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珍稀”而珍贵

邱建华

<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2021年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收录的物种及种下单元达127950个。</p><p class="ql-block">每一种生物都不可替代,每一个生命都不容忽视。</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p><p class="ql-block">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一起努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部分珍稀动植物简介↓</b></p> <p class="ql-block"><b>↓大熊猫的习性:</b></p><p class="ql-block">大熊猫的食物主要以竹子为主,偶尔也会吃一些肉食。它们生性孤僻,常分散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善于爬树。大熊猫的雄兽和雌兽平常都是过着独居的生活,到了繁殖季节,才“同居”。雌性熊猫怀孕约5个月,即可产仔,刚生下的幼仔体重仅有150克左右,小熊猫在长到两岁,就开始独立生活。</p> <p class="ql-block"><b>↓小熊猫的生活习性:</b></p><p class="ql-block">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在活动的地方常见有许多草绿色的粪便,与浣熊一样颇爱清洁,在固定地点排便,取食后有用掌揉擦嘴脸或用舌头把嘴边添洗干净的习性。</p><p class="ql-block">小熊猫平日栖居于大的树洞或石洞和岩石缝中,早晚出来活动觅食,白天多在洞里或大树的荫深处睡觉,睡时好把头蜷缩在四肢中,前肢抱住头部,以尾覆盖在身上,有时两脚下垂高卧于树枝上,善于攀爬,往往能爬到高而细的树枝上休息或躲避敌害。脚底长有厚密的绒毛,也适于在林下滑湿的苔藓地、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时前足内弯,步态蹒跚,与熊相似。平时行动缓慢,性情较为温驯,很少发出叫声,听觉与视觉较迟钝,嗅觉也不特别灵敏,一般单只或成对或集小群活动,无冬眠习性,下雨、雪时多在岩石缝隙中或大树树荫深处躲避雨雪。</p> <p class="ql-block"><b>↓东北虎(西伯利亚虎):</b></p><p class="ql-block">西伯利亚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sp.altaica):又称东北虎,是虎的亚种之一。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成年雄性西伯利亚虎体重平均为250千克,头体长约为2.3米;成年母虎平均体重约为170千克,体长约为2米,肩高1.1米左右,尾长1.3米左右。最大身长可达2.9米(含尾长)。野生西伯利亚虎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之美称。</p><p class="ql-block">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活动范围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会爬树,很少袭击人类。东北虎主要捕食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也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捕食方式为偷袭。孕期为103-105天,一胎生2-4仔,2-3年生产一次,野生寿命15至17年,最高为20年,人工饲养情况下寿命为20-25年。</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由于栖息地被破坏与偷猎,至2015年初统计,世界上仅存野生西伯利亚虎仅500头之内。</p><p class="ql-block">△东北虎别名:西伯利亚虎、阿尔泰虎、满洲虎、乌苏里虎、朝鲜虎、阿穆尔虎、俄罗斯虎。</p> <p class="ql-block"><b>↓藏羚羊生活习性:</b></p><p class="ql-block">藏羚羊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p><p class="ql-block">每年四月底,公母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仔,然后母羚又率幼仔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徙过程。早晚觅食,善于奔跑。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有少数种群不迁徙。</p><p class="ql-block">性情胆怯,常隐藏在岩穴中,或者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挖掘一个小浅坑,将整个身子匿伏其内,只露出头部,既可以躲避风沙,又可以发现敌害。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千米,寿命最长8年左右。</p><p class="ql-block">藏羚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但在食物条件比较贫乏的冬春季节,其觅食时间就延长,所以白天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在四处活动;而在食物充裕的夏秋季节,则中午都在湖边、河岸或较低凹处休息。早晨和黄昏出来活动,到溪边觅食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杂草等,苔藓、开黄色小花的针茅草和拓荒先锋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是它们的美味。平时多结成3-5只,或者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逃逸时雄兽在前,依次跟随,很有次序。但有时会突然出现发疯似地狂奔乱跳,这是因为有蝇蛆钻入了它的屁股内。它的宽大的鼻腔有利于呼吸,所以能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奔跑,时速可达80公里,常使狼等食肉兽类望而兴叹。 </p><p class="ql-block">另外,当狼突然逼近的时候,藏羚群体往往并不四散奔逃,而是聚在一起,低着头,以长角为武器与狼对峙,也常常使狼无从下手,只得作罢。冬末春初为交配季节,雄兽处于兴奋状态,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每只雄兽大约控制10-20只雌兽,严格看守,不让一只雌兽溜走或者被其他雄兽夺走。如果发现有其他雄兽靠近,便会便挺身而出,低首发出叫声,并以角猛击。有趣的是,失败者往往掉头逃跑一段后,又慢慢地尾随过来,直到多次失败以后,才不得不放弃。还有的时候,雄兽会以肛门指向雌兽们,并且用蹄击地,曲尾低首,发出轻蔑的叫声,表示不再愿意统领它们。雌兽们就可以自动解散,寻觅其他雄兽去了。</p> <p class="ql-block"><b>↓雪豹的生活习性:</b></p><p class="ql-block">1、独居</p><p class="ql-block">雪豹平时独栖,仅在发情期前后才成对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设在岩石洞中、乱石凹处、石缝里或岩石下面的灌木丛中,大多在阳坡上,往往好几年都不离开一个巢穴。</p><p class="ql-block">2、以羊等高原动物为主食</p><p class="ql-block">雪豹以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旱獭、鼠类等小动物以及雪鸡、马鸡、虹雉等鸟类,在食物缺乏时也盗食家畜、家禽,在食物特别短缺时也吃植物。为了猎食,雪豹往往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饱食后可以一个星期不进食。</p><p class="ql-block">3、昼伏夜出</p><p class="ql-block">它们是一种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白天很少出来,有时会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p><p class="ql-block">4、交配方面</p><p class="ql-block">年轻雪豹的“婚姻”,彼此只图一时的两倾相悦,可爱的雪豹“宝宝”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现在在何方,只有极少数的成年雪豹会信守“婚姻誓言”,与配偶长相厮守。</p><p class="ql-block">5、产仔方面</p><p class="ql-block">雪豹的配偶期多在冬末1~3月,雌兽妊娠期98~103天,一般在4月中旬或6月初产仔,每胎3~5仔,大多在清晨生产。幼仔约在18~22个月后离开母亲,独立生活。在野外的寿命一般8~13年,而在动物园的寿命可超过15年。</p> <p class="ql-block"><b>↓藏狐的生活习性:</b></p><p class="ql-block">常见于海拔达2000~52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草原、荒漠草原和山地的半干旱到干旱地区。</p><p class="ql-block">昼行性,独居,但也可见繁殖对于幼崽在一起的家庭群。藏狐主要早晨和傍晚活动,但也见在全天的其他时间活动。洞穴见于大岩石基部、老的河岸线、低坡以及其他类似地点。巢穴有1~4个出口,洞口直径为25~35厘米。</p><p class="ql-block">食物主要为鼠兔和啮齿类。食物中95%为高原鼠兔和小型啮齿类(松田鼠、高山鼠、苍鼠);残余物还有昆虫、羽毛和浆果。还有沙蜥、喜马拉雅旱獭、麝、岩羊和家畜。</p> <p class="ql-block"><b>↓白唇鹿的生活习性:</b></p><p class="ql-block">白唇鹿喜群居,除交配季节外,雌雄成体均分群活动,终年漫游于一定范围的山麓、平原,开阔的沟谷和山岭间。</p><p class="ql-block">主要在晨、夕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卧伏于僻静的地方休息、反刍。在气温较高的月份,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地区,9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又慢迁往较低的地方生活白唇鹿雄鹿长茸期间,一般七八只组成雄鹿群活动于较高的山腰、山脊附近,受惊时均向高处逃窜;雌鹿常10多只一起组成家族性的鹿群,多活动于山体的下部、受惊扰却朝较低处跑。至繁殖季节集群可多达数十只,乃至百余只。</p><p class="ql-block">白唇鹿在晨夕采食,以高原生长的草本为主,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也啃食山柳、金腊梅、高山栎和小叶杜鹃灌木的嫩枝叶。但随着环境的不同,其食物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变。</p><p class="ql-block">白唇鹿分布区域多属牧区,由于畜牧业扩大,草场退化严重影响了它们的活动、食物基地和分布状况,致使生存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如四川盆地西缘和甘肃等山地,它们的分布已呈岛状,社群间缺少基因交换,遗传逐渐衰竭。</p> <p class="ql-block"><b>↓羚牛的生活习性:</b></p><p class="ql-block">羚牛长着一身棕黄色的体毛,既像牛,又像羊,生活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的高山地带。它体形庞大,四肢粗壮,重达500公斤。它们喜欢过群居生活。因为生活在高山地区,繁殖率很低,数量十分稀少,被列为珍贵动物 羚牛有个怪脾气,就是爱走自己熟悉的老路,即使老路已被山石阻塞,它也不肯改道。</p><p class="ql-block">羚牛和山羊一样,凡是能够到达它们宽阔嘴边的植物,几乎都吃,它的食料至少包括100多种植物,甚至可达300种。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功能,能抵御疾病,它还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喜群栖。羚牛春季采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灌丛的一些嫩枝幼叶。夏季迁移至高处采集多种维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秋季采食植物的果实,冬季进入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p><p class="ql-block">夏天一般是羚牛的发情期,为了争夺配偶,羚牛群中的公牛会展开决斗,通过“暴力手段”确定等级序位,失败者往往会“愤”而离群出走,成为独牛。一些羚牛由于从群体中走散,而不得不独自“流浪”。这些看似忧郁的“独行客”,往往性情暴躁、极易伤人。所以,在遇到独来独往的羚牛时,要特别小心,及时避让,以防遇到危险。碰到羚牛时,不能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可以立刻爬上高处,或者就地卧倒一动不动,羚牛就不会伤害到人。</p> <p class="ql-block"><b>↓荒漠猫:</b></p><p class="ql-block">民间又称“野猫儿”、“草猫”、“草猞猁”,为我国二级珍惜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四川、宁夏、陕西等地、国外仅分布于蒙古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①荒漠猫外形与家猫相似,但体型比家猫大。耳端有一搓类似猞猁的约2厘米短毛,内眼角处有两条对称白纹,面部有暗棕色条纹。背部整体呈现灰黄色,夹杂不规则黑灰色背毛。腹部棕黄色覆以白色。尾长,其尾部具有明显间隔的黑环,大概3-4个。趾部有棕黑色短毛。初生色暗沉,有黑色横纹。幼猫毛长绒多,颜色稍淡。成年猫颜色深,年老变淡。</p><p class="ql-block">②荒漠猫常年活动于2800-41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山地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半荒漠、和黄土丘陵干草原等地。其栖息洞穴多在海拔3000-3600米的阳坡天然岩洞中。洞穴一般分为繁殖洞穴和临时洞穴。繁殖洞穴洞道平均413厘米,主要用于母猫繁殖后代,若不被破坏,会被重复利用。临时洞穴多在食源附近多岩石的地方,平均长度为252厘米,主要用于避敌等临时用处,多为雄猫栖居。</p><p class="ql-block">③荒漠猫昼伏夜出,清晨和黄昏时活动频繁。以高原鼠兔、长尾仓鼠、褐家鼠等鼠类为主食,辅以家兔、家禽和小型鸟类、生鸡蛋等。1-3月为荒漠猫的交配期,除此之外的时间其均为独居。幼兽7月龄后开始独立生活。4-5月为荒漠猫的繁殖哺乳期,一胎2-4只,偶有5只。荒漠猫产仔后为照顾幼仔,不远离洞穴,活动范围小且固定。</p><p class="ql-block">④荒漠猫因其皮毛绒厚而软,过去常被抓捕取皮制作大衣、皮领等。但荒漠猫默默地承担保护草场、抑制鼠害的责任,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希望作为人类的我们自觉遵守有关法律。</p> <p class="ql-block"><b>↓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b></p><p class="ql-block">①群栖生活,滇金丝猴的猴群不大,多为20-60只,尚未发现有150只以上的大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有社群等级行为。一个家庭常由一只雄性和2-3个雌性及若干幼仔组成。无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活动范围与猴群大小有异,约20-133.4平方米,其平均密度为1.12-2.5只平方米。</p><p class="ql-block">②主食松萝、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松萝(一种树挂地衣)和桦树的嫩芽及幼叶,7、8月还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冬季也吃漆树的果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岩羊:[</b>生活在高山裸岩地带的羊(可在岩石上自由跳跃)]</p><p class="ql-block">岩羊是一种常年生活在高山裸岩地带的羊种,它的外形介于山羊和绵羊之间,比如体型就更像绵羊,毛发较为浓密,但是它的长角却不盘旋,更像山羊,也有部分雄性长有弯刀状的双角,最长可达84.4厘米。岩羊能在山间岩石上自由跳跃,受惊时还会快速奔跑。</p><p class="ql-block">①岩羊属于羊类中的中等体型,体长普遍保持在1.2-1.4米,体重最多可达75公斤,它的脑袋非常修长且狭窄,但耳朵短小,尾巴纤细修长,普遍可达13-20厘米。</p><p class="ql-block">岩羊因为常年奔跑在岩石峭壁之间,所以它的颜色也和周围的环境差不多,比如它的四肢外侧和背部、脑袋等都呈现灰褐色,而腹部和四肢内侧则呈现白色,一直扩展到臀部后面,最特别的是它的四肢前侧长有黑色的宽条纹,中间被膝盖截断了一部分,有些还会延伸到胸前。</p><p class="ql-block">②岩羊平时阳光充足的时候就喜欢在草地裸岩上晒太阳,而身上的毛发花色使得它完全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因此掠食者在远处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它们虽然常常会在草地上出没,但实际上岩羊最擅长的就是攀爬岩石,甚至受到惊吓的时候,能够在极为不规则的乱石堆之中奔跑和跳跃,这也使得很少有掠食者能够追上它,不过它总喜欢在逃跑的过程中停下来回头看看,这也成了它的一个致命弱点。</p><p class="ql-block">岩羊最多的时候可以组成至少数百只的大群,它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种群依恋性,据说但凡是族群中有成员不幸的死去,那么其他的成员就会将它的尸体团团围住,避免秃鹫将它的尸体叼走。岩羊因为常年生活在海拔接近3500-6000米的高原顶峰,所以它常常会在冬季来临时向下迁徙,以保证蒿草、针茅、杜鹃以及金露梅等植物的充足摄入。</p> <p class="ql-block"><b>↓黑叶猴:</b></p><p class="ql-block">黑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体长约50-60厘米,头小,尾巴较身体长,细长的四肢;头顶有直立的毛冠,体背毛比腹面的毛长而密,臀疣较大;全身黑色有光泽,耳基至两颊有白毛,手足均为黑色。以果实、种子、嫩芽和叶柄为主要食物,也吃鲜枝嫩叶、花苞、竹笋、小鸟及昆虫,食物可达80余种。</p><p class="ql-block">黑叶猴是比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主要栖息于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栖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分布于中国(重庆、广西、贵州)和 越南。</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6日获悉,中国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栖息地范围正逐步扩大。</p> <p class="ql-block"><b>↓西黑冠长臂猿:</b></p><p class="ql-block">黑冠长臂猿共有4个亚种,体长45-64厘米,平均体重5.7千克,最高可达8千克。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p><p class="ql-block">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分布于中国云南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b>↓麋鹿 [mí lù](四不像):</b></p><p class="ql-block">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是偶蹄目、鹿科、麋鹿属的哺乳动物,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厘米,体形比雄性略小。一般麋鹿体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角较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雄性角多叉似鹿、蹄子似牛、尾端有黑毛,麋鹿角形状特殊,没有眉杈。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p><p class="ql-block">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为了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并在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9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中国的种群数量约8000头,已有24个省份引进麋鹿,饲养点和放归地总共81个。</p> <p class="ql-block"><b>↓坡鹿:</b></p><p class="ql-block">坡鹿(拉丁学名:Cervus eldii),是印度泽鹿的同属,外形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形较小,花斑较少。毛被黄棕、红棕或棕褐色,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p><p class="ql-block">坡鹿喜食青草和嫩树枝叶,为食草性动物。栖息在丘陵草坡地带,分布于东南亚及中国的海南岛,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3种亚种。)</p><p class="ql-block">△坡鹿别名:眉杈鹿、眉角鹿、泽鹿。</p> <p class="ql-block"><b>↓猞猁 [shē lì]:</b></p><p class="ql-block">猞猁(学名:Lynx lynx),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通常头不及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垂的长毛。上体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腹面浅白、黄白或沙黄色。尾端呈黑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外形像狼,又叫狼猫。</p><p class="ql-block">为喜寒动物,基本上属于北温带寒冷地区的产物,也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栖息环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喜独居,善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以鼠类、野兔等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等为食。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每胎2-4仔。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是罗马尼亚国兽。</p><p class="ql-block">猞猁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国家保护。</p> <p class="ql-block"><b>↓海南长臂猿(海南黑冠长臂猿):</b></p><p class="ql-block">海南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hainanus)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两性之间的大小没有区别,体重可以达到八千克。</p><p class="ql-block">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是中国海南岛的特产。</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30日下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构建的海南长臂猿4G红外相机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在霸王岭林区拍摄到了海南长臂猿C群一只青少年个体下地活动的视频。</p><p class="ql-block">△海南黑冠长臂猿别名:海南长臂猿、黑长臂猿、吼猴、撩梆猴、料猴、风猴、黑猴。</p> <p class="ql-block"><b>↓中华穿山甲:</b></p><p class="ql-block">中华穿山甲(学名:Manis pentadactyla):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哺乳动物。头体长42~92厘米,尾长28~35厘米,体重2~7千克;鳞片与体轴平行,共15~18列。尾巴上另有纵向鳞片9~10片。鳞片棕褐色,老年兽的鳞片边缘橙褐或灰褐色,幼兽尚未角化的鳞片呈黄色。吻细长。脑颅大,呈圆锥形。具有一双小眼睛,形体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p><p class="ql-block">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喜炎热,能爬树。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直径20~30厘米的洞。末端的巢径约2米。以长舌舐食白蚁、蚁、蜜蜂或其他昆虫。</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5日,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中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p> <p class="ql-block"><b>↓金雕:</b></p><p class="ql-block">金雕(学名:Aquila chrysaetos):属于鹰科、真雕属的猛禽。体长76-102厘米,翼展达2.3米,体重2--6.5千克。雌雄同色。未成年时,头、颈黄棕色;两翼飞羽除了最外侧三枚外基部均缀有白色,其余身体部分暗褐色;羽尾灰白色,羽端部黑色;成年个体翼和尾部均无白色,头顶及枕部羽色转为金褐。其跗跖部全部被羽毛覆盖。</p><p class="ql-block">一般在高原、山地、丘陵地区活动,栖息于森林、草原、荒漠等各种生境中,最高海拔高度可达4000米以上。冬季亦常到海拔较低的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繁殖季筑巢于山谷峭壁的凹陷处,偶尔在高大乔木上筑巢。金雕以其敏捷的飞行能力著称于世,以中大型的鸟类和兽类为食。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地区。</p><p class="ql-block">△金雕别名:金鹫、老雕、洁白雕、鹫雕。</p> <p class="ql-block"><b>↓黑颈鹤习性:</b></p><p class="ql-block">大型涉禽,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6千克。颈、脚甚长,通体羽毛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黑色,眼先和头顶前方裸露的皮肤呈暗红色,尾羽褐黑色。头顶,三级飞羽的羽片分散,当翅闭合时超过初级飞羽。虹膜黄褐色,嘴肉红色,尖端沾黄,腿和脚灰褐色。</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群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繁殖于拉达克,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一带,越冬于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南部、贵州、云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p> <p class="ql-block"><b>↓藏雪鸡:</b></p><p class="ql-block">体长53厘米,体形与家鸡相似。头、胸及枕部灰,喉白,眉苍白,白色耳羽有时染皮黄色,胸两侧具白色圆形斑块。眼周裸露皮肤橘黄。两翼具灰色及白色细纹,尾灰且羽缘赤褐。下体苍白,有黑色细纹。亚种变化由颜色较深、喉部具黑点的西部指名亚种至色彩较淡、皮黄色较浅的东部亚种青海亚种和四川亚种。</p><p class="ql-block">栖于多岩的高山草甸及流石滩,夏季高至海拔4500米,冬季下至海拔2500米。喜爱结群,白天活动,从天明一直到黄昏,常从山腰向上行走觅食,直到山顶。性情胆怯而机警,很远发现危险就立即逃离。啄食植物的球茎、块根、草叶和小动物等。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从帕米尔高原至密许米山及整个西藏高原。</p> <p class="ql-block"><b>↓白马鸡的生活习性:</b></p><p class="ql-block">白马鸡喜欢生活在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它们通常集成群体在白天活动。它们比较善于在地上奔跑行走,不善于飞行,且飞行速度较慢,不做远距离飞行。白马鸡要比蓝马鸡和褐马鸡的胆子大的多,在接近人类的时候也不会害怕。它们常常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合唱,叫声非常洪亮壮观,会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姿态非常挺拔。由于它们经常在休息地的觅食地之间往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条窄窄的“马鸡路”。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花蕾、果实和种子是它们的主要食物。</p><p class="ql-block">白马鸡又被称为雪雉,是中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西藏东部、甘肃东南部、青海南部、云南西北部等等地区。它们的繁殖期是在5月到7月,配偶制度是一夫一妻制,雌鸟每窝大概会产4到16枚卵。孵卵的任务主要是由雌鸟自己承担,雄鸟则是充当警卫的角色。白马鸡会将巢穴建造在林下灌木丛中的地上或者倒下的树木下面,枯枝、干草、苔藓、羽毛等是它们筑巢的主要材料。</p> <p class="ql-block"><b>↓绿尾虹雉:</b></p><p class="ql-block">绿尾虹雉又被称为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是一种大型鸟类,也是中国的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等地区。它们的繁殖期是在4月到5月,雄鸟有一种特殊的求偶飞行表演,即从陡崖上俯冲下来,尾部的羽毛散开,盘旋然后俯冲,伴随着尖厉的叫声,雌鸟每窝大概会产3到5枚卵。绿尾虹雉会将巢穴建造在林下植被比较稀疏的森林之中,巢穴的建造比较简陋。</p><p class="ql-block">①绿尾虹雉的体型较大,它的体长大约是70到80厘米,体重大约是3600克。雄鸟的羽色大概有10种,看起来像彩虹,上体是紫铜色或者绿铜色,下体是黑色,尾部是蓝绿色;雌鸟的上体是深栗色,下体是褐灰色,尾部是暗褐色。绿尾虹雉的虹膜是褐色,嘴巴是黑色。腿和脚是灰色。</p><p class="ql-block">②绿尾虹雉喜欢生活在灌木丛、灌木丛草甸等等地方,它们通常会成对或者结成小群活动。它们的性格机警,发现危险会迅速躲进灌木丛或者马上奔跑。绿尾虹雉的腿脚非常强壮,因此很善于奔跑,再加上嘴巴很坚固,所以能够挖掘地上的食物。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浆果等是它们的主要食物。</p> <p class="ql-block"><b>↓丹顶鹤 [dān dǐng hè]:</b></p><p class="ql-block">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p><p class="ql-block">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p><p class="ql-block">△丹顶鹤别名:仙鹤、红冠鹤。</p> <p class="ql-block"><b>↓红胸角雉:</b></p><p class="ql-block">红胸角雉是产于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一种华美的绯红色角雉,雄鸟体长70厘米,头和喉黑色,冠羽黑色而羽端红,体羽多饰有黑色边缘的白色珍珠色圆点,两翼及尾具近蓝色带皮黄色的横斑。肉质角蓝色,颈部肉椐亦蓝色,雄鸟发情炫耀时张开可见其上的绿色及红色斑块。似广泛分布的红腹角雉类,但红色的下体多绯红黑并带具白色外缘的黑色点斑而非鳞状斑。生活在海拔2400-4300米的山地森林中,冬天则下到1800米的林区。主要以植物根、嫩芽、叶、种子、球茎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中国。</p> <p class="ql-block"><b>↓东方白鹳:</b></p><p class="ql-block">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p><p class="ql-block">该物种已被列入2021年2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b>↓红腹锦鸡(金鸡):</b></p><p class="ql-block">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厘米。尾特长,约38-42厘米。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性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常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亦到林缘和耕地中觅食。主要以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p><p class="ql-block">为中国特有鸟种,该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p> <p class="ql-block"><b>↓中华秋沙鸭:</b></p><p class="ql-block">中华秋沙鸭(学名:Mergus squamatus)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嘴形侧扁,前端尖出,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脚红色。雄鸭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p><p class="ql-block">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p> <p class="ql-block"><b>↓勺嘴鹬:</b></p><p class="ql-block">勺嘴鹬(学名:Eurynorhynchus pygmeus)是鹬科勺嘴鹬属鸟类,小型涉禽,体长14-16厘米。嘴黑色,嘴基平扁,先端扩大呈铲形。夏季上体黑色,具棕红色羽缘。头、颈、胸棕红色,胸具黑色斑点,其余下体白色。冬羽背面灰褐色,具黑褐色羽轴纹。额和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褐色。下体白色,胸侧具黄褐色纵纹。飞行时翅上有一窄的白色翼带,腰和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中央黑色。觅食时用嘴在水中或烂泥中像扫帚一样左右来回扫。据此特征和它那呈铲形的黑色嘴,在野外很容易地就能与其他鹬类区别开来。</p><p class="ql-block">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海岸冻原沼泽、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边。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与河口地区的浅滩与泥地上,或海岸附近的水体边上,不深入到内陆水域。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烂泥里左右来回扫动觅食。有时也在地面直接啄食。</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楚科奇半鸟。越冬于泰国、印度、中南半岛、新加坡和马来半岛等东南亚地区。迁徙期间经过朝鲜、日本和中国上海、福州、海南岛、香港和台湾,或许部分留在中国广东沿海越冬。</p><p class="ql-block">△勺嘴鹬别名:琵嘴鹬、匙嘴鹬。</p> <p class="ql-block"><b>↓蟒蛇 [mǎng shé]:</b></p><p class="ql-block">蟒蛇(学名:Python bivittatus)是蟒科,蟒属大型爬行动物。常见的体长3-5米,头颈部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头侧有一条黑色纵斑,头部腹面黄白色,体背棕褐色、灰褐色或黄色,体背及两侧均有大块镶黑边云豹状斑纹。</p><p class="ql-block">栖居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善攀援,嗜昏睡,夜行性、杂食性捕食时常慢慢爬行接近猎物,迅速咬住后用身体缠绕致死,并压扁成长条形,整个吞食下。可吃山羊、鹿、麂、猪等动物,常食鼠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除猎获物的兽毛外,皆可消化,但饱食后可数月不食,冬眠4-5个月。</p><p class="ql-block">在交配季节,蟒蛇发情时,雌性从皮肤和尾基部的腺体分泌出其特征气味以引诱雄性,雄蟒会跟踪气味找到雌蟒,相遇后即进行交配活动,交配过程可长达3小时,产卵数8-103枚,孵化55-61天即破壳。</p><p class="ql-block">该物种分布于中国、印度、柬埔寨、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等亚洲国家。</p><p class="ql-block">△蟒蛇别名:蟒、王蛇、蚺蛇、南蛇、埋头蛇、王字蛇、琴蛇、缅甸蟒、梅花蛇。</p> <p class="ql-block"><b>↓抗浪鱼(鱇浪白鱼):</b></p><p class="ql-block">鱇浪白鱼(学名:Anabarilius grahami)是鲤科、白鱼属动物。体细圆而不显著侧扁,身体呈狭长的纺锤型,背部平直,腹缘呈浅弧形。吻端尖,口次上位,口裂斜向上,下颌突出,略长于上颌,下颌前端的突起与上颌的凹陷不甚显著。无须。腹棱自腹鳍基部逐渐隆起向后延伸至肛门。鳞小,侧线鳞在腹鳍上方徐徐向下弯折。体呈银白色,背部较暗,鳍为灰白色,眼上下缘红色。</p><p class="ql-block">鱇浪白鱼喜水质清新,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环境,为中上层鱼类,集群活动于开阔水面。主要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丝状藻和水生昆虫为食,兼食小鱼和鱼卵。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玉溪澄江抚仙湖。</p> <p class="ql-block"><b>↓滇池金线鲃(小鲈鱼):</b></p><p class="ql-block">滇池金线鲃(学名:Sinocyclocheilus grahami)是鲤科、金线鲃属鱼类。体细长,侧扁。吻略尖。口亚下位。须2对,口角须长于吻须。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不相连。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粗、变硬,后缘具锯齿;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尾鳍叉形。鳞圆形,侧线鳞较大,侧线鳞61-69枚。第1鳃弓外侧鳃耙5-7枚。全身呈淡黄色,背部略呈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黑斑点,各鳍均为金黄色。</p><p class="ql-block">滇池金线鲃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湖泊中,生活于与湖泊相通的洞穴中,常游出洞外。初夏产卵,生殖时游入湖边岩洞泉水中。滇池金线鲃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的丝状藻、蓝藻和高等植物碎片。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的阳宗海、滇池、抚仙湖。</p><p class="ql-block">滇池金线鲃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名录》《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还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p> <p class="ql-block"><b>↓棱皮龟 [léng pí guī]:</b></p><p class="ql-block">棱皮龟(学名:Dermochelys coriacea),属棱皮龟科、棱皮龟属动物。棱皮龟体大,是龟鳖目中体型最大者,头大,颈、尾短,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p><p class="ql-block">棱皮龟属于变温的爬行动物,游泳迅速且能力极强,杂食性,每年5-6月之间产卵,一次产卵90-150枚,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p><p class="ql-block">棱皮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Ⅰ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棱皮龟别名:革龟、七棱皮龟、舢板龟、燕子龟。</p> <p class="ql-block"><b>↓抹香鲸:</b></p><p class="ql-block">抹香鲸(学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头部巨大,下颌较小,仅下颌有牙齿。主要食乌贼。体长可达18米,体重超过50吨,是体型最大的齿鲸,头部可占身体的1/3,无背鳍;潜水能力极强,是潜水最深,潜水时间最长的哺乳动物。体型似鱼,用肺呼吸。颈短,头似与躯干相联;颈椎愈合;鼻孔为喷孔,位于吻端,前肢成鳍,前臂退化,掌部变长,趾数增加,但从外部看不出趾和爪;后肢退化;尾似鱼,有水平尾鳍,游泳靠尾挥动。</p><p class="ql-block">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称“龙涎香”,龙涎香不只是名贵的香料,也是名贵的中药,用于治疗咳喘气逆、心腹疼痛等症。抹香鲸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不结冰的海域,由赤道一直到两极的不结冰的海域都可发现它们的踪迹。</p><p class="ql-block">△抹香鲸别名:巨抹香鲸、卡切拉特鲸。</p> <p class="ql-block"><b>↓中华白海豚:</b></p><p class="ql-block">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很多市民及渔民均以为中华白海豚是一种鱼类,其实它们和其他鲸鱼及海豚都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最早的发现纪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轻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呈粉红色。</p><p class="ql-block">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p><p class="ql-block">△中华白海豚别名:妈祖鱼、粉红海豚、镇江鱼、太平洋驼海豚。</p> <p class="ql-block"><b>↓珊瑚 [shān hú]:</b></p><p class="ql-block">珊瑚属腔肠动物门 珊瑚虫纲,是腔肠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有7000多种,均为海产.珊瑚虫纲又分为八放珊瑚亚纲及六放珊瑚亚纲.根据骨骼质地和水螅体大小,珊瑚一般分为大水螅体石珊瑚 、小水螅体石珊瑚 、软珊瑚以及海葵等几种类型.珊瑚礁生态系统也被称为水下“热带雨林”, 具有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渔业资源、吸引旅游观光等重要功能。</p><p class="ql-block">许多珊瑚个体色彩绚丽, 艳丽的颜色不逊色于陆地上的各种鲜花, 有的珊瑚品种还有惊艳的荧光效果,不同类型的珊瑚可在水族箱中构建成立体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使珊瑚在水族行业中具有极大的竞争力。</p><p class="ql-block">珊瑚虫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碳酸钙),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珊瑚不仅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并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相对于药用价值而言它在环境方面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p><p class="ql-block">△珊瑚别称:牛血。</p> <p class="ql-block"><b>↓兰花螳螂:</b></p><p class="ql-block">兰花螳螂(学名:Hymenopus coronatus):是昆虫纲、花螳科的动物。有着较为极端的性二态,成年雌性大约6-7厘米长,而雄性只有大约2.5厘米。和雌性比起来,雄性极为矮小,雄性和雌性也有不同的外观,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很多不同种类的兰花都会生长着各种的兰花螳螂,它们有最完美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兰花螳螂是螳螂目中</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漂亮的物种。</span></p><p class="ql-block">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是昼行性的昆虫,具有高度的掠食本能。会捕食昆虫,如苍蝇、蜘蛛、蜜蜂、蝴蝶、飞蛾等。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金花茶:</b></p><p class="ql-block">金花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与茶、山茶、南山茶、油茶、茶梅等为孪生姐妹,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之一。金花茶的花金黄色,耀眼夺目,仿佛涂着一层蜡,晶莹而油润,似有半透明之感。金花茶单生于叶腋,花开时,有杯状的、壶状的或碗状的,娇艳多姿,秀丽雅致。以前,人们没有见到过花色金黄的种类。1960年,中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在广西南宁一带发现了一种金黄色的山茶花,被命名为金花茶。国外称之为神奇的东方魔茶,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p> <p class="ql-block"><b>↓珙桐:</b></p><p class="ql-block">珙桐(gǒng tóng)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深灰色或深褐色,常裂成不规则的薄片而脱落。幼枝圆柱形,冬芽锥形,具卵形鳞片,常成覆瓦状排列。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叶片阔卵形或近圆形,上面亮绿色,下面密被淡黄色或淡白色丝状粗毛,叶柄圆柱形,两性花与雄花同株,位于花序的顶端,雄花环绕于其周围,基部具纸质、矩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花瓣状的苞片,初淡绿色,继变为乳白色,雄花无花萼及花瓣,花丝纤细,无毛,花药椭圆形,紫色;子房的顶端具退化的花被及短小的雄蕊,花柱粗壮,果实为长卵圆形核果,果梗粗壮,圆柱形。4月开花,10月结果。</p><p class="ql-block">珙桐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属孑遗植物,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p><p class="ql-block">△珙桐:别名:水梨子、鸽子树、鸽子花树。</p> <p class="ql-block"><b>↓毛枝五针松:</b></p><p class="ql-block">毛枝五针松(学名:Pinus wangii Hu et Cheng)是松科,松属乔木,高可达20米,胸径60厘米;冬芽褐色或淡褐色,无树脂,芽鳞排列疏松。针叶5针一束,粗硬,微内弯,先端急尖,边缘有细锯齿,背面深绿色,横切面三角形,叶鞘早落。球果微具树脂或无树脂,熟时淡黄褐色或褐色、或暗灰褐色,矩圆状椭圆形或圆柱状长卵圆形,中部种鳞近倒卵形,鳞盾扁菱形,边缘薄,微内曲,稀球果中下部的鳞盾边缘微向外曲,种子淡褐色,两端微尖,种翅偏斜。</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海拔500-1800米的石灰岩山地,疏生不成森林,或与栋类树种混交成林。喜雨量充沛、气侯温和、湿润及土壤深厚、排水良好的环境。</p><p class="ql-block">毛枝五针松木材质较轻较软,结构较细密,具树脂,耐久用。可供建筑、枕木、电杆、矿柱及家具等用材,亦可提取树脂。</p> <p class="ql-block"><b>↓水杉:</b></p><p class="ql-block">水杉(学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W. C. Cheng):裸子植物杉科。落叶乔木,小枝对生,下垂。叶线形,交互对生,假二列成羽状复叶状,长1-1.7厘米,下面两侧有4-8条气孔线。雌雄同株。球果下垂,近球形,微具4棱,长1.8-2.5厘米,有长柄;种鳞木质,盾形,每种鳞具5-9种子,种子扁平,周围具窄翅。</p><p class="ql-block">水杉属在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约有6-7种,过去认为早已绝灭,1941年中国植物学者在湖北利川谋道镇(当时四川万县磨刀溪)首次发现这一闻名中外古老珍稀孑遗树种。据近年调查,重庆万州、重庆石柱县、湖北利川和湖南龙山、桑植均发现300余年的巨树。</p><p class="ql-block">水杉适应性强,喜湿润生长快,北京以南各地均有栽培。材质轻软,可供建筑、板料、造纸等用;树姿优美,为庭园观赏树。</p><p class="ql-block">△水杉别名:梳子杉。</p> <p class="ql-block"><b>↓鹅掌楸 [é zhǎng qiū]:</b></p><p class="ql-block">鹅掌楸(学名: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ent.)是木兰科鹅掌楸属植物。乔木,高达40米,胸径1米以上,小枝灰色或灰褐色。叶马褂状,长4-12(18)厘米,近基部每边具1侧裂片,先端具2浅裂,下面苍白色,叶柄长4-8(-16)厘米。花杯状,花被片9,外轮3片绿色,萼片状,向外弯垂,内两轮6片、直立,花瓣状、倒卵形,长3-4厘米,绿色,具黄色纵条纹。聚合果长7-9厘米,具翅的小坚果长约6毫米,顶端钝或钝尖,具种子1-2颗。花期5月,果期9-10月。</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中国和越南北部;在中国分布于陕西、安徽以南,西至四川、云南,南至南岭山地,台湾有栽培。生长于海拔900-1 000米的山地林中。</p><p class="ql-block">木材淡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质轻软、易加工,少变形,干燥后少开裂,无虫蛀。供建筑、造船、家具、细木工的优良用材,亦可制胶合板;叶和树皮入药。树干挺直,树冠伞形,叶形奇特,古雅,为世界珍贵树种。</p><p class="ql-block">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国家二级重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p><p class="ql-block">△鹅掌楸别名:马褂木、双飘树。</p> <p class="ql-block"><b>↓桫椤 [suō luó]:</b></p><p class="ql-block">桫椤(学名: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R. M. Tryon),别名蛇木,是桫椤科、桫椤属蕨类植物<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span>桫椤是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又称“树蕨”。桫椤的茎直立,中空,似笔筒,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span>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称。桫椤是古老蕨类植物,可制作成工艺品和中药,还是一种很好的庭园观赏树木。</p><p class="ql-block">桫椤生于林下或溪边荫地,产于中国大陆的西藏贵州赤水及南方各地,在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p><p class="ql-block">△桫椤别名:台湾桫椤、蛇木、树蕨</p> <p class="ql-block"><b>↓连香树:</b></p><p class="ql-block">连香树为连香树科连香树属。落叶乔木,高10—20(—40)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色,纵裂,呈薄片剥落;小枝无毛,有长枝和矩状短枝,短枝在长枝上对生;无顶芽,侧芽卵圆形,芽鳞2。主要生长在温带。该种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孑遗种单科植物,是较古老原始的木本植物,雌雄异株,结实较少,天然更新困难,资源稀少,已濒临灭绝状态,因此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和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p> <p class="ql-block"><b>↓梵净山冷杉:</b></p><p class="ql-block">梵净山冷杉,是松科、冷杉属乔木,高达22米,胸径65厘米;树皮暗灰色。叶长1-4.3厘米,宽2-3毫米。球果圆柱形,熟前紫褐色,熟时深褐色,中部种鳞肾形,长约1.5厘米,宽1.8-2.2厘米,鳞背露出部分密被短毛,种子长卵圆形,微扁,长约8毫米,种翅褐或灰褐色,连同种子长约1.5米。</p><p class="ql-block">梵净山冷杉分布区位于中国贵州东北部铜仁市江口、松桃、印江县交界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旬带。</p><p class="ql-block">梵净山冷杉是中国贵州唯一残存的冷杉属树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古气候有科学意义。因其分布区狭窄局限,种群数量稀少,应予保护。</p><p class="ql-block">△梵净山冷杉别名:平枝杉。</p> <p class="ql-block"><b>↓绿花百合:</b></p><p class="ql-block">绿花百合(学名:Lilium fargesii Franch.)是百合科百合属植物。鳞茎卵形,高2厘米,直径1.5厘米;鳞片披针形,长1.5-2厘米,宽约6毫米,白色。茎高20-70厘米,粗2-4毫米。花单生或数朵排成总状花序;苞片叶状,长2.3-2.5厘米,顶端不加厚。蒴果矩圆形,长2厘米,宽1.5厘米。花期7-8月,果期9-10月。</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湖北和陕西。常生于海拔1400-2250米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较优越山坡林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绿花百合是中国特有植物,</span>花绿白色,花瓣上有稠密的紫褐色斑点,气味芳香,观赏性强,其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较高。鳞茎可以入药,润肺,止咳,养心。</p> <p class="ql-block"><b>↓光叶蕨:</b></p><p class="ql-block">光叶蕨(学名:Cystoathyrium chinense Ching)是蹄盖蕨科,光叶厥属中等大的林下阴地常绿植物。根状茎短横卧,叶近生。叶柄基部褐色,稍膨大,近光滑,叶片狭披针形,向两端渐变狭,顶部羽裂渐尖头,羽片近对生,平展,无柄,中部狭披针状镰刀形,渐尖头,向上弯,基部不对称,裂片可达十对左右,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叶干后近纸质,淡绿色,无毛;孢子囊群圆形,囊群盖卵圆形,孢子圆肾形,深褐色,不透明,表面具较密的棘状突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特产</span>,分布于四川西部,生长在海拔2450米的林下阴湿处。</p><p class="ql-block">光叶蕨是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濒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b>↓大花黄牡丹:</b></p><p class="ql-block">大花黄牡丹属落叶灌木。仅产于米林、林芝,生于海拔2900-3200m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及山坡林缘。它以植株高大、花朵硕大而显著、心皮数较少区别于滇牡丹,是极珍贵的牡丹观赏、育种材料。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p><p class="ql-block">英名 Paeonia ludlowii科属 毛茛科芍药属大花黄牡丹是我国八个牡丹种之一,花朵绚丽动人,野外存活仅6000 株左右,且仅分布在西藏林芝地区八一至米林70公里的狭长地带。大花黄牡丹的根部可作为药材,一些人把它当一般的药材进行了毁灭性的挖掘。</p> <p class="ql-block"><b>↓康定云杉:</b></p><p class="ql-block">康定云杉,是松科、云杉属的丽江云杉变种。乔木,高可达50米,树皮深灰色或暗褐灰色,深裂成不规则的厚块片,枝条平展,树冠塔形,冬芽圆锥形、卵状圆锥形、卵状球形或圆球形,有树脂,小枝有密毛,叶下面每边气孔线,芽鳞褐色,排列紧密,小枝基部宿存芽鳞的先端不反卷,或微开展。小枝上面之叶近直上伸展或向前伸展,球果成熟前种鳞露出部分背部绿色,上部边缘红色或紫红色。种翅倒卵状椭圆形,淡褐色,有光泽,常具疏生的紫色小斑点。4-5月开花,球果9-10月成熟。</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康定折多山,生长在海拔3300米以上地带。</p><p class="ql-block">康定云杉木材坚韧,纹理致密、直,耐久用,易加工,可供建筑、桥梁、舟车、器具、细木加工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材质优良,生长较快,为分布区森林更新及荒山造林树种。</p> <p class="ql-block"><b>↓玉龙蕨:</b></p><p class="ql-block">玉龙蕨(学名:Sorolepidium glaciale Christ)是鳞毛蕨科,玉龙蕨属小型草本蕨类植物,植株高20厘米,鳞片初为红棕色,卵状或阔披针形,先端纤维状,边缘有睫毛;叶簇生;褐棕色,向上禾秆色,叶片线形,一回羽状,羽片互生,近无柄,长圆形,圆头,全缘或略浅裂。叶脉分离,羽状,叶厚革质,羽轴及主脉下面密被淡棕色,阔披针形,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顶端,无囊群盖,通常被鳞片所覆盖。</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中国西藏东北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生长在海拔4000-4500米的高山荒漠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玉龙蕨是稀有植物,</span>对研究亚洲高山或喜马拉雅山脉蕨类植物系统演化及东亚植物区系都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b>↓展毛短柄乌头:</b></p><p class="ql-block">展毛短柄乌头,是毛茛科、乌头属草本植物。块根胡萝卜形,茎高可达80厘米,密生叶,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有短柄;叶片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宽菱形,小裂片线形,边缘干时稍反卷,侧全裂片斜菱形,不等二裂至基部,总状花序,花序被伸展的短柔毛。苞片叶状;花梗近直展,萼片紫蓝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盔形或盔状船形,具爪,花瓣无毛,上部弯曲,花丝疏被短毛,子房密被斜展的黄色长柔毛。9-10月开花。</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中国云南北部(禄劝)和西北部(中甸)及四川西部。生海拔3000-4300米间山地草坡、多石山坡或陡崖上。</p><p class="ql-block">展毛短柄乌头块根有剧毒,供药用,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云南中草药)。</p><p class="ql-block">△展毛短柄乌头别名:雪上一支蒿</p> <p class="ql-block"><b>↓星叶草:</b></p><p class="ql-block">星叶草(学名:Circaeaster agrestis Maxim.)是毛茛科,星叶草属一年生小草本植物,高可达10厘米。子叶线形或披针状线形,叶菱状倒卵形、匙形或楔形,基部渐狭,边缘上部有小牙齿,背面粉绿色。花小,萼片狭卵形,花药椭圆球形,子房长圆形,花柱不存在,瘦果狭长圆形或近纺锤形,4月至6月开花。</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中国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部。不丹、印度、尼泊尔也有分布。生长在山谷沟边、林中或湿草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星叶草单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对进一步研究被子植物系统演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b>↓栎叶杜鹃:</b></p><p class="ql-block">栎叶杜鹃:常绿灌木,高可达4.5米;叶革质,长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密被薄层黄棕色至金棕色多少粘结的毡毛状毛被,叶柄疏被灰白色丛卷毛,顶生总状伞形花序,有花8-15朵,花萼小,杯状,花冠漏斗状钟形,白色或淡粉红色,花丝下半部被白色短柔毛,花药椭圆形,蒴果长圆柱形,5-6月开花,9-10月结果。</p><p class="ql-block">生于海拔3300-4200米的高山杜鹃灌丛中或冷杉林下。分布中国四川、云南和西藏。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中甸。</p><p class="ql-block">该物种花美丽可植于庭园花坛中、亦可作切花瓶插,有较高的园艺价值。</p><p class="ql-block">△栎叶杜鹃别名:褐黄杜鹃、凝毛杜鹃。</p> <p class="ql-block"><b>↓塔黄:</b>(蓼科大黄属植物)</p><p class="ql-block">塔黄(学名:Rheum nobile Hook. f. et Thoms.):多年生草本,高1-2米。茎直立,粗壮,不分枝,具多数基生叶及大型苞片。基生叶卵圆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基部浅心形,革质,上面无毛,下面具小突起;叶柄粗壮,长8-15厘米;托叶鞘膜质,红褐色;苞片卵圆形或圆形,膜质,淡黄色,具网状脉,反折,遮盖花序,花时脱落。花序圆锥状,分枝密集,无毛;花两性,花被片6,成2轮,宿存,椭圆形,淡绿色,花丝细长,外露;花梗中下部具关节;雄蕊9;花盘不发达,子房卵形,具3棱,花柱3,较短,柱头膨大成头状。瘦果连翅成宽卵形。</p><p class="ql-block">产西藏喜马拉雅山麓及中国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4000-4800米高山石滩及湿草地。喜马拉雅山南麓各国也有分布。</p><p class="ql-block">是中国藏药植物资源,具有泻热、导滞、闭经、湿热、痢疾、便秘、食积、散瘀和消肿之功效,但主要的药用部位是地下根。</p> <p class="ql-block"><b>↓团状福禄草:</b></p><p class="ql-block">团状福禄草(学名:Arenaria polytrichoides)为石竹科无心菜属的植物。产西藏(错那、亚东、定结、定日、尼木、南木林、萨噶、仲巴、曲松、那曲、申扎)、四川西部(九龙、稻城、巴塘、康定)、青海东南部(果洛)。生于海拔3 500-5 300米的高山草甸、倒石堆和碎石带。锡金也有。</p><p class="ql-block">△团状福禄草别名:团状雪灵芝、金发藓状蚤缀、盆状雪灵芝。</p> <p class="ql-block"><b>↓苞叶雪莲:</b></p><p class="ql-block">苞叶雪莲(学名:Saussurea obvallata (DC.) Edgew.)是菊科、风毛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根状茎粗,颈部被稠密的褐色纤维状撕裂的叶柄残迹。茎直立,有短柔毛或无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形、卵形,两面有腺毛;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并等大,无柄;最上部茎叶苞片状,膜质,黄色,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包围总花序。在茎端密集成球形的总花序,无小花梗或有短的小花梗。总苞半球形,总苞外层卵形,中层椭圆形,内层线形。全部苞片顶端急尖,小花蓝紫色,瘦果长圆形,淡褐色,外层短;糙毛状,7-9月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苞叶雪莲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生于高山草地、山坡多石处、溪边石隙处、流石滩,海拔3200-4700米。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及印度西北部地区也有分布。</p><p class="ql-block">苞叶雪莲全草入药,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高山不适应,月经不调。</p> <p class="ql-block"><b>↓绵头雪兔子:</b></p><p class="ql-block">绵头雪兔子(学名:Saussurea laniceps)为菊科、风毛菊属的植物,<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中国的特有植物。</span>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3,200米至5,28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高山流石滩,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p> <p class="ql-block"><b>↓大花红景天:</b></p><p class="ql-block">大花红景天,是景天科、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的根颈短,黑色,高可达20厘米。不育枝直立,稻杆色至红色。叶有短的假柄,椭圆状长圆形至几为圆形,花序伞房状,有多花,有苞片;花大形,有长梗,雌雄异株;雄花萼片狭三角形至披针形,花瓣红色,倒披针形,有长爪,先端钝;雄蕊与花瓣同长,鳞片近正方形至长方形,心皮披针形,雌花蓇葖直立,花枝短,干后红色;种子倒卵形,6-7月开花,7-8月结果。</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尼泊尔、印度、不丹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2800-5600米的山坡草地、灌丛中、石缝中。</p><p class="ql-block">大花红景天的药理成分是红景天苷和苷芫酪醇,具有提高免疫力、降血糖和降血脂等功效。</p><p class="ql-block">△大花红景天别名:大叶红景天。</p> <p class="ql-block"><b>↓红树林(沿海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b></p><p class="ql-block">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中国红树植物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p><p class="ql-block">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突出特征是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p><p class="ql-block">它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全世界约有55种红树林树种。在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的海南岛、广西、广东和福建。淤泥沉积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和发展。它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见潮间带生态)。随着海岸地貌的发育和红树林本身的作用,红树林常不断向海岸外缘扩展。红树林植物对盐土的适应能力比任何陆生植物都强,据测定,红树林带外缘的海水含盐量为3.2~3.4%,内缘的含盐量为1.98~2.2%,在河流出口处,海水的含盐量要低些。红树林植物是喜盐植物,通常它们不见于海潮达不到的河岸。例外的现象也有,红树林主要成分之一的桐花树就可以在中国广东的黄埔一带河岸残留下来。温度对红树林的分布和群落的结构及外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赤道地区的红树林高达30米,组成的种类也最复杂,并表现出某些陆生热带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林内出现藤本和附生植物等。在热带的边缘地区,如在中国海南岛,红树林一般高达10~15米。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降低,红树林可不足1米,构成红树林的种类也减至1~2个种。</p><p class="ql-block">红树林的成分以红树科的种类为主,红树科有16属120种,一部分生长在内陆,一部分组成红树林。在靠近红树林群落的边缘还有一些伴生的所谓半红树林的成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耐盐力。如海杧果、黄槿、银叶树、露兜树、海棠果、无毛水黄皮、刺桐。</p> <p class="ql-block">图来自《人民日报》,文来自网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