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茅草屋

天涯赤子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昭通市大关县上高桥乡一个最偏僻的小山村里。今年是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九个年头。</p> <p class="ql-block">  苦尽甜来。这几年里,我有了工资,弟弟从文山学院毕业后在彝良县一所中学任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共同还清了国家助学贷款和因兄弟仨读书家里所欠的全部债务。</p> <p class="ql-block">  6年前,我遇到了学医的爱人,我们情投意合,组建了家庭。我们又一起努力,搭起了爱巢,在县城买了房子。房子虽然不大,但是却是我们爱情的结晶,充满了幸福和温馨。2015年,孩子出世,一家三口,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我从此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城里人生活。可我是个有忧患意识的怀旧者。新楼房虽好,县城条件虽然安乐,但我却常常想起老茅草屋的日子,那是孕育我梦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为此,我想要翻新改造老家土坯房砌成的茅草房。有不少邻居及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对我说:“老房子不要了,如今你们都在城里住上了新房,你妈也跟着你们进城享了福,这个老房子就丢弃不住了,没有必要花些钱再翻新改造了……</p> <p class="ql-block">  老乡们说的也在理。但对我来说,老茅草房对我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在老茅草房前久久伫立,浮想联翩。这是父母含辛茹苦为我们兄妹三人筑起的一个遮风避雨的“安乐窝”。这老茅草房就是我的“根”,如今枝繁叶茂了,就要丢弃根了吗?枝叶对根的感情是一般人难以理解和体会的。这间老茅草房里保存着我们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我们一家人忧愁和喜悦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茅草屋里,人到中年的父亲壮志未酬,从这里走向天国的。父亲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再苦,苦自己,再累,累自己,也要送孩子上学读书。正如鲁迅笔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自己,用肩膀扛起黑暗沉重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光明的地方去。</p> <p class="ql-block">  他每天不管在田里干活多累,一大早,总要背起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走路不正常利索的妹妹,拉起我和弟弟的小手,把我们送到寨子里的学校,放学后又接回来,几年如一日。</p> <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暑去寒来,一直背到妹妹初中毕业。</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茅草屋里,漫长的冬夜里,我们全家人围着火塘,跳跃着的火苗映照着我全家人的脸。我为大家讲述着学校的新鲜趣事,给父母朗读课文。每当这时,父母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想,这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这时,爸爸妈妈总是从火塘里给我们扒出一个个冒着香味的洋芋,拨开皮拿给我们吃,算是奖励。</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茅草屋里,每逢雨季里,田里泥泞不能干活,父母总是钻山林、沐雨露,为我们采来新鲜的干巴菌、黄来头、羊肚菌、青头菌……佐以腌肉青辣椒炒给我们吃,这是我们山里孩子的美味佳肴。看我们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他们很开心,总是叮嘱我们吃好,身体好,把书读好。</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兄妹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每学期总有一张张奖状拿回家,我知道这就是对父母的回报,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每当这时,父亲总是在我们的奖状前,伫立良久,脸上露出心满意足神情,自言自语的说:“又多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都定格在我的记忆里。读初中,学校离家更远,加之家境不好,为了我们能继续读书学习。父母“咬着牙”干脆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屋。三兄妹自己做饭吃上学。记忆里,每每放学其他学生都是往食堂跑,而我们却赶往“幸福”的小屋。看着父母过得这样苦,寨子里有些好心人对他们说,你家两个小子,一个去打工赚钱,你们两人的负担不是可以轻些吗?我父亲回答说:“我们穷,是穷一阵子,而不让儿女上学,那是穷一辈子、几辈子。我们寨子里要是多几个读书人多好,多出几个大学生哪有多好!”。(2015年我自费到华中师范大学参加乡村教育论坛,说起这句话,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高二时,劳累了一辈子父亲,猝然辞世。后来叔叔说:“父亲走时,没有说任何一句话,只是紧紧握着他的手”。别人不懂,但我明白父亲在托叔叔转告“一定要读书,走出大山,才是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妈妈几次严词拒绝我要求辍学回家到外地打工要求,她反思自己的过激,用自己柔弱娇小的身子担起全家生活重担。</p> <p class="ql-block">  母亲只读过小学一年级,当她为了继续供我们兄妹三人读书,远走他乡打工挣钱,独自一人到过新疆摘棉花,去过广西餐馆洗碗筷,还到过广东为别人看孩子……</p> <p class="ql-block">  整整两年。终于熬出来了,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被云南民族大学录取,考虑到还要本科读四年,时间太长,我不忍心看母亲再背负沉重负担。于是接到招生办打来的即将录取的电话,我悄悄提出申请自动调档,最后到丽江师专就读了三年。现在想起,我都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勇气,万一调档了取不到怎么办?万一……唯独很清醒的是,这样我可以少读一年书,减轻妈妈负担。我是山里人,我不怕吃苦,三年里我又参加自考,获得了本科学历。三年拼搏,我拿了两个文凭。</p> <p class="ql-block">  2011年,我大学毕业了。瞒着妈妈去贵州支教了两年,随后,考回了盐津县那时最为偏远、贫困的坪头小学,在那里我度过了自己教育生涯里最为煎熬也是最为幸福的五年。后来。为了照顾家庭调回大关县天星镇中心校从事乡村教育教研工作,而今又来到了县里最好的中学——大关复兴中学。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更多的山里孩子像我一样,通过考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庭命运。</p> <p class="ql-block">  现在,腿脚不便的妹妹远嫁四川,生活算是美满。我和弟弟都当了老师。我们总算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我们家终于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迈进了小康。</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十年有余了,我很少去看望他老人家。2021年清明节,我带着宏儿(我的儿子)去到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向他汇报: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终于实现了你的愿望!我们一定好好孝敬母亲,做懂事的子女,也期尽所能,让寨子里更多孩子都能走出大山。</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总是利用周末、假期回到寨子里,跟孩子们进行交流,辅导他们学习,鼓励他们好好读书。曾经有人说:“你何苦这样做,没有人会感激你”。我压根就没有想过要谁感激,就像刚参加工作自费去培训一样,理由只有一个,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  我算是个“怀乡土”。这些年,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回老家,但真的没有迷恋城市的繁华,我总想利用一切时间回到生我养我的寨子,回到我的那间老茅草屋前。</p> <p class="ql-block">  老屋的背后有一棵大树,是我七岁那年栽的,如今枝繁叶茂,今年树上还住着一窝鸟。每当我看到那窝里一群嗷嗷待哺的小家伙们张大嘴巴争先恐后向鸟妈妈要食时,我就情不自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就更加下定要翻新老茅草屋的决心,因为我知道,只要这间老茅草屋在,就是在每时每刻无言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忘责任,不忘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刘向银原创</p><p class="ql-block">指导:高路</p><p class="ql-block">图文:(个人照片+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