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沿着锡甘公路往东到无锡市的最东端,就是一个名字祥瑞、富足恬静的江南小镇--甘露镇。</p><p class="ql-block">甘露古名“月溪”,据《锡金考乘》卷三“古迹篇”记载:“甘露市,泰伯未至此时,一夕有甘露降其地,乃置市。”《梅里志》中也有记载:“泰伯携弟仲雍隐居荆蛮,一夕忽有甘露降其地,乃置市。史料记载甘露镇已存在了3000多个年头。</p> <p class="ql-block">甘露乡地图</p> <p class="ql-block">甘露镇位于苏州、无锡、常熟三地交界处,鸡呜闻三市。南临鹅湖,北依嘉菱荡,望虞河贯通全镇,周边河塘交错,水网稠密,水质优良,是一片难得的陆地,盛产稻、麦、水产,“甘露青魚”名闻遐迩,自古以来,甘露因扼守水陆交通,成为战略要地、历史重镇。远在唐大顺二年,甘露就设有镇守使,元明时设税务及巡检司。元末莫天佑在甘露设城防守,张士诚设水关以拒外敌。清咸丰十年太平军与清军在甘露发生激战。抗战期间成为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建国初期为甘露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与荡口人民公社合併成为鹅湖镇,驻地设在荡口镇。</p> <p class="ql-block">孟晚舟外公外婆孟东波家的老宅是三间平房,位于甘露古镇老街北端,靠近今甘露小学,地处旧甘露寺和翰林桥桥头边上,低矮、狹长,别看十分简陋、破旧,却是清末民初当地典型民居。</p><p class="ql-block">据当地乡亲介绍,孟东波的母亲姓氏不详,人称孟老太,是一个热心人,当地妇女解放、互助合作、生产自救等诸多社会活动的帶頭人,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比較高,孟東波年輕時即展現出色的活動能力和其母親關聯較大。</p><p class="ql-block">孟老太平時開一個粥鋪賣粥,窮苦人來,老太都不收錢,在整個甘露大街上人緣很好。孟東波離開家鄉後,孟老太還在老房子里居住了很多年。</p> <p class="ql-block">网上流传的一本和孟东波有关的房产证也刷屏了,上面显示的产权人名字为孟东坡。</p><p class="ql-block">“应该是叫东波!”知情人士余剑铭证实,那本房产证是没有换证过的老证,上面显示的地点在锡山区甘露乡古镇老街北端的北横头弄,还有俞光、孟风明、孟水明、孟弟明几位“共有人”,面积为54.3平方米。以前名字都是负责登记的人手写,说什么记什么,在甘露的方言中,东坡和东波的发音是一样的,写东坡也不奇怪。与此类似,孟水明就是孟世明,而孟风明就是孟晚舟母亲孟军的原名。</p> <p class="ql-block">在孟家老宅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隔壁的31号已被外地来锡务工的重庆人租住,她们称近几天来了多批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征得同意,我进宅参观、拍摄了一些照片。</p> <p class="ql-block">孟宅门前不远处横臥着一座双曲拱桥“北市桥”,本地人却说此地原来有一座古桥“翰林桥”,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后改建为双曲拱桥。</p> <p class="ql-block">北市桥</p> <p class="ql-block">笔者走到“北市桥”下的桥洞里仔细查看,果然发现了古桥“翰林桥”的桥名石镶嵌在双曲拱桥的桥基上。</p> <p class="ql-block">从桥上俯瞰孟家老宅。</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孟家门前的水杉</p> <p class="ql-block">漫步甘露古镇老街,只见残留河道驳岸规制严正,大部分还很牢固坚实,两岸古建筑充满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供销合作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华氏堆栈修复工地</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华氏堆栈修复工地,可见堆栈昔日规模。</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华氏堆栈修复工地</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薛家商号</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薛家商号简介</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薛家商号旧址</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残留建筑</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残留建筑</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老宅成熟的柿子</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残留雪松</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残留民国时期民宅</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北横浜弄</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增善堂介绍</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上旧建筑</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增善堂</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残留建筑</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上的药店</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上的乡镇企业</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上的朝阳一号桥,典型的双曲拱桥,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保存完好。笔者摄于2015年。</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农业银行</p> <p class="ql-block">孟家的近邻是一户漆匠,今年已81岁的邹根娣就是这户的女主人,数十年来一直在帮助孟家照看老屋、每年代为清扫孟家老坟等。1991年孟东波回无锡甘露探亲扫墓,专门看望了邹根娣,并把孟家老宅留她照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邹根娣的女婿是鹅湖镇已退居二线的副镇长余剑铭,2021年4月9日还接待了孟晚舟的舅舅孟世明回甘露踏青扫墓。孟世明这趟回甘露期间特地游览了荡口古镇,直言老家变化太大,还游览了灵山胜境、拈花湾、蠡园等地。</p> <p class="ql-block">孟晚舟的外公孟东波</p> <p class="ql-block">孟东波生于1919年,逝于2001年。</p><p class="ql-block">他早年就在家乡甘露、鹅湖参加共青团活动,后来从上海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战争年代到建设现代化新中国履历丰富,曾任冶金部基建司司长、四川省副省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p> <p class="ql-block">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无锡城乡。此时,荡口鸿模小学及甘露用宾小学相继宣布停办,教员失业,学生失学。为解决失学学生的学习问题,陈枕白、华似谷等决定创办一所中小学,取名“中山初级中学”,校址设在荡口新桥三公祠内,并在同年9月初开学。中共党员陈枕白、傅一星、徐秋蝉(又名徐迈进)等均在该校任教,并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中山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锡东地区的一个重要联络站。</p><p class="ql-block">1927年夏,孟东波刚刚初小毕业,陈枕白十分关心他的升学问题,就带他到中山中学上高小班。在该校,他又一次当了半工半读的学生,学杂费全免。孟东波在陈枕白等人的教育和帮助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不久便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11月,无锡农民秋收暴动失败后,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逮捕、杀害。中山中学的革命活动亦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在这种情势下,中山中学至寒假就被迫停办了。孟东波只得乘轮船到上海生活。</p> <p class="ql-block">40余年间,孟东波在从事繁重的政务工作的同时,热心国家的基础建设事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工业战线,参加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组织筹建了现代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北满钢铁建设公司和北满钢厂,加强了后方战略基地建设,被誉为经济管理专家。2001年11月21日,孟东波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3岁。</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寺甘露寺位于甘露老街北端、月溪河南岸。近年来改、扩建迁至甘露镇西南二公里处。</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寺残留银杏古树</p> <p class="ql-block">甘露古镇老街寺弄通往甘露古寺</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旧址与孟家老宅一河之隔,现已发展为一家乡镇企业。</p> <p class="ql-block">乡镇企业</p>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东南三十公里,西邻鸿山越国贵族墓群和泰伯墓,东与苏州、常熟接壤。占地面积20.68公顷。,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名丁舍。元明后,以“唐伯虎点秋香”故事闻名于世的华太师围垦附近湖荡获得良田几万亩而迅速崛起,</span>因位于鹅肫荡口而得名。近现代更因华氏后人积极推行洋务运动,成就卓著,名人辈出。</p><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距甘露镇四公里,同在鹅肫荡衅,近年来民居、街区建筑已首尾相接,合併为“鹅湖镇”,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享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由于甘露和荡口邻近苏州、常熟、本地居民方言口音更接近苏州口音,与无锡方言口音有较大差异。</p>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老照片,笔者摄于2002年。</p> <p class="ql-block">2021年国庆节期间的荡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近现代荡口古镇迅速崛起,新式学堂果育小学、鸿模学堂、中山学校等纷纷兴办,钱伟长、华君武、王莘、孟晚舟外公孟东波等都在此出生或接受启蒙教育。</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名人事迹展示</p> <p class="ql-block">洋务运动积极参与者,华蘅芳也是荡口古镇人。</p>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笔者在《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无锡荡口古镇的故居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少年儿童在王莘故居齐声高唱《歌唱祖国》笔者摄于2018年秋</p> <p class="ql-block">2018年笔者陪同亲属重返荡口古镇省亲</p> <p class="ql-block">华蘅芳故居座落在荡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华蘅芳主持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首蒸汽机动力轮船“黄鹄号”仿古品,停舶在无锡火车站广场附近的古运河里。</p> <p class="ql-block">荡口人,中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纪念馆座落在荡口古镇华君武故居</p> <p class="ql-block">华君武故居</p>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荡口古镇三公祠,由明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为纪念苏淞巡按、监察御史孙慎,督粮苏淞、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翁大立以及无锡知县王其勤三人丈量土地、清厘田赋、造福一方的功德,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始建,占地面积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08平方米。现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三公祠隔壁是无锡县中共中山中学旧址,1984年10月,中学旧址被公布为无锡县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无锡城乡,荡口鸿模小学及甘露用宾小学相继宣布停办。为解决失学学生的学习问题,陈枕白、华似谷等决定创办一所中小学,取名“中山初级中学”,校址设在荡口新桥三公祠内,并在同年9月初开学。孟东波曾在此学校学习。</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地是荡口粮站所在地。尚遗存粮仓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有一首歌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几乎每年都会去甘露、荡口古镇,每次去都有去外婆家的感觉,真应了那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