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在自贡之6:长征机床厂

陈桥

<p class="ql-block"><b>  2021年7月7日,自贡市委书记范波在中共自贡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关于自贡“三线建设”精神的研究报告》上作出批示:“请作为参阅资料,送各位市领导及各部门、各区(县)学习讨论”。为弘扬三线建设精神,2021年8月23日,由自贡市委、市政府主办的“辉煌创业历程——自贡三线建设专题展”在自贡三线建设骨干企业长征机床厂开展。这是自贡生动展示三线建设历史,弘扬、传承三线建设精神,推动自贡超常跨越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此背景下,笔者在进一步搜集史料基础上,将《三线建设在自贡》之系列习作,进行修改、完善,以供交流。</b></p><p class="ql-block"> 四川日报记者秦勇曾经有个这样一则报道:2020年1月15日,记者从自贡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日前,该院正式发布《自贡法院破产审判白皮书(2015年—2019年)》……。在自贡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白皮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托普软件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尤为典型。在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中,自贡市中院发挥“府院联动”机制,引入第三方投资人,以“清算式重整”方式保留了长征公司企业法人资格和“长征机床”本土品牌,公司可以在维持经营主业、产品不变和不进行资产置换情况下,以“长征机床”原有品牌继续开展经营活动,实现企业就地重生……”。事实上,这个白皮书的发布,犹如一波强劲的“电击”,再一次唤起了自贡人民对已经远离而去的长征机床厂的深切怀念。</p><p class="ql-block">笔者藏1977年中共长征机床厂委员会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中共长征机床厂委员会纪念册扉页:</p> <p class="ql-block"> 一机部的三个文件</p><p class="ql-block"> 1965年初,一机部给北京第一机床厂下达了一分为二的任务。要求本着“好人、好马、好设备”的要求,由一名厂级干部带队,抽调成套的中层干部,800名职工,在四川建设一个规模为600台的铣床厂。而且一再强调任务紧迫,要抢时间,越快越好,以免战争一爆发造成被动。1965年5月,北京第一机床厂800多名职工告别首都北京,内迁自贡。1966年6月,第一批5台铣床出厂,标志着自贡机床厂正式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 自贡机床厂,隶属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1967年1月更名为长征机床厂。1971年下放四川省机械工业局。1975年,下放到自贡市机械工业局领导。1985年11月,接收关停的自贡电机厂、并与自贡市台钻厂联合,组成长征机床总厂。那还是在自贡机床厂正式投产以前,是一机部的三个重要文件从根本上决定了长征机床厂生根自贡的发展命运。</p><p class="ql-block">长征机床厂过去的工厂大门:</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长征机床厂内景:</p> <p class="ql-block">  一是1965年7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关于北京第一机床厂一分为二迁入四川省自贡市机床厂(停建工程)搬迁方案的批复。该批复直接对北京第一机床说:</p><p class="ql-block"> 北京第一机床厂一分为二迁入四川省自贡市机床厂(停建工程)建设自贡铣床厂的搬迁方案收悉。经研究,基本同意所报搬迁方案,希即按下列要求进行准备工作,搬迁项目待国家批准后再正式批准。</p><p class="ql-block"> 一、批准北京第一机床厂搬迁主要生产设备一百五十台,热处理设备十台,人员六百五十人,不足数采取半工半读、亦工亦农办法解决。</p><p class="ql-block"> 二、同意北京第一机床厂内迁的产品品种为2+3+升降台铣床(包括万能铣、臥铣、立铣)六个品种和今年产量折合2+万能铣床六百台的生产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搬迁进度,要求最迟于一九六六年二季度末投入生产,力争年底前生产铣床一百台。一九六五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厂房加固,建设宿舍等搬迁前准备各工作,所需投资由二局在今年投资中调剂解决。</p><p class="ql-block"> 四、根据专业化协作精神,本厂不设铸工车间。产品铸件、锻件在自贡铸造分厂、锻造分厂未建前分别由内江机床厂和内江锻压设备厂协作供应。</p><p class="ql-block"> 五、明年基本建设投资,待一九六六年计划确定后再行下达。</p><p class="ql-block"> 六、为了做好搬迁工作,希四川省计委和机械工业厅协助组织力量,并将原自贡机床厂留守人员八人(其中副厂长一人)能继续留厂,共同进行搬迁筹建工作。</p><p class="ql-block">笔者藏长征机床厂建厂20周年纪念章(正、背):</p> <p class="ql-block">  再就是1965年8月24日一机部西南工作组审查自贡机床厂扩大初步设计方案的意见。这个意见这样说道:</p><p class="ql-block"> 自贡机床厂扩大初步设计经过审查,基本符合一机部(65)机密二字1258号文批准的北京第一机床厂一分为二的搬迁方案及批复意见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取得了中共自贡市委的领导和关怀,在自贡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和自贡厂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全体设计人员的刻苦努力,在设计原则上,贯彻了“两边兼顾、以内地为主、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的原则。贯彻了勤俭建国的方针,在不影响生产和安全的原则下,尽量利用了原有建筑物,做到了物尽其用。贯彻了专业化协作和支援农业的方针。</p><p class="ql-block"> 在设计工作中,走出了办公室,身赴现场,认真地做了调查研究,针对原有建筑物上的不同问题,分别的采取了不同的设计方案;从速度上、质量上是符合多、快、好、省的。</p><p class="ql-block"> 1.同意扩大初步设计中全厂人员为八百人;工人总数为五百九十六人(其中生产工人二百九十二人,辅助工人三百零四人),技职人员一百三十六人,政治工作人员二十三人,服务人员四十五人。</p><p class="ql-block"> 2.同意扩大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为二百八十六万二千一百元。根据自贡市教育局的意见,增建子弟小学一座,相应增加投资二万元(关于子弟小学的工器具费在工器具与生产家具费内调剂解决),共计总投资为二百八十八万二千一百元,其中:</p><p class="ql-block"> ①建筑工程为一百九十万零一千二百五十四元;</p><p class="ql-block"> ②设备购置六十一万三千零八十一元;</p><p class="ql-block"> ③设备安装工程二万零二百九十二元;</p><p class="ql-block"> ④工器具及生产家具五万二千五百六十八元;</p><p class="ql-block"> ⑤其它基建工作费用十五万八千六百一十元;</p><p class="ql-block"> ⑥不能预计费用十三万六千二百九十元。</p><p class="ql-block"> 施工预算必须控制在概算投资二百八十八万二千一百元之内,如单项工程的投资有增减时,可以相互调整使用。</p><p class="ql-block"> 3,工厂对家属宿舍面积按搬迁职工百分之六十设计,与厂里调查实际有百分之七十四,相差悬殊,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目前仍按工厂设计处考虑的宿舍面积一万五千四百一十四平方米(其中:家属宿舍面积为一万三千一百八十平方米,单身宿舍包括招待所面积为二千二百三十四平方米)不变。待搬迁人员决定后,确属实际需要,再呈报二局核实批准增建。宿舍标准:家属宿舍为每平方米五十五元,单身宿舍每平方米五十元;均系普通四层楼房。生活区的设计、施工由工厂委托市建设设计部门进行。</p><p class="ql-block"> 4.根据自贡市教育局意见,建厂的同时必须考虑建校,否则职工子弟入学不能解决。同意建子弟小学,按部规定标准,设计一座容纳一百六十个学生的校舍四百平方米,投资二万元。如果设计面积与实际需要不足,待搬迁人员名单决定之后,根据实有入小学人数容纳不下,可按实际需要呈报二局批准增建。小学位置、设计施工由工厂与市有关部门联系解决。</p><p class="ql-block"> 5.同意扩大初步设计的厂区占地面积四点七二公顷,但自贡机床厂要求将现有篮球场划归机床厂厂区内,便于职工活动。该篮球场权属于自贡机床厂所有,但远景规划该住址兴建附件厂,为了考虑将来的发展按设计处划定的厂界不变,在没有建附件厂之前,使用权属于机床厂。</p><p class="ql-block"> 6.机械加工厂房油漆工部大门前,有四户民房是否搬迁问题,请工厂设计处与机床厂共同邀请市运输公司鉴定结果决定。</p><p class="ql-block"> 7.关于机床配线,设计上采用母线槽,机床厂对此项设计有不同看法,北京第一机床厂曾采用此种配线方法,在使用中有问题,将已安装好的母线槽全部拆掉,为了避免今后浪费,将设计的母线槽改为配电箱。投资在概算总投资内调剂解决。</p><p class="ql-block"> 8.同意工厂提出热处理车间,食堂工人操作面积增加通风降温措施。</p><p class="ql-block"> 9,同意工厂提出在装配厂房加固木屋架余下的五榀加通长钢拉杆加固。</p><p class="ql-block"> 10.同意工厂提出机修厂房增加一台三吨梁式吊车。</p><p class="ql-block">笔者藏长征机床厂食堂职工购买饭票凭证:</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文件就是1965年10月28日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局批准自贡机床厂搬迁扩大初步设计的通知(【65】二局基字第121/78号):</p><p class="ql-block"> 自贡机床厂、机床与工具工厂设计处:</p><p class="ql-block"> 自贡机床厂扩大初步设计(按已批准的北京第一机床厂搬迁方案编制的),经西南工作组进行了现场审查,除同意西南工作组审查意见外,现将主要问题及指标批复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同意设计的总图布置方案。</p><p class="ql-block"> 二、同意设计采用的劳动定额。全厂采用设备台数二百五十七台(包括老厂搬迁一百七十六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一百五十九台(包括老厂搬迁一百四十七台)。</p><p class="ql-block"> 三、全厂职工总数核定为八百人(其中工人五百九十六人,管理人员一百五十九人,服务人员四十五人)。由老厂搬迁六百五十人,不足人员在四川省招收。</p><p class="ql-block"> 四、协作关系:年需铸件二千吨、锻件二百五十吨,在自贡地区铸、锻件厂未建成前,由内江机床厂供应铸件,内江锻压设备厂供应锻件;螺旋伞齿轮车需一千五百至一千六百件,由重庆机床厂供应;零件电镀在内江地区协作;产品包装用木箱在自贡地区协作。</p><p class="ql-block"> 五、厂区总建筑面积为一万一千二百零四平方米。其中利用原建筑改建的为九千四百八十四平方米,新建的为一千七百二十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生活区新建面积共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四平方米采用低标准建设。其中宿舍及子弟小学面积问题,同意西南工作组的审查意见,暂按设计面积建设,待搬迁家属人数落实后,再报局核定。</p><p class="ql-block"> 六、批准总投资为二百九十二万二千五百元(包括子弟小学投资二万元、回火电炉三万二千元和补充土建漏项费用八千四百元,不包括搬迁费六十三万元)。</p><p class="ql-block"> 七、要求在一九六六年第二季度建完并搬迁投产。</p><p class="ql-block">笔者藏长征机床厂筒牌(正、背):</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三个历史性文件,为我们记录了长征机床厂当时从北京内迁自贡的真实原由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工作内幕。</p><p class="ql-block">笔者藏上世纪60年代长征机床厂厂报《红旗机床》:</p> <p class="ql-block"> 工厂的内迁速度</p><p class="ql-block"> 郑学增,原北京第一机床厂加工车间主任,1965年首批内迁到自贡,后任长征机床厂副厂长、党委书记,1983年调自贡市机械局任党委书记、局长。他在其回忆录中为我们揭示了长征机床厂当时罕有的内迁速度。</p><p class="ql-block"> 1965年,郑学增随北京第一机床厂分迁的同志一起内迁到自贡。当时毛泽东主席提出调整工业布局,加快三线建设步伐,抓紧备战。一机部白坚副部长亲自落实,带队到四川选址,选中了自贡天池山下、旭水河边的这个厂址。原因是这里1958年建有一个自贡机床厂,虽然1962年下了马,但还有部分厂房设备可以利用,这样可以加快搬迁、建厂和投产的速度。</p><p class="ql-block">笔者藏1967年长征机床厂介绍信:</p> <p class="ql-block">笔者藏1978年中共自贡机床厂委员会调查证明材料介绍信:</p> <p class="ql-block">  当时投资项目超过三百万元要经过国家计委审批,为了缩短运作周期实现快速搬迁,一机部决定投资总额不超过三百万元,实际金额为292万元,要求一年建成投产,三年内达到年产600台铣床、9000万元产值。彭德怀同志当时任三线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对内迁的要求是三快:要建厂快、搬迁快、投产快。因此,整个内迁工作,始终在一个“快”字上使劲。而长征厂的内迁,也真正做到了“三快”,受到了彭德怀同志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建厂快,主要快在利用原自贡机床厂的旧厂房,加以整修,利用原来该厂的砖木结构的旧房架,更换掉朽坏的部份,再用拉杆加固,用作厂房。办公和住宿都在原厂的二层楼老办公楼上,大家住大连铺,谷草一铺就是一床,一人挨一个地睡在一起,像当年解放军行军打仗时住宿那样。人员分成两拨:一拨建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幼儿园、学校、伙食团先修好,举家搬迁的同志一来,生活有个安排,可以安心工作;一拨搞搬迁和设备安装,厂子一边建、设备就一边运来安装、投产,加上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很快就完成了建厂任务。</p><p class="ql-block"> 搬迁快,靠我们的党性和觉悟。顾金池同志当时任厂书记,负责搬迁工作。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朱宝和兼任内迁厂厂长,统一协调,非常顾全大局,提出给内迁厂好人好马好设备。650人到自贡,每一个都要先谈话,基本没有什么困难。5、6分钟谈一个,一谈就解决问题,愉快服从。靠什么?靠党员的党性,靠群众的觉悟。听说是毛主席的号召,为了备战建设大三线,改造内地面貌,推动内地工业发展,都满腔热情,充满了光荣感和责任感。举家老少、媳妇孩子一古脑儿往专列上爬,一趟车一趟车地奔自贡来。38元钱一个平方造价的干打垒宿舍,单层楼板,泥夹板墙。底楼土地坪,长草爬虫;顶楼直接盖小青瓦屋顶,透风过雨,夏天闷热冬天冷。喊明叫响,这两层就给干部和党员住,群众住二、三层稍好些的房屋。谁有怨言?都没有。那时的人那觉悟,就是高!</p><p class="ql-block">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党性和觉悟决定了建厂、搬迁的高速度,投产当然也快。当时是边建厂,边搬迁,边投产,全广职工干部大兵团联合作战,交叉作业,6月30日就出了五台机床。这么快,怎么生产出来的?新厂只有深加工,锻工、铸工车间都没有建,所以这五台机床的零部件毛坯是从北京第一机床厂运来的,由新厂加工和装配出厂,因此就快。尽管这样,这么快就出产品,也算是奇迹了,所以我们厂后来一直以6月30日为厂庆日。</p><p class="ql-block"> 郑学增颇有感触地说,当时求快也给工厂留下了一些后遗症。那时因为要“快”,锻工车间、铸工车间没能建起来,后又因为文化革命的冲击,好长一段时间也未建成,就一直靠外地加工毛坯运来,造成生产周期长。加上自贡盐卤气重,天气闷热,小青瓦的厂房和库房保管欠妥,锈蚀厉害,产品、设备都损坏严重,这些问题困扰了长征机床厂许多年。1970年铸锻车间上马,1983年冷热加工设备配套完善,基本形成小而全,才解决了这一遗留问题。后来的厂长负责制、股份制改造等,不断给我们厂注入生机,才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p><p class="ql-block">笔者藏《长征征程——1966~2006四川长征集团四十周年》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笔者藏《记录自贡:自贡“三线”建设四十年•长征卷》</p> <p class="ql-block">笔者藏老照片:1971年长征机床厂子弟校师生在教学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位劳模的建厂记忆</p><p class="ql-block"> 常恩山,北京人,满族,1949年7月进北京第一机床厂参加工作,195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195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1965年11月20日到自贡,参加长征建厂工作,1985年8月在长征机床厂病退。</p><p class="ql-block"> 1965年11月中旬领导找他谈话,通知他到四川支援三线建设,常恩山听后啥也没说,便回家收拾收拾就在16号和张存信、鞠鸿泉、李敬成、乔士福、陈传玉、冯鹤印等12个人上了火车,20号就赶到了自贡。当时刚开始建厂,只有一台车床一台铣床,主要用于基建和安装设备。那时真难啊,厂里磨刀都没办法,好在那时协作精神非常强,领导一联系,我就背上几十把刀具,一早就去赶公共汽车到机一厂磨刀,晚上又赶公共汽车回厂。建厂时正在搞基建,新的人员不断的到来,从老厂运来的零件差不多已到齐,可是装配车间的行车却未到,那时大家的工作热情特别高,没有吊车就靠人工进行装配,肩抬、手抱什么招都使出来了,成功地装配出2台X6132万能铣床。当时自贡电筒厂派人守在现场,包装都没要就运走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常恩山和张存信就住在厂区旁边的一户农民家中,在建厂基本建设都未完工的情况下,产品就出来了,那种高兴劲就甭提了,心想支援三线建设任务离完成不远了,我也快回去了。可就在这时领导找到他,要他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头将全家迁到自贡,以实际行动支援三线建设。常恩山当时就想:我是党员,又是全国劳动模范,干啥咱也不能不带头啊。于是匆匆回到北京,将老母亲安顿在兄长家,1966年5月24日,在锣鼓喧天的热烈气氛中,在北一同事们的欢送下,全家6口踏上了扎根自贡的征程。那一年常恩山37岁,最大的孩子11岁,最小的孩子才1岁。那时,他的工资是72元,每月给老母亲10元。之前在北京睡的是炕,搬迁时要添置的家具、东西又太多,钱方面实在挪不开,后来向厂里借了500元,直到1975年才将借款还清。到自贡的当晚和以后一段时间,常恩山全家都是在砖头搭起的木板床上睡觉,北方生活和自贡生活上的差异使他至今都很难适应,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困难他们都克服了,他们那代人从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只是希望将自己的工厂建好,为毛主席争光。</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工厂已形成批量生产,但产品单一。为了拓展业务,工厂成立了“三结合”攻关小组,常恩山是成员之一。接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两台液压仿形铣床的生产。在试制过程中,液压仿形铣的导轨加工成为难题,要求只允许4丝(0.04毫米)以下的误差,可是当时的加工母机的误差就是28丝,怎么办?生产厂长郑学增和乔士福、鲍希圣、谢锁林等人,还有常恩山在大件开攻关现场会,出主意、想办法,大家真是绞尽了脑汁,最后终于想出了超常规的加工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加工完第一台一检测,嘿,3.1丝,合格。第二台2.9丝。那种用没达标的设备,干出达到标准的活,那高兴劲就甭提了。虽然那时也累,也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是我们看到工厂一天一天好起来,感到:值!</p><p class="ql-block"> 常恩山曾感叹说:人老了,故土难离的情结也就更深了,落叶归根的想法也就越来越浓了。可是这所有的一切都已不可能实现了,因为我的儿女们已融入自贡,先后进入长征工作,在自贡落户扎根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长征情怀呢!</p><p class="ql-block">笔者藏老照片(正、背):长征机床厂生产的铣床引起葡萄牙客商的极大兴趣</p> <p class="ql-block">笔者藏老照片:1978年长征机床厂员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任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长征机床厂的第一任厂党委书记是顾金池。</p><p class="ql-block"> 顾金池(1932~2009),河北雄县人。1947年在北京机器厂当工人。1949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6月后,任北京第一机床厂团总支委员、副书记、书记,党总支委员、团委书记,重型车间党总支书记,厂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65年7月支援三线建设,参加自贡长征机床厂筹建工作任四川省自贡市长征机床厂筹备处党支部书记、党委书记。1966年下放劳动。1968年任自贡长征机床厂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1976年1月任自贡市机械局临时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后,任自贡市革委会副主任、副市长、中共自贡市委常委兼工交部长,市经委主任。1980年任中共自贡市委书记、常务副市长。1981年12月任四川省副省长。1985年4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常务副省长。1987年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务副书记。1990年11月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1992年10月在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93年9月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9年3月17日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 据《自贡“三线建设”四十年——长征卷》记载,顾金池不仅是长征机床厂第一任党委书记,而且他从1965年到1977年的12年间,一直担任长征机床厂党委书记,是长征机床厂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顾金池,过去既是自贡市领导、四川省领导,也是长征机床厂的奠基人,是老一辈“长征人”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笔者藏长征机床厂股东证书:</p> <p class="ql-block">长征机床厂股东证书内页:</p> <p class="ql-block">笔者藏长征机床厂员工入股(责任股)收据:</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的三大工作</p><p class="ql-block"> 1、转移工作重心。1978年改革开放到1983年,长征机床厂的领导班子花大力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领导班子解放思想理直气壮抓生产;让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适应工作重点转移后的工厂管理,学会用经济的方法而不是行政的方法来领导和管理企业:重点解决企业“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效率低”的“三低”现象。</p><p class="ql-block"> 1979年长征机床厂在逐步实现重点转移过程中,要求达到的规划目标是:(1)工业总产值保证达到950万元,力争突破1000万元大关;(2)利润总额实现140万元,争取达到150万元;(3)产品质量在保持稳定合格的基础上,生产20~30%的一等品,铸件废品率达到15%以下,力争达到10%;(4)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新型品种,产品发展,争取出口,打入国际市场;(5)大搞铸工机械化,铸件合格品力争达到1200~1500吨;(6)液压车间和大型车间力争今年建成。</p><p class="ql-block">笔者藏1985年长征机床厂产品使用说明书:</p> <p class="ql-block">笔者藏1985年长征机床厂产品合格证明书:</p> <p class="ql-block">笔者藏1985年长征机床厂产品装箱单:</p> <p class="ql-block">  2、技改与完善。在1984年到1987年的这段时间里,长征机床厂主要工作有两点:一是完善建厂时由于“三快”而来不及完善、后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阁置的各种基础设施;二是加大了技改力度,为长征机床厂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长征机床厂是从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五五”期间,共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年产3000吨铸件和年产500吨锻件的铸、锻车间。</p><p class="ql-block"> “六五”期间,投资433万元,建成了年产1200吨热处理件的西南热处理中心。为改善铸工劳动条件,建成了铸工液压清砂系统。同时还补充增添了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p><p class="ql-block"> 这两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冷、热加工不配套和搬迁时的遗留问题,起到了填平补齐的作用,使长征机床厂初步形成了基本的独立生产能力。</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的技改主要是通过西班牙王国政府贷款400万美元,购置车削及铣削中心9台设备。</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的产品开发主要有同美国进行技术合作研制出的HK718仿形</p><p class="ql-block"> 铣床和同日本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出的XKFM716仿形铣床。</p><p class="ql-block"> 这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不但为今后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且使长征机床厂的技术从国内封闭型向国际化迈出了第一步。</p><p class="ql-block">笔者藏长征机床厂《机床说明书》:</p> <p class="ql-block">  3、转型与改革。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的自贡长征机床总厂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尝试。</p><p class="ql-block"> 这种尝试主要集中在用人制度的改革;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借助上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资产重组等。</p><p class="ql-block"> 1984年,自贡长征机床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在自贡市,这是第一批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厂。</p><p class="ql-block"> 1985年,自贡长征机床厂实行工效挂钩,开始摸索分配制度改革。1985年1月,自贡长征机床厂与原自贡电机厂、自贡台钻厂联合成立自贡长征机床总厂,想用“做大”来寻出路。</p><p class="ql-block"> 1987年,自贡长征机床厂实行股份制试点,长征机床厂正式改组为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1992年,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开始用工制度改革尝试。</p><p class="ql-block"> 1992年,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按股份制公司规范化运作。</p><p class="ql-block">笔者藏1983年长征机床厂先进个人奖状:</p> <p class="ql-block">  1993年10月,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由国家体改委批准作为股份制试点企业。</p><p class="ql-block"> 1995年11月1日,川长征A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开始尝试资本经营。</p><p class="ql-block"> 1995年12月,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国桥堡机床有限公司合资建立“成都长征——布里奇波特机床有限公司”,总投资240万美元,开始进行中外合资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1997年11月29日,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第四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决议公告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公告:《关于授权董事会购买成都托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议案》。同年12月29日,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大会通过了购买四川托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50万股股权的议案。</p><p class="ql-block"> 1998年4月8日,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公告,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贡市将自贡市国资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四川托普科技发展公司。这一举措标志着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终结了自己国企的身份。</p><p class="ql-block"> 1998年5月31日,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本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确定将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四川托普长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这次资产重组还是没有使长征的情况得到好转,到2000年1月~7月,长征公司的销售收入只有1100多万元,亏损达800多万元。</p><p class="ql-block"> 2000年7月24日,被托普调到成都的一部分人回到了长征公司,组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在这一批人的努力下,开始恢复已半停顿的生产。重新理顺已陷混乱的各种关系,重新建立和完善已经支离破碎的市场体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技术创新和内部管理创新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在新一届领导层的带领下,在长征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短短几年,自贡长征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显著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1)工业总产值65287.7万元,比2003年的14700万元,增长了344%。</p><p class="ql-block"> (2)主要产品产量预计3443台,比2003年的1350台,增产了155%。</p><p class="ql-block"> (3)实现销售收入(含税)60802.1万元,比2003年(含税)的15210万元,增长了300%。而2000年1月~7月,长征公司的销售收入仅1100万元。</p><p class="ql-block"> (4)实现利润总额1585.1万元,比2003年的830万元,增加盈利755.1万元。而2000年1月~7月,长征公司是亏损800万元。</p><p class="ql-block"> (5)上交税金1674.4万元,比2003年的881万元,增长了90%。</p><p class="ql-block">笔者藏长征机床厂早期《万能回转头铣床使用说明书》:</p> <p class="ql-block"> 重要科研成果</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长征公司在产品科研上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它的主要科技成果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代表性的科技成果。</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这一阶段实际包括了二个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时段是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段长征机床厂的科研力量主要用在研究开发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品。这一时段有四个主要产品:</p><p class="ql-block"> 一是“XKFM716”数控仿形铣床。这项成果为首台填补当时国内此类产品空白的铣床,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被国家列为替代进口产品。此项成果于198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前一台的基础上研制出比前一台规格加大,功能精度得到提升的“XKF718”数控仿形铣床。这项产品同样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这项成果于1992年获机电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四川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三是引进美国技术,通过消化吸收研制出“S8J4”数控升降台铣床。此项成果于198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机电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四是“XK718”数控车身铣床。</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时段是上世纪90年代。 这个时段长征公司的科研工作主要是把科研产品向市场化和批量化转换。核心内容是把“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批量化转换。在这一时段也有一些新产品研制成功。主要有:“XK714”数控床身铣床;“XK718”数控床身铣床:“XKH718”立式加工中心;XKF7132立柱移动加工中心;F系列重载升降台铣床等。</p><p class="ql-block">第二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这一时期是长征公司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长征公司科研成果频频取得的时期。 “产品开发面对市场”和“产品开发马上形成批量生产”是这一时段科研工作的两大特点。</p><p class="ql-block"> 工厂“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时机,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加速自己的产品开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针对国家重点行业开发专用机床”是这一阶段科研工作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阶段,主要科研产品有:</p><p class="ql-block"> ——XH718A”高转速加工中心。</p><p class="ql-block"> ——KHV1050”五坐标五联动立式加工中心。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五联动”技术的封锁。</p><p class="ql-block"> ——K系列立式加工中心,研制出“GMC横梁移动龙门加工中心”,并形成完整系列。此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领先水平,并且初步打开了市场。</p><p class="ql-block"> ——开发出国内首例,国际水平的“45°万能自动回转铣头”</p><p class="ql-block"> ——开发出新结构的“立式加工中心”,此项产品在2005年“北京国际机床展示会”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 开发出“HMC630”卧式加工中心系列。</p><p class="ql-block"> ——开发出“SU3000”滑枕式加工中心。</p><p class="ql-block"> ——进行了行业拓展,开发出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p><p class="ql-block"> ——为汽轮机行业开发了“60万高中压转子专用数控铣床”“专用三头数控钻床”“专用侧向数控钻床”等行业专用机床。此类产品已基本打开国内汽轮机行业市场。</p><p class="ql-block">笔者藏长征机床厂早期广告:</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面对远离而去的长征机床厂,笔者研究发现,1966年长征机床厂由北京第一机床厂内迁到自贡,成为了以机械制造、金属切削加工为主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1987年改制为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8年同四川托普集团成功地完成了资产重组,更名为四川托普长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其发展历程可谓一路坎坷,一路曲折。可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工厂发展历史的文字记载却不多,这对全面认识长征机床厂,以及学习、研究自贡“三线建设”光荣史都是一个遗憾之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现状会得到改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3日•富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