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婆婆(四)自豪的事

洪玉

<p class="ql-block">追忆婆婆</p><p class="ql-block">--自豪的事</p><p class="ql-block">婆婆1928年生人,经历过战乱年代,也享受过和平年景,生活境遇随国家发展变化而变化。1974年5月23日丈夫在淄川宾馆参加全区供销社系统的负责人会议,突发脑溢血,送淄川区医院后不治身亡。天降横祸啊!老人挺住了,五个儿子相继成人,老大老二老三先后盖房娶妻,独立成家,老四老五分别于1983年1985年考学离开了老家,老人独自居住在老家。1988年因帮四儿看孩子,从久居的农村到了小县城,从此开始了老四、老五家轮流居住的县城生活,期间也到老大老二老三家小住,老人在哪,大本营就随迁到哪。2015年老二家先租后买房,进城居住,与老四家成了邻居,老人开始三家轮住。离世前92岁生日就是在老二家过的。</p><p class="ql-block">回想起来老人最自豪的是儿孙们个个优秀,她的筐里全是鲜桃,没有一个烂杏。</p><p class="ql-block">老人晚年反复说到自己很自豪的几件事: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实行人民公社管理生产大队下设生产小队模式,农业生产是以生产小队为基本组织单位的,有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记工员等兼顾管理的劳动岗位,这些岗位的人不少干活,但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听到大队干部传达的上级指示精神,相当于有政治待遇。婆婆年轻时当过生产队妇女队长,说起当时晚上抱着大儿子去大队开会的事,自豪写在脸上。说一次大队干部传达会议精神,不久的将来就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人人都穿制服”的好日子,结果大队干部说成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人人都治服了”,后来人们见到那个大队干部就开他的玩笑:都治服了吗?"</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遭遇了缺食少粮的特殊情况,为了儿子们能活命不被饿死,婆婆跟着村里的人干起了异地货物换食物的活。从淄博西河买上2套陶套盆(大小不等5个一套)和50斤煤炭,坐小火车到淄博马尚,换乘火车到潍坊高密、烟台莱阳等地,卖掉,买上地瓜干和花生返回。为了能多带点,地瓜干会在当地找石碾碾碎,再装袋,花生装进小袋埋进地瓜干中,当时花生属于油料作物,是管控物资,私自买卖属于投机倒把,所以花生偶尔买点,主要是买回地瓜干吃。一天一夜,在火车上会买到一个窝窝头,不舍得吃,带回家给孩子们分分吃。每每说到这段经历,婆婆的自豪感会爆棚,她的儿子们没有一个人被饿到浮肿,都活下来了。</p><p class="ql-block">老人自豪的事还有很多,比如老大当民办老师,一度经济不宽裕,她支持老大坚持住,后来转为正式教师且进城工作生活了,孩子们也都挺好的。</p><p class="ql-block">支持老二老三当初向大队申请宅基地,盖新房,娶媳妇,两个家庭也都过得不错。</p><p class="ql-block">老人生前经常给我们说当初与她一起劳动的人都死了,她吃过的用过的东西那些老人见都没见过,特别满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