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野生动物,请君口下留德(95)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有一天,读书时候,偶尔读到了一个古人的小故事。有个古人自述:青年的时候,曾经上山捕蛇卖蛇维持家庭生活,也曾经打死蛇、吃蛇肉、喝蛇汤、饮蛇胆酒等。后来,不知不觉地经常生病,本来和睦而且很幸福的家庭,在短短三年变成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孩子在儿童时,总是在争吵中伴随长大的。事业不顺利,家庭经济收入大大降低,导致收入少、开支多,致使家庭经济状况,出现了连续多年收支不平衡,原因是将辛勤劳动所得的钱都往医生那里送去了。当初不知道什么原因引起,更不懂得用什么方法化解种种的家庭困境。后来,经名师指点,对圣贤教育深信不疑,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接受圣贤教育,从经书汲取智慧,懂得做人与做事,不断消除所造的业障,改过自新立马感应道交,自身感受有怪异蛇类在体内爬行。当时,只好静静地忍受蛇类精灵随意爬行,体内每处都会感受到蛇类精灵爬行,非常难受不可说,不能翻动身体,轻微翻动也不行,只要稍稍动身,体内的蛇类精灵就张开牙齿狠狠咬住,真是苦不堪言啊!这样忍受身心痛苦,连续四个小时之久,活生生的被蛇类折磨得喘不过气,貌似死去了又活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当时,忍受痛苦情节是可以这样描述:突然想到了圣贤人的教诲,于是自然地轻轻闭着双眼,什么都不敢多想也说不出话,万般无奈只想圣贤人的话题。无法张口念圣号的情况下,只好在内心意念圣号,一句接着一句往下念,一直念下去,一句圣号念到底,未曾间断,爬行怪异蛇类精灵听到圣号而受真诚所感动,轻轻地从体内离开了,蛇类精灵来去无踪。当怪异蛇类远离体内之后,才慢慢地感受全身轻松舒服,终于脱离了蛇类精灵折腾的痛苦,然而获得了人生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从小故事古人自述看到,古人痛苦的根源,就是滥杀野生动物,弱肉强食的苦果。事情发生之后,古人告诉了身边所有亲朋好友,说:“不能吃蛇肉、不能喝蛇胆酒,不要杀害一切动物,而且讲明一切动物本来是有生命的,应该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一切生命。”这位古人经历过生离死别,才会珍惜生命、才会真正对生命怀有敬畏、才会明白健康的重要,做了一次人生深刻反省、真诚忏悔。发愿,永不造恶;誓言,永世不再伤害野生动物生命。</p> <p class="ql-block">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将会遭到自然报复。天下所有人,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保护濒危动物,需要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舆论的综合手段来完成。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护其栖息地,而保护栖息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地保护。积极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从家庭做起,培养尊重一切生命的道德观,加强法制教育,树立公民意识,对违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现象要抵制,举报,监督。禁止乱杀野生动物,对于用珍稀野生动物做的制品,如皮衣、药品、补品等,也应坚决抵制,不参与捕猎、贩卖、购买国家保护动物。劝阻亲人和周围的人拒食野味,不去野味餐馆用餐。</p> <p class="ql-block">学习时候,在百度读到这段话:乱吃野生动物易患各种怪病,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兔形目动物、有蹄类动物、鸟类等多种类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专家研究证明,几乎所有野生动物都带有寄生虫或毒素,目前国内食用较多的野生动物普遍存在寄生虫感染,如弓形虫、绦虫、旋毛虫等。旋毛虫病可引起肠胃症状,呼吸、说话、吞咽困难、神经错乱以致心肌炎等并发症。相当多的野生动物,本身就是寄生虫和病原体的中间宿主,如果食用不当,会把寄生虫和病原体带入人体。很多野生动物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有多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有人吃癞蛤蟆(中文学名,蟾蜍),因为蟾蜍身上的蟾酥是药材,人们由此推论吃蟾蜍可以大补,事实并非如此。另外,从营养学来讲,食用野生动物也不一定有利。现在很多地方用农药杀虫,青蛙吃虫,蛇吃青蛙,农药逐步积累,到蛇体已经积累很多,人再食用有害无利。曾有人杀狗吃肉时,伤口接触带狂犬病病毒动物的唾液,而得狂犬病致死的案例。说老实话,现在动物包括是人工饲养,都是吃饲料、催长剂,多种药物,还要多次种疫苗,刚种完疫苗就马上拉到市场卖,饲养动物不种疫苗,养不了活不成,所有的动物基本上都要接种疫苗,尚有残留毒物,这样就买回来宰杀吃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很不利,相当于你自己掏钱到市场购买毒药回来吃。这样吃法,人类怎么不生病呢?</p> <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写笔记,记载一段原文:当前,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由于许多是乱捕滥猎而来,大多生存环境不明,来源不明,这些野生动物没有经过任何检疫,卫生检疫部门又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就在对野生动物的猎捕、运输、饲养、宰杀、贮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由于病体罕见,人吃野生动物染病后,诊断不清,难以治疗,甚至稀里糊涂丢了生命。专家介绍,由于全球环境普遍受到严重污染,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劣,吃野味者不仅达不到进补的目的,有时反而会中毒。人若吃了因污染导致基因突变的野生动物,则可能诱发癌症等恶性病变,还可能破坏人的生殖细胞,生出怪胎。有关专家介绍说,根据以前查处的贩卖野生动物的案例来看,吃野味还有中毒的危险。一些来源不明的野味,有被天敌杀死的,有病死的,有的干脆是被不法分子毒死的,剩下比较健康的野生动物在运输过程中也往往被注入安眠药或麻醉剂,以防止被执法人员识破。因此,基本上所有的野生动物体内都有寄生虫、激素、细菌和有毒物质。什么都敢吃,可能就吃出一身病,甚至吃掉性命。</p> <p class="ql-block">古人小故事,看似平常事,认为吃肉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何足挂齿。不以为然,聪明人能从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启发后人,结合当前流行疾病,给现代人敲响警钟。老人常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确实老人的经验比后人的经验多,一般都是正确的,如果不听的话,很快事情发生后,会给后人教训让后人吃亏。新冠疫情流行至今快两年了,对人类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全世界人民都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下,而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不仅仅只有人类,受到新冠病毒影响的还有那些平时被我们忽视的动物。动物们也会感染新冠,也会因为新冠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导致平时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世界各地的动物们相继感染新冠。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说:“人类的传染病大多数是来源于动物,在新发的人类传染病中,从动物感染到人类的病原体占比达到了75%—80%。据统计,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250种,中国证实的人畜共患疾病有130种”。人们在非典发生地寻找到了被进行售卖的果子狸身上存在非典基因。由此可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控制疫情流行,国家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野生动物传染病毒给人类,几乎都来自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侵扰。这位古人的故事,应该引起现代人的高度重视,为了彻底消除业障,确保人类身体健康,今天人换成现代的语言来说,坚决保护野生动物,绝对不吃野生动物肉,不伤害生命,而且还要践行古圣先贤的教诲,传递正能量,积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到“一门深入,长期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慈悲为怀,用自己的智慧帮助苦难的人。据史料介绍,这位古人真诚阅读圣贤书后,学以致用,爱护生命,走路时候如遇蚂蚁绕道而行,遇见爬行蜗牛捡拾放置路边,避免路人踩死;淘米做饭小心谨慎,选出米虫不忍心伤害虫命;在山上遇见人捕蛇就购买回来,然后放回美好的大自然;在河边遇见人钓鱼就购买,然后放回江河。那个古人常常这样做,于是身体各部位长期久治不愈的黑斑,皮肤自然而然变为白净了,各种疾病消失,最后自然康复了。后来这位古人,身体健壮、精神焕发,常生欢喜心,事事顺利,与人和睦友好,家庭幸福安康!人们要相信,古人能做到的事,现代人也能做到。不可小觑古人的智慧,这位古人就是现代人的榜样,殊不知,榜样力量无穷尽。</p> <p class="ql-block">评论:欢迎评论,评语是读者对作品高度浓缩,彰显读者的智慧,获得文人墨客关注。本文作者水平低,不参与网络辩论。</p> <p class="ql-block">感恩:感恩美篇传播正能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造福人类,日夜审稿千万篇,实在太辛苦了!读者参与评论,点赞作品以示鼓励,值得感恩。</p> <p class="ql-block">回馈:别人有特长,我没有任何专长,读书写作是我的最大兴趣了。我对社会没有特别贡献,只想用写作方法帮助社会大众,是我最大的愿望。让中国老祖宗加持,字字生金,句句美容,篇篇暖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晚失眠时读我其中一篇文章,让你睡安稳觉;心理痛苦时,读我其中一篇文章,能解除你心中的烦恼;当孩子不愿意听父母教育时,读我其中一篇文章,教育方法尽在其中。非常普通的文章,不如美友写得好,幸好文章内容有深奥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人创作与众不同的思维,把读者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投稿“读书笔记分享会”,主要是让读者开卷有益,懂得读书写笔记,养成读书做笔记习惯。文章中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7日(星期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