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留下青葱岁月的地方

踏浪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3月13日。那天下着毛毛细雨。青葱岁月的我们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来到了安全公社,茶窖大队13生产队。成为了知识青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学校没学到多少东西,被称为知识青年实在徒有其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离开家人告别父母奔赴农村的那天,县领导为我们这批知青在人民大礼堂召开了一个短暂的欢送会,会上首先是县主管知青工作的领导讲话,然后是下放知青代表表决心。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知青代表站在麦克风前,挽着袖子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表示,"我们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扎根农村一辈子,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好像还说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之类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年全县下乡的所有知青是以各自父母所属系统(单位)分配到公社和大队的。我们属于财贸系统的子弟,分配到安全公社。粮食局和财政局的子女被分配到一个知青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开始我们知青组共12人,男的是聂新安、冷军、刘立明、龙安元、靳德红、周国华、谭登文,女的是王忠平、刘树华、朱光明、杨学珍、金则秀。两年后又加了3个有点调皮喜欢惹事的小弟弟,他们是张国胜、刘军和伍志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岁月如梭,转眼就是46年过去了,当年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已慢慢进入了暮年。在漫长的人生中,虽然各自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状态。尽管都已成为家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是谁也忘不了在一个锅里吃过四年饭的知青战友。为了寻找在那蹉跎岁月里难以抹去的印记,我们几位老知青在组长新安(聂新安)和王忠平(新安的老婆,也是同组知青)的安排下重返了故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知青组在生产队的最南边。由一个大队的旧电排(抽水排水的地方)改造而成的。知青点是座北朝南的砖瓦房,三个正间外加东西两个横屋。西边横屋是厨房和仓库,房屋的后面是猪圈、厕所和菜园。三正间中间的屋是学习室,其它几间住着我们12位知青(7男5女)46年过去,知青点已不在了。原址已成了村里的宅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村民曹环喜的引导下,我们重新在原来的生产队慢慢走了一圈,同时也拜访了过去和我们一起劳动、一起挣工分的社员。真没想到,时隔46年,这些老人依然叫得出我们的名字。我指着同伴开玩笑问当年生产队的严会计:"你还认识这位当年的小女孩吗?他走近认真看了看笑笑说“我认识啊,她是朱毛儿(朱光明)”。当然,他也认出了我和冷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前,生产队属于田园化的规划模式,整个布局都成为500×500米的正方型。农田大小也大致相同,基本上是五亩一块的划分。每个生产队几十户人家的房子都建在一条线上,房屋的大小、朝向也是一致的。就是每家禾堂敞养的家畜种类与数量也都差不多(当时不存在发展养殖业一说,多喂几只鸡鸭都会定性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被批判的)。生产队虽然贫穷,但也显得美观整齐,统一出工、收工,这样也便于生产队长的管理。可现在新住房代替了过去的茅草屋;水泥道也代替了过去的泥巴路。整个布局已找不到原来的影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行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时间这把无情的刀,把过去身强体壮的劳动力变成了现在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把当年漂亮如花的小姑娘变成了站在眼前的老太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当时下放的这个地方是大队最穷的一个生产队。46年过去了这里也还有老人的生活状态不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好像还停留在往日的时光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乡下回来,坐下来又重新聊到了我们过去经历中一些有趣的事情,并决定从现在开始重新联系此次没去的知青战友,在我们下乡50周年的纪念日又重返那个地方。我虽然已远离了家乡,可我向他们保证,到时候也一定会回来与大家同行,重返那难以忘怀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文字:踏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摄影:踏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出镜:知青与当地农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拍摄地:原茶窖大队13生产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