的行程。起初,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爬,走了两公里多,才弟突然说是可能走错了,跟当地捡菌子的两位阿姨一打听,果然走错了。我们匆忙下山回到起点,大家重新出发,时间已是中午13:00多。</p><p class="ql-block"> 前方的山路从山腰一直延伸向隆那河源头,路边是低矮的刺栗树,路面还算平缓,虽然是正午的阳光,背上二三十斤的背包,也不觉得艰难。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到一个宽敞点的大树下,我们拿出干粮和水,先吃了一饱,又再次出发了。当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来到一个岔路口,路边有个小卖部,我们买了几瓶脉动喝了,稍作休息之后开始往上爬。此时,山路明显陡了起来,风景却格外美,茂林里的一块块巨石上长满了翠绿的青苔,身旁的隆那河宛如飘浮在晴空的素带,沿着很长的山路陪伴着我们一路欢歌,郁郁葱葱的古树愈发高大耸立,行走在这样的路上,一时忘记了匮乏。渐渐的天色暗了下来,到达永是通牧场的时候,天完全黑了。我们四人打着手电行走在坎坷崎岖、杂草丛生的野地里,忽然一阵牛叫声传来,在暗夜里显得十分恐怖,心里不觉一阵惊悸,翻过一道栅栏进去,果然看见两头牛,长长的牛角,瞪得大大的眼睛,一副随时要冲过来的架势。我正思量牛为何发出这样的吼声,只听得才弟几声吆喝,牛顿时乖了,我心里既惊奇又纳闷。天上的星空很美,繁星缀满了整个夜空,四周的山兽脊似的包围着我们,隆那河的水声在暗夜里依旧欢腾着。忽然前方的不远处有亮光微闪,寻觅过去,是一个窝棚,一个牧民坐在火堆旁,打听之后,知道离最近的营地还有二十分钟的路程。告别牧民,打着手电,满怀期待地走了近半个小时,21:30时终于到达了多格拉一号营地。两间塑料布搭成的窝棚里(一间带小卖部),一间生活用的火塘,听主人说这火塘从五月份到现在一直没熄灭过,火头上一口大锅一直烧着水,方便过往的徒步者使用。比我们先到达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已退休了的江西南昌的,是专程赶来转山的;一个是从浙江赶来专门来异地拍摄自然风光的小伙子。我们六人简单的吃了点自带干粮和泡面,喝好了水,胡乱地洗漱完就去歇息了。套上睡袋,躺在通铺上伸开四肢,听着附近的水声,还有那由外到内传来的窸窸窣窣声,腿和脚尖也感觉隐隐酸痛,整夜在浅睡眠中熬到了6:30时。</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多格拉1号营地——多格拉2号营地——多格拉垭口——作阿江德营地,徒步18公里。</p><p class="ql-block"> 6:30起床之后,就往山上进发,要到达山腰2号营地的时候,途中迎面遇上了从牛场下山来的当地村民,肥壮的牦牛在陡峭的山路上满意的向着家的方向走去。我们趁给牦牛让路的间隙吃好了早餐,又向着更高的山坡爬去。此时,太阳已经从山顶移到了山腰,照得人暖暖的。多格拉垭口海拔四千多,山路在面前呈“之”形向着天空延伸,坡越来越陡,七步一歇,五步一喘,甚至我放弃了背包里多余的食品和物什,在自我鼓励和咬牙坚持下,终于到达了垭口。回望山下,阳光温柔的洒向视野内的山川大地,昨日的一路风景都远远的抛在了脑后,高处山坡上的植被变换着不同的颜色,在阳光下显得五彩斑斓,山腰“之”字形附近的风马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山顶的峰峦裸露出结实坚毅的骨骼,悬挂在山尖的经幡昭示着后人朝圣的历史。站在最高处,从不同的背景彼此给对方留影后我们就开始下山了。</p><p class="ql-block"> 下山的路艰难又漫长,一路上我始终落在了后面,坡陡的地方,让我的左膝关节和脚指尖酸痛难忍,每一步都觉得是很难完成,于是我学着倒着走。下完垭口的陡坡,就到了偶有平缓的河谷小路。一路上,渴了就从背包里取出水来喝,饿了就从兜里拿出准备好的食物吃,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个舒适的地面歇一歇,途中又遇上两个从昌都来的年轻帅小伙。18:00时到达作阿江德营地,这时,南昌大哥和浙江小伙已在此营地恭候我们了。原本今天的目的地是曲那通,一打听,说是还有四个小时的路程,我因为脚痛实在走不动就住下了,约好第二天坐摩托车在阿丙村会合,才弟、萍妹、云妹三人继续前行。我在营地买了把15元的面条吃(纯煮面条,不添加任何佐料),洗了个脚,然后在火塘边给自己的腿按摩起来。天色暗下来的时候,就去寻梦去了。晚上,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伙人,听声音是藏民,也是来转山的,也跟我们住在了一起,半夜十分,迷迷糊糊中,这伙人就开始出发了。等我醒来,天已发亮,浙江小伙说藏民们夜里两点就出发了,我甚是吃了一吓!我起来买了个泡面,加了根火腿肠、自带荞饼。</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作阿江德——曲那通——辛康拉垭口——阿丙村——察瓦龙 全程29公里</p><p class="ql-block"> 7:05又开始前进了。这一路都是林路,平缓、陡坡、下坡交替着,每一段都不是很长。走到卢阿森拉垭口,这里一根根经幡在风中摇曳,青稞面、碗堆成小山,到处挂着哈达、手链、佛珠、衣服等,宗教气氛浓烈。正前方,卡瓦格博雪山清晰的矗立在远方。走在蜿蜒起伏的丛林里,除了下肢的疼痛,满身还是惬意的。来到最低处的河边,时间10:40分,我才到了曲那通,行程约8公里。</p><p class="ql-block"> 主人告知,才弟、萍妹、云妹 天不亮就出发了。我稍作歇息后,主人阿姨给我约了一张摩托车(300元),11:00正,我坐上车,双手紧紧拽住师傅的腰间。这路哪称得上是路?崎岖,狭窄,坎坷、陡峭,我坐在摩托车上,心惊胆颤的,生怕师傅稍不留神就会连车带人落入深谷。上坡时,我紧贴在师傅的背上,双手使劲撑住后架,担心重心后移导致车爬不上去;下坡时,我用力逮住行李架,害怕重心前移会给师傅驾驶带来麻烦!一个小时后,就到了辛康拉附近的休息站,几位队友正在这里休息。我和师傅也停下车与队友一起分享食物,观赏隐约显现在远处的雪山,山脚苍翠挺拔的古树,心情也轻松了好多。约摸一刻钟,队伍又出发了,翻过辛康拉垭口,俯视山根脚,就能看见阿丙村了。又一个小时的“之”字形山路,约13:00左右,我到达了林芝察隅县的阿丙村,沉默了三天的手机终于有了信号。村子干净又整齐,家家户户院子里晒满金黄的玉米,洋溢着丰收的味道。师傅把我带到路边的一家民宿店里,我先给充电宝、手机充电,顺便靠在沙发上给整条腿由上到下按摩。充好电,腿也觉得有些松了,就去外面买劲酒或想买瓶云南白药喷雾剂,再顺便看看阿丙村的模样。可找了好几个店,才买到劲酒,白药喷雾剂根本买不到。逛了一圈回来,用劲酒擦腿,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把两条腿都擦了好几遍,也找好了去察瓦龙的车(300元)。快到18:00时,徒步的队友也到了,我们马上出发,去察瓦龙的公路刚开始一段是柏油路,以后基本上土石路,左边是汹涌的怒江,右边是陡峭的绝壁,开车的司机不太遵守交通规则,一路上微信聊天,始终没放下手机,汽车好几次偏离正道,让大家都心惊胆战的。路遇网红打卡点大流沙,特意停车拍了照,20:00时左右就到了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 这里街道不长,但各种酒店、商店、药店、食店应有尽有。考虑到明天还要走很长的山路,吃过晚餐后我买了双新鞋换上,才弟还买了渴望已久的云南白药喷雾剂和劲酒,回到酒店,大家洗过澡后轮着给自己的痛处喷白药、擦劲酒,为明天的徒步做着充分的准备,直至很晚。三天来,这是最享受的一次夜宿了!</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察瓦龙——格布村——达姑拉垭口——来得桥——来得村 (包车25公里),徒步18.6公里</p><p class="ql-block"> 早上6:30从察瓦龙包车到格布村,一路先上山又下山,路又窄又险,不到两小时到达格布村,不一会儿,又来了一车人,说是从广东来的,今天决定住在格布村。我们四人决定从格布坐摩托上山,到达古拉垭口下面的村民拾菌夜宿营地,再步行翻越达古拉垭口。这段路依旧狭窄又陡峭,一边是临江,一边是临崖,车轮滚动在坑坑洼洼又碎石铺就的羊肠小道上,心里直发毛,很是惊险! 摩托车大约骑行了一个钟头,就到了山腰处的村民宿营地,又爬了约一两公里就到了达古拉垭口。五彩经幡飘动之处,一座烧香塔还留着余温,远处的群山被江水蛇形缠绕,垭口的另一面,是莽莽蓁蓁的原始森林,从山的这头一直铺向远方的江岸。下坡路又开始了,几天来,脚指甲已被挤成紫黑色,膝盖的酸痛有增无减,执登山杖的右手掌都起了泡。虽然换了新鞋,身上的肌肉酸痛感丝毫不觉得减轻,我还是选择用倒走的方式应对眼前的下坡路。今天的路绕过了一个又一个沟,越过了一道又一道梁,也有一坎坎几近垂直的陡崖,从高处一直向着江水的方向伸去……走到脚麻(脚)指酸、饥渴疲惫的时候,终于来到来得桥。</p><p class="ql-block"> 过了来得桥通向来得村的一段是直线上坡。走了一段上坡之后,腿部感觉变得有些轻松了。爬坡再走一段公路之后,终于在天刚黑不久到达了来得村。</p><p class="ql-block"> 村里第一户人家的大通铺已经住满了人。主人家安排我们四人住客厅。我们在主人家里自己动手煮了一锅鸡蛋蔓菁叶汤,第一次吃新鲜蔓菁叶,味道微苦,口感不错,配上自己下的面条,味道简直不要太爽口。吃完饭,用主人家找来的塑料桶,泡了热水脚,一天的疲劳疼痛在一桶热水中完全消解。</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来得村——梅求补功——尼玛牧场 徒步8.36公里</p><p class="ql-block"> 今天计划从来得村爬山到梅求补功,行程很轻松,算是休整。大家睡了个懒觉,吃饱喝足才慢慢上路。山上大多是长得曲曲弯弯又高大的刺栗树,树上挂满了树胡子。山还是很陡,反复歇息才到梅求补功的第一家宿营地。窝棚里干净整齐,一位热心的大姐给我们打酥油茶,烙全麦饼,我还尝了生青辣椒蘸盐巴,那滋味确实生猛。吃喝完毕,我们又请大姐给我们烙了一个饼带上,作为明天的干粮。山路平缓上行,我们与周围的高山山顶已渐平行。路上秋味渐浓,不时看见火红、金黄的一丛丛树木。天气突然变阴,落下几滴小雨。路上遇到了大姐的丈夫尼玛大哥,他骑摩托返回去为我们烧火、铺床。到达尼玛牧场,风很大,一个劲地往衣服里钻,很冷,仰头望浓雾笼罩的垭口,很难想象这里的海拔已经逼近五千米了。加衣保暖之后 ,我们围着火炉做饭,一锅高压锅焖饭,一锅红烧罐头煮洋芋白菜汤,白菜是在尼玛大哥的地里现掐的,海拔近四千五的地方生长的白菜,云妹只舍得掐一小把,除了解馋更为了点缀一下我们的汤锅。这是我们此行中最美味的一顿佳肴,吃完洗漱毕我们早早睡了。</p> <p class="ql-block">第六天:尼玛牧场——说拉垭口——扎西牧场——梅里水 徒步16.84公里</p><p class="ql-block"> 一早起床我们就上路了,约摸20分钟,天慢慢亮了,山上浓雾迷漫,我们仿佛行走在云端。说拉垭口寒风呼啸,吹得山谷轰轰作响,环视四周,所有的山仿佛都在脚下,怀着满腔的成就感,我们开始下山。越往下,山上的风景越美:山楸树满树火红,走近细看,树叶深红,树果粉红;三颗针树树叶鲜红,树针金黄;还有金黄的碧绿的不知名的许多树混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再走不远就来到了扎西牧场,一间间石砌的木搭的小屋散落在牧场,让人想到童话故事中的七个小矮人,一条小溪静静地在草场流淌,各色斑斓的树点缀在牧场上。我们一路前行,走过一座又一座木桥,一个又一个下坡,最后从一个河谷走出,到达了此行的终点梅里水。</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遇到许多人:一个人走,攻略做得极认真细致的南昌大哥;帅气寡言决心绕完四大神山的浙江小伙;一个人在深山经营,不会说汉话,喝着小酒自得其乐的多格拉营地大哥;一起从察瓦龙搭车到格布村有着纯真笑容的小伙阿珠多吉;来得村让我们住客厅的老爷爷和他的不愿多收一分钱的儿子;梅求补功热情好客爱干净的大姐和她同样热情稍有强迫症的尼玛大哥……一个个生命中的过客鲜活而温暖。一路上,无论是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还是绝美的风景,都给我不一样的体验。与自然凝视,与身体拷问,与心灵对话,这就是徒步的本真!</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