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嘉峪关——穿越河西走廊(3)

李志勇

沿着霍去病当年千里跃进河西的路线,一路行进至嘉峪关。<br>嘉峪关位于北大河北岸,穿出祁连山的北大河在嘉峪关折向东行,在流经酒泉市后,与东向西流的黑河汇合为额济纳河,向阿拉善高原腹地渗透直至居延泽(今居延海)。如果不考虑已经渗出走廊带的额济纳河干流,其实可以将反方向对流的北大河和黑河,理解为两条完全独立的河流。事实上,由于下游断流,现在的北大河的确没有汇入额济纳河,而是完全成为一条由嘉峪关-酒泉地区独享水资源的河流。<br>两千多年前霍去病的铁骑是否已经踏入相对独立的北大河河谷地带呢?根据史料,第一次河西之战的决战史称“皋兰山之战”。此战以后,霍去病率军撤回陇西。但这座关系到第一次河西之战终点的山,现在已经搞不清它的方位了。如果现在去找“皋兰山”的话,所指向的地标将会是兰州。很显然,在由汉朝主动发起的攻击,并最终获胜的情况下,战火是不可能烧至汉境的。霍去病自焉支山发起的攻击距离,在汉武帝的诏书中被记录为“千有余里”。这意味着汉军向西的交通距离,至少应该有400多公里。如果我们以焉支山为起点,沿接近直线的G30连霍高速向西延伸,400公里的距离已经越过现在的嘉峪关地区,接近疏勒河流域了。<br>嘉峪关地处南北山体包夹的谷地中部,也是河西走廊一处两侧有山可依、据城可守的交通要点。但有汉一朝,强大的国力让渐次西移的玉门关拔得头筹,成为历代文人争相传诵的“网红”。直到差不多1500年以后,明帝国再一次代表中央之国进占河西走廊,将这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定位为明长城的西部起点,作为西大门的嘉峪关这才得以逆袭为“天下第一雄关”。<br>嘉峪关的逆袭得益于明朝对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管控模式的变化。在中央之国与游牧民族几千年的对峙中,从来无法完全将来自北方的隐患消除掉,即使在全盛的汉、唐之际也未能如愿。经过朱元璋和朱棣的多次北征,明朝击碎了残元势力,使其进一步走向分裂,难以对明朝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但不断的征讨,也使明朝上下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是不可能彻底征服来去无常的残元游牧势力的,而只能用防御战术来消耗其力量和消磨其意志,使其逐渐回心转意,才能实现真心归附的长久战略。<br>于是,从永乐朝开始,明朝的防区逐渐收缩到洪武初期固守的诸关隘内,并继续修筑边墙,逐渐形成了自山海关至嘉峪关的明长城。明朝的行政建置也止于肃州(今酒泉市),而在嘉峪关外以西至哈密,则设立沙州卫、哈密卫等“关西七卫”,因俗而治,以羁縻方式拱卫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更远的西域诸国,则通过朝贡贸易方式,保持贡赐关系,尽可能化解西域矛盾,减少冲突,确保河西走廊的安全。由此,嘉峪关一夫守、万夫愁的河西咽喉地位得以确立。<br>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明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攻占河西走廊后班师凯旋途中,在这片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之上开始兴建,距今已有649年。相比山海关,嘉峪关不仅早建九年,而且规模比山海关更大,是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br>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绵延约60公里,仿佛一张巨大的“弓”紧扣在祁连山前,时刻注视、防备着来自西边的风吹草动。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严密防御体系。更令人称道的是,地处严重缺水的荒漠地区,嘉峪关却是依山傍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无忧,足见其选址的精妙,处处堪称古代建筑的完美典范。<br>茫茫的荒漠戈壁之中,更凸显嘉峪关的雄浑。站在城关之上,南眺祁连雪山,一种揽天地入胸怀的豪情油然而生。清代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被革职“谪戍伊犁”万里旅途中,来到嘉峪关后便是这种心境。他立马关前,放眼河山,纵临千古,感慨万端,写下来《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既展现了威严险固、形胜雄奇的嘉峪关壮丽画卷,也抒发了自己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兹录二首如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div>从游玩的角度看,如果只是游览嘉峪关关城,两三个小时应该足够了。但要想身临其境去体验这片峡谷地带的险峻地势,通常还要去关城两翼的长城看看。现在这段长城的南北两段也分别开发有长城第一墩和悬臂长城两个景点。<br>墩其实就是烟墩、烽燧、烽堠、墩台、亭、烽火台等,是一种白天燃烟,夜间明火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明长城“因边为墩,因墩置院,因地筑寨”,使城墙、关隘、烟墩、戍堡共同组成纵深防御体系。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所谓的长城第一墩,就是明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br>长城第一墩建在北大河边,这让嘉峪关成为少有的山水相间而成的关隘。相比河流,山脉的屏障作用自然是更大些,为何长城第一墩不依祁连山脚而建呢?当你去第一墩实地考察过后,就不会有这种疑问了。这段刚刚冲出祁连山的北大河,也叫讨赖河,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与河水冲刷后,形成了一个U形的河谷地带,两岸与河床之间直上直下形成悬崖峭壁,就跟用刀切过一样平滑,且有数十米之深。这样的地势特点,其对通行的阻碍能力恐怕与高山险峰相比也不遑多让了。<br>长城第一墩景区内有个地下展览馆,讲解了嘉峪关长城的历史和甘肃境内各个墩的遗存,十分不错。从展览馆走到第一墩,现在只剩一个土台,残高10米左右,基本能看出正方形的结构,墩旁就是明长城,现在残留很长一段,没有经过任何修复。如果沿着这段残城墙向北走的话,应该是可以到达嘉峪关关城并抵达北端的悬臂长城的。悬臂长城是一段新修复的长城,建在嘉峪关北的黑山之上。这里地势非常险要,目测有泰山十八盘的攀登难度。对于在北京攀爬过太多长城的我来说,悬臂长城就算是虎头蛇尾的景区里吧。<br>除此之外,嘉峪关还有魏晋墓群地下画廊、黑山石刻,以及距离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来嘉峪关深度游的可以都去看看。需要提醒的是,除了城关景区外,其他景点的旅游交通不是很完善,最好的出行方式就是自驾或者包车。好在嘉峪关市不大,机场、火车站距离景区都不算远,包车好找且费用不算太高。<br>----------------------------------------------------------------<br>嘉峪关旅游行程建议:<br>D1:嘉峪关关城-悬臂长城-长城第一墩<br>D2:黑山石刻-魏晋墓群地下画廊<br>D3:七一冰川<br> 残长城 长城第一墩 关帝庙 嘉峪关 嘉峪关城楼 嘉峪关城楼 嘉峪关市旅游交通图 嘉峪关全景 讨赖河谷 天下第一雄关 悬臂长城 悬臂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