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往事:忠义巷,横跨两个世纪,从西北黄土地上崛起的传奇式历史人物邓宝珊

江南游子

<p class="ql-block">  旧时秦州城庙宇众多,遍布五城。如果把古城作网格状,大约每隔二、三百米必有一座寺庙庵堂,形成寺庙遍古城,无处不焚香的文化景观。在古城众多寺庙中,独立的关帝庙就有八座,规模普遍宏大,建筑亦极精美,其中六座位置座落在今天的建二小学(东关帝庙,官祭场所,戏楼为陇上之冠)、解放路幼儿园(西关帝庙,临街有关庙戏楼,至今街心的两株国槐就是它们存在的实证)、解一小学、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和育生巷内,还有两座分别在忠义巷解二小学院内(南关帝庙)和巷口两层过街门楼中。八座关庙有六座集中在忠义巷内及周边,忠义巷由此得名。这些关庙均建于明清时代,那时封建王朝对关羽的封谥达到顶峰,加上山西移民和晋商涌入秦州,官民共建使关庙建设达到空前规模。每年都要举行庙会和祭祀活动。届时四乡百姓云集,各行各业齐聚,大家虔诚地祭拜关帝爷,其盛况绝不亚于正月初九朝观、正月十六朝人宗。这一座座庄严的关帝庙诉说着关公的故事,传扬着关公的精神。对国以忠、待人以义的关公成为一代又一代秦州人敬奉、学习的榜样,成为秦州人思想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1894年,邓宝珊将军诞生在忠义巷关帝庙旁一个小院里,少年时,父母去世,家境衰落,四壁萧然。禀母遗命并翁所谕古豪杰事迹,宝珊思以自立,遂奋志西出阳关,徒步六千里战胜伤寒到伊犁参加新军,戍守边防,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成为伊犁起义中的勇敢战士。民十以来,华山聚义,三原起义,组建国民军,转战秦豫燕赵,护国护法,策应北伐,无役不与。“九一八”后复出,率领西北军将士团结抗战,支撑北线。解放战争中,反对内战,推动北平、绥远和平起义。建国后担任甘肃省政府主要领导,力求实效,鞠躬务政,深得甘肃各族群众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  2009年国庆长假,和朋友们相约来到忠义巷寻访邓宝珊故居。忠义巷位于西关城街南最东边,旧时巷内多富商大族居住,以邓、骆、聂姓家族为盛。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忠义巷“三树两拐两座楼(巷口过街门楼和巷尾魁星楼)”的旧日景观已不得见。不过巷子的西边保留了下来,南关帝庙和邓宝珊故居正在西边!南关帝庙始建于明万历年,光绪廿一年大教育家张世英先生资收忠义巷关帝庙南北庙舍做为校舍,在此兴办“黎明讲习堂”,光绪三十一年张世英办新学、扩生童,改名“敦本学堂”,光绪三十三年更名“亦渭学堂”,小学部迁至忠义巷对面关祠和火神庙(现解一小学院内),把中学部留在了这里,中学部搬至西关会福寺后,改设女校,又改关爷巷小学,建国后在这里组建了解二小学,“亦渭”学堂也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解一小学。民国三十五年,“亦渭”经费困难,几难支撑,曾习学“敦本”的邓宝珊卖掉金怀表,同二十一军团七十多位“亦渭”学子凑集三万银元,方解了“亦渭”燃眉之急。走进邓宝珊故居,没有想象中的庭院深深、闲花满地,这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院。已近黄昏,房屋更显幽暗和低矮,不禁想起邓将军诗句:“髫龄失怙走天涯,荆花憔悴惨无家。马蹄踏遍天山雪,饥肠饱啖玉门沙。不屑庸书伏剑行,枕戈终夜气纵横”。 100年前,少年邓宝珊就是从这里告别洒泪悲叹、牵袂劝阻的亲友邻居,背起行囊出发去建立功业的,那一份豪气与从容,就是再破败的院落,也足以让人不敢小觑了!住在这里的王老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邓省长在1964年曾回故居看望,见老屋还是当年的样子,院子打扫的干净,高兴地不得了,给我和邻居们点上香烟,问老人们身体可好,这两年生活好转了没有。邓省长一点没架子,人和气的很!</p> <p class="ql-block">  告别老先生,走出故居,来到巷口,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淹没了一切,夕阳把古城街市照映的一派通红,而把影子留在了这里。巷的幽暗让时光涌动,历史悄然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