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游记(一)

不可逆转2

与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小时候太幸福了。感觉到压力的不是学习,而是手拿铁锹、粪筐守在路旁,热切地等待马车经过,早日完成学校下达的积肥定额;平时只上半天课,下午玩扑克、捉迷藏、跳皮筋,甚至把一个老头臆想成阶级敌人尾随跟踪。与发小之间的革命友谊,就是在这欢快的氛围里建立的。上大学离开家乡各奔东西,慢慢地没了联系。四、五十年一瞬间,半生已过,先微信,再见面,然后就一起报了个“雅致甘青”旅游团。 在多如牛毛的旅游产品介绍中放弃便宜的,选择偏贵的这一家,是冲着它宣传单上印的“全程四星级商务酒店、1晚五星豪华酒店”去的,我跟联系人没见过面,只加了微信就直接签合同交钱。出团通知一发过来才发现四、五星酒店全部失踪,变成了三钻酒店,连三星都达不到。真没想到他们这么有不讲诚信的勇气,联系人大言不惭:“从没有客人因为这个投诉过”。我理论了半天也没用,已经出票,只能乖乖地上了飞机。 9月12日乘坐南航CZ5535航班16:45起飞,晚上8点多到达兰州,入住兰州新区绿地康养居酒店,条件凑合。第二天早晨6点出发,沿河西走廊向西行进。大客车还真的很高级,导游也又年轻又漂亮,路上她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张骞的故事。<div> 河西是指黄河以西地区,两山夹峙的河西走廊有五个地级市,分别为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和嘉峪关。河西走廊的起点是古称凉州的武威,得名于汉武帝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之意。它离长安最近,利于西汉控制河西走廊,所以那时候武威相当于甘肃省的省会。<br></div> 武威服务区,展板上有武威旅游线路的介绍。但我们并不在武威停留,我们的第一个景点在张掖。 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的张掖汉明长城遗址,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土夯板筑长城,在不同历史时期修筑。千载栉风沐雨仍巍然挺立,伴我前行。 张掖古长城 去美国看过很多国家地质公园,大峡谷、羚羊谷、拱门等等。看多了对地质公园感觉免疫,但还是被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惊艳了。羚羊谷的五光十色是局限在洞穴里,而张掖七彩丹霞炫目的色彩因为辽阔而壮丽。它不逊于我见过的任何一个地质公园,置身之中你没法不沉醉。甘青之行本是为莫高窟而来,来之后才觉得莫高窟毕竟是凡人造就,终究比不上丹霞地貌一望无际的神迹。 夕晖归帆 七彩飞霞 众僧拜佛 今年真是个多雨的季节。第一天的行程,就遇见大西北广袤无垠的荒漠,极不协调地飘洒着淋漓不断的雨。导游说,你们很幸运,雨天对于观赏七彩丹霞最有利了。晴天阳光掩盖的青色和蓝色,雨天才得以见真容。但感觉导游说的不对,我在网上图片中看到的那道细细的青蓝色并没有显现出来,当然也可能那些图片是经过处理的。 离开张掖继续向西,晚上住在嘉裕关,酒店名称忘了,是整个行程中条件最好的酒店。第二天早晨出发前往酒泉,参观金塔胡杨林公园。 金塔胡杨林公园 参观胡杨林,还是应该去内蒙额济纳,“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那里才有千年胡杨,才能见识“倒而不朽”的胡杨树干。而坐落在酒泉的金塔胡杨林公园里的胡杨,最老的也不过一百年,而且我们来早了,胡杨树都绿着没变黄。但不管怎么说,胡杨还是胡杨,衬托着水景,挺美的。 从胡杨林出来,返回嘉峪关用午餐,然后驶往天下第一雄关——明朝修建的嘉峪关关城。<br> 嘉峪关的主要景点除了关城外,还包括悬壁长城和天下第一墩,我们只参观关城。关城设在最狭窄的山谷中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仅30华里),两侧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嘉峪关关城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div>  宋元以前,嘉峪地区有关无城,明代西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为加强西北边防,宋国公冯胜决定在此修建关城。<br></div> 网络图片 我们的参观路线是由东向西,即从东瓮城进入内城,再从西瓮城到内外城之间的罗城,经嘉裕关正门出关。东西瓮城的入口不与进入内城的门直通,使关城道路迂回,瓮城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起到“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的作用。东瓮城入口“朝宗门”朝南开,与内城相通的“光化门”向西开;西瓮城入口“会极门”也朝南开,与内城相通的“柔远门”向东开。 宋国公冯胜 邮局背后是外城城墙 外城城墙 东瓮城外有三个建筑:关帝庙、文昌阁和戏台。明朝推崇道教,文昌阁是祭祀文昌神的道教宫观,文昌神是道教供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而正对着关帝庙南门的戏台,不仅顶棚绘有八卦图,东西侧墙还画着讽刺佛门和尚的壁画。 文昌阁。嘉峪关的城墙虽然都是土黄色,庄重而低调,与大地俨然一体;但各城楼都是镂空雕花门窗、朱漆木柱环绕,尤以文昌阁最为精巧。 戏台 戏台顶棚的八卦图 戏台侧墙所绘和尚偷窥的壁画。 朝宗门——东瓮城门上刻“朝宗”二字而得名,含义为“效忠朝廷,忠于君主”。 朝宗门 再走进光化门,登上光化楼的马道,俯瞰内城。 内城里的游击将军府,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 从这里可以看到内城城墙比外城城墙高很多。内城城墙下部比较粗糙的部分是嘉峪关初建时的城墙高度,只有6米,后来在不断加固中增加到9米。 站在光化楼上的发小。远处为西瓮城的柔远楼。 内城演武场上陈列着大炮。当时驻城士兵约有两千多人,城外屯兵四千多名。 北侧长城通往悬壁长城。 连接关城外墙与北侧长城的南箭楼。 从马道一直走到西瓮城,可以清楚地看到会极门上那块著名的“定城砖”,但我并不太相信这个神奇的传说。 从西瓮城柔远楼马道下来,出会极门,再出嘉裕关门,嘉峪关门才是嘉峪关关城的正门。回首东望,嘉峪关门之上,建有嘉峪关楼,形制与光化楼、柔远楼一致,上悬乾隆亲笔题写的“嘉峪关”匾。嘉峪关楼原修于1495年,后毁于1931年的一场战乱之中。现在看到的是1987年仿原样重修的。 从嘉峪关到敦煌,路过酒泉市瓜州县境内的一个网红景点——巨型雕塑《大地之子》。可好巧不巧,我们下了车一眼看过去,几个人不知什么目的,刚刚给大地之子盖上了被,只有脑袋露在外面。 这座雕塑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一位教授采用3D打印技术,以红砂岩为材质一块块制作出来,拼装而成的。虽然很遗憾,但还是觉得这个盖着蓝缎被酣睡的娃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仿佛真有呼吸和生命,他安然俯卧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而这寸草不生的苍凉沙漠,还有能力护佑他成长吗? 在网上找到的没盖被的大地之子(网络图片) 离巨婴不远处还有第二件艺术作品《海市蜃楼》,这个作品几乎没给我带来什么视觉冲击,因为肉眼观实物清清楚楚,不像看照片有利用视觉差形成朦朦胧胧的错觉。 敦煌落日。这情景让你不能不想起那句烂俗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到敦煌入住敦煌桓宇大酒店,这是个三星酒店,是这趟行程中唯一住了两个晚上的酒店。别的没觉得好,就大堂挂的沙画很有艺术感。<br> 到敦煌的第二天早晨起得挺晚,因为这一天是此次旅游的重头戏,参观莫高窟。我们团队提前预约,约到的是十点。九点十五分出发,二十分钟后就到达了莫高窟景区。 景区由数字展示中心和石窟两部分组成,两个区域相距很远。这是数字展示中心园区。我们首先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两部短片《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然后乘坐景区大巴才能到莫高窟的核心地区参观石窟。 主题电影《千年莫高》主要讲述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片长20分钟;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则是莫高窟经典洞窟虚拟漫游,片长亦为20分钟。<div> 《梦幻佛宫》拍得很逼真,尤其是覆斗顶形窟,很适合用球幕电影展示,与实体石窟相比,有更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参观实体石窟主要是体验历史的真实感。无论是电子化的莫高窟还是实体莫高窟,都严禁拍照。</div> 这才是真正的莫高窟景区,远远望去还有历史苍桑感。这干涸的河道是莫高窟的母亲河大泉河。 走近一看被保护得面目全非。 从大泉河一号桥进入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牌坊,匾额题“三危揽胜”四字。三危山,就是乐尊看见佛光的山。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敦煌壁画用色绚丽而丰富,有本地出产的,也有从外地买的。敦煌本地出产的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矿、绿铜矿等,画在壁画上永不变色;而敦煌壁画所用的另两类颜料,一类是植物质颜料,如藤黄、花青、胭脂等,年代久了会变色;另一类是动物质颜料,如贝壳粉等。 里面的拍不到,只能拍点门口的。 2009年公出去山西大同,一座典型的、脏乎乎的煤炭城市。随同事游云冈石窟时我并不知道1500多年前大同曾是古都(北魏时期名平城),不知道云冈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后又增加了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为四大石窟),所以内心没什么期望值。但进到窟内震撼了,尤其是中心塔柱式石窟,不知道现在怎样,当时没有拦挡,我们是可以绕到塔柱后面仰望四周壁龛内的佛像菩萨雕塑的,太近了,有一种莫名想流泪的冲动,这种冲动如今年纪大了常常出现,那时候并不多。<br> 2009年的云冈石窟。 而敦煌莫高窟正相反,如前所说,这次旅行本就是为了莫高窟而去的,在我的想象中,莫高窟应该是那种长长的、有好多立柱支撑的洞窟,墙壁上精美绝伦、姿态各异的飞天仙女绵延不断,我们可以一点点、细细地欣赏,结果我想多了。首先不是所有的窟都可以进,A票能进8个窟,B票能进4个窟,我们幸运地拿到了A票(在团费基础上补交138元差价),由莫高窟的讲解员带队看到了8个窟。每个窟都上了锁,讲解员手拿钥匙打开锁让我们进去开始讲解,讲解时间非常短,走马观花溜几眼后全体出来把门锁上。 我们参观的八个窟分别是:第334窟、第 16-17窟、第 314窟、第 296窟、第 292窟、第 55窟、第 96 窟和第148 窟。多数不大,有护栏把我们与佛隔开,只有第148窟洞体硕长,为了盛放庞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卧佛。窟壁四周绘满了五彩斑斓的涅槃经变画(经变画,是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但洞窟形状酷似棺椁,置身之中阴气十足。 第148窟内部(网络图片)。该窟是敦煌大族李大宾家族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凿修建,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 第148窟内部(网络图片)。卧佛身后站立的一排塑像是后人重修的,塑像后面是敦煌石窟篇幅最长的涅槃经变壁画。 148窟巨幅涅槃经变壁画情节之一:大出殡,浩荡仪仗队(网络图片) 148窟巨幅涅槃经变壁画情节之一:火化时,力士点火,火始终点不起来,一直等到迟到的弟子们全部到齐,火焰才升腾起来(网络图片) 148窟巨幅涅槃经变壁画情节之一:释迦的舍利被供养在中间,由僧侣们分给各国,得到舍利后每个人都小心翼翼托着(网络图片) 148窟巨幅涅槃经变壁画情节之一:释迦舍利被送到各地,众人建塔来供养舍利(网络图片) 另一个大号洞窟是第96窟,既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内有依山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 第96窟建于初唐,此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窟内弥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 初建时九层楼为四层重檐式建筑,公元9世纪之前改为五层,后历经宋、西夏、清等朝代重修,直至民国改为九层。而殿内大佛历代重修只是重新敷彩而已——发小摄。 第96窟依山而塑的弥勒佛坐像(网络图片)。 第334窟。 第334窟开凿于初唐,为覆斗顶方形洞窟。这张网络图片显示的是西壁佛龛,龛内塑像为清代重修。<br> 龛顶“说法图”(网络图片)彩云环绕中弥勒佛善跏趺坐(身体端坐于座上,两脚自然下垂的坐姿)说法,众菩萨恭敬虔诚地聆听。这些菩萨宝冠黑发素面,面容相似而姿态各异。背后是菩提树和碧绿的芭蕉,颇有南方园林情调,安宁静谧。 第16-17窟。第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年间(851~867),该窟与上层第365窟、顶层第366窟均为晚唐时期敦煌地区著名的佛教领袖吴和尚独立开凿。窟前倚崖统建的三层木构窟檐,是莫高窟著名的王道士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主持修建。 第16-17窟内景(网络图片)。1900年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第16窟甬道清除积沙时发现北侧墙缝内有一秘室,内藏自晋至宋佛教经卷、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因其中80%为经书,故俗称藏经洞。藏经洞,就是第17窟,讲解员带我们进来就是参观第17窟,并没有讲解第16窟。<br> 第17窟洞口(网络图片)。举世闻名的藏经洞初建时是吴和尚的纪念堂,吴和尚俗姓吴,法号洪辩,通晓吐蕃语,转译佛书,精通佛理。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众起义推翻吐蕃对敦煌及河西地区的统治,重新归附唐王朝。因洪辩法师力助有功,被唐宣宗敕封为河西都僧统,统管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 洪辩法师彩塑像(网络图片)。高僧身着田相袈裟,通肩裹体,结跏趺坐,作禅修状。背后壁上画菩提树二棵(与第334窟西壁龛顶说法图的背景装饰相似),树枝上悬挂着净水瓶和布袋。树下人物曾是洪辩法师生前的侍者。 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纷至沓来,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经卷、文书和其他文物近四万件,藏经洞中大多数精品就此流失海外。这张照片是1908年的伯希和正在藏经洞挑选文物(网络图片)。<br> 从第16-17窟出来,讲解员领我们来到第314窟。此窟开凿于隋代,窟型是莫高窟比较常见的覆斗顶殿堂式洞窟。 第314窟窟顶莲花缠枝纹藻井(网络图片)。藻井正中是一朵盛开的莲花,四角各有一化生童子,手持莲花,端坐于莲座之上,色彩古朴、典雅。 第314窟东壁北侧的《释迦佛树下说法图》(网络图片),右边是七叶树,左边是菩提树。虽构图简略,但是华盖、背光、八角形须弥座和双树的描绘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色彩统一于赭红为主、间以青绿的基调之中。 接着来到第296窟(网络图片)。此窟更早些,是北周的代表窟之一。主室也为覆斗型顶,西壁开一圆券形龛,龛内有彩塑五尊,主尊是倚坐说法佛,身份不确定是弥勒佛还是释迦佛。两侧各一弟子一菩萨,皆经清代妆修。佛着通肩袈裟,内著僧祇支,胸前结带。面相方阔,高肉髻,大耳扁平,神态端庄。窟顶、四壁绘满了佛教故事:佛教团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福田经变)、强盗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得眼林故事画中五百强盗成佛姻缘)等等。 第292窟弥勒塑像(网络图片)。此窟是隋代大型洞窟之一,在洞窟的建筑形制上,承袭了北朝洞窟前部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有中心龛柱的窟型。塑像虽经清代重新敷彩,但仍保持隋代风貌,皆头大体壮,肩宽腹圆,面相略方而结实,衣饰华丽。 第292窟中心柱西向龛内(网络图片)。一禅定佛、二弟子,缠枝莲花化生火焰纹龛楣。 第55窟。修建于宋建隆三年(962)前后,当时统治敦煌地区的曹氏家族笃信佛教,在莫高窟组织众多工匠不断开凿洞窟。在曹氏家族统治的一百多年里,共开凿了五十五个洞窟,第55窟是其中之一。 第55窟《弥勒三会》(网络图片)。洞窟平面呈纵长方形,中心偏后置马蹄形佛坛,前有甬道,后有背屏连接窟顶。坛上塑三组十身塑像,表现弥勒三会,弥勒成佛后,召开了三次大型的法会,广度众生。 第55窟覆斗藻井窟顶(网络图片)。曹氏家族在这一时期曾建立了一个专门从事石窟营建的画院,所用颜料中大量地使用了青绿颜料,因此这一时期绿色色调的洞窟比较普遍。开阔的天井壁画以淡绿色为基调,藻井中央绘有两条龙。龙在古印度,是被作为佛教的守护神来绘制的。龙的周围以各种纹样图案相连,组成一个庄严的天上世界。 第55窟北壁《药师经变》(网络图片)。 参观完八个洞窟出来,同伴买了两支网红打卡雪糕,一支粉红色、牛奶草莓味的九层楼,一支巧克力的莫高窟。她先安排我俩分别手举九层楼雪糕、以九层楼为背景拍了照,然后我们拿起乱七八糟的东西向莫高窟牌楼方向走,当时两支雪糕都是我负责拿着,然后在到达巧克力莫高窟拍照地之前,我一边走、一边鬼使神差地把巧克力雪糕吃掉了。 莫高窟牌楼——巧克力莫高窟拍照地。 敦煌大漠中最璀璨的人文景观是莫高窟,最绝美的自然景观则是鸣沙山和月牙泉。要聆听鸣沙山发出的奇妙声响,得先骑着骆驼上山,然后向下滑,滑的过程中方可听见。<br> 发小没骑骆驼,直接坐车去了月牙泉。我想体验一下骑骆驼的感觉,就参加了骆驼队。每队5匹骆驼,用绳连结起来,由一个人牵着走。这人先给骆驼发出指令,骆驼一个个地趴了下来,我心惊胆战地骑到了第四个骆驼背上,骆驼接受指令又一个个地站起来,我好不容易维持住平衡。骆驼走起来的时候,我感觉不妙,据说骑骆驼一个来回需要40分钟,我估计最多能坚持5~10分钟,那时候再掉下来就不好了。于是很惭愧地宣布放弃,那些骆驼又一个个停下来,依次趴下,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但安全第一,别的就顾不得了。骆驼队很绅士地退了全款,我尴尬而快乐地买了月牙泉的车票,找发小去了。<br>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过去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千年不涸,令人称奇。但现在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三、四十年了,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现状。 鸣沙山的响声没听到,但在阳光照射下像刀切出来的山脊,干净、利落,形成完美的曲线,宛若仙境。 晚上,我们去看王潮歌的情境融入式剧目《又见敦煌》。出团通知里敦煌列了三个自费演出项目,《敦煌盛典》、《丝路花雨》,和《又见敦煌》。《敦煌盛典》没听说过,《丝路花雨》久负盛名,好像今年河南卫视春晚一炮炸响的舞蹈《唐宫夜宴》一样,频具艺术性。都是地方省市歌舞剧院出品,专业演员专业水平,遇到好的题材,当然错不了。而导游强推的是《又见敦煌》,我和发小都不是啥艺术人儿,看不懂门道,就是看个热闹,既然《又见敦煌》是崭新的“情境融入式”,就选择了《又见敦煌》。 看这部剧首先是累,前半部分都是站着看的,而且得扬起脖子。你也不知道演员会从哪个方向冒出来,观众一会儿挤这边,一会儿挤那边,一会儿又换到下一个房间,确确实实是看热闹。后半截才坐着老老实实地看台上表演,主要不是表演,而是声光电技术展示。整部剧目分为四幕,第一幕是敦煌历史人物T台走秀;第二幕是流失的莫高窟文物与道士王圆箓;第三幕是莫高窟秘事,几个莫高窟女性吐露心声;第四幕敦煌主要历史人物悉数出场,揭示“千年一瞬”的主题。除了第二幕有少量舞蹈,其它场景基本上不用专业演员,尤其那个一直歪着脖子的王道士,表演水平真可谓“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打在舞蹈演员身上的光线也很诡异,我们团里有一个妈妈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也参加了这个自费项目,我很奇怪舞蹈表演时居然没听到小女孩吓哭的声音。 这肯定是出使西域、可歌可泣的英雄张骞。 中间那个穿白衣服的就是王道士。 王道士一直歪着脖子。 《又见敦煌》粗制滥造、强行煽情,王潮歌堪比投机商人,相比之下我们小导游慷慨激昂的讲述更令人感动。但我仍然在《又见敦煌》第四幕不断重复“千年一瞬”时眼睛湿润了,为生命如此短暂,又如此美好吧。 离开敦煌,踏上了G3011柳格高速——中国最美公路,开往青海。大巴先停在阿克塞服务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简称阿克塞县)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省惟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我国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div> 阿克塞县处于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河西走廊荒漠包围之中,地形呈狭长状,以当金山口为界,西部有阿尔金山脉横贯,东部有祁连山地的党河南山、赛什腾山、土尔根达坂山山脉,均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由山区到盆地中心,大体可以分为山岳地貌、丘陵地貌、平原地貌三种地貌类型。<br></div> 阿克塞服务区。还没开始穿越柴达木盆地,在服务区就开始感受到大漠的气势了。 又是烂俗但极应景的诗句。 然后开始翻越途中最高海拔的当金山,海拔达到3900米,天空呈现出一种纯粹的蓝。当金山是青海、甘肃和新疆的分界线。我来之前没做功课,幸亏发小带了红景天口服液,我俩从到达兰州就开始喝,至少有了心理安慰。<br> 来之前我的主要目标是甘肃,是敦煌,是莫高窟,我没事儿从不看中国地理,对青海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什么甘青大环线,即使这个行程不包含青海我也不在乎。但一趟走下来,真正美得摄人心魄、令人难忘、感觉没白来的不是莫高窟,不是嘉玉关,而恰恰是过了甘肃转到青海境内、沿祁连山南侧由西向东折返的这一段。白雪终日不化、连绵不断的高山,以及镶嵌在沙漠戈壁上明珠一般的盐湖。<div> 穿越柴达木盆地无人区时不断抬升的海拔,极目所见的荒凉和巍峨的群山,无不给人一种压迫感,而在沿途拍下的每一张照片上,都有一样东西驱散了这种压迫感,显示了人类强大的力量,那就是输变电铁塔和线杆。<br>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是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高原型盆地,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br> 青海由2个地级市(省会西宁和海东市)和6个自治州组成,这些自治州与海东市一样,基本按照地理位置命名,顾名思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就位于青海的西部。<br></div> 从G3011公路下来向西转到G215国道,来到海西州大柴旦的“南八仙魔鬼城”,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雅丹地貌景观。 雅丹地貌,就是风蚀残丘,强风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将大地雕琢成神奇壮观的艺术品。 “南八仙”来源于一个传说:20世纪50年代,8位地质勘探队的南方姑娘在风沙中迷路,消逝于柴达木的魔幻的世界里。虽是传说,但在当年众多进入柴达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的地质勘探队中,确有女子地质队。<br> 穿行于环境恶劣、生命难以存在的柴达木盆地,反而会从公路,从输电线路,从“南八仙”这个名字中,感受到生命留下的强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