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棚大学”北大江西分校

邱建华

<p class="ql-block"><b>时代背景</b></p><p class="ql-block">▲中国高教史上有一个著名事件。1969年,中国和苏联在珍宝岛发生军事冲突,国际形势骤然紧张。国内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国外又有美苏等国家的威胁打压,高等院校混乱, <b>13所在京高校被迫外迁,</b>需要疏散到全国各地,史称“京校外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b>1969年7月10日,</b>为响应毛主席的<b>“五,七”指示</b>,北京大学派出了23人的先遣队到达鲤鱼洲五星垦殖场。同年10月26–27日,北大1658名教职员工分批到达江西鲤鱼洲,开始创办北京大学江西试验农场”,1970年5月15日更名为<b>“北京大学江西分校”。</b></p> <p class="ql-block"><b>曾在北大江西分校(鲤鱼洲) 的教师学员(部 分)</b></p><p class="ql-block">1969年6月至1971年10月,北京大学共有2620余名教职员工在此参加劳动和生活,有277名中小学生和幼儿随迁,另有27名家属到校落户。1970年9月,北京大学江西分校面向全国招收9个系、13个专业共434名工农兵学员。共计有3360多人曾在此劳动、学习和生活。1971年10月3日,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最后一批人员返京。北京大学江西分校的一批有思想有才华的学人学子,他们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杰出人士。</p><p class="ql-block">他们之中有陆平、彭佩云、丁石孙、王竹溪、张岱年、侯仁之、厉以宁、汤一介、邓广铭、芮沐、陈货孙、陈贴城、黄详瑞、马石江、冯定、岑期样、张友仁、袁行需、周先庚、林麦、段宝林、严家炎、金克木、卢鸿盛、罗荣果、盛澄华、商鸿速、王铁崖、陈报汉、袁良验、么书仪、张龙翔、张学书、郭景海、孙承得、徐光完、美伯驹、部斌、谢青、谢道渊、迟惠生、严绍湿、程民德、张涛、翟中和、张青莲、磨山涛、郭仲衡、张恭庆、冯新德、何方川、胡济民、高小霞、潘文石、杨鼎、桂琳琳、邓起、钟云霄、叶朗、表锅圭、唐作涨、黄修己、王宪钧、洪子诚、乐量云、楼宇烈、谢冕、王理嘉、洪君彦、陆俭明、蒋组悉、刘麟瑞、周先慎、陈有西、谢青、崔险祥、金碧华、强二力、孙蓬一、陶坚德、任宁芬、伊敏、何玉春、刘文兰、冯钟芸、石坚、汤快声、张广达、张启勇、昆维周、王季制、张受菜、邮克明、韩启成、李存立、孙静、方隆、戴灼华、孙亦丽、徐雅民、张文定、孙玉禄、李晔、林志超、邹富、葛淑英、斯荣斌、甘世福、任宁芬、郭锡良、巫玉、闵开德、叶于浦、张错瑜、王晓秋、赵海宽、赖荣源、张纯元、王宜承、张明秋、巩运明、严庆珍、董文俊、吉常宏、王荣宅、郭振泉、侯文达、徐邦志、王诗波、李德昌、张庭芳、周以民、杨安峰、杨俭美、李丽著、刘素珍、李林英、尤瑞麟、胡迪鹤、崔康昌、李庆粤、王茂极、吴天敏、李长林、张少康、际铁民、吉常宏、罗泽华、曹蜂、陈永南、蔡益鹏、黄祚强、刘兆乾、育照根、李令媛、作宝、李玲君、李芬芬、马维霞、李应秀、容寿榆、李静酒、伍淑仙、尚玉昌、王兰物、余瑞元、陈志明、华子千、孙博宁、赵元果、杜芝兰、王世珍、赵贵槐、陈茂生、梁崇志、陈耀堂、周先碗、陈月仙、李秀如、许小峰、许小宁、陆颖华、李一华、胡双宝、杨必胜、乔静、钟容生、高云鹏、张起永、巫宇苏、张样保、周月梅、仓道来、石钟琴、黄修、向景洁、胡山林、张思明、沈忠民、杨里品、梁玉香、李秋兰、王言真、丁良珠、冯先明、严锦霞、徐刚、叶华胜、孙寿国、金星火、刘伯达、金星火、漆腾水、王伯方、林志超、顾盟莹、张耀鸿、伍允寿、黄元梅、于素荣、李文健、王仙凤、侯金宝、周慧珠、赵松发、唐仁虎、李宽心、伊保华、刘树海、孙爱道、鹿军、育伸华、于根生、盛寿炎、于上海、育仲华、张荣光、赵松发、贾兰生、陈文乾等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著名教授、博导、院士和泰斗,还有当时名声远扬的、文革1号造反人物聂元梓。</p><p class="ql-block">还有张雪森、邹洪新、林鸿苑范、汤吉士、王永干、桑灿南、孔祥服等同志因事故或病故,他们长眠在鲤鱼洲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北京大学江西分校(鲤鱼洲)旧址陈列馆简介</b></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是特定时代的产物。1969年6月10日,为响应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北京大学派出了23人的先遣队,到达鲤鱼洲。同年10月26、27日,北大1658名教职员工分批到江西鲤鱼洲,开始创办“北京大学江西试验农场”。1970年5月15日,北京大学江西试验农场更名为“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分校设党委和革命委员会,由军宣队负责。场部机关设政宣组、教改组、后勤组、行政组、组织组,下设11个生产连和基建连、机务连,还有机关连、运输连、学生九连和一个独立的运输排。另有“五七”学校、幼儿园、校医院、小卖部,缝纫组和德安化肥厂等。</p><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北京大学江西分校面向全国招收9个系、13个专业共434名工农兵学员。1969年7月至1971年9月,北京大学共有2400余人教职员工在此参加劳动,有277名中小学生和幼儿随迁,另有27名家属到校落户。1971年10月3日,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最后一批人员返京。</p><p class="ql-block">他们之中有彭佩云、陆平、王竹溪、张岱年、侯仁之、厉以宁、汤一介、邓广铭、芮沐、陈贻、龚详瑞、马石江、冯定、林焘、岑麒祥、张友仁、袁行霈、周先庚、商鸿逵、袁良骏、么书仪、谢冕、王理嘉、洪君彦、陆俭明、蒋绍愚、乐黛云、裘锡圭、陈有西、钱易、王宪钧、胡双宝、杨必胜、胡山林、徐雅民等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著名教授、博导、院士和泰斗,还有当时名声远扬的聂元梓。其中,张雪森、邹洪新、林鸿范、汤吉士、王永干、桑灿南、孔祥胤等人因事故或病故,他们长眠在鲤鱼洲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历史应当陈记,历史不能忘怀。北京大学江西分校的一批有思想有才华的学人学子,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起一排排茅草房和砖瓦房,承载了我国最高学府在特定时代的历史轨迹与脉络,成为中国当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众多历史名人的重要史迹与展陈地。北大人在鄱阳湖畔鲤鱼洲遗留下了一批代表性的建筑旧址及史迹,是一段国家史实与风云激荡的历史载体,见证着我国众多历史名人大家艰苦奋斗与波澜壮阔的史实,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历史是国家的印证。今天,在上级的关怀下,本着修旧如旧、保护历史、弘扬精神的原则,在保留原建筑遗存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按原型恢复了当年的风貌2018年陈列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代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题写了馆名,馆内展</p><p class="ql-block">示了文史资料和当年的实物,布置了文化景致和旧居住所等。旨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明教育基地、参学访学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培训基地,以教育启迪和弘扬艰苦创业精神。以期达到映证历史事件、展陈分校史实、追述时代印记、激励奋发图强之目的。</p> <p class="ql-block"><b>儒藏衍世</b>主要是介绍汤一介先生。</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江西分校生物系五连一排二班师生合照</p><p class="ql-block"><b>(前排右一戴灼华老师,后排左一蔡益鹏老师)</b></p> <p class="ql-block"><b>经世济国</b>主要是介绍厉以宁先生。</p> <p class="ql-block"><b>厉以宁</b>还爱好写诗词。在鲤鱼洲期间也写了不少。老年之后还亲自回到了鲤鱼洲分校并题写了校名。</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校园“未名湖”石碑系由候仁之先生亲笔题写,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p><p class="ql-block">·时立于未名湖岸,成为北大重要文化景观碑刻。</p><p class="ql-block"><b>图为侯仁之与他题字的石碑。</b></p> <p class="ql-block">到了收割的季节,因为缺乏运输工具,就以人为牛,拉着爬犁在旱地上运麦子。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黄修已说,人干牛活儿,是很典型的鲤鱼洲生活镜头。<b>图为语法专家陆俭明在拉爬犁。</b></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江西分校生物系五连一排一班师生合影,。</p><p class="ql-block"><b>第二排左一贯补强老师,右一覆中和老师。</b></p> <p class="ql-block"><b>鲤璇潜水,凝正峻远;洲披地轴,至道至真。</b>北大华府旧址堪为鲤鱼洲文化资源的龙头和龙珠,犹如傲立鄱阳湖潮头的五星浪花。鼓之薪蒸,虞候守之,波澜壮阔,举世瞩目,社会各界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b>历史应当陈记,历史不能忘怀。</b>北大江西分校一批有思想有才华的学人学子,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在鲤鱼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起一排排茅草房和砖瓦房。承载了我国最高学府在特定时代的的历史轨迹与脉络,成为中国当代近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众多历史名人的重要史迹与展陈地。</p><p class="ql-block">彭蠡往事今重省,幽梦凝眸绕洲头。他们与3400多名清华人、万名上海南昌知青和九团员工们一起,在南昌鲤鱼洲遗留下了一批代表性的建筑旧址,旧址建筑及史迹是一段国家史实的历史载体,见证着我国众多历史名人大家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对当年生活的深刻印记,陈述着我国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有这片土地,是一座内容丰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大江西分校同志们当年在鲤鱼洲使用的部分实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话</b></p><p class="ql-block">江西作为中科大外迁的理想地方之一,没想到回绝了中科大的“落户”申请。</p><p class="ql-block">但安徽省却表示非常欢迎,于是中科大顺利迁往安徽省安庆市。</p><p class="ql-block">中科大这所顶尖强校的下放,极大促进了安徽省教育资源均衡,还因此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70年代初,江西也曾经一下子拥有3所顶级大学。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三所大学,在江西开办了分校。</p><p class="ql-block">最先来到江西开办分校的是清华大学。1969年5月,清华大学在江西开办分校。</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来到江西开办分校的是北京大学。1969年6月,北京大学在江西开办分校。</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来到江西开办分校的是中国人民大学。1969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在江西开办分校。</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开办分校的地方,都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的五星垦殖场。清华大学的校址在红井村,北京大学的校址在梅池村。中国人民大学开办分校的地方,则是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p><p class="ql-block">五星垦殖场创建于1962年,地处南昌市南昌县东郊的鲤鱼洲。是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的所在地。鲤鱼洲濒临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当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教师和部分家属共计4000余人,千里迢迢地从北京来到五星垦殖场,一边参与劳动,一边开办分校。</p><p class="ql-block">现在,如果你来到鲤鱼洲,还能够看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办的分校旧址。它们由60多栋砖木结构的仓库、食堂、水塔、会场和单层平房组成。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校旧址都已经成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陈列馆,保存着当年教授们用过的物品,展示当年师生们在这里的生活原貌。</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当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办的分校,教学环境十分简陋。教室就是一个草棚。讲课时,老师和学生人手一个马扎子,坐在勉强能遮风挡雨的草棚里。“草棚大学”的称呼不胫而走。</p><p class="ql-block">难能可贵的是,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在1970年6月27日招收了418名工农兵学员,招收的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清华大学江西分校和中国人民大学江西分校都没有招生。</p><p class="ql-block">不过,由于鲤鱼洲的自然环境过于恶劣,还是有名的血吸虫病疫区。师生们在忍受着血吸虫病威胁的同时,还得参加简单、繁重的劳动。因此,在1971年后,3所大学陆续撤离。</p><p class="ql-block">1971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撤回北京。1971年10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撤回北京。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招收的约400多名学生,也随着去了北京。</p><p class="ql-block">事后人们设想,如果当年江西诚意挽留这3所大学,就像安徽合肥挽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样,一定会有一两所大学扎根在江西吧?</p><p class="ql-block">不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虽然撤离了江西,但他们与江西结下了两年情谊,没有随时光的流逝而消亡。40多年来,不断有曾经在鲤鱼洲生活、学习过的师生旧地重游,寻找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有一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等人重返鲤鱼洲后,决定在五星垦殖场子弟学校修建一座“清华希望楼”,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2001 年,在征得清华大学同意后,五星垦殖场子弟学校更名为“五星清华希望学校”——这是清华大学之外,全国唯一以“清华”命名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虽说是分校,这3所学校的教授、老师和家属来到江西其实主要是来参加劳动改造的,而且当时国内已经停止了正常的高考制度,所以除了北大分校1970年有小规模招生外,清华分校和人大分校都没有招生,教授老师们教的也都是从北京跟过来的学生。清华北大分校的教学环境也十分简陋,教室就是一个下雨就漏水的草棚,上课时老师和学生人手一个马扎子,<b>当时大家都戏称它们为“草棚大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