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泰安东平县境内,</p> <p class="ql-block">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六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京杭大运河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 戴村坝</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前,白英纪念雕塑,为解决运河漕运的畅通和戴村坝的建设,他是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p><p class="ql-block">戴村坝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水史上的一座丰碑,位于大汶河与大清河的分界处,始建明永九年(1411年),整个大坝由主石坝,窦公坝和灰土坝构成,三位一体,全长1599.5米,主要功能是引汶济运,确保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贯通,对明清两朝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发挥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戴村坝无论从工程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还是从其设计思想筑构造和施工工艺,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察组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坝,“大运河之心”</p> <p class="ql-block">坝分流图</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镇水兽</p> <p class="ql-block">戴村坝修筑</p><p class="ql-block"> 元代开挖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因水源不足,漕运不畅。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诏令工部尚书宋礼等督工,重开运河。发山东六郡民夫16.5万人,自袁口北循金线岭东,经州城、安山、戴庙达阳谷县张秋镇,新开河道120里。同时在东平南城子村北,大汶河内建戴村坝。清乾隆《东平州志》记载;筑戴村坝以遏汶水入海之路,使其全流尽出汶上城北,西至南旺入运。夏秋水盛,则由戴村坝漫入大清河以疏溢。春冬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涸,</span>则由戴村坝遏入南流,以防其涸,此戴村坝所为要害也。戴村坝工程控制流域面积8537平方公里,约占大汶河总流域面积的80%,是明清时期保障航运畅通的重要工程,在京杭大运河500年的航运史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坝——戴村坝</p><p class="ql-block">北边的玲珑坝比滚水坝高0.1米,中间的乱石坝又比玲珑坝高0.2米。随着汶水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据水利部门测量,“三坝”先后漫水的数量与大汶河洪水的流量及小汶河的过水是互相协调的,因而既保证了小汶河持续供水,又能排洪防溢。坝的建筑形状略成弧形,弓背向着迎水面,增加了坝的预应力。为保证跌水坡与坝基的安全,又在坝的跌水面修了一道缓冲槛,水经缓冲槛而缓速,减轻了对坝的冲击力。整个大坝为石结构,重达1吨至6吨以上的巨石,镶砌得十分精密,为防止洪水冲塌,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榫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固若金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科学治水,肩比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白英与宋礼</p> <p class="ql-block">16.5万人修了八年</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不朽之作,戴村坝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心脏,其共层结构、技术处理和功能作用,钧堪称世界水利史上上的一大范例。使“漕运通而海运罢,粮艘联帆直上,正供天庚,源源不断,”“京杭大运河畅通运行500年,在明清南北物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戴村坝虽历经数百年,任洪水千磨万击,今仍岿然不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著名水利专家谭徐明教授等运河申遗考擦组专家一致认为;戴村坝横截汶水修筑,三坝分级漫水,科学调蓄水量,修建难度大,技术含量达高,功能发挥绝”既有精髓传承,又有独特创造,达到中国古代治水巅峰,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坝”。 </p><p class="ql-block">戴村坝工程堪称‘三绝’一是在沙滩基础上用木桩筑坝,技术处理堪称一绝;二是"高一分坝毁低一分水断",科学设计堪称一绝‘三坝使运兴国旺500年,功能发挥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石秤砣</p> <p class="ql-block">戴村坝一绝 木桩</p> <p class="ql-block">锯</p> <p class="ql-block">戴坝虎啸,在此听到的水漫过坝流下的声音,如虎吼叫,</p> <p class="ql-block">百虎齐鸣</p> <p class="ql-block">窦公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