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表大爷韩国华回忆浦安修文章的由来</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韩国华是我表大爷。</b></h1><h1><b style="font-size:22px;">前几年,我有一次回武乡看望他老人家时,与他闲聊中谈起了浦安修。因为浦安修在解放后第一次回太行来武乡的时间是在1982年,当时他任县委副书记,他给我谈了接待浦安修的情况,我问他是否写过有关浦安修的回忆文章。他告诉我说写过,发表在1992年的《山西老年》杂志上</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其实是他把发表文章的时间记错了)</b><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时间太久了,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杂志。后来,曾到《山西老年》杂志社去查,人家回答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杂志没有保存,所以,此文章就无处寻找,但一直不甘心,总觉得应该找到这篇文章。</b></h1><h1><b style="font-size:22px;">表大爷8月11日逝世,参加完他老人家的遗体告别仪式后,我回到太原,越觉得应该想办法找到这篇文章,于是,我开始想方设法去找。因为上次在《山西老年》杂志社碰了钉子。好多单位都有图书馆和资料室,我想《山西老年》杂志社也应该有保存,但是,好多图书馆的管理员都不愿意让人去找,查一本杂志得从一大堆书中去翻半天,寻找资料也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我只好救助于《山西老年》杂志社的上级单位——山西省委老干部局,王小丽是老乡,又是省委老干部局的副局长,我打电话希望她能帮忙,没隔几天,在9月17日,王小丽局长的电话来了,说让我去《山西老年》杂志社找发行部刘雪峰主任。我与刘主任联系后,到《山西老年》杂志社的资料室查找,资料室里一股发霉的味道,也没有灯光,找出一本来还得拿到有灯光的办公室去查找,1992年的杂志全部查找完了,也未发现表大爷的文章。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来,把全部九十年代的杂志一本一本地翻。功夫不负有心人,</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经过一天的寻找,终于在1996年5期的《山西老年》杂志上发现了表大爷的文章,找到后,我心情非常激动,赶快拿手机拍下了杂志上的全部内容,刘主任还把杂志上的封面、目录及文章复印了一份,回来后,我又拿着复印件,把文章全部“敲打″出来,并认真地进行了校对。看见文章把浦老的姓错为“蒲”,随后,与县里的孙俊堂老师联系,把文章发给他,请他为表大爷的文章写了“编者按”,又与表大爷的女儿晓红联系,得知家中有1982年表大爷接待浦安修的照片,我在回去参加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时取上扫描了,编辑后推荐给“家乡之音”微信公众号,这是武乡县的历史。能找到这篇文章,并得到大家的关注,这也是对他老人家的一种纪念。</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编者按:</b><b><u>这是一位刚刚去世的武乡县委原老领导25年前(1996年)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追忆了武墨铁路列项建设的起因,字里行间充满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仰,感恩他们对革命老区的眷念,对老区人民的关怀。如今的武墨铁路已扩建为武左铁路,连接武乡、左权两县,给革命老区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促进老区经济建设、人民脱贫致富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告慰心系老区人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感谢在改变老区贫穷落后面貌的所有奉献者!</u></b></h1> <h1>1982年6月,浦安修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太行山区,回到了她曾经工作战斗过的武乡县,在时任中共武乡县委副书记韩国华陪同下,到武乡县王家峪、砖壁、堙里等村走访。</h1> <h1>浦安修心系老区人民 </h1><p class="ql-block">韩国华 </p><h1>1982年6月的一天,浦老怀着无比关切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太行山区,回到了她曾经工作战斗过的武乡县。她一下车顾不得旅途的劳累,便急切地听取县领导关于全县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当时我担任中共武乡县委副书记,负责接待浦老。那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使我终生难忘。</h1><h1>下榻的第二天,浦老要我陪她下乡,到她老人家曾经生活过的王家峪、砖壁、堙里等村。车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爬行,路边的山、路边的水、路边的村庄历历映入浦老的眼帘。还是那样的亲切,还是那样的依旧,老区人民的生活还是那样的清苦,浦老边走边和我交谈着。当她得知老区人民吃的水还是下雨储在窖子里的水,住的还是低矮阴暗的土窑洞时,她老人家的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忍了好久的眼泪终于流了出来。抗战时期老区人民流血、奋斗、牺牲自己的生命,不就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使下一代中国人过上幸福生活吗?可是……老区人民过去付出的那样的多,他们得到的太少了。浦老看望了她老人家当年房东烟里村的李拉第和王家峪村的李焕兰两位老人,并和她们一起合影留念。还是那小院,还是那窑洞,两位老人尽管都已白发苍苍,但仍然还是那样的精神,她们亲热地拥抱,亲切地交谈,昔日的老姐妹们恨不能痛痛快快地哭上一场。浦老走进王家峪学校看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狭小的空间,黯淡的光线,几张粗糙的破桌凳,黑板上绽出的是道道的裂缝,她又一次沉默了……</h1><h1>在回程的途中,浦老和我交谈的兴致越来越高。老区人民的性格,老区人民的风情,她老人家记忆犹新。解放已经四十多年了,老区人民的生活太苦了。到底发展武乡经济,改变老区面貌的出路在哪里呢?接过话茬,我从武乡的农业、工业、资源、人才等方面逐一给她老人家进行汇报,我告诉浦老武乡东部煤炭储量达28.6亿吨,现在每年只能采出50多万吨,外调非常困难,只能守着金碗讨饭吃,要是在武乡东部能建一条煤炭铁路专线,把煤炭运出去,武乡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面貌。话音未落,突然,浦老将躺靠在坐背上的身子端坐起来,用手擦掉那挂在眼睫和两腮的泪水兴奋地说:“好,这可找到了武乡由穷变富的办法,我们一定要修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铁路!”</h1><h1>1982年6月24日,我们县委、县政府的几名主要领导和负责计划、工交方面的负责同志以及有关技术人员,一起召开紧急会议。查找资料,反复论证,摆出一个个设想,提出一个个方案。谁都清楚,要在武乡修一条铁路,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基本建设,而是要修出一条让老区人民迅速脱贫的致富路;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次神圣使命。必须对老区人民负责、对党中央负责。经过一个昼夜的论证,到第二天黎明时分,一份沉甸甸的《关于要求为武乡东部山老区煤田修建铁路线的请示》递到了浦老的手里。</h1><h1>老区人民在期盼在等待。1982年9月11日,已经进入秋季,天虽有几分凉意,但老区人民的热血沸腾了,一份国家计委同意修建武乡东部煤田铁路的批复文件传递到我们手里。我和武乡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银尧,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祝志堂等同志搭乘北上的火车,带着20万武乡老区人民的嘱咐,辗转省府到北京找到了浦老。浦老是那样的兴奋、那样的热情、那样的让人尊敬。</h1><h1>她在接待我们同时,把向邓小平副主席和万里副总理汇报武乡请示修铁路的经过告诉了我们。那是在1982年7月15日夜,她老人家专程找到邓小平副主席汇报太行山之行,当汇报老区人民依旧过着抗战那个年代差不多的清苦生活时,自己禁不住再次落下了泪水。邓副主席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说:“太行山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过巨大牺牲,解放这么多年来,他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应该说是我们工作的失职。”当拿出中共武乡县委、武乡县人民政府关于修一条尽快脱贫致富的煤炭专线的请示时,邓副主席认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尽管这个请示报告显得有点粗糙,但是这位喝过太行山里苦涩窖水,吃过太行山小米,至今无法忘记太行山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毫不犹豫地在请示报告上写下了“武乡是太行山老根据地,此件是该县经过一位去访问的老同志向我提出的要求,请计委斟酌。邓小平”的字样。短短的两行字,写出了他老人家的夙愿,写出了他老人家对老区人民生活无比关切的心情,写出了他老人家对太行山老区的怀念之情,更写出了他老人家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心声。从此,武墨铁路建设工程的萌芽,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精心培育下开始生长了。</h1><h1>浦老郑重地告诉我们,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关心,这是邓副主席对老区人民的关怀,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不负领导的重托,不负人民的重托,尽快落实,力争早上马、早受益。</h1><h1>我们感谢你啊,浦老!为尽快落实项目,你在百忙中作过多少次指示;为了尽快落实投资,你在国家计划委员会与铁道部、煤炭部之间相互协调;给山西省委、省政府捎书发信,直到1986年正式开工。武墨铁路尽管只有60公里的铁路工程,对全国庞大的铁路网建设来说真是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你老人家在百忙中为武墨铁路建设工程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你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武乡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h1><h1>今天,武墨铁路正式通车运行。乌金般的长龙喘着粗气由东向西北飞进,它带来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老区无微不至的关怀,带来的是老区人民的幸福和希望。英雄的老区人民一定会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再谱新的篇章。</h1><h1>尊敬的浦老,如果您在天有灵,请再回太行云游,再来看看老区的巨大变化,以慰您日夜怀念太行的英灵!</h1><p class="ql-block"><br></p> <h1>刊登在1996年5期《山西老年》杂志上的照片</h1> <h1>《山西老年》1996年5期封面</h1> <h1>《山西老年》1996年5期目录</h1> <h1>《山西老年》1996年5期表大爷的文章①</h1> <h1>《山西老年》1996年5期表大爷的文章②</h1> <h1><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武乡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袁俊山留言:</b></h1><h1>浦老1982年6月来武乡,在武乡吃最后一顿饭时,县委书记段国廷、县长李银尧、县委副书记韩国华等领导作陪,提出修铁路的事,浦说,我从这里走了是去晋南呀,五天以后我在迎泽宾馆东楼住,到时候给我把请示送来,我找小平同志汇报。</h1><p class="ql-block">当时我在县政府办公室当干事了,刘成书主任安排我以武乡县人民政府文件起草一个新建武东运煤专线铁路的请示。还让我画了三张专线走向示意图,一是从武乡站出线到墨镫,二是从襄垣站出线到墨镫,三是从左权站出线到蟠龙。请示打印成文后,刘成书主任又派我坐班车到太原,在迎泽宾馆东楼找到浦老送上了文件。</p><p class="ql-block">同年9月的一天,我在刅公室收到一个机要件,拆开一看是邓小平同志在这个请示上写的亲笔签字:武乡是个革命老区,请国家计委,铁道部考虑办理。</p><p class="ql-block">国家计委,铁道部也都签有意见。计委签资金由国家和地方各半投资。铁道部规划铁路出线从武乡站,叫武墨铁路。至此开始了武墨铁路列项和建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