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颂歌

周和彦

赫赫京都千百年,<br>钟灵毓秀萃龙渊。<br>始由金国迁燕地,<br>及致赤都照蓟川。<br>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br>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国都。<br>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以及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首都。<br>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随着毛泽东主席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div>北京,成了海内外亿万华夏儿女向往的首都。</div> 开国大典珍贵视频。 北京,<div>对于山村孩子来说,太远,远到难以想像;太美,因为那里曾经是古时候皇帝居住过的地方。<div>上学了,知道了北京有天安门、有故宫、有颐和园、有长城。但是,那只是从书上看到的图画。</div><div>上中学了,才在电影里知道了天安门的样子。</div></div> 上大学了,知道的事情更多一些,但那时的贫困限制了想像力,去北京,还是一个美丽的梦。 1966年,<div>夏天,突然有一天,高音喇叭的声响,打破了校园的宁静。<div>那时发生了什么?又为了什么?只有历史能说明白。</div><div>当年,有同学的北京校友来了,说是可以到北京看看。</div><div>说走就走,看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去北京,到那个曾经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地方。</div></div> 就这样,几个同学,书包里放几件换洗衣服,坐了两天火车,来到了北京。 当然,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当然是天安门。<div>那个时候,照相机是当之无愧的奢侈品,这是用北京同学借来的135照相机留下的珍贵影像,当时洗出来的照片,不加放大,只有一张普通邮票大小,现在看到的照片,是用扫描仪扫描后经图片修复软件处理后的图像。</div> 一张张朴实和带着些许稚气的脸。 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这些并不太清晰的照片,却是那个青葱年代的真实记录。<div><br></div> 20年后,1986年,借到秦皇岛学习在北京转道的机会,重游天安门,同样没有自己的相机,还是黑白照片。 北京观光1995。 <div>改革开放后的神州大地,处处生机勃勃,国强民富。</div><div>2002年,又有了一次到北京学习的机会,第三次站在了天安门广场。</div><div>这一次,有了自己的照相机了,就多拍了几张。</div> 天安门广场的安保。 天更蓝,花更盛。 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红旗招展。 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东西呼应。 本想到故宫看看,从故宫博物馆正门进去,看到有天安门城楼游览的管理处,大喜,赶紧购票,沿城楼西侧的梯级步道,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能在这个神圣的地方留个影,也是人生一件幸事。 天安门城楼1995. 城楼上有60根朱红色的通天圆柱,最粗的直径1.2米,最小的也有0.6米,每根长12米,重约七吨。 天安门城楼内厅,嵌饰有大幅的开国大典油画,并摆放有珍贵的红木傢具。 殿内有一个450公斤重的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 从天安门城楼放眼远望,视野豁然开朗,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尽收眼底。<div>眼前的金水桥,就是国旗护卫队每天出发升旗走过的地方了。</div> 东侧的国家博物馆。 老北京的见证,京津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夜幕下的天安门。宁静肃穆。 华灯照射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 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千年、新世纪的标誌性建筑,座落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与中央电视台之间,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div>中华世纪坛的主体建筑由“乾”、“坤”两部分组成。</div><div>“乾”即坛体上部转动的部分,设计重量3200吨,雕刻着56个民族的图案浮雕,可以在2.5~55小时范围内转动一周。</div><div>“坤”即坛体下部静止的部分。</div><div>整体建筑动、静呼应,气势恢宏。</div> 夜幕下的中华世纪坛。 中央电视台夜景。 《颐和园》 清 爱新觉罗 溥杰<div><br></div><div>一园竹树绕泉石,</div><div>四季冬春夏复秋。</div><div>放棹只疑天上坐,</div><div>凭栏真个画中游。</div><div>岚光叠翠巍云塔,</div><div>湖景回廊漾梵楼。</div><div>合壁大圆横玉带,</div><div>斜阳无语卧铜牛。</div><div><br></div><div>到了北京,除了天安门,最想去的地方应数颐和园。<div>颐和园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取“颐养太和”之意。<div>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div></div></div> 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div>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div><div>湖西部有一西堤。</div><div>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幽雅的苏州街就座落在那里。</div> 颐和园 东宫门 1996年的颐和园东宫门。 从东宫门入园后,见到的第一座殿堂就是仁寿殿。<div>仁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初名勤政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div><div>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仁者寿”之意。</div><div>这里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住园期间临朝理政的地方。</div> <div><div>1966年初到颐和园,你看,上大学了,还像个孩子,都爬到石台上去了。</div></div> 从仁寿殿沿湖岸左行,在昆明湖东堤岸旁就可见到一座铸造精良,形象逼真的铜牛,这座铜牛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其牛背上用篆文铸有乾隆手书的“金牛铭”:“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br>多少年来,这座“镇水铜牛”,吸引着万千游客,在此合影留念。 <div><br></div> 在铜牛旁的昆明堤岸上,向西望去,就是壮丽的佛香阁、智慧海建筑群。 这是1986年6月同一角度的留影。 颐和园1995年。 昆明湖畔。 用长焦镜头拉近看佛香阁和智慧海建筑群。 从“镇水铜牛”向前不远,就是颐和园著名景点之一的十七孔桥了。它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长150米,高7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远远望去,有如一道长虹,飞跨于碧波之上。<div>据说,每年冬至前后,夕阳西下之时,金色的阳光可以贯通照亮全部十七个桥洞,名曰“金光穿洞”,从此也可以看到当年工匠建造时设计之精妙。。</div> 十七孔桥桥面宽6.56米,桥两边的桥栏望柱上,都刻有极其精美、姿态各异的石狮子,大小共有五百四十余只。 1966年9月在昆明湖畔的留影,背景远处是十七孔桥。 昆明湖畔的石栏杆和绿树。 从十七孔桥往回走,再西行,前往万寿山。 从仁寿殿西行就到了乐寿堂。<div>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是为慈禧太后的寝宫,堂前还有专供慈禧太后乘船游览的码头。<div>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皇帝手书,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六合太平”。</div></div> 乐寿堂1995. 从乐寿堂往西走,就是著名的长廊景点了。<div>颐和园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div> 根据建筑形式的不同,画师们在长廊四周的梁枋等处,分别绘制了大小不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一万四千多幅彩画。 一看便知的“牛郎织女会河桥”。 走过700多米的长廊,就到了万寿山景区。<div>这是1966年9月拍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div> 万寿山建筑群,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div>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共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开始,向上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div><div>这是排云门。</div> 排云门1995. 排云殿。 排云殿前留个影。 1986年的照片。 排云殿,依稀可见横匾“万寿无疆”。1995 1966年的照片。 1966年,在佛香阁山顶上的留影。 苏州街亦称万寿买卖街,始建于乾隆年间,位于万寿山后河两岸,是一条模仿江南水乡街市建造的宫廷商肆,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div>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div><div>现在的建筑是1986年后再次按历史原貌重新修建的。</div> 到北京另一个不能不去的景点就是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br>天坛主要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div>从南门(昭亭门)进入天坛,满目葱笼,古柏参天。<div>开阔的园区,四处可见众多的游人。</div></div> 向北行进,第一个到达的地方就是圜丘坛。<div>圜丘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br>圜丘坛是皇帝冬日祭天的地方,故以称为拜天台或祭台。<br>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亭门,过两层矮墙,步入祭天台,即圜丘台。<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该坛圆形以象征天,分有三层,且每层坛面的石块及四周的栏板数与台阶数,均为九或九的倍数,此皆因中国古代是以奇数为阳,而九又为“阳数之极”,故这里暗含有“上天九重”之意。 最上层石坛正中有一圆形石板,俗称“天心石”,据说站在这里高声说话,会引起宏亮的回音,不过,大庭广众之下,也未见有人做此尝试。 从圜丘台往北走,就是皇穹宇。<div>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礼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div><div>清乾隆压到七年(1752)重建,现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砖木结构。檐顶有镏金宝顶。</div> 2002年 1995年 皇穹宇的围墙是正圆形磨夸对缝的砖墙,由于墙壁打磨极其光滑,对声音有良好反射作用,具有传音效果,于是世人便乐称其为“廻音壁”。<div>据说,只要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堪称奇趣。</div> <div>从皇穹宇往北,来到北墙的成贞门,就可以看到天坛的尖顶了。<br><div><br><div><br></div></div></div> 从成贞门步入祈谷坛,就可见到祈年殿的全貌。<div>祈年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曾几度拆建。</div><div>清乾隆十六年(1751)建成蓝瓦金顶的祈年殿。</div><div>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二十四日,祈年殿不幸被雷电击中着火被损,尔后再度按原样重建。</div> 现在的祈年殿高33米,直径24.2米,是昔日最高的建筑之一。<div>祈年殿又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征“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整座建筑坐落在汉白玉的基础上,宏伟壮观,气度非凡。</div> 祈年殿1995. 从祈年殿向西,就可见瑰丽的双环万寿亭。<br>双环万寿亭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造型端庄匀称,结构奇特严谨。<br>屋面覆孔雀蓝琉璃瓦,色彩明快,为国内古建筑仅有一例。<br>据称清乾隆六年(1741),乾隆皇帝专为其母祝贺五十大寿而建。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义“和合、吉祥、长寿”之意。<br>原建于中南海,1975年迁建于此。 绚丽多彩的双环万寿亭 《登万里长城》 康有为<div><br></div><div>汉时关塞重卢龙,</div><div>立马长城第一峰。</div><div>日暮长河盘大漠,</div><div>天晴外部数疆封。</div><div>清时堡堠传烽静,</div><div>出塞山川作势雄。</div><div>百万空弦嗟往事,</div><div>一鞭冷月踏居庸。</div><div><br></div><div>八达岭长城。<div><br></div><div>万里山峦舞巨龙,</div><div>百多关隘觅倭踪。</div><div>曾经往事谁亲历,</div><div>孟女安知后世慵。</div><div><br></div><div>登长城 1986年</div></div> 长城1986. 长城1995。 十三陵之定陵,<div>这是前往定陵的神道。</div><div>1986</div> 定陵1986。 秦皇岛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div>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于此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闻名天下。 1986。</div> 孟姜女廟<div>位于山海关以东6.5公里的凤凰山上,由贞女祠和孟姜女苑组成。</div><div>贞女祠始建于宋代以前,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div><div>庙内前殿供有孟姜女塑像,陇上横匾书“万古流芳”,两边有楹联:</div><div>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div><div>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1986。</div> 录《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div><br></div><div>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div>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div>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div><div>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div></div></div><div><br></div><div>北戴河 1986</div> 祝福祖国,走向复兴,走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