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北方白杨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二年,参加工作来到唐山,单位座落在任各庄镇不远的农村,四周都是农田。每逢赶集日,通往镇上的路上人渐渐多了起来,当太阳升起一杆子高的时候,镇子就热闹起来了,十里八乡的人们象过年一样,都往集上赶。</p><p class="ql-block">象冀东一首民歌所唱:“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赶乐亭集。乐亭南关把粮食卖,卖了粮食置买东西,买了江南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篱。槐木扁担买了一条,担粪的荆筐买了两只,零碎东西买完毕,饸饹铺里拉驴转回家里”。</p><p class="ql-block">唐山从农历初一到农历三十都有集。胥各庄集逢一逢六,女织寨逢四逢九,开平集逢五逢十。“今初六,明初七,后个初八稻地集”。在唐山人民心中,稻地集绝对具有代表性啊!集市人来人往,买货卖货,一股生活的淳朴气息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唐山大地震后,唐山无论是村镇还是市区,人们都住在低矮的用砖头瓦块和油毛毡搭建的抗震棚里。但生活还要继续,集市是大多数市民和农村人获取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到了八十年代唐山人的生活才慢慢恢复到震前,但人们还是有赶集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唐山的大集吆喝声很有特点,拉着长音,不得不让你顿足:“走一走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南来的北往的,去过美国的,到过香港的,走过南的闯过北的,游过山的玩过水的,留过学的访过美的,大街上面亲过嘴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有趣的就是卖十三香的,身背着小扩音器,耳掛着微型话筒,地埔一讲粗布,摆满了十几个小布袋,里面装满了各种佐料,一边唱一边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花椒好,花椒香,花椒的味道特别长,熬鱼炖肉少不了,煎炒烹炸属它强,凡是做菜它调味,没有花椒味不香……”</p><p class="ql-block">唱着唱就拐弯了,历史人物民间故事都成了他口下的唱词。不信你听:“包了一包又一包,三国不和把兵交。曹操他把中原占,西蜀刘备把兵招。东吴的孙权占地利,三国鼎立就动了枪刀。诸葛亮他把东风借,赤壁大战把战船烧,曹孟德大败途径华容道,捉曹放曹就是这一遭。赵子龙长坂坡救幼主,张翼德喝断了当阳桥,关云长过五关也曾斩过六员将,斩了文丑和蔡阳,古城相会来叙旧,弟兄二人情谊长,三国的故事我说一段,再来说说十三香”。</p><p class="ql-block">这个十三香,真正香,话说杨家保宋王。金沙滩双王来赴会,杨家个个是忠良:大郎替了龙王死;二郎替了八贤王;三郎马踏如泥死得惨;四郎八郎失落在番邦;杨五郎看破红尘事;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七郎回朝搬兵马,行走路过在番邦,潘洪老贼生诡计,一心要害杨七郎,用酒把他诳下马,芭蕉树下乱箭崩,整整射了一百单三箭,七十二根透胸腔。令公盼兵兵不到,李陵碑前丧残生。只剩下,一人一马一杆枪,镇守边关杨六郎,逃回朝中告御状,八贤寇准来帮忙,夜扮阴曹把潘仁美审,杨家的冤仇才得了报偿。</p><p class="ql-block">唐山滦南县的十三香小唱融合了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的曲调元素,把历史故事和人物编成唱词,生动再现,老百姓象是在听评书。有时叫卖者即景生成唱词,随口唱来更贴近百姓。这原本单调乏味的小本生意,便在这种独特的叫卖方式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巩翰林在中央電视台春晚表演的卖十三香,就源于唐山滦南十三香小唱。这本是一种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唱腔却靠口口相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人们的喜爱。但随着十三香生产进入工业化、品牌化时代,这种衍生于街头摊点的独特民间艺术少了,到了九十年代末几乎听不到这种叫卖声了。</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唐山大集上海产品很丰富,鱼类有白眼、梭鱼、蹋目鱼(比目鱼),海鲈子、青条鱼、平鱼、海楞蹦、乌贼丶八爪鱼(八带鱼)、孔鳐鱼等等不下几十种,还有很多鱼叫不上名来。唐山人讲究吃"一平二鲙三蹋目”,平鱼为首,但人们吃的最多的就是蹋目,鳎目鱼有大小之分,大的尺余、两寸宽,小的像 柳树的叶子,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鳎目尖儿。鳎目鱼肉厚、鲜美,这是软熬的口感;如果裹鸡蛋或淀粉用油炸着吃,就鲜上加香、外脆里嫩了。有段相声绕口令叫《喇嘛与哑巴》。"打南边儿来了个喇嘛,手里提着五斤鳎目。打北边儿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就说的鳎目鱼。</p><p class="ql-block">海鲜类也很丰富,蛤蜊、皮皮虾、对虾、梭子蟹、海蛎子、还有很多蚌类。当年都很便宜,比方皮皮虾二、三毛钱一斤,带王字带仔的四、五毛一斤。遇星期天买上七八斤,煮上一洗脸盆,几个工友凑在一起一喝就半天。在唐山买海鲜有季节性,也就是说这个季节最好。3一5月皮皮虾,6一8月蛤蜊,9一11月大虾梭子蟹,12月次年2月海蛎子。</p><p class="ql-block">虽然都是渤海湾的海鲜,具体的产地不一样,味道和品质就有差异。唐山人认的是黑沿子的毛蚶,十里海的对虾、曹妃甸的梭子蟹、滦南海蟹等等。</p> <p class="ql-block">唐山的主要特产在集市上都能看到。象棋子饼,麻糖,京东板栗,滦县的花生(唐山叫落生),唐山万里香烧鸡、乐亭缸炉烧饼、乐亭刘美烧鸡、花生酥糖、建昌营馓子、迁安粉条、东陵糕点等等。</p><p class="ql-block">棋子饼,清朝就有,是九美斋的名吃。棋子烧饼因状如小鼓、个似棋子而得名,是使用大油和香油合酥,包肉、糖、什锦、腊肠、火腿等多种馅心制成的。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里外烤制酥透,肉馅鲜香,酥脆适口不腻,便于保存。</p><p class="ql-block">麻糖,出自曹雪芹的家乡,唐山丰润七树庄,至今有四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京东板栗出在燕山山脉,铁矿石的产地,矿物质含量非常丰富,迁西,遵化,兴隆一带的板栗有着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记得2001年,我去遵化到过马兰峪镇,在村民小李家看到了他家的承包树,他家有15棵板栗树,树杆高大,有20多米,每棵树的树冠覆盖了约60平方米,树的直经约80厘米左右。据他说,每棵树的树龄超过100年。</p><p class="ql-block">每次赶集都要经过糖炒栗子摊,那扑面而来的香气,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尤其是大冬天,天氣寒冷,白皑皑的大雪覆盖了整个镇子,那糖炒栗子的炒锅紧挨着烤白薯烤炉,两种香味混杂在一起,交替着向你袭来,直往鼻子里钻,连价都不问,随口喊一句:来一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九十年代,农村运输还离不开马车,农民种地一部分也用牛马,牛马骡驴都有一定市场,那时这种交易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拉指头袖筒操作,一拉一笑生意作成了,一拉一摇头,生意没谈成。我经常在集上碰到熟的养殖户。养殖户老王经常到集上卖羊,他家的羊大小有几十头。也经常碰到养驴专业户老于,他有时也是来集上看看行情,有时他家的驴不够卖,看到合适的驴也买回去。他搞养殖较早,家里在市里有门面,开了个驴肉馆,做驴肉全席,生意很火,常常是顾客盈门。他家门面上写着"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开始我不明白,只是觉得是驴肉好吃的程度用龙来比喻。后来才知道是大清皇帝乾隆品尝驴肉后,留下“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评语,流传至今。当然,龙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神异的动物,乾隆虽然是一国之君,也无缘品尝龙肉的味道,其所说的“龙肉”实际上是飞龙鸟,即产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特产的榛鸡。</p> <p class="ql-block">大集按照他固定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如今村村都有了集市,但赶大集依然是人们的习惯。它同城里的大集一样,城里人仍然爱去赶集。现在的大集比原来大了,摊位多了,我总觉得现在的大集同过去的大集比少了些原汁原味,却多了些商业气息,但我还是逢集必赶,可能是多年的一种习惯,也许这就是一种民俗民风的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