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浮于湖中,河过古镇,岛周水面千顷,白帆映红莲,鸟瞰这座繁荣于600多年前的神奇“岛城”,可以让您了解被称为“运河明珠”的南阳古镇的自然景观,南阳古镇就像一个千年未醒的水上“睡美人”,头在西北,左侧弯腰,腿向东南,呈L形,背后是广阔的微山湖,胸前的“长臂抱湖”将京杭大运河与外界隔开,南阳湖抱在怀里,古运河缓缓流过,汇入微山湖,都说微山南阳镇是中国“唯一”的古镇,东方威尼斯“南阳古镇”,这里充满了历史的味道。 2200年前的南阳古镇,始建于战国时期,是齐国南部边境的“南阳城”,是古代楚陆兵的必争之地,宋元时期,鱼台县称南阳乡,元初,南北大运河于1293年建成后,成为重要的商业港口,1331年元末,因修建“南阳门”而闻名,明朝中叶,南阳成为古运河沿岸的“四大名镇”(其他为下镇、扬州、镇江)之一,并达到顶峰,清初,黄河泛滥,淹没南阳湖,成为“南阳岛城”,四面环水。 康乾别院据说是皇帝南巡路过南阳古镇临时下榻的居住地。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康乾盛世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和发明推广御稻、双季稻等高产作物 ,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 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破亿,并连破三亿。 关于康乾盛世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帝也宣称:"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 此外,除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此有专门论述之外,当时官员使用"盛世"一词也较多,如:清政府在统一新疆全境后,户部右侍郎于敏中赋诗称颂乾隆帝:"觐光扬烈,继祖宗未经之宏规;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 。 "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清朝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识。 "康乾盛世"的这种历史记忆逐渐成形,也被文人学士广泛接受,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 康乾盛世因为在乾隆帝时期走向顶峰,亦有人称为乾隆盛世, 还有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因而甚至被称为番薯盛世。 康熙亲政后就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康熙五十年,清廷下诏永不加丁税即人口税,只收田租,但有人此举只是恢复明朝旧制。 康熙还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引进外来农作物,使得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在六次南巡期间,康熙考察民情习俗,亲自监督河工。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为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此外,为消除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和言论管控,实施文字狱,到雍正与乾隆时期这种情况加重。 康熙晚期,由于官员薪资过低以及法律过宽,导致吏治败坏,而太子一位反复废立也导致党争的始乱。终在1722年康熙临终时传位于胤禛,即雍正帝。 雍正即位后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他任用以干练、刻覆著称的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等。雍正还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表示自己勤于政事,他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亲自批改奏折。<br><br> 削弱亲王势力,注重皇子教育,采取秘密立储制度以防止诸皇子争位的局面。雍正所派遣的特务遍即天下以监控地方事务,官员们的一言一行都被他掌握在手里,密折制度在此时期完善,然而雍正还屡兴文字狱箝制言论自由;经济上实施摊丁入亩,减轻无地贫民的负担。 为解决地方贪腐问题提倡火耗归公,耗羡费用改由中央政府计算;设置养廉银以提高地方官员的薪水。然而雍正即位的时候获得隆科多的协助,赖年羹尧平定青海乱事以稳固政局,后来因故赐死年羹尧、幽禁隆科多。 1735年雍正帝去世, 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 乾隆时,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极盛。乾隆帝继位后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他以"宽猛相济"施政。此间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同时,银号在山西出现。 乾隆期间清朝疆域最大,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继续改土归流。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 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 到了乾隆晚期,乾隆帝宠信贪官和珅,官员腐化使政治大坏; 文字狱也是愈演愈烈;六次下江南所至铺张过盛,扰民有余,连年的征战致使国库严重损耗;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乾隆晚期到嘉庆时陆续爆发民变 ,清朝国力日渐衰落。 <br> 到18世纪末,康雍乾盛世进入尾声,西方出现负面评价。 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 1795年乾隆帝因为誓言 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 1799年乾隆帝去世,嘉庆帝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退。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到乾隆年间平定新疆,整个清帝国版图达到空前扩张,仅次于元。 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继承了1758年准噶尔汗国的边界,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史称"汉、唐以来未之有也"。 乾隆年间,香料群岛的苏禄上表求内附,乾隆帝以其险远不许。乾隆帝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绘成《乾隆内府舆图》。 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达到历史顶峰。康熙时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价、人民收入与官绅不轨之事,并以密折奏报,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时期趋于完善。 在中央,由于皇帝推崇乾纲独断,导致内阁形同虚设,清初还保留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康熙设立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雍正时设军机处,为政府最高决策机构,而军机大臣也是"跪受笔录"。 乾隆时期直接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明清虽然不设宰相,但是明代内阁大学士就有宰相之实,而清朝只有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有宰相之实,可见清代对大臣的管制之严。而三代帝王更是充分利用秘密访查、秘折上奏等方式以秘治秘、秘密治理力求最大限度的加强社会控制。 清朝在地方每省设巡抚(有的一省或几省还设总督),这种制度在雍正时期确立。总督、巡抚的权力很大,手握一省或几省的军政大权,但是清代有严密的监察体系和措施(包括御史制度和密折制度),所以清代地方权力虽大,但是一直是效忠中央。 康乾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保持着高效的办事效率,且没有出现地方督抚叛乱的情况,即便是遭受列强侵略,国家并无分裂,可以看出康乾制定的政治制度是成效的。 康乾时期国库财政储备充足,最高的年份达到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余万两。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大规模蠲免钱粮,康熙、乾隆两朝曾五次全免全国农业钱粮近3亿两白银。 明末清初时人类处于小冰期并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全球粮食作物产量普遍减少,有些地区甚至"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十亩之田只种一二亩"。 但是由于明代徐光启引进的新大陆高产作物甘薯的广泛种植,农作物的收成得到了保证,这段时间也成为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 康乾盛世对于上层社会生活来说是豪奢。而底层的人民来说则是普遍贫困。当时的中国官员对于吃饭十分奢侈,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许多道荤菜,而大众则是吃糠咽菜。 康乾别院的古戏台。 好戏连台。 演职人员。 男演员。 女演员。 古戏台上戏如人生。 古戏台。 好戏连台。 京剧红灯记。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某地隆滩火车站,共产党员李玉和,公开身份是铁路工人。这天,李玉和接到上级通知,说上级派了一个交通员,乘今晚七点半的火车来和他接头。此时敌人也得到情报,对火车站实行了戒严。 王连举发现情况不妙,找到李玉和,李玉和说以后要尽量少见面,把王连举打发走了。这时火车隆隆进站,交通员从车上跳下摔昏,李玉和让王连举掩护,自己把交通员背到家中,对上暗号,交通员把密电码交给李玉和,让他设法交给柏山游击队的磨刀人。 李玉和带着密电码来到接头地点,磨刀人也赶到,二人正欲接头,日本宪兵同时赶到,搜查在场人员。接头不成,李玉和把密电码放进饭盒,敌人没搜去。 敌人为找到密电码,拷问王连举,王连举叛变,供出李玉和。宪兵队长鸠山,对李玉和软硬兼施,用尽了所有伎俩,李玉和死不开口。 鸠山又到李玉和家中骗取密电码,失败,只好把李玉和一家三口押到刑场,打死了李玉和母子。释放了李铁梅,企图通过对铁梅实施监控的方法得到密电码。 铁梅带上密电码,在邻居田慧莲一家的掩护下,逃出虎口,直奔柏山。路遇磨刀人,此时,鸠山率宪兵队追赶铁梅至此,磨刀人让一个战士护送铁梅上山,自己率部分战友阻击敌人,打斗间,柏山游击队从山上杀下,把敌人一举歼灭。山上,铁梅把密电码交给游击队长,众战士欢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