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修订)

海角

<p class="ql-block">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生涯规划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而,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p><p class="ql-block">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及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相关要求,在总结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修订本《纲要》。</p><p class="ql-block"><b>一、指导思想</b></p><p class="ql-block">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b>二、基本原则</b></p><p class="ql-block">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下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 (一)科学指导与注重实效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为依据;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p><p class="ql-block"> (二)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p><p class="ql-block"> (三)发展、预防与危机干预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p><p class="ql-block"> (四)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同伴互助,实现共同成长;教师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b>三、目标和任务</b></p><p class="ql-block">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1.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等途径和方法,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p><p class="ql-block"> 2.发现和疏导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p><p class="ql-block"> 及时发现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困惑,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对于少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转介;对校园重大伤害或突发灾难事件及时进行危机干预。</p><p class="ql-block"> 3.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p><p class="ql-block">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校和班级氛围,尽可能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p><p class="ql-block"><b>四、主要内容</b></p><p class="ql-block">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涯规划等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认识自我</p><p class="ql-block">帮助学生认识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分析与评价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p><p class="ql-block"> (二)学会学习</p><p class="ql-block">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增强学习效能,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 (三)人际交往</p><p class="ql-block">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差异,掌握与不同人群沟通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正确认识友谊与爱情,恰当地处理人际冲突,具备合作意识与能力。</p><p class="ql-block"> (四)情绪调适</p><p class="ql-block"> 引导学生学习体察与表达情绪,控制与管理情绪,能有效处理各种情绪困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p><p class="ql-block"> (五)生涯规划</p><p class="ql-block">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获取生涯信息,制定生涯发展目标,掌握时间管理方法与生涯决策方法,学会平衡人生的多种角色。</p><p class="ql-block"><b>五、途径和方法</b></p><p class="ql-block"> 中小学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发挥各种途径和方法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p><p class="ql-block">(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全体教师应自觉地在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班团队和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p><p class="ql-block">(二)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p><p class="ql-block">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运用团体辅导、专题讲座、角色扮演、心理剧、心理游戏等方法开展专题教育(如青春期教育、考前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等)。在不同年龄阶段,专题教育活动设计的侧重点和方式应有不同。</p><p class="ql-block">(三)开展心理辅导工作</p><p class="ql-block"> 利用心理辅导室,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困惑;对于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其它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医学心理诊治部门。</p><p class="ql-block">(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p><p class="ql-block"> 学校要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具体方法。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p><p class="ql-block"><b>六、组织与实施</b></p><p class="ql-block">(一)明确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p><p class="ql-block">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或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时间、经费和场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加强区域和校际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区域均衡发展。</p><p class="ql-block">(二)重视课程建设,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p><p class="ql-block"> 从不同学校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求出发,设置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p><p class="ql-block">(三)规范心理辅导工作,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建立健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制度,提高心理辅导专业水平,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困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四)加强队伍建设,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各区县应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快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完善培养和发展机制,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500名以上学生规模的学校应创造条件,适当增加心理教师的数量。建立完善新任心理教师上岗培训和心理教师轮训制度,专职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记班主任工作年限。</p><p class="ql-block">(五)加强研究,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p><p class="ql-block"> 区县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学校要通过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建立教研制度和视导机制。每个区县至少配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各一名,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辖区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研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定期联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师资配备、时间与经费等方面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视导。</p><p class="ql-block"> 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及时与其监护人进行必要沟通;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尊重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p>

心理健康

教育

学生

心理

中小学

发展

辅导

心理素质

开展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