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小康圆梦丨盂县牛村镇温池村:全方位打造美丽乡村</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视觉天眼</p><p class="ql-block">8月16日 22:12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位于我市盂县牛村镇的温池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绿色产业,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美丽乡村,百姓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p><p class="ql-block">温池村,是一个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整体搬迁村。以前,村子以煤炭为主要产业,农业基础薄弱,村民从事传统作物耕作,收入微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7年整村搬迁之后,村支两委带领村民开始转型调产,在复垦土地上建起了占地150亩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村民们通过承包蔬菜大棚,进行科学种植,驶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以蔬菜种植带动村民收入提高的同时,村里还以生态环保理念推动产业发展。在温池村中有一片占地四百余亩的苗圃,是温池村发展绿色经济,运用土地流转方式,与盂县裕光电厂共同打造的种植基地。这里培植着松树、连翘等经济林木,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每年能带来三十多万元的收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自1999以来,温池村先后为村民建设了300余套新居,一座中心小学、一个文化广场以及各类附属配套设施,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今年以来,温池村继续拓展产业发展思路,利用盂县裕光电厂建设主产区的契机打造三产物流服务项目,拓展村民就业增收渠道。同时,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集中连片打造,全力以赴将温池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p><p class="ql-block">(来源:阳泉广播电视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温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位于牛村西南3公里,距县城8公里。温池村历史悠久,据“龙居寺庙碑记”,隋唐时期就已立村。相传,原名峡口,因村东南原仇诸水出口处名峡口,故名。后嫌此名不佳,据村南有温池泉,改名温池村。置村民委员会,只辖本村。</p><p class="ql-block"> 该村手工制造麻头纸历史悠久。清光绪七年《盂县县志》云:“温池村南有一清泉,夏不溢,冬不冰,土人洗麻造楮,实赖之。”《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云:“山西最暖之地温泉峡,盂东二十里,两山环束潴为潭,原仇诸水汇于此。出峡口,气如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池村是一个资源型的村庄,面对资源枯竭的现状,要发展农村经济,大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移民搬迁工程的规划蓝图。2003年,山西省路桥股份有限公司挖煤项目拆除旧村整体搬迁到温池坪新址。历时10年,新修耕地1200亩,新农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安置村民310余户。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特色小二楼,排房整齐,街道绿化美化。崭新的温池村处处流淌着优雅而动听的和谐旋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池新村是全国文明村、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阳泉市模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盂县红旗村、一村一品示范村。温池新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快,农民增收致富明显,农村和谐稳定。2017年底,有住户310户,人口810人。全村面积1.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0亩。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赵彦军;村民委员会主任:史二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温池龙居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居寺位于县城东8公里处,今牛村镇温池村西北,也是我县境内规模大,历史悠远,久负盛誉的古剤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寺院创建年代不详。相传,从隋唐起这里就已有立庙祭祀的事了。池村南有水池,夏不溢,冬不冰,乡人洗麻造纸皆赖之,故称“温池”。很以池水为神水,认为此水之异,盖因龙神在此显灵致,故创建“龙居寺并择农历四月十九为祭祀庙会,代祭祀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寺院位居村西北一拔地而起的士岗梁上,坐北向南进院落。这里古木参天山色飞岚,环境十分优美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中轴线上,山门、戏台二楼、东西配殿、正殿等建筑物,由低到高比带比,是得整座寺院高伟气贯长虹,正殿均面三间前出能,单檐悬山顶、庙宇占地十余亩。庙内十八罗汉殿最为威严壮观,十八罗识玉百态,形态通真,特别是每尊佛像从头到脚都暗设机关,如碰到机关像会全身颜动,令人惊叹不已,好似现在的3D动画,充分展现了当时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游人莅及,大有如临云天仙界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寺院内大部分建筑已塌毁殆尽,有的曾作改建也曾被学校占用,仅存山门ー座。寺院之山门造型与别处不同,宽不足2米高却有4米开外,顶部构筑形制简练,作风古朴,且高矗于一用条青砖和石全砌而成的宽20余米、高十余米的座基之上,显得格外秀隽而雄健。山门至座基间用凿面割缝条石砌筑的45级台阶相通,台阶面宽为25米,垂直高约9米,坡长15米。两侧用磨制光滑的青石板筑造边沿,且坡度陡蛸造形壮观,上下颇费力气,无论级数之多,还是制筑之精,为本县境内之罕见,把整座寺院村托得愈加高大雄伟,古朴壮观。龙居寺是县境内规模较大历史悠远,久负盛誉的古刹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因村庄整体拆迁,龙居寺也随之拆毁。新村建在平坦的温池坪上后,在村西侧修建了三圣寺,但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建筑结构看,都与原来的龙居寺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温池造纸业始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温池村在南北朝时期,村民就洗麻造纸。明朝是温池造纸业的鼎盛时期,麻池和洗麻池遍地,造纸作坊32家,纸张业远销晋冀两地,享有很高声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至民国年间,该村一直是一家一户的小手工业生产,有20余户村民农闲缫制麻纸。造纸原料为碎、烂纸破布之类。生产工艺较为简单,首先用沙石碾子碾碎纸浆,然后用清水淘洗纸浆,把洗干净的纸浆放抄纸池,进行充分沤泡,再用竹帘漂抄,然后火墙晒干,揭取成刀。生产环境艰苦,技术水平较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实业志・山西省》载:“晋东之盂县家数未详,工人数未详,原料旧麻破纸,每年出品麻纸291210刀(每刀90张),总价值45898元。”抗日战争时期,温池村12户农民坚持生产,成为边区政府乃至平山革命老区政府办公首选纸张,土地契约也均出自温池纸张,同时有效保障了《晋察冀日报》印报用纸,几年间供应报社1.4尺见方的麻纸20余万刀,对宣传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产麻纸12吨。1953年3月1日成立纸业生产合作社,社员36人,股金1440元,年产麻纸4.8万刀,折合过去的小刀纸11.2万刀。当年从事造纸业的26户,从事卖纸业的19户。在生产设施上得到了改善,安装了两合柴油机,实现了机械动力碾打纸浆,实现了半机械化造纸生产,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造纸达到了标准化,纸张体积加大为过去四倍,一刀可裁过去小刀的四刀。1959年1月13日企业转为地方国营,纸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孟县造纸厂。1961年又恢复为纸业生产合作社,归手工业联社管理。随着工业、农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关、学校以及民用纸张,都改用机制纸,麻纸需求量的逐步减少,1964年纸业社关停,1年间共生产麻纸160余吨。温池村手工造纸则到70年代后期才逐步停止生产。由于2008年温池旧村全部拆迁,温池造纸的洗麻池及相关遗址也荡然无存,对温池造纸业的回忆,水远停留在文字的描述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温池峡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 陈贵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温池峡亦称温泉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盂县牛村镇的温池村村旁有温泉,村因而得名温池,温泉峡亦因紧靠温池村而得名温池峡。温泉生于何年何月?无人知晓。温泉峡有记载何年何月?现有资料可知,应是温池立村之后。《大中华山西地理志》载:“山西最暖之地温泉峡......”至于温泉峡命名之渊源,尚待探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温池村的温泉有河南河北两处,皆位于河床边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北处称咕嘟泉,有泉眼两三处,常年有温水涌出,水柱一二尺高,晴好天日,远望若白光闪烁,近观似白莲摇曳,可谓盛景。泉水温润,严冬时候呈云蒸霞蔚之观,伸手沐浴,温润若在室中,故寒冬腊月,村妇咸来搓衣揉被,嬉笑声杂其间,寒冬若春,难得之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南处唤作洗麻泉,源流靠近南山山根,水流大于咕嘟泉,水流淙淙,流淌成溪,一年四季,若白练飘动,水温略低于咕嘟泉水。此处是赵家垴村、南沟两村村妇浣洗之所,因两村位于温河南岸便利之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明清之际,这洗麻泉主要功用是洗麻造纸,于泉流处固定设置两个长方形木框,木框厚实坚固,常年累月浸泡流水中,框边被打磨得光滑如石。木框设有进口出口处,洗麻时,关住出口,木框内储水洗麻,洗毕,捞出麻浆,打开出口,脏水流之,如此反复,洗出的麻浆,洁白如玉,带回纸坊缫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略述温泉渊源,是为温泉峡称谓张目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温泉峡实为温河水系中的一段峡谷地带,具体位置应该是从牛村镇的温池村、河东村,路家村镇的赵家垴村三村交汇处开始,直至阳泉郊区小河下村,全长约十多华里。这段峡谷属于石灰岩地质,两岸山势嶙峋,悬崖夹水,怪石对峙,天然生成,一峡九弯,扑朔迷离。人行走于河床,时而宽敞,时而逼仄,抬头蓝天若带,头顶飘动,低头石堑重生,举步难行。暖草冬绿,河柳茂然,蔼蔼暖气,沁人心脾。因峡谷狭窄,宛若山间突陷一条巨大的深沟,故当地百姓皆呼之为沟,如黑龙潭沟,石翁子沟,油瓮子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温泉峡在盂县河流水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温河是盂境内的一个水系称谓,县境南部的秀水河、香河、招三河以及东部的阴山河,汇入温池峡,合称为温河水系。可以想象,盂境内东南部就像一个大盂,其中的诸多河流,被围在盂中,这狭窄的温池峡是唯一的泄洪出口,到那暴雨横行的季节,这诸多河流皆汇集于温河峡口,可谓千流合众,万派汇集,那排空巨浪该是多么的惊心动魄啊。正是这种特殊的位置,才以温河作为水系称谓。所以说,广义的温河是指县境东南部所有河流形成的水系。那狭义的温河呢?应该就是特指温池村旁的河流与温泉峡这一段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温泉峡在诸多版本的盂县志中均有记载,尤为注目的是,清代盂县文人武全文的《仇犹山水记》中更是把温泉峡当作仇犹奇特景观来描述:“温池峡如许其瑰丽奇,不可名状也。登者临者,管窥蠡测,彼此耳食......游温池峡者,只知有温泉,有石瓮云尔,及问以峡表里若何洞豁?峡远近若何诘曲?则爽然若失。是舍其全求其偏,得其浅遗其深也。是固耳食类也......更为探温池峡,谓其环峰对峙,万派合流,或壁垒嶙峋,或水石摩荡,迂回万变,举莫似而拟莫伦也,耳食者滋退也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先生的这段记述,大意是说,温池峡瑰丽奇伟,难以形容其状貌,登临者稀少,千百年来没有人深刻了解奇峡的内涵,只是互相传闻温泉与石瓮沟的一些故事罢了。对于整个温池峡的屈曲幽深山河表里没有搞清楚,是舍其全面,只知片面,知其浅而丢其深罢了。整个温池峡是盂县东南部所有河流的汇总处,千峰对峙,万排合流,迂回曲折,变幻莫测,没有与它相似的峡谷,是无以伦比的奇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了武先生的妙文后,想象先生确是亲自游览过整个温池峡的人,才有如此切身客观的感受。要知道,真正带着游览探究目的游览温池峡的人莫说古代,就是现在也很少。任何事物都会受到客观限制的,这温池峡的客观地势决定了见到它的人较少。何也,温池峡两岸都是山峰与峭壁,少有立足观看的地方,这条十多里长的大峡谷,游者只要进入,很难半路找到出口,只能顺着河床,一直到小河下村,才可有个歇息处,要想穷尽峡谷,可以一直走下去,传说可以直到河北境内的磨河滩。鉴于这样的地势,游者自古较少。所以,这温池峡就像藏在深山里的一条玉带,无人识得。其实,这里不仅风光秀奇,还有着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很值得去游览探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温泉峡处于温池村、河东村、赵家垴村三村汇聚之地,从峡口开始,即呈现出双之字形曲折之势,可谓曲径通幽,山重水复,要想完整观赏温泉峡发大潮景观的话,那是当属赵家垴村了。纵观三村的地势,温池村地势偏低,只能看到村南一截流程,大麻地挡住了河水西来的视线,河水在东崖扭头转向温池村时,才能看到。河东村地势更低,不过河东村可以看到来自南河与北河的汇集洪流,虽然是不长的一截,但可以看到那双流搏击的景况,看到汇合后的洪波,滔滔涌向温池峡口。唯有赵家垴村,地势最高,高于盂县县城,可以看到整个盂县城附近的概貌。近处的高神山,花山,远处的北乡大山,尽收眼底。基于这样的地理优势,赵家垴村是登高望远的最佳之地,站在村西高台,极目四望,视野开阔,青山壮志,河流澄怀。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每逢暴雨季节,村人有“看河头”的习惯。站在村西高台上(俗称猫屹咀),可以看到秀水、香河、招三河自西而东,直泻而来,还可以顺着村道,一直下到河岸边(俗称补直乃湾)近处观看。那汹涌而来的河头,一路卷着黄尘,齐刷刷地,像打仗的排头兵一样,吞噬着河床内的一切,排山倒海而来,大有钱塘江观潮的感受。河头奔腾到脚下,方听到吼声若闷雷,觉得脚下大地在抖动,狂涛在此受阻,怒气排空,浪花反卷,形成漩涡,在此咆哮,又转头北向,向河东村扑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若北河亦如期而至,景象更为惊心动魄。当地人称为北河的就是阴山河,它经过四十多里奔波,汇合沿途的支流,逐渐壮大,在磁窑坡村的后湾河绕了一个大圈后,顺势而下,沿着桑园村与河东村直奔温泉峡口。南河北河,双龙相遇,必有一场恶战。这场战斗的汇聚点就是温池村的高家院落,历史上被淹过好几回,这高家最终被迫放弃居住权,只留下一些残砖片瓦。南河北河同时而来,互不相让,而温泉峡口,只有十几米宽,正好有个“阎王鼻子”挡在峡口,这万马奔腾的两路大军,瞬间挤在温泉峡口,都想争先出峡,发怒的奔马,互相踩踏,互相混战,那个场面不亚于壶口瀑布之惊险,场面用语言描述是会词穷的,只能去联想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不复回”的诗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流出峡后,想继续观看,就得换地方,到赵家垴村北的凉泉山顶。这个位置与之前村西的位置距离较远,属于村东,地势低于村子。在村西是顺看温池峡,在这里是回看温泉峡,就像换了一个镜头似的,看见波涛挤入峡谷,迎面而来,水位顿时升高,平时的半山腰此刻都淹没在波浪中。这洪流奔腾几十米,就到了那有着诡异传说的石瓮子沟与油瓮子沟了。石瓮子是一个高约一丈的石堑下面的一个深潭,深潭平时水面深绿,水纹不动,玄机迷蒙,传说水深无底,与海暗通,内潜蛟龙。行人投石,闷声隆隆,真不知其有几千万丈之深也,惊慌失措,逃之匆匆。此刻波涛跃入石瓮,黄水好半天才会翻起来,人们觳觫不已,以为水中之龙入东海也。平时裸露在光滑岩石上的饮马槽,也被洪水淹没。这饮马槽有着美妙的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是马槽旁边的石板上,赫然一只马蹄印,逼真无异,好像在诠释着神话传说的真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瓮子翻出石瓮子,又入油瓮子,两个瓮子大同小异,都是岩堑下面的深潭而已。洪流到此,地势突兀开阔,南面是斧削的山崖,高有千仞,半腰里有花雕盘旋,与洪流搏击,此处称为雕窝崖,花雕在悬崖山筑巢,繁衍后代。东崖是龙劈崖,崖中间一道石缝,传说蛇精在此作孽,被神龙劈山抓回天庭管束,狭缝里面岩石上残留着蛇皮龙甲的印痕,听起来都瘆人,谁还敢进去。这里的北岸有一处凸出来的高地,俗称流河坪,开辟有四十多亩良田,这片黄土地出现在如此低处,也算奇观。估计是亿万年前塌陷下来的一个整体,不然,在岩石遍地的地方,怎会生出这片黄土地呢?咆哮的洪流被东崖阻挡一下,扭头转向下一关口,那里地形转弯不说,还逼仄,还有落差,万马奔腾而去,有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接下来,洪流越过北面的南流村,南面的苏家坡,向小河下村飞驰而去。想继续观看温河峡波涛景观,真的再难找到更好的立足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温池峡这段峡谷,它的奇诡在于时而狭窄如瓶颈,怪石对峙,好似小鬼把关,只有狭小河道,万派合流的洪水,怎能不在狭窄处混战,争先出口呢?这定会让人生出无边遐想的奇景。还在于,迂回曲折,几十米长,就会有好几处急弯,洪水自然会回旋倒流,漩涡翻腾,形成另一奇观。更在于,急弯处,会有宽敞平坦的大石板,光滑如玉,柔软似毯。这是得益于亿万年洪水打磨而成,人躺在上面,不会有一丝的僵硬感,反而觉得就像躺在酥软的棉毯上,水流的打磨真是神奇,可以把岩石打磨到如此绵软的程度,使岩石与人体舒适合一,不能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条温池峡,神话无数计。这里有石瓮子小白龙擒妖的故事,有油瓮子道士捉怪的传说,还有莲花山内藏着金牛拉着银辘轳的神话,有温池村的龙驹寺院,有贾家沟东阁,有南沟村的大泉,有赵家垴村的凉泉,有贾家垴的高龙南河泉......有兴趣收集民间故事的人可以整理这些美妙的传说与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温池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七十年代,阳泉郊区在温池峡修建了巨大的温河供水工程,现仍然使用,可惜上游开矿洗石,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温河水失去了清澈,变成了黄色,散发着金属气味。由于开山采矿,修路架桥,狭窄的温河峡被石渣填埋半截,河床内乱石滚滚,残渣遍布。不过,新修的阳五高速公路的高架桥就是顺着温池峡来的,在这里可以领略那飞龙穿山的感受,也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笔者写过一篇有关温河的文章,着重写了温河清澈透明的河水,那怕是永远也见不到的景象了吧!目睹如今温池峡的上游,河床移位,水道受阻,水坑幽深,河水断流,即使有水也是污染严重。那么巨大的破坏造成的危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造过来的,我们只能在心里留存着温河恢复原貌的期盼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