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

彭海燕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快35年了。最近多个电视台都在播放电视剧《功勋》,《功勋》中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感动着我,同时也让我想起父亲一生奋斗的经历。翻开相册和保存着的父亲的荣誉证书和奖章,让我已经模糊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父亲一生的奋斗历程,就是留给我们最丰厚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彭余庆,1985年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是首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p> <p class="ql-block">父亲生于1933年2月,上海松江人。1950年身为上海航务学院轮机系大学生的父亲在祖国抗美援朝的召唤下,他毅然决然地弃笔从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951年被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学校内燃机系就读。</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荣获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的毕业证书。当年这所学校的校长由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兼任。刘华青任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刘华青也曾任海军司令员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父亲和他的同学,当时都是抗美援朝参军各名校的大学生。这个毕业证的“含金量”很高呀!</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父亲和他部分同学的合影,后排右一是我父亲。大家看看他们的颜值是不是也很高。</p> <p class="ql-block">1953年底父亲毕业时不到21岁。他被分配到南海舰队服役,在部队的8年间从舰艇的机电业务长,最后升至为南海舰队湛江基地的机电副业务长。在此期间参加了军舰在国内首次大修的工作,并为此在海军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之前军舰大修是要送到苏联去的)。</p> <p class="ql-block">父亲1961年从南海舰队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72团(当时为十团)修理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定资产增加和改造都必须由上级纳入计划分配之中,对边远闭塞的小小修理厂能分配到一台设备很难。简陋的设备根本不能完成全团农机具的维修任务。作为技术员的他,决心带领五、六十名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法上马自制设备。当时工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工人看不懂图纸,父亲就亲临各个车间,教工人们看图加工各种零部件通过大家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从1961年底到1971年10年间,为农机具维修零件加工能力提升创造条件,先后制造了:弹簧式煅锤;夹板锤;龙门刨床(设备制造工作母机);加工直径达到800毫米车床;300吨压力机(用于矫正矫直轴类零件)等。</p><p class="ql-block">典型案例如解决了曲轴生产(俗称七拐轴);拖拉机后桥齿轮生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中大家可以看到,我父亲在简陋的车间蹲在地上给工人们讲解图纸。</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集体三等功对于父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政治荣誉。实属来之不易。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背景下,他背负着“黑五类子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蒋帮特务嫌疑”等包袱,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这个荣誉无疑是父亲政治上的一次解放。这里应该特别感谢王学智厂长和当时的军代表团参谋长杜兆良等关心爱护我父亲的相关领导,是他们的极力推荐,才有了父亲的这份荣誉。</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原72团军代表参谋长杜兆良叔叔2021年六月,从军委参谋部南京离职干部休养所寄给我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这张照片是1973年4月师长谢高中在72团召开现场会后,指定我们七人去 71团参观。在返回72团时,在巩乃斯大桥北岸拍摄的。……通过这次现场会你爸和王学智厂长,在师里挂上了号。才有以后的发展变化。我很珍惜这张照片,作为我本人可以说是一次翻身仗。过去在师里说话没人听。从这次会后,我在72团的工作环境才好起来”。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我父亲的赞誉和感激,因父亲创造的成就给72团增添了光彩,也让团领导在四师说话有了底气。看来,我父亲能立集体三等功(1973年5月),也与这次现场会和谢师长有关。照片中左一是杜兆良,右一是王学智,穿白衬衣的是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父亲遭受着极左路线的迫害,被歧视被冷落,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边疆的深厚感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鼓舞着他不断奋斗。前一个十年他将一个简陋修理厂升级改造为修造厂。从1972年开始他又踏上了制造农用机械链条的艰难历程。</p><p class="ql-block">从1972年到1982年的10年时间里,自制链条生产专用设备,经过多少次苦心钻研,攻破一各个技术难题。终于用简陋的设备和半手工操作的方式自制了20多台链条制造的专用设备,如无心磨床、车床、电渣炉、发蓝炉、链板销滚筒、轴抛光机,冲床(16吨)、冲床(35吨)、300吨压力机等设备。在链条制造过程中,父亲和同仁们用简单的计算器计算完成了上万的数据。对链条制造繁多的工序精密分解,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一起,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攻克70多道工序上的各种难关,形成了链条生产线。链条生产的成功轰动了整个农四师。之后在师领导的关心支持下, 1978年初购进了一台当时先进的印刷电路的数控切割机床,之后又引进了一台更加先进的集成电路的数控机床,这对于制作模具以及易损零件,起到了省时省力提高了功效和精度作用。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 八十年代初已经能够生产14种规格的链条,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当时链条生产的规模不仅满足了新疆农业机械修理对链条的需要,还远销其他12个省区和国外。经国家链条测试中心检验被国家机械工业部命名为“伊犁链条厂”。</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中分别是父亲和技术员在一起检测链条产品的质量;和操作使用最先进的数控设备的骨干青年技术工人在一起明确零件的精度;教老工人师傅们一起看图纸、讲生产工艺。</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图片是我小叔叔提供的,是当时伊犁链条厂设备登记表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很多设备是自制的。我小叔叔当时负责设备的管理与维修。</p> <p class="ql-block">1978年,我们国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父亲也迎来了他政治生命的春天。1978年,他被72团评为先进工作者;科技战线标兵。</p> <p class="ql-block">1979年,我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五零年开始写入党申请书,到七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29年。父亲一次次地递交入党申请书,因家庭出身的原因又一次次被拒之门外,但并没有动摇父亲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执着的追求。入党后父亲以更高昂的热情投身工作中。以突出的贡献先后被评为团、师、兵团优秀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他担任了团场工副业公司的副经理。根据72团场的实际,他提出了改变工副业生产方针与结构的建议,围绕团场已具有的酿酒工业的优势,以酿酒为中心,发展纸箱,纸板,陶瓷,玻璃等配套工业。同时继续搞好链条,煤炭,粮食加工等项目,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设水泥厂。父亲是一个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人,他从科学选择厂址开始,将纸板厂、纸箱厂与链条厂和酒厂比邻,一方面考虑纸箱是酒厂包装配套产品,可减少运输成本;二是与链条厂相邻能方便各企业设备检修;三是可以解决链条厂职工配偶的就近就业问题。陶瓷厂玻璃厂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所以与煤炭厂相邻。并选派精明能干综合素质较高的中青年到内地较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观摩学习。买图纸、买设备很快建起了这些企业。这个过程他已经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1981年初被查出直肠癌晚期,去上海做了直肠切除手术,刀口还未愈合,就急于参观了上海松江县的各种乡镇企业。伤口刚长好,拒绝了亲友们的挽留,带着一根人造排便管返回了新疆。造纸厂的筹建计划和设计任务书,是父亲去上海做手术前赶写的,手术后回团,他又亲自抓筹建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已正式投产。父亲手术后拖着带病的身体走遍了全团的各工副业单位,多次深入亏损企业找问题,帮助企业扭亏为盈。回团场一年半时间只休息了四天。这是他在与死神在赛跑,他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实现,既然没有生命的长度,就活出生命的宽度。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工副业获得了长足地发展,使72团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半。其中工副业产值占全团总产值的68%以上,从文革中的长期亏损一跃成为年创利润 150万元的先进团场。</p><p class="ql-block">1980年至1983年他依次被授予农四师、伊犁地区、兵团、自治区的优秀科技工作者,1983年获得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颁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证书和奖章。</p> <p class="ql-block">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了拨乱反正工作。1981年开始重启职称评定,这一年我父亲被评定为伊犁州首批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4年6月,我父亲升任农四师工交处总工,父亲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指导全师公交系统包括各个团场的工交部门提升改造工作,实现各部门扭亏为盈。后升调到农四师信息办公室,任主任</span>(信息办公室机构,后来按国家机构设置转为了改革发展委员会简称发改委)。<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农四师信息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全师个团场进行调研:现状优势与短板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收集全国各地可以为我所用典型的经验,为农四师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由杨副师长带队,在内地考察的照片。中间的是杨副师长,他左边的是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应该是父亲向杨副师长会汇报工作。父亲手中的小本子就是1985年他的工作日记本。这个小日记本里,潦潦草草、密密麻麻记录了各个团场的许多数据。如果对这个小日记本里的各团的数据进行描述一定是一篇长篇大论,但是我看不懂数据所表达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个酷爱学习的人。记得在我父母家的书柜里,有中国通史全套、马列书籍、毛选全集、英语大词典、俄语词典、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论著;常用的农机具修理手册,机械制造、铸造、锻压、热处理等等书籍。为了建纸箱厂、陶瓷厂、水泥厂又买了不少相关书籍。书柜里还有几十本的学习笔记和工作日记。还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剪帖本。可惜在2009年为我母亲搬家的时候,把这些东西都销毁了。这次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他随身携带的两个小工作日记。一本记录着 1980年他在72团的工作情况,另一本是1985年他在农四师的工作日记。</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清正廉洁从不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我和妹妹弟弟分别于1977年、1978年和1979年高考,考入高校。由各自的学校分配到和父亲毫无关系的单位工作。父亲调到师机关工作,没有提出调动我的母亲(母亲是北航的毕业生),母亲只好提前退休,从72团到父亲身边照顾父亲。19 87年3月父亲去世。年仅54岁。小叔叔是高中生,1962年进入72团修造厂,直到父亲去世,他还是链条厂的工人。1988年小叔叔通过农四师考干,进入干部队伍。这张嘉奖令是父亲得到的唯一一次物质奖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父亲获得省级及国家级的奖章。父亲正在为祖国西部边陲振兴大展拳脚时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1987年3月11日他带着对事业的眷恋和遗憾驾鹤西去了,当时他年仅54岁。父亲的梦想,就是现在提到的中国梦,现在祖国日益强大,他一定很欣慰,虽然他不能与我们共享祖国的繁荣,但他一定保佑着我们扬帆远航。</p> <p class="ql-block">附件:</p><p class="ql-block"> 这是庆祝兵团成立30周年暨“双先”代表大会介绍我父亲的典型材料,我将全文转发: </p><p class="ql-block"> 在伊犁垦区,广泛传颂着与癌症顽强斗争,于死神争夺时间的优秀共产党员,原72团场总工程师,现任农四师公交处总工程师彭余庆同志的感人事迹。</p><p class="ql-block"> 彭余庆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毕业于第一海军学校内燃机系,曾在南海舰队服役。1961年8月转业到农四师72团场修造连担任技术员。三十多年来,他虽遭受极左路线的迫害,被歧视,被冷落过,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边疆的深厚感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鼓舞着他奋斗,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彭余庆同志一直在探索走一条发展农场农机行业的道路,他与修造连的职工同心协力,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先后试制成功了龙门刨床、电渣炉、300吨压力机、无心磨床等,并经过多次苦心专研,攻克70多道工序的各种难关,终于用简陋的设备和半手工操作的方法,制作成功康拜因链条。以后又自制20台专用设备,购置一些必要机械,逐步形成了两条生产线,目前这个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能生产40种规格的链条3万米,产值达74万多元,上缴利润50万元。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已远销东北,湖北等12个省区,经过国家链条测试中心检验,被国家机械工业部命名为“伊犁链条厂”。</p><p class="ql-block">1979年,彭余庆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0年他担任了团场工副业公司为副经理,根据72团场的实际,他提出了改变工副业生产方针与结构的建议,围绕团场已具有的酿酒工业的优势以酿酒为中心,发展纸箱,纸板,陶瓷玻璃等配套工业,同时继续搞好链条,煤炭,粮食加工等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把水泥厂搞起来。正当彭余庆同志雄心勃勃,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时候,1981年春季,癌症这个病魔突然缠住了他。</p><p class="ql-block">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彭余庆没有退缩,他加快了自己的步伐。还在上海肿瘤医院的病床上,他就学习了《社会主义工业经营管理》,阅读大量的报纸文件和先进单位的经验,刀口还未愈合,就参观了上海松江县的各种社队企业小厂。伤口刚长好,他就拒绝了亲友们的挽留,带着一根人造排便管返回了新疆。他亲自起草《团场工副务业单位经济责任制若干规定》,《厂矿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示范》和《72团工副业发展规划》。水泥厂经营不好,他两次不顾路途颠簸去水泥厂帮助抓技术措施落实,提高经济效益,打开产品销路。路上,他的刀口隐隐作痛大便不由自主从人造肛门颠出,工人们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年底水泥厂终于实现了扭亏增盈。造纸厂的筹建计划和设计任务书,是彭余庆去上海做手术前赶写的,手术后回团,他又亲自抓筹建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已正式投产年计划利润十万元。彭余庆拖着带病的身体走遍了全团的各工副业单位,他手术后回团场一年半时间只休息了四天。彭余庆同志的心血和全团同志的努力没有白费,72团的工副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水泥厂、造纸厂、纸箱厂和扩建的名酒车间都已经先后投产,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半。其中工副业产值占全团总产值的68%以上,从文革中的长期亏损一跃为年创利润 150万元。</p><p class="ql-block"> 彭余庆同志先后被评为团、师、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农四师一等功荣立者,出席了自治区党代会。他一面忍着身体的痛苦顽强地坚持工作,一面刻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他在日记中写道: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时机,奋勇前进”。今年六月彭余庆被调往农四师工交处任总工程师,他一到职就根据垦区的特点提出了许多建议,而且不顾个人的身体,又前往祖国的大江南北调查了解,为垦区的高速发展,而操劳奔波。(1984年年12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