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岱庙华夏名山第一庙、东岳庙祖庭、历代帝王的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山神的地方——岱庙!</p><p class="ql-block">天贶殿重彩描绘,古朴典雅,重檐叠角,若苍鹰展翅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响动,檐下8根大红明柱,辉煌壮丽,与北京的故宫、曲阜的大成殿,合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殿。</p><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以大咖身份:被联合国确定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p><p class="ql-block">入选理由: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岱庙天贶殿这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我国非常罕见的道教题材壁画遗存,绘于三大宫殿之一的天贶殿内,天贶殿壁画的出版物似极少见,朋友们以后有机会去岱庙的话,一定仔细看看。</p><p class="ql-block">《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图片来源:实地探访拍摄加收藏资料翻拍</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音况,赠送之意,天贶即天赐),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之一,是古代最后一位在泰山封禅的皇帝——宋真宗于祥符二年(1009年)下诏修建。由于岱庙在历史上多次遭受天灾人祸,天贶殿亦难幸免多次彻底损毁,现虽悬挂“宋天贶殿”之匾额,主体建筑实为清乾隆年重修的。</p><p class="ql-block">相传,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龙颜大悦,为了感谢“天书”,下旨要在泰山下修一座天贶殿,并在殿内墙壁上画一幅巨幅壁画,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中关于岱庙的记载,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岱庙发生大火,造成了“堂室荡然”的惨烈结果,金世宗唏嘘之下,下诏翌年予以重修。没过多少年,岱庙又在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的战火中“殿宇尽焚”。天贶殿建成后最初经受的两次破坏。</p><p class="ql-block">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再现古代艺术风采,十余位学者专家,历经数载,对泰山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进行悉心摹绘,精工复原。在采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又遵循宋代绘画、壁画等艺术手法,对原图补其残缺,清其漫漶,既保留壁画原貌,又加以细画、提升,力求青出于蓝,使画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内奉祀东岳泰山之神,亦称东岳大帝,天贶殿另以殿内的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闻名于世,这幅壁画描绘的是东岳大帝出巡的壮观场景,全长62米,全图长62米,高3.30米,生动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壮观场面。该题材的绘画全国仅此一幅。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分段展现,很难展示东岳大帝更大的场景。重叠重复片处较多,排列组合顺序不妥,望读者海涵。</p> <p class="ql-block">《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以大殿分门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启跸”,西半部为“回銮”。《启跸图》中泰山神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旒冕龙袍,端庄威严。前有泰山三郎与延禧真人,各乘轿侍行。大辇四周文武百官,前簇后拥。《回銮图》所绘场景与“启跸”相同,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整个画面共计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在画法上,既继承了宋代传统笔法,又加以清初传入的西画技法,从而使壁画显现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岱庙壁画的艺术成就,很早便引起世人的惊叹。乾隆帝与嘉庆朝诗人张鉴题咏壁画,亦各有“松柏那论旧,丹青尚著新”、“石坛古柏来风雨,画壁群神奉敦盘”之句。近代随着社会对民间美术的重视,岱庙壁画日益受到各界关注,现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剑华先生更给壁画以高度的评价:“像这样伟大精密丰富的壁画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措手,这样的构图也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想象”,“在美术史、绘画史、壁画史上均有它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泰山神乘坐四轮六马玉辇,左右为炳灵王与延禧真人护驾;文武百官簇拥前后;还有仪仗队、乐队和威风凛凛的卫队;此外还有麒麟、大象、骆驼和背负法器宝瓶的神兽狮子、摇旗的夜叉以及抬着的猎物等等。</p> <p class="ql-block">《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始绘于宋代,全长62米,高3.3米,以天贶殿北门为界,东为“启跸图”,西为“回銮图”。壁画以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场景为蓝本,绘制了泰山神出巡与回銮的壮观场面。壁画构图宏大,布局严谨,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为我国壁画中的珍品。画面中泰山神乘坐四轮六马玉辇,左右为炳灵王与延禧真人护驾;文武百官簇拥前后;还有仪仗队、乐队和威风凛凛的卫队;此外还有麒麟、大象、骆驼和背负法器宝瓶的神兽狮子、摇旗的夜叉以及抬着的猎物等等。画中有663个人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宫殿楼阁、山林桥涵、百官仪仗、坐骑祥兽疏密相间,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使得整幅图画场面浩大,气势恢宏。更由于壁画所采用的色彩浓淡相宜,显得华贵而又深沉,热烈而又宁静,表现出了东方特有的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内容极为丰富,其所涉及的对象除了帝王的化身泰山神和文臣武将外,还描画了当时的各种服饰、兵器、神器、建筑、树木等等,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及帝王封禅文化、宗教文化的详实资料。在现存壁画中除山西永济、赵城为道教题材,其余均系佛教题材,而岱庙壁画属于道教题材,在山东省内仅此一幅,真所谓“鲁灵光殿岿然独存”。</p> <p class="ql-block">岱庙壁画史</p><p class="ql-block">岱庙壁画的创作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唐代壁画渐盛,五岳各庙多有大型壁画出现;及至宋代,各地寺庙竞绘壁画,蔚成风气。据《宋朝名画评》载:时中岳天封观东西壁有《圣帝出队入队图》,分别出自著名画师武宗元、王兼济的手笔。与之题材相同的岱庙《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其创构时代亦应上溯到此时。宋代诗人苏辙《岳下》诗有“登封尚坛壝,古观写旗队;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之句,这是今天所见关于泰山壁画的最早记录。</p><p class="ql-block">岱庙壁画出现后,千余年中曾随庙宇历尽劫波:金大定之火,贞祐之兵,元至元之乱,明宣德、嘉靖之灾,清康熙之震,庙殿屡建屡毁。故唐宋原图业已湮灭无存,今传之图,则为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修岱庙后所制。据康熙《重修岱庙履历记》碑:“大殿内墙、两廊内墙俱口(使)画工画像。”又据泰安大汶口《刘氏族谱》载:“刘志学,善丹青,泰邑峻极殿(当时岱庙大殿之名)壁画,即其所绘。”据此可知今存壁画出自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之手。此后乾隆、同治间又经重描。历经千载,经营数代,最终形成这幅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艺术长卷。</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玲玲</p><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壁画学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山东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滨州市女摄影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美国协和大学EMBA工商管理硕士</p><p class="ql-block">清华美院美术系高研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二级摄影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亚朵签约摄影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