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6日我们全家来到座落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海轩道377号的国家海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家海洋博物馆,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其地位堪比故宫博物院,可以称之为“海洋上的故宫”;其建立体现的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国家海洋博物馆承担着重塑中国海洋价值观的重任;不仅是天津滨海新区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国海洋事业的文化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位于天津的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是中国首座国家级综合性、公益性海洋博物馆,它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的博物馆,承担着重塑中国海洋价值观的重任,是中国海洋事业的文化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是由自然资源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米,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米,建筑主体3层局部4层,陈列展览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版块,共设六大展区15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远古海洋、今日海洋、发现之旅、龙的时代”这四个展厅,从外观到馆内,都可以说是非常震撼。</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参观了海军752导弹护卫艇。“红星级”导弹艇是中国海军第二代导弹快艇。80年代末期,为加强我国在南沙群岛的领有权、缓解当时近海巡逻压力,中国海军开发了037037-II型(也称为037-IG)“红星级”导弹艇,由上海求新造船厂开工建造,1991年首艇建成交付海军使用。</p> <p class="ql-block">海军“红星级”导弹护卫艇余庆艇(舷号752)于1991年5月下水,服役于南海导护二大舰队,2014年8月正式退出人民海军战斗序列。该艇满载排水量478吨,艇长62.8米,型宽7.2米,吃水2.4米。配备有两联装(YJ-8-2)舰舰导弹2座,37毫米/63双联全自动舰炮2座,14.5毫米双联机枪2座。余庆艇先后圆满完成中越北部湾联合巡逻、博鳌论坛安保以及总部、海军、舰队组织的演习演练等重大任务,曾在海军装备检查中获得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2015年,国家海洋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签订《752导护艇停放协议》,军事博物馆将征集的海军752导护艇委托国家海洋博物馆管理。在该馆筹建期间,该艇停放于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渔港。国家海洋博物馆建好后,将这艘展示海军某型舰艇装备发展历程的“活教材”接回南湾。752导护艇的回归和落位丰富了海洋博物馆的户外展览内容。752导护艇将用它的光辉航迹生动诠释我国海军的“海上利剑”精神,指引我们向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航进!</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版块,共设六大展区15个展厅。每一个标本都做的非常精美,特别吸引人。每一个标本都做的非常精美,特别吸引人。标本颜色异常鲜艳,像活着一样。</p> <p class="ql-block">走入展厅,琳琅满目的远古海洋化石、长9.4米的鲸鲨标本。</p> <p class="ql-block">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宋元福船”复原模型......很多在海洋科普书籍中都难得一见的海洋文明珍宝,我们都会一一领略。</p> <p class="ql-block">宋元福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宋元福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灾害》专题展览占地约1850平方米,包括动态星球、风起浪涌、山崩海啸、冰冻危机、海岸防护等主题内容,通过沉浸体验、参与互动、复原场景、视频展示等多种手段,带领观众系统了解海洋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p> <p class="ql-block">观众将身临其境般感受扑面而来的巨浪台风,在长达50米的造浪池前直观人类的防灾智慧,在显微镜下发现那些可能带来生物潮的小生命的活跃……在一串串精确数据面前、一幅幅摄人心魄的场景面前、一个个精彩体验之中,深层次认识海洋,直面强大却又不可抗拒的自然伟力!从而认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倡导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p> <p class="ql-block">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灾害展厅。关于灾难、天文等“超纲”内容,海博也很用心,球幕电影和大型造浪机,让大家能亲身感受灾难的恐怖。海洋天文可是重头戏,为了能在大洋中辨别方向,天上的星星就是最棒的指路明灯。展馆还把太阳系的几大行星都罗列出来,分别生动地展示了它们表面的物质,浅显易懂!</p> <p class="ql-block">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参与了国家海洋博物馆筹建中的海洋灾害展厅规划设计与论证,包括展厅规划造波场景演示的方式(水槽or水池)、造波能力、规模尺度、功能需求和演示方式以及波浪防护工程相关元素的体现等。并承担了波浪实景演示水槽的造波系统的研发建造工作。</p> <p class="ql-block">自2009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海洋灾害呈严重多发态势,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威胁。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沿海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都愈发重视海洋灾害防御。</p> <p class="ql-block">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海洋灾害预警报等方面的进展,有效地减轻了海洋灾害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国海洋部门在风暴潮、赤潮、灾害性海浪、海冰等主要海洋灾害的监视、监测、调查研究、分析预报及警报技术系统的建设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目前,我国已成功建成较发达的海洋监测监视网络,并且海洋管理系统,海洋资料服务系统以及海洋环境预报系统也正逐步迈向世界先进水平。</p> <p class="ql-block">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沿岸地区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海啸灾害及赤潮、海水入侵、溢油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p> <p class="ql-block">远古海洋展厅以地质年代为轴,通过展览叠层石、三叶虫、鹦鹉螺、菊石、鱼龙等1158件化石标本,讲述了46亿年以来地球、海洋和生命的演化故事。</p> <p class="ql-block">远古海洋展厅展柜左边展示了生命的形成。1953年,年仅23岁的米勒与他的导师一起完成了米勒实验。他们在形似这个模型的装置中模拟了在原始大气条件下无机物成有机物的反应过程,其结果从化学演化的角度,揭示了在原始海洋的环境中是可能诞生生命的。</p> <p class="ql-block">沿着展线向左走,将进入远古海洋的第一部分,洪荒海洋——前寒武纪海洋。</p> <p class="ql-block">在展柜中,我们能看到三叶虫的相关资料和珍贵化石。展线左右两侧展示的是前寒武纪时代的海洋。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约5.41亿年前,一段漫长而缺少生命的时期。在前寒武纪时代中,地球上第一次出现了氧气、原核生物等,为更高级的生命在海洋中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图是来自摩洛哥距今五亿年的寒武纪三叶虫。</p> <p class="ql-block">在右侧展柜中的这件展品,是采集自天津蓟县的叠层石,它是地球出现氧气这一过程的见证。最早产生氧气的生物,主要是一种叫做蓝细菌的低等原核生物。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吸附周围的碎屑颗粒,留下一层层的矿物质沉积,以每年一毫米的速度逐渐积累成了叠层石。参观完叠层石,沿着展线向前走,我们能看到新元古代部分。</p> <p class="ql-block">沿着展线向前走,进入圆形展厅,开启远古海洋的第二部分,生命海洋——古生代海洋。在左侧第一个展柜中,我们可以看到古生代的第一个时期——寒武纪。</p> <p class="ql-block">海洋是生命起源、生命爆发的地方,是生命演化的推手,是生命遭受灭顶之灾的避难所,也是造成先进生命多元化的隔离带,它是生命真正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远古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呢?展厅告诉我们,海洋的出现竟然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大量水汽,然后以降雨的形式产生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得是多么大,持续多长的雨啊!</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能都知道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往常我们看到的表现生命爆发的方式,一般是科普画或者好一点采用CG影像,但是有化石的印证好像才更符合博物馆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亚洲杯椎鱼龙化石</p> <p class="ql-block">纵观古代海洋,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海洋孕育了生命,但是一旦海洋生命繁盛,生命就倾向于离开海洋,走向陆地;而一旦陆地生命发展的繁盛之后,生命又倾向于回到海洋,概莫能外。多么有意思的现象啊!</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鱼龙化石</p> <p class="ql-block">下图化石来自摩洛哥,目前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沧龙化石标本。</p> <p class="ql-block">寒武纪,距今约5.4 亿年-4.85亿年间,该时期气候温暖,海平面升高,为新物种的诞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是影响至今的。</p> <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的生物门类,都在短短几百万年间纷纷涌现,第一次出现了脊椎的雏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大脑、眼睛等结构。</p> <p class="ql-block">跌宕起伏的二叠纪海洋。二叠纪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距今约2.99-2.52亿年间。在二叠纪末期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生物就此消失。</p> <p class="ql-block">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火山运动和造山运动频发,使得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进一步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为我们人类所熟知的史前生物—恐龙类爬行动物的登场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进入远古海洋的第三部分,龙海沧桑——中生代海洋。展示的是新生海洋——新生代海洋部分。新生代海洋是6600万年前至今这段时间的海洋。新生代时期,海洋地理环境、生物种类都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喜马拉雅山脉逐渐隆起,南北两极形成了极冷的气候,海洋地理环境也形成了我们如今比较熟悉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新生代海洋中海生爬行动物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更熟知的腹足类、哺乳类、鱼类、双壳类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典型的生物——牡蛎礁和贝壳堤的化石。下图是天津港的贝壳堤的化石标本。</p> <p class="ql-block">今日海洋展厅展示了本底海洋、生命海洋、海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大部分知识,整个展厅5000余件精美标本令人赞叹,有长达9. 4米的鲸鲨标本,极其罕见的怀孕双髻鲨塑化标本,海底滑翔机蝠鲼、大王乌贼以及300余种五彩斑斓的鱼类、100多种海生鸟类、品类较全的一套中国海域无脊椎动物标本。</p> <p class="ql-block">《今日海洋》展厅,展厅占地约2800平方米,展品6000余件,展线长约500米。在这里我们将会以更加科学的眼光认识海洋,了解海洋。</p> <p class="ql-block">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因此在外太空俯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分布很不均匀。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比例分别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分别是80.9%和19.1%。虽然二者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但是在北半球,陆地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7.5%,在南半球,陆地占总面积的32.5%。所以有人把北半球称为陆半球,把南半球称为水半球。</p> <p class="ql-block">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水体的总称,洋为主要部分,而海则为次要部分。洋即大洋,是海洋的主体,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其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2-3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会结冰。</p> <p class="ql-block">我们逐渐深入海洋发现,与陆地一样,海底也有山脉,有海丘,有平原,还有盆地等地貌特征。而从陆地到海洋,我们则需要先后经过陆地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展板就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海洋中这些地势地貌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与陆地一样,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延绵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漫无边际的深海平原。</p> <p class="ql-block">海洋中还存在丰富的物质,海水是海洋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海水也有着和其他水体不一样的物理特征,比如温度与密度,还有海水的颜色、声音与透光度。</p> <p class="ql-block">海洋水的化学特征也是独一无二的,海水中有丰富的化学元素,通常分为常量元素、营养元素、微量元素三类。生命起源于海洋,生命中的一些化学元素组成比例也几乎和海洋中的化学比例是相近的。海洋当中也蕴藏着许多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珍贵的气体资源,因而海洋也是名副其实的“液体矿藏”。</p> <p class="ql-block">由陆到海的过渡地带我们称之为海岸带。海岸带通常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在下面的展柜中,展出的就是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海洋生物。</p> <p class="ql-block">潮上带是经常暴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海水淹没的陆上地带,如海蚀崖、滩肩或沿岸沙堤及海岸沙丘等。玉黍螺类、沙蟹、变形蟹、滨螺等常栖息于此。</p> <p class="ql-block">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潮间带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栖息地,既有石质的,也有泥质的,还有沙质的。丰富的栖息地让这里的生物也复杂多样,像藤壶、帽贝、海星、等生物 都能看到。栖息生物有藤壶、帽贝、海星、大型海藻、海草、蠕虫、海龟等。</p> <p class="ql-block">潮下带指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浪蚀基面以上的浅水区域。栖息生物有鱼类、虾蟹、珊瑚、苔藓动物、棘皮动物、海绵类、腕足类及软体动物等。海岸带为生物提供了宽广的栖息地和营养物质,这里是生物种类最为众多的地带之一,也是人类适宜的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同时也是人类的资源宝库。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规模日益扩大,这片美丽的深蓝色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污染。</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头上,有一个五米多长的白鲸模型,白鲸的后半部分被废弃的塑料瓶、垃圾袋等海洋垃圾填满。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海洋垃圾已是公认的“杀手”。据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海洋中至少有5.25万亿个塑料碎片,总重将近26.9万吨。可持续发展海洋生物资源,人与海洋和谐共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保护环境关爱海洋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p> <p class="ql-block">大王乌贼:在展厅中间展示的就是大王乌贼了。大王乌贼是世界上第二大软体动物,此展品是国内唯一一件大王乌贼塑化标本,是馆内重要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王乌贼标本,体长8.3米。</p> <p class="ql-block">海禽:在左右两侧的展柜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各种海洋鸟类。海洋鸟类是以海洋为生存环境,以海洋生物为全部食物或主要食物的鸟类的统称,全球统计约有670余种,包括“海岸鸟”和“海上鸟”两类。</p> <p class="ql-block">白海豚、中华鲟、江豚:在这边展柜中摆放的是白海豚和中华鲟,在展柜左边外侧我们还会看到江豚。</p> <p class="ql-block">鱼类浸制标本:下面的展柜中展示的都是鱼类浸制标本。浸制标本是动物标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利用防腐固定液的化学性质,处理和保存标本,防止标本发生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鲸鲨标本:在展厅抬头向上看,我们会看到悬挂在空中的鲸鲨标本(下图)。鲸鲨隶属于软骨鱼纲须鲨目,是目前为止海洋中最大的鱼类。</p> <p class="ql-block">北极:下面我们看到的是北极,极地在地球的南北两端,也就是南极和北极,是长年白雪覆盖的地方,气温非常低,以至于几乎没有植物生长,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有着另一番景象。</p> <p class="ql-block">南极:下面的图我们看到的是南极,南极洲腹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那里仅有的生物就是为数不多的植物、昆虫和企鹅。</p> <p class="ql-block">无脊椎动物:在大展柜中,我们看到的是无脊椎动物。大多数的海洋生物都是无脊椎动物,今日海洋展厅有6000余件海洋无脊椎动物标本,门类比较丰富,涵盖了中国海域无脊椎动物标本的大部分门类。</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中国海域无脊椎动物标本。</p> <p class="ql-block">海洋哺乳动物:小鳁鲸:在下面的两个展柜中,展出的是海洋哺乳动物:小鳁鲸的塑化标本。</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小鳁鲸塑化标本。</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怀孕双髻鲸鲨塑化标本。</p> <p class="ql-block">海狮、海豹、海狗:下面两个展柜中为我们展示了海狮、海豹和海狗,海豹海狮海狗也属于海洋哺乳类动物。</p> <p class="ql-block">斑海豹、髯海豹、环斑海豹、北海狗:在右边的展柜中,你看到的是三只海豹和一只海狗。</p> <p class="ql-block">塑化技术我过去没有听说过,这绝对是该展厅的大亮点!简单来说就是制作好的标本栩栩如生,非常传神,叹为观止的精美标本令人对海洋充满无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贝壳展区:在这个圆形区域中,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贝壳。软体动物的外骨骼就是我们常说的贝壳。</p> <p class="ql-block">库氏砗磲:在这个六边形的独立展柜中,展示的是库氏砗磲,砗磲是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被誉为双壳贝类之王。</p> <p class="ql-block">飞鱼:银汉鱼目飞鱼科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以“能飞”而著名,所以称飞鱼。飞鱼长相奇特,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像鸟类的翅膀一样。但飞鱼不是飞翔,而是像翅膀一样的大胸鳍能让它们在水面上做短暂的滑翔。</p> <p class="ql-block">刺鲀:刺鲀,硬骨鱼纲,鲀形目,刺鲀科鱼类的通称。共有19种,中国产8种,常见的有六斑刺鲀、眶棘短圆刺鲀。体短圆形,稍扁平,尾柄短小,体长可达60CM。</p> <p class="ql-block">鹦鹉螺: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p> <p class="ql-block">海马:海马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眼可以各自独立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