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道拉唱禹王,喇家遗址颂母爱!

逆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川道拉唱禹王,喇家遗址颂母爱!</span></p> <p class="ql-block">  10月10日在秦有恩同志的组织下,三川道拉协会邀请了甘、青两省的6个艺术团和十几位书画家在官亭喇家遗址国家考古公园和禹王峡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釆风活动。</p><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在民和县总工会、官亭镇镇政府、民和县老干局、喇家遗址国家考古公园、民和禹王峡水利风景区、民和县老年大学书画院的大力支持下联合举办的,参加采风活的艺术团队有:红古区老年大学旗袍秀团、民和老狼合唱团、中老年合唱团、水兵舞团、道拉协会舞蹈团、道拉协会老女厢团等六个艺术团队。</p><p class="ql-block"> 活动在官亭的两个景区内进行了丰富多彩的二十七个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节目,还举行了甘、青两省书画家艺术交流笔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199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p><p class="ql-block"> 遗址内分布着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的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中心区外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还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喇家遗址是史前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遗址博物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场面的遗存完整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寺沟峡,因铧尖寺坐落于沟内而得名,地处黄河北岸的民和县三川地区中川乡峡口村。因这里有很多大禹治水的传说和遗迹,这里也被称为禹王峡。</p><p class="ql-block"> 寺沟峡谷势险峻雄奇,水上险象环生,民和县是黄河流经青海的最后一个县,寺沟峡是黄河流经青海的最后一道峡口,告别寺沟峡,黄河水便一路蜿蜒前行,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这里有黄河水的吟唱,这里有悬崖峭壁的险峻,这里还有禹王治水的千古传奇。禹王座椅、禹王擂鼓台、禹王盛水缸、禹王足印、禹王祭祀台、禹王洞,还有禹王祭祀台上见证风雨沧桑、有待考古学界解开的古岩画,给寺沟峡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也造就了寺沟峡美丽如画的峡谷风景。</p><p class="ql-block"> 寺沟峡的脚下,有座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傍水而建,叫铧尖寺,藏语称“森格静房”,土语称“堪智尔西蔑”,意为形似铧尖。相传该寺建于清朝同治时期,清光绪二十一年毁于兵燹,上世纪三十年代重建。站在寺沟峡脚下仰望,坐落于半山腰的一座古塔坐东朝西,雄伟壮观,似乎在守望着奔腾的黄河和沿岸的三川大地。</p><p class="ql-block"> 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硬化路爬上铧尖寺北侧的小山丘,便能看到一块形似座椅的大石头,稍侧前方一块有一处足印状痕迹,足弓、脚趾清晰,将自己的脚放到上面,足见这个脚印是常人脚的两三倍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禹座椅和大禹足印,也被人们称为“禹王石”。据《河州志》记载,青石高八尺,宽七尺,长一丈,大禹导河时曾憩其上,坐痕至今犹存。</p><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主要联合搞采风活动,旨在打造地方旅游品牌,推动地方文艺发展。把地方文艺,区域民族文化,旅游景点有机统一、繁荣互推。把民和的文化和旅游结合“听党话、跟党走、知党恩”主题活动向外界宣传出去,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下图为釆风活动全天掠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