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犹饭也</p> <p class="ql-block"> 原创文字:赵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经典的句子无非诠释着读书的选择与意义所在。是的,读书就是和无数高智商的人在谈话交流,载体就是一个个文字一段段句子一篇篇文章。它让我们视野拓宽,心灵净化。可以让我们在无数未知世界里变得有知,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博大。</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活动,其实读书应该是一个习惯。因为活动总有结束的时候,而习惯伴随你一生。都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而我更觉得书犹饭也。不然,为何说“读书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不然,为何犹太人在书上涂抹蜂蜜,从而诱惑孩子们爱上读书呢。是的,知识像饭菜像蜜糖一样美味,而获取美味的途径就是书。一本本书籍就是摆在你面前的饕餮盛宴,已经做好了,已经上桌了,那么,尽情享受美味就等着你动筷子张嘴了。</p> <p class="ql-block">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老话说得对,人活着,一日三餐,最基本的生活规律和身体保障。不吃饭,饿的肚子咕咕叫,你是什么都做不了的。那么对于读书,你是否也有一天不读就难受就“饥饿”的感觉呢?如果你有,那你确实是一个真正读书者,也说明你养成了每天读书的好习惯。一天不读就好像生活里少了点什么似的,你会“饥饿难耐”,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饥饿感,折射出的是读书的渴望。这时候,拿起书,你可以“大快朵颐”,也可“细嚼慢咽”,让书籍的美味齿颊生香,然后渗入到血液里,渗入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你会因为有了营养而满血复活,精力充沛。精神世界的“饥饿感”一旦饱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会更加得体,一个人的内心修为会更加丰富。而这一切的营养来源,就是读书。</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可能总是一日三餐按部就班,也会有点外卖的时候,也会有吃汉堡薯条喝可乐的时候,也会有路边摊或者高档酒店用餐的时候……这就好比我们不可能总是卧倚床头,一盏灯下翻阅着读书,然后进入梦乡。传统的读书方式,在今天社会,也会有新的方式介入。网络书屋,电子书,公众号,快餐文学比比皆是。但是,汉堡薯条可乐会让人发胖,外卖存在不卫生现象,羊肉串的香味却可能换来致癌的风险……如此,我们只能说,那些快餐或者饭店或者外卖,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偶尔的点缀,但是如果天天吃,先别说能否消费得起,至少健康都成问题。所以吃饭的“根”还是最基本的一日三餐正常化的饭菜。那么读书呢,也是如此。我们,读书方式也是多样化,我们可以在信息时代尝试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寻找到各种可以丰富我们的渠道,毕竟信息时代不能做落伍的人。但是读书的根,永远是那种经典的画面:手捧书,坐着或者躺着,翻阅纸的沙沙声,还有边读边勾画的痕迹,还有精美的书签………</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人天天就知道吃饭,吃饭,那么他就是标准的饭桶了。读书也一样,如果就是读书,读书,一味的去读,那么就是精神上的呆子了。书呆子是不是就这样,我不定论,但是一味的读读读,那就是麻木的机器,最后就是撑死,也没意思更没意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就提出读书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让人迷茫而无所适从。是的,“饭桶”般的人,除了吃,没有生活的目标了,如果读书就是一味的读,那么也没什么读书的意义。只有思考,才能将自己所读的东西,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才能离开书本,飞跃一个层次,才能变为自身可用的东西。这就好比吃饭,一味的吃吃吃,能不能吸收?我们是需要将营养吸收到身体中,让营养为身体所用,才能有个好身体。而读书,要思考,书籍营养吸收了,才能有个好灵魂。</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看到云南一些地方吃那种蚂蚱的时候,我们有点反胃;而南方一些人看到我们东北吃一盘盘蘸酱菜时候,又感觉啃绿化带似的。是的,北方人的胃里无法吸收南方某些饮食,而南方人的嘴里也无法感知北方特色的味道。地域不同饮食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厌恶更不能说那就是没营养,我们也可以尝试,但是绝不是逼迫非要天天吃。这好比书籍,有人喜欢读散文,有人喜欢评政论,有人赏言情,有人爱小说。但是文字都是有魅力的,书籍的世界浩瀚无边,都能给予我们精神的营养。我们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去赏,但是我们在多元化阅读时候,还要多读一些适合自己本身的专业领域的书籍,比如老师,应该多看教育方面的,比如医生,多看医学领域的。毕竟,我们要靠这些在自己工作生活的领域去实现自我价值,就好比东北人一提到“小鸡炖蘑菇”一样,那是属于自己的特色。那么你的专业领域里该多读什么书呢?想必已有答案。</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去朋友去亲属家聚餐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的菜人家做的就那么可口好吃。那么你不可能天天去人家家里蹭饭吧?总要问问人家是怎么做的?什么调料什么火候,怎么焯水怎么煨炖。记不住,你就用笔用纸一条条记一下,然后最关键是自己回家要尝试去做。读书也是如此,当我们欣赏他人文字时候,我们感觉到美好,感觉到写的不错,那么我们也要琢磨人家作者是怎么写的,什么文体什么技巧方法如何遣词造句的,如何谋篇布局的。然后自己动手,也敢于尝试去写,哪怕不成型,哪怕绞尽脑汁,哪怕出现错误。但是一次次努力下来,不断改进,总是会有收获的。就算写不出“丰盛大餐”,至少写出个“家常便饭”吧。这,是读书写作结合的过程。吴晗说:“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读与思,读与写,如此结合,才不失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读了很多书,但是记不住读了什么。其实,这就好比吃饭。这么多年从小到大,你不知吃了多少饭菜,你也记不清说不清。但是你必须承认它们化为营养流入到你的血液里身体里,让你健康的活着。读书亦然。书籍的“营养”渗透到你的内心情感你的精神世界里,它丰盈着你滋润着你,让你在言谈举止中透露着不俗,让你在待人接物上彰显着个性。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潜移默化地引领你成长得更为优秀!</p><p class="ql-block"> 书犹饭也,那就让我们好好汲取营养吧!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让这份营养,弥补我们的不足,开拓我们的视野,丰盈我们的精神,改造我们的灵魂。</p><p class="ql-block">(一点儿感悟,不成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