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 孙莉

孙莉

<p class="ql-block">  编 著 胡忠奎</p><p class="ql-block"> 顾 问 胡忠义</p><p class="ql-block"> 编 审 孙丕义 </p><p class="ql-block"> 洪 瑶</p><p class="ql-block">书名题字 胡兴华</p><p class="ql-block">封面摄影 张丰林</p><p class="ql-block">村图绘制 洪永斌</p><p class="ql-block">执行编辑 孙玉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封面图片 村前辽海新安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胡忠奎,1936年3月生,辽宁省辽阳县穆家镇新台子村人,辽阳师范中专毕业,后在职辽宁大学历史系大专毕业,中共党员。1957年8月参加工作,曾仼铁西区共和公社文书、市商业局干部文化学校教师、铁面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保密局副局长。1997年8月,从鞍山市铁西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区史志办公室主任岗位上退休。</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原单位返聘修志工作十二年,同时参与草创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并任首届副理事长。鞍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鞍山市市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中华胡姓通谱编委会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作品:巜记忆与随想》、《风物志怀》。主编巜鞍山市铁西区志》、《胡氏族谱》。参编《小云南探源》、《小云南集》任副主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顾问简介</p><p class="ql-block"> 胡忠义,1922年生,辽宁省辽阳县穆家镇新台子村人,农民、木匠、业余乐者、乡村诗人,解放前国民高小毕业。</p><p class="ql-block"> 青年时曾在海城庆余泉烧锅学徒,奉天金属结构厂学钳工,鞍山永泰木器厂学木匠。解放后,回乡参加农民会,积极参加土改,曾任职农民夜校教员,村民政助理。</p><p class="ql-block"> 步入老年后,放下斧凿与锄镐,侍弄田畦之余,潜心研究书法、音乐、古诗词等,品读文章以自娱。经过多年笔耕,偶有小成。作品曾发表于湖北当阳巜晚霞文学》。</p><p class="ql-block">著有《邃雅斋诗稿》。</p> <p class="ql-block"> 写在前面的话 </p><p class="ql-block"> 故乡,饱蘸着一股浓浓的感情。对她是一种怀念,是一份牵挂,是一个期望。七十多年以来,尽管我离开了故乡,并不断变换工作岗位和住址,但我心里总是默默祝福着故乡。</p><p class="ql-block"> 我在岗的时候,曾经负责鞍山铁西区的修志工作,走过许多地方调查、专访,凡有涉及故乡新台子的历史资料我都记下来 ,还有我父亲的遗稿,大我14岁的村木匠胡忠义,他是诗人,学识渊博。他在世时,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我的《新台子史话》稿己经完成。现在我已85岁,手颤的更历害了,每天都有末日的危险,不能再等了,决定自费手写复印岀书,敬献故乡人。由于能力有限,兼之资残缺,遗漏和不足之处难免,敬请鉴谅雅正。</p><p class="ql-block"> 编者</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注:地图中的红色圆点就是新台子村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辽阳县穆家镇新台子村杨柳河一段,人们厌恶的”红水河"经过治理初见成效。(2010年12月28日)</p> <p class="ql-block">辽阳县穆家镇新台子村一角,原沿杨柳河一条街己可一成坝基,村民迁到北面新的规划区,并修上了通往穆家镇的油漆路。(2010年12月28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目录</p><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第一辑 村之历史</p><p class="ql-block"> 村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村概况</p><p class="ql-block"> 村之古地名</p><p class="ql-block"> 村历届机构名录</p><p class="ql-block"> 村大事记略</p><p class="ql-block">第二辑 旧宅探微</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的沿河一条街</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新台子全景图</p><p class="ql-block"> 旧时32家大院略览</p><p class="ql-block"> "山东街"</p><p class="ql-block"> 外乡来客</p><p class="ql-block">第三辑 回首望乡</p><p class="ql-block"> 故乡追昔</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的兴废</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辽海新安桥</p><p class="ql-block">第四辑 乡村日常</p><p class="ql-block"> 村中生活</p><p class="ql-block"> 村中家什</p><p class="ql-block"> 村中谚语</p><p class="ql-block"> 村中土语</p><p class="ql-block">第五辑 乡士文学</p><p class="ql-block"> 诗书集萃</p><p class="ql-block"> 《众说纷纭"小云南"》</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序 言</p><p class="ql-block"> 在全国各族同胞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欢乐时刻,传来喜讯巜新台子史话》面世了,此乃我们村的一大幸事、喜事,闻之不胜欣喜,表示热烈的祝贺!</p><p class="ql-block"> 七年前,村里的老人家胡忠义先生找到村委会,说岀了他多年的夙愿,想要为村里编写一部史话,幸感老人家的古道热肠,在耄耋之年还不忘为后世之人留作佳篇,编著胡忠奎先生在古稀之年,南北奔波、艰辛取证、不辞劳苦,完成了《史话》初版工作,表示衷心的钦佩。胡忠奎先生热爱故乡,早在修志工作期间,在省内各档案馆、地方志,查清了新台子沿河一条街的历史形成,查清了清末(光绪年间)到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台子的大事记略,村屯长的组织沿革及历史各阶段人物,资料十分宝贵,翔实可靠。</p><p class="ql-block"> 胡忠义先生生前蹒跚走访全村的乡邻,理顺了旧时32家大院的人口,家谱及逸间趣事,写的妙趣横生。还有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形成的"山东街"历史,由孙丕君、孙玉东父子共同完成,把山东街各家住宅和历史写的增色不少,在这里也同样致敬二位不计工作之劳苦,编輯整理岀了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初版手稿打印之后,我们跟孙玉东先生沟通过,想要编辑的再精美一些、全都是铅字印刷体的,并征求了胡忠奎先生的意见,老先生也替村委考虑经费紧张,不建议再另行浪费靡资,本着经济实用原则简单按照其手稿扫描复印即可,所以最后由村委出资刊印了百余册。</p><p class="ql-block"> 因年代记忆的关系,此《史话》暂定为"上篇",大概写到当前时期。以后如史料丰富我们再增编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新台子史话》的问世,不仅为广大村民寻根忆祖提供了时间线,也是为我党即将到来的百年华诞一次小小的献礼。</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村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孙丕义 洪瑶</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p> <p class="ql-block"> 新台子村名由来</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故名"管公屯",远在公元655年,唐高宗东征高丽王胜利后,将高丽城更名为”管宁城“亦将村名命名为管公屯,明末清初,村中移居的各姓氏人口逐渐增多,村中又无管姓氏族,依据村外砖砌的古台作为新台子村名。据民国十三年版《海城县志》载:"新台,城北五十五里,东新台子村外,有砖砌古台一座。"现 辟为农贸市场。据村中胡忠义老人讲,150多年前东大泡子还没有完全成坑,仍有砖砌古台残砖遗址,后来村民建房取土,形成了有名的东大泡子,古砖台被挖掉,早己荡然无存,只留下古新台这个名称,就是杨柳河南岸新台子村名的来历。杨柳河北岸的新台子村名,源于河南的新台子。</p> <p class="ql-block"> 新台子村里的古地名</p><p class="ql-block">火神庙:在关帝庙东一百米的杨柳河坝里,是死丧报庙和送丧的地方。庙早己无存,现河坝下送丧烧纸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官坟茔:位于村里二华里杨柳河的河套地里,面积很大,后来无存,变成坝基。</p><p class="ql-block">二里半坟:在新台子与接管堡中间的大铁架附近,此处的杨柳河段是摸鱼捉蠏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姑娘坟:在村北二华里,早已无存。</p><p class="ql-block">后壕沟:村住宅后边一条小水沟,东段仍有痕迹。</p><p class="ql-block">东坝口:在村东二华里,当年杨柳河坝很低的时候,走驴车的坝口,后来坝口己不存在。</p><p class="ql-block">西坝口:在村西部,由原来通驴车的小坝口发展为通汽车的大坝口,向北通往洪家坊,唐马塞,向南过大桥到鞍羊公路通往全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  新台子历届村(屯)长名录</p><p class="ql-block">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盛京省辽</p><p class="ql-block"> 阳州十四乡新台子村</p><p class="ql-block"> 村长:洪德福</p><p class="ql-block">1909年(宣统元年)</p><p class="ql-block"> 村长:洪德福</p><p class="ql-block">1921年(民国十年)奉天省辽沈道</p><p class="ql-block"> 辽阳县十四乡新台子村</p><p class="ql-block"> 村长:洪士富</p><p class="ql-block">1924年(民国十三年)</p><p class="ql-block"> 村长:洪士华</p><p class="ql-block">1929年(民国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村长:洪书奥</p><p class="ql-block">1943年(康德十年)奉天省辽阳县</p><p class="ql-block"> 鲁家村新台子屯</p><p class="ql-block"> 村长:原镇泽 屯长:洪既明</p><p class="ql-block">1944年(康德十一年)</p><p class="ql-block"> 屯长:洪书瑞</p><p class="ql-block">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辽东省辽</p><p class="ql-block"> 阳县鲁家乡新台子保</p><p class="ql-block"> 乡长:刘奎庆 保长:洪庆祥</p><p class="ql-block">1948年至1949年,辽东省辽阳县鲁</p><p class="ql-block"> 家区新台子农民会</p><p class="ql-block"> 会长:王清和</p><p class="ql-block">1950年至1955年,辽宁省辽阳县唐</p><p class="ql-block"> 马寨区新台子村</p><p class="ql-block"> 村长:洪庆举</p><p class="ql-block">1956年至1960年,鞍山市辽阳县穆</p><p class="ql-block"> 家乡新台子村</p><p class="ql-block"> 书记:刘兴州 主任:孙恩刚</p><p class="ql-block">1961年至1966年</p><p class="ql-block"> 书记:杨金宝</p><p class="ql-block">1967年至1971年</p><p class="ql-block"> 书记:张洪贺 主任:孙恩刚</p><p class="ql-block">1972年至1974年</p><p class="ql-block"> 书记:俆学温 副书记:洪永良</p><p class="ql-block">1974年6月至1976年7月</p><p class="ql-block"> 书记:胡兴华 副书记:韩柏勤</p><p class="ql-block">1976年8月至1992年</p><p class="ql-block"> 书记:洪庆石 主任:洪庆国</p><p class="ql-block">1993年至1994年</p><p class="ql-block"> 书记:洪庆业 村长:洪帅</p><p class="ql-block">1994年至1995年</p><p class="ql-block"> 书记:孙明辉 村长:张兴平</p><p class="ql-block">1995年至1996年</p><p class="ql-block"> 书记:张兴平 村长:孙丕义</p><p class="ql-block">1997年至2016年</p><p class="ql-block"> 书记兼主任:孙丕义</p><p class="ql-block">2016年至2020年5月</p><p class="ql-block"> 书记:孙丕义 主任:洪瑶</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至今</p><p class="ql-block"> 书记兼主任:洪瑶</p> <p class="ql-block"> 新台子大事记略</p><p class="ql-block">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隶属盛京省辽阳州十四乡(唐马寨)清朝实行八旗制度,新台子河北属镶白旗。</p><p class="ql-block"> 1921年(民国十年)</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村隶属奉天省辽沈道辽阳县十四乡。</p><p class="ql-block"> 1928年(民国十七年)</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建成,是新台子河北与河南民众共同捐资兴建的,关帝庙建在村西杨柳河北岸,占地约5000平方米,座北朝南正子午线上。正殿为关帝殿,东厢为禅堂和厨室,西厢为观音菩萨等塑像,还有钟楼和鼓楼。每年二月十九是庙会日,十分热闹。1949年,佛塑全部毁掉,改为小学校,残垣断壁早已荡然无存,由于防洪需要,杨柳河大坝不断加高拓宽,庙址己成坝基了。</p><p class="ql-block"> 1929年(民国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八年八月五日夜,运粮河大坝决口,辽阳地区连降暴雨,新台子大地一片汪洋,农田颗粒无收。</p><p class="ql-block"> 1936年(民国廿五“康德”三年)</p><p class="ql-block"> 日伪统治时期,新台子由村降为屯,隶属辽阳县鲁家堡子村,屯长:洪既明(洪士哲)。</p><p class="ql-block"> 1939年(民国廿八“康德"六年)</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杨柳河大桥一一辽海新安桥建成。1938年,新台子河南以孙国臣,河北以洪既明两会首(村长)为代表,提议开拓河北官甸子,开垦荒地40顷,投标岀售为建桥资金,采用海城县大屯白石寨花岗石做建桥石料,在建桥工程招标中,白石寨陈万仁世家中标,集中上百人的建桥施工人员,经一年时间,1939年大桥告竣,名曰:辽海新安桥。</p><p class="ql-block"> 1944年(民国三十三"康德"十一年)</p><p class="ql-block"> 洪书瑞任屯长,成为日伪时期最后一任屯长。新台子下设6个十家长:张鸿福、洪庆太、洪庆普、洪书营、洪庆刚l、王治兴。</p><p class="ql-block"> 1945年(民国三十四“康德"十二)</p><p class="ql-block"> 8月6日,美国原子弹炸毁广岛,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开始进攻日本关东军,8月9日,原子弹炸长崎,8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路军)对日寇发动总进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村民兴高彩烈奔走相告。</p><p class="ql-block">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p><p class="ql-block"> 日本投降后,辽阳地区处于国共两党拉锯战时期,新台子依旧归鲁家村管辖,村长刘奎庆,屯长洪既明。</p><p class="ql-block">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p><p class="ql-block"> 1946年3月22日一一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控制新台子村,实行保甲制,乡辖保,保辖甲,新台子屯改为新台子保,保长积极配合国民党抓兵,民愤很大。</p><p class="ql-block">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p><p class="ql-block"> 9月30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八纵队从台安、辽中一带东渡辽河,向辽鞍地区挺进,辽阳国民党闻讯遣逃,解放军进占辽阳,辽阳获得全县最终解放,结束了历时3年的国共拉锯战。10月、新台子建立新政权一一新台子农民会,推选村里最穷的无产者王清和为农民会会长,领导土地改革,平分土地张金良、张鸿贺等负责丈量,胡忠义、洪庆余负责计算。</p><p class="ql-block"> 1949年</p><p class="ql-block"> 6月,新台子小学从老学堂迁到西大庙,原关帝庙改为教室,仍为1一4年一个班,复式班教学,一位老师,王君恕。</p><p class="ql-block"> 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3日新台子小学及群众百余人步行到乡政府所在地唐马寨参加集会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p class="ql-block"> 11月新台子农民会组织以识字为重点的冬学热潮,在新台子小学(关帝庙)办农民夜校,胡忠义、洪书尉任教师,并教唱革命歌曲。</p><p class="ql-block"> 1950年</p><p class="ql-block"> 1月新台子农民会改为村政府,正式建立村政权。区工作队下村,对村干部进行调整形一成村政府八大员:</p><p class="ql-block"> 村 长:洪庆举</p><p class="ql-block"> 生产委员:张鸿贺</p><p class="ql-block"> 民政委员:胡忠义</p><p class="ql-block"> 财粮委员:赵百会(大台人)</p><p class="ql-block"> 武装委员:郭林清</p><p class="ql-block"> 公安委员:张喜德</p><p class="ql-block"> 文教委员:洪庆泽</p><p class="ql-block"> 文 书:张金宽</p><p class="ql-block"> 6月,朝鲜战争暴发,村民张金良、洪庆民、洪庆士、鲁国才、涌跃报名参军,10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p><p class="ql-block"> 1951年</p><p class="ql-block"> 6月,辽阳县委、县政府召开各届人民大会,号召全县人民捐献购买2架"辽阳号"和1架"李兆麟"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援朝,新台子村民积极捐款。</p><p class="ql-block"> 11月,1950年参军的鲁国才在安东(今丹东)牺牲。鲁国才,1926年生,参军后为辽宁省公安纵队战士,1951年11月某日某日,鲁国才戴的军帽被大风到鸭绿江里,下江取帽,落水牺牲,被追为烈士。</p><p class="ql-block"> 12月,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新台子有1人被镇压枪决。</p><p class="ql-block"> 1952年</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有了农业生产互助组。</p><p class="ql-block"> 为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新台子民众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p><p class="ql-block"> 1953年</p><p class="ql-block"> 7月21日,暴雨成灾,运粮河大坝大台处河坝决口,新台子村一成孤岛,大地一片汪洋,颗粒无收。</p><p class="ql-block"> 1954年</p><p class="ql-block"> 8月18日,连降暴雨,运粮河二台处决口,新台子农田绝收。</p><p class="ql-block"> 1955年</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生产合作社取代村政府,实现村社合一,撤销原来的村闾制。</p><p class="ql-block"> 7月,暴雨,运粮河大台处再次决口,大地一片汪洋,新台子连续三年颗粒无收,群众生活极为困难,主要靠政府救济和外岀打工为生。</p><p class="ql-block"> 10月1日起,粮食实行以人定量,凭证供应。同年11月1日起,开始使用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p><p class="ql-block"> 1957年</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从初级农业社过渡到高级社。</p><p class="ql-block"> 6月至8月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相继集会,回击资产阶级右派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言论,开始了反右派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1958年</p><p class="ql-block"> 7月,新台子籍学子洪庆印(洪旭)、王国清鞍山一中毕业,洪庆印考入清华大学,王国清被唐山铁道学院录取。</p><p class="ql-block"> 是年,辽阳县修葠窝水库,新台子木匠胡忠义被派往工地,指导伐木工作。</p><p class="ql-block"> 是年,鞍钢东鞍山铁矿投产后,红色的尾矿污水流入杨柳河,河水遭到严重污染。从此鱼蠏不见了,沙滩没有了,树木砍光了,杨柳河成为红色又脏又臭的污水河。</p><p class="ql-block"> 1959年</p><p class="ql-block"> 1959年12月至1960年初,辽阳县各公社、大队进行落后地区改造运动(简称"落改"和"整社"),整社工作团下到大队,这次运动,有的错误地估计了农村形势,认为许多公社和管理区在坏人掌权,当时的大队书记、队长张鸿贺、洪庆国等被错误地免职和定性处理。</p><p class="ql-block"> 1960年</p><p class="ql-block"> 1960年7月,根据国家统一安排,从山东省莱西县前岚桑树和后岚桑树村迁来"支边户"30户到新台子落户。实际是该地修"产芝水库"用地,整村移迁。30户名单如下:</p><p class="ql-block"> 孙观海 孙永乐 徐东兴 徐学温 </p><p class="ql-block"> 徐学友 李世朋 李连科 孙永忠</p><p class="ql-block"> 孙丕香 徐新明 刘正齐 刘敦元</p><p class="ql-block"> 孙观涛 孙观津 徐清明 徐学球 </p><p class="ql-block"> 徐云和 徐云清 徐云宏 徐兆明</p><p class="ql-block"> 徐凤堂 左坤山 左世坤 左世秀 </p><p class="ql-block"> 史光阳 徐芝泉 刘正义 徐成化</p><p class="ql-block"> 于光恩 孙永泰</p><p class="ql-block"> 1960年8月1月至3日,穆家公社党委派杨金宝为新台子大队书记。</p><p class="ql-block"> 1961年</p><p class="ql-block"> 1961年春,调整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小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新台子大队下设4个小队:</p><p class="ql-block"> 一小队,队长:洪书扬</p><p class="ql-block"> 二小队,队长:张鸿钧</p><p class="ql-block"> 三小队,队长:洪庆禹</p><p class="ql-block"> 四小队,队长:胡忠信</p><p class="ql-block"> 是年,辽阳县划归鞍山市辖,对新台子杨柳河大桥进行了维修加固,恢复了桥栏。这是中共鞍山市委书记杨克冰(杨大姐)视察发现桥坏督办的。</p><p class="ql-block"> 1962年</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供电系统建成,村民开始了用电照明,结束了用油灯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1964年</p><p class="ql-block"> 辽阳县水利局,在运粮河大坝二台处修建水站,最大流量7.5立米/秒,可基本解决新台子坐汤水内涝问题。</p><p class="ql-block"> 1965年</p><p class="ql-block"> 12月,新台子大队为贯彻上级"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大队、小队一行5人去山西阳昔阳县大寨大队学习经验。</p><p class="ql-block"> 1968年</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大队接收辽阳下乡知识青年40人,4个小队每小队安排10人,建立青年点。</p><p class="ql-block"> 1978年</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砖厂成立,厂长洪庆业。洪庆同机械厂在新台子成立,生产制砖机和对外加工。</p><p class="ql-block"> 1979年</p><p class="ql-block"> 在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村民原国家干部孙永厚后被平反,恢复公职。</p><p class="ql-block"> 1983年</p><p class="ql-block"> 8月,取销公社体制,恢复乡村制,穆家公社改为穆家乡,新台子大队改为村委会。</p><p class="ql-block"> 1984年</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全村自来水系统建成。</p><p class="ql-block"> 1986年</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早田改水田工程完成。</p><p class="ql-block"> 1987年</p><p class="ql-block"> 太子河大坝(原运粮河大坝)和杨柳河大坝加高拓宽。</p><p class="ql-block"> 2003年</p><p class="ql-block"> 村里主干道由政府岀资开始修建柏油路。</p><p class="ql-block"> 2007年</p><p class="ql-block"> 柏油路修建延伸至全村各个小路。</p><p class="ql-block"> 2018年</p><p class="ql-block"> 村里完善了道路亮化工程,主干道全部安装路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的新台子一条街</p><p class="ql-block"> 从远古至明末清初,新台子这片地方,是一片荒野,杨柳河两岸是雁落的地方。清顺治年间始有移民迁入,杨柳河一条街逐步形成。洪姓是全村第一大姓,他们的始迁祖来的早,称"占山户"多分布在一条街的中部,第二大姓为张姓,多分布在一条街的东部,第三大姓是王姓,分布在一条街的西部,即关帝庙和火神庙后面,其余的是马、薛、胡、郭、金、闻、李、鲁、朱、黄少数姓分布在三大姓中间,至解放前夕的1948年,全村共有32个院落,70多户人家,390余人。东街的张粉坊,面街的王豆府坊是村里最早的作坊。还有尚俭堂、守业堂、华丽庭、张兴堂等大院较有名气,因地基高,建筑考究,院内人丁兴旺,鸡犬相闻。</p> <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 故乡追昔</p><p class="ql-block"> 故乡,饱蘸着一股浓浓的感情。对她是一种怀念,是一份牵挂,是一个期望。半个世纪以来,尽管我离开了故乡,并不断变换工作岗位,但我心里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地祝福着故乡。</p><p class="ql-block"> 在辽阳西南30公里处,有一座美丽、清静的村庄新台子,那是我的故乡。每当回忆起故乡时,那里的房舎、树林、那里的河流、沙滩、坝岗、石桥,那里的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那里的童年梦幻,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中映过。</p><p class="ql-block"> 追溯到60年前,记忆中的故乡,是30个大院建在沿河一条街上,如一条长龙卧在杨柳河北岸的青纱帐里,杨柳庇护下的房舍十分宁静,纯朴而自然,龙头为村东第一家马治田的宅院,高高的房岗,紧靠着河坝,龙尾翘在村西的庙后。东邻北接官,西与大台相邻,北隔"南大洋"与洪家房、道喉子,唐马寨相望,向南过辽海新安桥就是海城县境的新台子。据说明末凊初,这里是一片荒野,是雁落的地方,清顺治年间始有移民迁入,新台子沿河一条街的村落逐步形成。洪姓是全村第一大姓,他们的始迁祖来的很早,称"占山户"。第二大姓是张姓,还有关帝庙后的王姓、李姓,中街和东街的薛姓、胡姓、郭姓、金姓、赵姓,他们多是清末或民国初年迁来的。至解放前夕全村共有70多户,近400口人。村子中部有四间青砖平房是小学校,校门外是大操场,村西坝坎上有关帝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庙会很热闹。东街的张粉坊和西街的王豆腐坊及李家大院的烧锅是村里最早的作坊。还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尚俭堂、守业堂、华丽广延等院落较有名气,因地基高,远处能看见,建筑考究,院内人丁兴旺,鸡犬相闻。</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杨柳河,流到村内,西有白石大桥,东有独木小桥,两岸垂柳掩映,河水清澈,蛤蜊有扇形的有船形的在浅滩F蠕动,成群的白鱼、草鱼、船丁、麦穗鱼在水里游动,用推网可顺手而得。想吃鲫鱼、螃蟹可到村东二里半大铁塔处的上游河段,那里水深鱼大蟹肥。若是雨季来临,太子河水倒灌涨到岸上来,水面常常翻岀大浪花,接着可见鲤鱼跃龙门的景象,这时有人将鱼叉扎向水花处,新鲜的大肥鲤就可随手而来。这时辽海新安桥的桥墩早被淹没,我的那些会玩水的小伙伴有了野浴的机会,他们会一丝不挂争先恐后地站在桥栏柱上往河里跳,做跳水表演。</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天,河封了,杨柳河上又是一番情景。男孩滑的冰车,各式各样,用冰钎支冰做动力,在冰上你追我赶。还有玩打尜的也移到冰上来了,一棒两头尖中间大的木尜打出老远老远,落在冰上还向前滚动,把对方遛的满头大汗。小一点的孩子在冰上耍冰猴,一鞭子下来冰猴转个不停。女孩也不示弱,用脚在冰上打滑溜是她们的专长,由于冰质好,她们能将冰趟子打得老长老长。每到元宵节的晚上,孩子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踩冰,用稗草做火把,在冰上燃起篝火,欢度佳节,杨柳河又成了欢乐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在一条街的东部,有一大院,上方是正草房三间,房后是菜园,有杏树和樱桃树,房子的东西两大山墙和后墙都是泥垛的,抺得很光亮,院子四周是秫秸夹的障子,障子上盘藤着气包藤和喇叭花。大院有车厢仓房和西厢马厩,大门内两侧堆放着整齐的高梁秸和豆秸垛。室屋古老对开的门板上贴着门神,屋内纸糊的窗户上镶着对称的鱼肠窗棱,1936年我就岀生在这个屋子里。记忆中永远抹不掉我家大门外那棵高大壮硕的柳树,有近百年的树龄,在全村树木中鹤立鸡群,这棵垂丝大柳主干笔直,支干匀称,每年清明节,它第一个吐岀柳芽,嫩绿而长长的柳枝随风摆动,报到春天的来临。这棵饱经风霜洗礼的大柳树伴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直到1952年我离开家乡,它还默默地站在那里,注视着世态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故乡虽不大,但人才辈岀,有清华学子,有地方到中央的官员,有南征北战的军人,有身怀绝技的工程师和农艺师,有多谋善断的企业家,有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教师,当然更有默默奉献的工人、农民,他们为家乡的建设做岀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杨柳河西岸由小坝变为大堤,原沿河一条街己成坎基,人们迁到大堤后面新的规划区,盖上了新的砖瓦房,有的还住上了小楼,自来水、电灯、电话、电视应有尽有,最近还通上了柏油路。故乡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向生机勃勃的康庄大道,彻底告别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为故乡巨变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然而,近十几年,故乡杨柳河的风光不在了,鞍钢东烧排放的工业污水,使杨柳河变为红色,散发着臭味,鱼宝宝死了,杨柳坎光了,蜂蝶飞走了,大桥栏断了,沙滩不见了,成为人们厌恶的"红水河"。值得欣慰的是,最近鞍山提岀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要投资下大力气治理杨柳河。我真希望杨柳河带着希望汩汩奔流。</p><p class="ql-block"> 2003年国庆节</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的兴废</p><p class="ql-block"> 胡忠奎</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在我的老家辽阳县穆家乡新台子村西杨柳河北岸,有座三人帝庙,据说是千山"中会寺"下院,是与河南岸的新台子(隶属海城县)村民共同捐资兴建的,于1928年(民国17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关帝,名关羽字云长,东汉未年,三国时蜀国刘备部将。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人神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战将名人辈岀,独有关羽立庙,被人尊为关公,家喻户哓。关羽一世,以忠诚信义为座佑铭,忠义甚于生命,铸就一世英名,青史载,戏剧歌,口碑颂,为人楷模。</p><p class="ql-block"> 关帝在杨柳河北岸,那时小坝不高,庙前有石阶通河坎之下,坎下是通往大台、二台、唐马寨和河南新台子等乡村的大道。东边有一小火庙。</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占地约5000平方米,座北朝南正子午线上,呈长方形,是一层大殿的四合院,正门朱红色两人扇大门常闭不开,大门东面设有角门,为行人进岀。</p><p class="ql-block"> 正殿为关帝殿,东厢为禅堂及厨室,西厢为观世音菩萨等塑像,关帝殿三间,青砖对缝青瓦筑成。雕粱画栋,殿堂生辉。捐款功德碑,镶在大殿走廊上。</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是关帝座像,右手捧书,左右侍童站立,上有"大义参天"匾额。两侧是高大威武、手持古老兵器的关平、周仓、王平、张包等四员战将。墙壁有三国故事壁画。</p><p class="ql-block"> 西厢正中为观世音菩萨,两侧是子孙娘娘、眼光娘娘、财神爷等坐像。外廊南山角有二尺高的十不全塑像,上有"爱吾炉"。主持道士曹力行手书。“十不全"是说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如眼、肺、疮疥等。</p><p class="ql-block"> 东南角有钟楼,悬挂铭文铸铁钟,四角有惊雀铃,西南角有鼓楼。</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庙会日,十几岁的孩童早早蹬上钟鼓楼敲响钟声,五里之外也能听到钟声。逛庙人络绎不绝。摆摊的、卖食品的,黄花鱼、火龙鱼、火勺、大饼应有尽有;糖球、糖棍、糖葫芦、皮球、小喇叭和泥做的涂上颜色"搬不倒"五光十色,还有炕席、草帽、酱斗、泥瓦盆等日用品,十分热闹。</p><p class="ql-block"> 逛庙人迷信色彩很浓,有的为小孩跳墙还愿,有的身患疾病,做些象征性的器具,如拐棍、眼镜、膏药、咸菜串等,挂在"十不全"身上,让各种病都给了"十不全",祈求病愈。有的烧香参拜,再捐上几圆线算是行点善事,祈求来生幸福。</p><p class="ql-block"> 岁未除夕午夜更是热闹,村民在灯火齐明,接神后上庙送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新台子关帝庙不算古刹名寺,更不是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当时偏僻农村,每年的2月19日庙会,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可惜兴废只有21年,于1949年解放时佛塑毁掉,改为小学校。现在残垣断壁早己荡然无存,由于防洪需要,杨柳河大坎不断加高拓宽,庙址己变成坝基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诗日:杨柳河阳关帝庙,闾里捐资义务劳。二月十九除夕夜,万人祭拜香火烧。兴废有时二十夏,朔望钟声不进家。痴寻遗迹何处是,防洪益民筑高坝。</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辽海新安桥</p><p class="ql-block"> 胡忠义</p><p class="ql-block"> 辽海新安桥位于杨柳河下游新台子,因杨柳河界河,河北新台子隶属辽阳,河南新台子隶属海城县,因此桥称辽海新安桥。桥北是通往穆家堡,北接官堡、大台、唐马寨的要道,有史以来,是以木架秫秸结构的简易桥来往通行。每年雨季来临山水下来,即被冲毁,两岸村民交通极为不便。</p><p class="ql-block"> 还是在伪满康德年间(1939年),河南以孙国臣、河北洪既明两会首(村长)为代表,提议开拓河北"官甸子",开垦荒地40顷,投标岀售为建桥投资筹集资金。并开始策划建桥事宜。为节约建桥费用,采用海城县白石寨花岗石为建桥主要石料。在建桥工程招标中,白石寨陈万仁石匠世家中标。不久集中上百人的建桥施工队伍。家乡从未见到过这只建桥工程队伍,奔走相告。在大桥上梁那天还照了相,真是热闹极了。</p><p class="ql-block"> 大桥上梁后,将要铺面条石时,村中高久臣发现桥面窄点,若抬重(抬灵柩)24杠走人困难,提议应加宽,后在桥面中间加宽一块条石一半的宽度。</p><p class="ql-block"> 辽海新安桥工程,虽不及"赵州桥"那样古老,那样精湛的古典雕刻,但20世纪40年代,僻静的乡村,财力、物资都极其匮乏的条件下,靠着笨重、简陋的手工器具建成坚固实用、古朴大方的石桥。而且,质量是上乘,实属不易,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服务于来往车辆和行人。两岸长辈村民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 中 生 活</p><p class="ql-block">庭院:鸡呜,狗叫,猪跑,炊烟飘。</p><p class="ql-block">小河:游鱼群群,钓竹依依,小桥悠悠。</p><p class="ql-block">清明:绵雨纷纷愁煞人,叩天拜地祭祖坟。</p><p class="ql-block">端午:四处传诵古老的传说,包粽子,插艾蒿。</p><p class="ql-block">中秋:月儿圆,饼儿甜,幸福日子一年好过一年。</p><p class="ql-block">夏雨:急急如天兵,雨后又骄阳。冬雪:白雪簌簌飘,庄家好征兆。</p><p class="ql-block">赶集:人流,摩托,大桥通过。</p><p class="ql-block">串门:三年不串门,当亲也不亲。</p><p class="ql-block">稻秧:栽稻栽得腿凉手僵,收稻收得腰疼心慌。</p><p class="ql-block">家事:不当家不知盐来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p><p class="ql-block">父亲:子不教,父子过。</p><p class="ql-block">儿女: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p><p class="ql-block">邻居: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p><p class="ql-block">卧室:醉卧沙发君莫笑,今晚有人来陪觉。</p><p class="ql-block">厨房:家家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锅碗瓢盆乾坤大,酸甜苦辣世态杂。</p><p class="ql-block">围墙:铁门越来越多,平安越来越少,围墙越来越高,情意越来越薄。</p><p class="ql-block">缴费:水费、电费、煤气费,费费必交。昨天、今天、明后天,天天不欠。</p><p class="ql-block">花卉:家花不如野花香,野花不如家花长。</p><p class="ql-block">宠物:小小宠物真乖巧,活蹦乱跳逗人笑。</p><p class="ql-block">得子:送子观音降喜来,得意忘形乐开怀。</p><p class="ql-block">乔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庇寒到新居。</p><p class="ql-block">衣柜:新衣旧衣季季全,还会再怜衣衫单。</p><p class="ql-block">窗帘:举帘望明月,关帘思故乡。</p><p class="ql-block"> 村 中 家 什</p><p class="ql-block">线板子:妇女用来缠针线的,多用杏梨木制作。</p><p class="ql-block">撑子:用来刺绣的工具。</p><p class="ql-block">风箱:俗称风匣,烧火吹氧用的。</p><p class="ql-block">掏筢:烧大灶掏小灰用的工具。</p><p class="ql-block">秫秸盖帘:用来摆饺子。</p><p class="ql-block">木锨:秋天打场时用来扬场,冬天可以撮雪。</p><p class="ql-block">拉子:春天种地时用来合垄的一种木制工具。</p><p class="ql-block">连枷:打谷用的农具,一般小量谷子或豆类常用连枷打。</p><p class="ql-block">冰镩子:冬天用来凿冰眼破冰捕鱼的一种工具。</p><p class="ql-block">粪镩子:冬天用来镩冻粪的一种工具。</p><p class="ql-block">搅根棒:马车用来搅紧绳索的一种工具。</p><p class="ql-block">料叉子:用树枝做成"丫"形的木棍,用它搅拌牲口的饲料。</p><p class="ql-block"> 村 中 谚 语</p><p class="ql-block">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p><p class="ql-block">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p><p class="ql-block">过了芒种不能强种。</p><p class="ql-block">五月旱不算早,六月连雨吃饱饭。</p><p class="ql-block">种地不上粪,等于啥胡混。</p><p class="ql-block">春种一粒谷,秋收万粒粟。</p><p class="ql-block">水缸岀汗蛤蟆叫,必是大雨到了。</p><p class="ql-block">先下牛毛沒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p><p class="ql-block">早霞在家里,晩霞行千里。</p><p class="ql-block">六月六见谷秀,处暑不岀头割了喂老牛。</p><p class="ql-block">好孩子不用多,一个顶十个。</p><p class="ql-block">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p><p class="ql-block"> 村 中 土 语</p><p class="ql-block">撩杆子 溜了 谤道 抬杠 岀息 爽神 麻流 体面 华堂 皮拉 马糊 耍熊 磕碜 罕碜 串门 潦潦 格路 埋汰 勒特 昂赃 瞎扯 扯蛋 窝囊 憋屈 臭美 害臊 嗝砬 活该 爷们 装蒜 不着调 不大离 胡咧咧 打哈哈 冷不丁 酱眼子 嚼骨 打平伙 抹不开 憋象眼 体动啦 云三五造 虎拉八叽 含答忽疪 湖打海摔 贼眉鼠眼 老实巴交 贼精百怪 冰巴哇凉 白扔了 吓一跳 磨机 备不住 忽悠 脚跟脚 弹弄 白瞎了 眼气 打尖 折蹬 淤浊 邪乎 捏咕 念想 老鼻子啦 压根 盯愣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贺杨柳河大堤加高</p><p class="ql-block"> 胡忠义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月明堤耸景窗前、仿佛千山一脉延</p><p class="ql-block">盛世降龙堪共禹、敢叫万顷晋丰田</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驯洪峰,长堤高筑,一去归大海。</p><p class="ql-block">向稼墙,沃野细耕,丰收粮满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相 逢 感 怀</p><p class="ql-block"> 洪 旭</p><p class="ql-block">久别乡友欣相见,短聚晚秋玉佛苑</p><p class="ql-block">忆昔同窗珍友情,叙今福路贵康健</p><p class="ql-block">经堂磬响净心灵,佛苑赏菊仰宝殿</p><p class="ql-block">玉佛保祐暮年安,众友护寿缘聚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起:洪庆同 张桂菊 胡忠才</p><p class="ql-block"> 王国伦 洪庆堂 洪 旭</p><p class="ql-block"> 胡忠奎</p><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9日在鞍山的新台子老乡玉佛苑相聚。</p><p class="ql-block">作者:洪旭、1964年,清华大学毕业,1995年从治金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退休。</p> <p class="ql-block"> 招待新台子籍儿时同学</p><p class="ql-block"> 胡忠奎</p><p class="ql-block">少时分别老来聚,同窗情谊在继续</p><p class="ql-block">事业有成合家乐,健康长寿创奇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起:胡忠奎 洪庆辉 洪庆同</p><p class="ql-block"> 洪 旭 洪永波 王国永</p><p class="ql-block"> 王国永夫人 洪永华 张 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故 乡 别</p><p class="ql-block"> 洪 达</p><p class="ql-block">走向归车泪眼开,离肠过断几徘徊</p><p class="ql-block">辽南地向关中去,国外云从海上来</p><p class="ql-block">人到残年时叫短,鸟逢凋木好呜哀</p><p class="ql-block">问君能否重相聚,但愿今生再捧杯</p><p class="ql-block">作者:洪达、穆家乡新台子人,1924年生,1946年参加工作,1949年南下,1954年转业从政,1984年离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岩屋吟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众说纷纭“小云南"</p><p class="ql-block"> 胡忠奎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1985年开始编纂地方志时,鞍山市铁西境内的八家子、陶官、永乐等街道许多居民都说祖籍是"小云南",可是小云南在哪里却是个迷。</p><p class="ql-block"> 1986年5月,我看见一本《东北地方史稿》(张博泉编),这本史稿有这样一段记载"顺治年间招民到东北开垦,主要是山东、直隶的农民。另外在民间也传说有来自小云南(贵州)大云南等省的。云贵人民之移民东北,从历史上考察当来自两个时期,其一在顺治年间平定云贵,吴三桂留镇该地,清师凯旋带带回之俘虏,皆成贵族家丁,拨给东(三)省官庄为农,其二在康熙削平三藩,把平定云贵吴三桂旧部俘虏而来的编入东北庄户之列,遂成辽沈一带旧户"。巜东北地方史稿》断定了小云南在贵州,我开始沿着《东北地方史稿》的线索进行考察,结果不象想象那样简单,"小云南"移民是众说纷纭,这更引起我的关注和兴趣。二十年来,我跑了许多省、市、县,走访了许多人,对“小云南"进行了专题考察。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对小云南各种说法进行梳理和分析,"小云南"涉及到五个省,有七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一、"小云南"在山东说</p><p class="ql-block">"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比较普遍。在鞍山、辽阳、海城一带,当你问到上了点年纪的人祖籍在哪里,根在哪里,十有七八的人都会说,"我们的祖籍在山东‘小云南’"。岫岩县《王氏谱书》:"顺治八年(1651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小云南大榆树村迁来奉天城北城北康家屯定居"。吉林省邻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吉林潭雨明《小云南考》:"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墨市鳌山卫"。鞍山科技大学退休教师胡承魁说:"听老辈人说,我们家是顺治八年由山东‘小云南’来到东状的,经过我叔叔的考察,"小云南"就在现在的山东青岛市即墨县,在县里面有个小云南公社"。</p><p class="ql-block"> 经考察,山东并没有"小云南"这个地方。原辽阳市地名办沈主任到山东各地亲自调查后在《辽阳日报》发表的《山东小云南是怎么回事》一文载:"经调查,从古至今,山东并无‘小云南’这个地方"。笔者曾多次到山东烟台、蓬莱等地史志部门了解情况,都说山东现在和历史上都无"小云南"这个地名和俗称。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山东人和我们东北人一样,也在寻找小云南。山东许多史志部门也在研讨小云南,对小云南在何方,有说在云南,有说在山广西,也是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 二、山西北部"云中之南"说</p><p class="ql-block"> 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山西北部大同一带,因为古地名有云中、云州和云岗、云阳的名称,都带"云"字,称云南,为区别云南省,称这一地区为"小云南"。明史太祖本纪:"洪武四年三月,徒山后民三万五千户散处诸府州县"。所谓"山后"是指阴山以南,恒山以北的各州郡府路。民国版《牟平县志》:"洪武四年,山后徒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部,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金元皆置云州,其他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说虽无据而近理"。又有台湾学者史仲序茌《山东部分先民移自云南考》(台湾版《山东文献》第三期第十二卷):"洪武四年六月,徒山后民三万五千户散处诸府州县,很可能便是移至山东来者。彼等迁来以后,因为不忘旧居,故每称移至‘云南’云云。又以非为之今云南省,而又别之为‘小云南’。其情况有如鲁人侨居关外后,慨呼来自‘海南’一样。其所谓‘海南’者,乃指渤海以南之谓,绝不是今之海南岛也"。可见台湾史先生的资料也是来源于山东民国老县志。然而,《山东人》(刘德增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对此说有不同观点。巜山东人》载:"云中、云州之南称小云南,当地是否有这种叫法,他们却没有提供什么证据,仅是推测而已。云中,秦朝始置,郡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云洲,北魏始设,州治今山西祁县西;唐代的云州州治今山西大同,后来改称"云中";元代的云州州治今河北赤诚北。秦代的"云中之南",地不在山西;元朝的“云州之南“,跑到了河北。北魏、唐朝的‘云州之南’、‘云中之南,从地理上说虽在山西,但仅限于一隅,当中还有众多州县,如朔州、代州、忻州、太南等,为什么不称‘朔南’、‘代南’、‘忻南’、‘太南’而单称‘云南’?‘小云南说’是难以成立的"。</p><p class="ql-block"> 岫岩县经济发展局退休干部杨先生,研究小云南20多年,他在大同、张家口当兵期间,曾在该地区了解情况,核实"云中之南"的说法,都未听说当地有云南或小云南的说法。笔者最近曾和大同、太原、忻州等史志部门交流,他们在编纂新志和整理旧志过程中,均未发现有"云南"和"小云南"之称。</p><p class="ql-block"> 其实,明史、太祖本纪"洪武四年六月,徒山后民三万五千户"的去向,只是"散处诸府州县",并没有明确"散"到山东和什么地方。就是《牟平县志》(民国版)本身对云中之南说也有"虽无据而近理"的字样。显然"小云南"在"云中之南"的说法在源头上就不是明确的。</p><p class="ql-block"> 三、山西洪洞"大槐树"说</p><p class="ql-block"> 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山西省洪洞县。抚顺市蒋本瑛来信,说他的邻居杜某的《杜氏家谱》有祖坟石碑记载:"杜氏先祖是山西洪洞县人氏,又名‘小云南’"。如果在山东各地了解情况,会有许多山东人口头传说小云南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就象辽宁人口头传说小云南在山东一样。</p><p class="ql-block"> 关于明代从山西洪洞县向外省移民之事,许多文章多有记载。元朝末年,中原残破,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由于元将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镇守,此人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加上山西地形特点,保住了山西沒遭兵灾,再加上那些年山西风调雨顺,自然人丁兴旺,周边百姓也纷纷迁到那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和发展生产,就向地广人希的中原各各地移民。明初的大规模由山西向外部移民大约开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共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移民所到的地区主要是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一等地,移民者都要到洪洞县北二里的广济寺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由于故土难离,虽然外迁有许多优惠政策,大家也不愿走。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传说,说大家不愿迁移,官府就张贴告示限定某日之内,愿迁者到广济寺大槐树下报到,不愿迁者也需到大槐树下等候裁定,到了那日,成千上万的民众聚于大槐树下,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捆起迁走,众人一步一回首,看着逐步远去的广济寺里的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心中无比留念,大槐树和老鸹窝也就成了泣别家乡的标志,代代相传,也就有了诸如"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坡,洪洞县里老鸹窝"之类民谣,这些移民们也就把洪洞县大槐树作为老家写进家谱。洪洞县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古老的广济寺和大槐树己被汾河水呑没,消逝在岁月风尘之中。在古槐东侧,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树,也已干枯,但同根滋生第三代槐树如今繁叶茂,现已长成大槐树,每年四月清明节,门兴洞县委、县政府都在这里举办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p><p class="ql-block"> 洪洞古属杨候国,隋义宁年间置洪洞县。从正史资料看,沒有明确记载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但在某些地方志中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巜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移民的事。近年每年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约有20万人次寻根祭祖,他们在留言簿上,恭敬登记留言,在祭祖堂祖宗神位下虔诚祭拜,确为大槐树移民后裔,可以肯定说,明朝洪武年间大槐树移民是毫无疑问的历史事实。奇怪的是,上述史料没有涉及小云南。笔者曾走访了洪洞县志办和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负责人,他们说在编修新县志和整理旧县志过程中,至今仍未发现洪洞县的某地曾叫"小云南",更不知道大槐树就是小云南这回事。2004年,笔者应邀参加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文化研讨会和洪洞县第十四届寻根祭祖节,在研讨会期间笔者曾专访了与会的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及山西部分市县地方志办公室研究明代山西移民的专家、敎授,想不到的是,他们不仅不知道"小云南"在何处,还是第一次听到"小云南"这个名称。看来,"小云南"这个谜团,只涉及到东北和山东,其他地方对"小云南"非常陌生。在研讨会上,笔者作题为《众说纷纭"小云南"》的发言,重点介绍山西的三处"小云南"("云中之南"说"大槐树"说和"小云南"说)资料,意在核实"小云南"在山西的三种说法,进行交流。引起"小云南"是否在山西的讨论、与会的不少专家、学者表示关注"小云南"的讨论。</p><p class="ql-block"> 四、山西运城"小云南"说</p><p class="ql-block"> 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晋西南的运城地区,那里有条小运河,"小云南"是由"小运南"演变来的。沈阳侯先生《小云南之拙见》一文载:"唐宋以前,为运粮食和木材开凿了运城(明清称安邑属解州)到广汇济槽运水道(低档运河),它把汾河与黄河联结起来,成为唯一重要的交通线,当时水运繁忙,人群聚集,一度驰名省内外,所以人民习惯把晋西南称为运河南,后泛指令运城市所辖各县广大地区。历经数代囗头传诉,因乡音俚语以讹传误,将‘运’唤作‘云’,故‘小云南’即‘小运南’。"可是,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来函对"小运南"说持否定态度。函件说,运城市在隋代曾由水监姚暹负责开凿过一条人工运河,东起夏县的白沙河,流经安邑、运城、解县流入永济市的五姓湖,然后由五姓湖西入黄河,这个水系比汾河小的多,与汾河也不相通,人民习惯叫它"姚暹河",历史上也曾称它为运粮河,在运城市和晋西南对"小云南"的称谓是根本沒有的,只有汾南汾北的称谓,所谓小云南可能是:"小汾南"之误,而"小汾南"是区别于"大汾南"而言。"小云南"之说也只是一家之言。</p><p class="ql-block"> 五、小云南在安徽凤阳说</p><p class="ql-block"> 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安徽省濠州与凤阳地区。山东《刘氏家谱》:"胶东追祖有二说,一说是从四川移民而至;二说是从小云南移民面至。通过考察,小云南之‘云’应为‘运’。古时山西运河南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元时全国线争频繁,各地人口不均衡,采用移民方法把我们刘氏祖先移民到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濠州与凤阳地区。为了纪念刘氏自己的故乡,山西运河以南,故把新生落户的地方安徽地址称作‘小云南’,后人讹传‘小云南’。”</p><p class="ql-block"> 安徽是朱元璋的家乡,元末农民起义,农民军与元军之间拉锯作战,使这些地区和中原地区一样,土地荒芜,千里无人烟。史料载,"洪武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曾两次从山西向安徽移民"。但山东《刘氏家谱》认为安徽北部为“小运南”而讹传为“小云南”的说法,只是一例孤证。</p><p class="ql-block"> 六、“小云南”在祥云说</p><p class="ql-block"> 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祥云县。因祥云县古称云南县,在今云南省镜,明代设云南布政司,其下辖既有今昆明为治所的云南府,又有云南县,为区别之,人们将云南县称小云南。《山东人与小云南》载:“‘小云南’即今之祥云县,古之云南驿,云南驿位云南中部方圆千里盆地,富饶繁华,比美云南省城,因称‘小云南’”(战庆辉,台湾版《山东文献》第3期第12卷)。关于怎样由祥云“小云南”向外移民,战庆辉文章认为,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反清败后的军队及眷属,尽被流放到山东。“猜之当时情势,败军必集中管理,败军集体流放,为移民大政,流放必有集中地,出发必在岀发站,云南驿为当时最适宜之集中地,岀发站”。铁道部十九工程局王跃《“小云南”与“大槐树”》:“祥云县位于大理州东部,汉武帝元封二年设云南县,县治在东30里的云南驿镇,在这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又先后设立云南州、云南郡等地方政权,直到1929年才由民国时的云南县改称祥云县,史学者称祥云县为‘古云南’,而民间则称这一带‘为小云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关于“小云南”在今祥云县,史书亦有记载。《徐霞客游记》:“洱海卫所环坞甚大,西倚大脊崇岗;东面东山对列,东南汇为青龙海子,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山北转,经蒸子坝、合禾、禾诸甸水而北入金沙”。2002年10月岀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载的特邀作家张建术,长途跋涉,历经数月,沿着徐霞客当年游云南省的路,进行一次考察,绘制出《重走徐霞客游滇路线图》,图上标明,徐霞客笔下的“小云南驿”就是今云南省祥云县东南18里的云南驿。</p><p class="ql-block"> 笔者曾多次与祥云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办公室联系,他们说,汉代就有云南县的建置,在今祥云县境,后来又有以昆明为治所的云南府,一个省有两个“云南”重名时,人们将云南县称“小云南”是可能的,但在整理旧志和偏纂新志沒有发现从云南县向山东或东北移民的资料。“不知道康熙年间吴三十佳反清兵败后的军队由云南县流放到山东的事”。</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地名角度看,云南祥云县的云南驿曾称“小云南”,是无疑的了,因为《徐霞客游记》有明确记载。东北白称小云南后裔的人是清顺治年间由山东移民过来的,而山东许多自称小云南后裔的人早在明洪武至水乐年间己经迁入,而吴三桂反清兵败的军队被流放到山东是清康熙年间的事,是否确有吴三桂反清兵败由祥云岀发,战庆辉文章也只是“猜之当时情势”。</p><p class="ql-block"> 七、云贵边界乌撒卫说</p><p class="ql-block"> 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明代的乌撒卫,即今云贵两省交界一带,其地域涵盖今云南省的芒部、昭通、宣威及贵州省的威宁、赫章、毕节等地区,小云南是这一带的俗称、俚称,不是真正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鞍钢建设公司退休干部李先生《李氏世谱》(清丶同治九年版);“始祖小云南乌撒卫人也,遭红巾之变陟居长清大河迤西五里许,相土而居,以姓名庄,遂为李家庄”。辽阳退休干部吴先生《吴氏家谱》:“盖闻先世祖传吾族姓系为吴泰伯之历代世居云南乌沙卫系大族也,自明永乐二年徏居即墨东九十里地名王村遂卜宅奠居焉”。山东即墨华山镇万华埠村《李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始祖由小云南毕阳县(当系今贵州之毕节)东门里迁居即墨北乡万华山前小埠疃。”即墨通济街道办事处张家西城张氏《承远堂谱》载“吾祖小云南乌撒卫千户,洪武二十一年带职迁鳌山卫。”台湾作家李敖在《李敖自传》中称其“祖宗是明太祖洪武年间自小云南乌撒卫迁至山东潍县。”1988年《蓬莱县志》:“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浅存士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及永乐二年(1404)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人。”这是国民党时期最后一任蓬莱县王县长,1962年在台湾纂修《蓬莱县志》的观点,近年两岸沟通,得到其稿。对王县长的上述观点,有的资料提出疑问,《明史丶常遇春传》载,常遇春谨守明太祖朱元璋的“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的上渝,北征山东沒有遇到较大的反抗,根本淡不上血洗山东。但也有资料记载,元末明初,明军与元军在山东拉据作战时,是元军血洗山东,山东人口大量减少是不争的史室。</p><p class="ql-block"> 山东张方纲《寻根乌撒卫》:“清登州府教授邑人张希贤《乌撒考》:乌撒卫附郭府治,前明傅友德平南后所置,永乐十二年改隶贵州都司,偕毕节、芒部、镇雄、乌蒙(昭通)诸地,俚称‘小云南’,盖因其他处云关之南也。”云关位于四川东南部,其南之赫章、威宁、昭通、宣威等县,大部是明代乌撒卫所辖之地,因这里地处滇、贵、川三省交界处隶属关系频仍,有时军事和民政分隶不同省管辖,因而当地人自称是这一地为“小云南”。关于如何从乌撒卫向山东移民,张方纲先生认为,其先祖深公(乌撒卫千户)曾在元末明初参加颖川侯傅友德30万大军远征云贵,参加“乌撒之战”,平息云贵后驻守乌撒卫,实行军屯。后来,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加强海防,防倭寇侵袭,山东沿海设置卫所,卫所需屯兵把守,就从云贵边界的乌撒卫往山东调兵。张方纲先生还提供从乌撒卫调防到山东具体行军路线。“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我们的先祖随之调防山东。来鳌山卫的行军路线是多样的,每条路线上的行军方式,也不尽一致,其中一位五品千户,带职调鳌山卫,其行军路线为:由乌撒卫城而永宁(今四川叙永县)至重庆,乘船,过夔门,渡三峡,抵南京,转运河,达清江囗弃舟陆行,经赣榆、胶州而至鳌山卫。来鳌山卫仍过着军屯生活”(张方钢《寻根问祖乌撒卫》)。</p><p class="ql-block"> 笔者曾与贵州的威宁、云南的昭通、镇雄史志办公室联系,询问“小云南”是否乌撒卫的俗称,他们回信称,“沒有这方面资料,如发现再联系”。</p><p class="ql-block"> 此外,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云南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端,是通往西域的茶马古道起点,曾有“小云南”之称;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四川南部与云贵接壤的地方,这种观点可能与乌撒卫有关,因四川南部部分地区曾属乌蒙、乌撒,后划归四川。还有一资料认为,“小云南”在河南省南部,这种观点可能是“豫南”、“汝南”之讹,因资料残缺,不作赘述。</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小云南之迷涉及到五省七地,笔者根据现有资料梳理成七种说法,各种说法都有各个地方文献和谱牒资料为依据,自成一说,一时很难统一,“小云南”之所在可谓众说纷纭。以上发言,供各位专家、学者研讨“小云南”参考。</p><p class="ql-block"> 2004年4月3日在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研究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 注:《众说纷纭“小云南”》一文原载鞍山《谱牒文化研究》第二期。2003至2010年,《鞍山日报》、《辽沈晚报》、《中国地名》等报刊、杂志及新华网、人民网、东方网、天山网等网络媒体均有报道、讨论和评论,《众说纷纭“小云南”》被称为“七说”。</p><p class="ql-block"> 到目前为止,“小云南”在何处,仍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小云南”》见报后,引起全国谱牒文化爱好者的广泛讨论,目前网上汇集的信息竟达1250万条,感兴趣者,可上网查询。</p> <p class="ql-block"> 后 记 </p><p class="ql-block"> 执行编辑的话</p><p class="ql-block"> 这本《史话》其实筹谋多年了,外公在世时就多次提起过,无奈当时年老体弱沒有精力将其完成,但就是这点黄昏之余晖也成了今天的这本小册子。</p><p class="ql-block"> 为此,我有必要梳理一下亲禹关系:此书的顾问胡忠义先生是我的外公,编著胡忠奎先生是其胞弟亦是我的叔外公。此书的成因大概是7年前,我当时帮外公整理编辑了他的诗作《邃雅斋诗稿》,外公当时就说将来有机会把新台子的历史写一写,让后人也知道了解一下“以前”是个什么样子。言提此处,他请叔外公领街担任编著工作,自己能回忆多少就回忆多少提供一些素材,我的大舅胡兴华先生则当场泼墨为书名题字。后又经村委会时任领导的孙丕义先生、洪瑶先生加以大力支持,此《史话》才得以跟诸位见面。</p><p class="ql-block"> 书中大部分素材都是叔外公利用工作之便查找的素材,例如在辽宁省档案馆和辽阳市档案馆找到清末时期的领导机构和一些有关当时的一些史料(大事记),可以说无比珍贵。诚然按照如今的货币价值观来说,可能不太会有人重视,然而既然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就应该有必要了解她的历史脉络,也为后世之人留个念想。</p><p class="ql-block"> 书中32家旧时大院,是外公生前领着叔外公挨家挨户的去查阅、去回忆,可以说是不辞劳苦。后来的“山东街”是我根据爸爸的回忆补充进去的,因为我们家就是山东人,从这个角度我自己也有必要告诉我的同辈、晚辈,以前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碍于能力与精力,史料不尽详述,有些地方也只写了大概甚至还有纰漏之处,望乡邻们不吝赐教,口述补充进来,此《史话》列为上篇,将来有机会再重新定稿、加以补充,继续完备将后世之史料编辑进去。</p><p class="ql-block"> 孙 玉 东</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6日于鞍山</p> <p class="ql-block">封底图片 旧时沿河一条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