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好还是让别人去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谈谈移情手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表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语文教学参考》</div> <h1> “最好还是让别人去说”</h1><p class="ql-block"> ——谈谈移情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文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六册(注:指199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宋词二首》一课选有姜夔《扬州慢》一词,上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词句,课文注解云:“(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这则注解,从词句所表达的最终意义看,是对的;但由于该注解未提及词面上的意思,从而掩盖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从词句看,“废池乔木”是主语,“犹厌言兵”是谓语,即“被毁坏的城池和大树都厌恶谈到战争”之意。“废池”与“乔木”都厌恶战争,何况人乎?可见,该句在艺术上采用的是“移情”手法,即把人之情移之于“废池”与“乔木”上,借“废池乔木”道出人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移情”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作家们在运用时,总是多姿多彩、各臻其妙的。在此大略分类谈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以情赋物</b> 人们在对外界的观察中,有时会达到一种物我一体的境界。写作时,把人之性格、理念赋予外物,物我一体,从而起到独特的表情达意之效。像本文开头所举例子即属此类。又如《白杨礼赞》中描写“力争上游”的白杨树那一段,作者笔端流出来的是白杨形象,心中却是北方抗战军民的形象。舒婷的《致橡树》,诗面是“树话”,实则是“人语”。这也正是黑格尔所说的“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以情融景 </b>景本没有灵性、思想,一旦有了,那其实是欣赏它的人,是作者的感情融注了其中。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把人情融入景中,更富有可感性,当然更易动人。从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你能感受到人的那种翻滚的心潮。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你能体察到那种浓郁的离情别绪。朱自清在《威尼斯》中,用“温和”的日光,“干干净净”的天空,“那么绿,那么酽”的海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透明”的画,读者被陶醉了,作者不更是将整个身心都融入其中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以情予客</b> 即移情于他人,借他人来抒己怀。散文家何为说过:“一个人做了一些好事,最好还是让别人去说,这个人物也就更有光彩。”可见以情予客也是一种极好的表情方式。柳宗元《童区寄传》结尾写“乡之行劫缚者”说:“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明写这些人对区寄的恐惧,实则是借这些人的话来表达作者自身对小英雄的赞叹之情。《屈原列传》有一段文字,写屈原“行吟泽畔”与渔父的对话。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司马迁巧借他人之口,表明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同时抒发自己对屈原至死保持高洁品质的赞颂之情。而吴伯箫在《猎户》中,则把以情予客作为全文最主要的手法运用,更是独具特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表于1994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