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往事如茶,</span>岁月沉香。人生总会有许多故事需要回味,总会有许多情感值得怀恋,总会有许多成败应当反思,也总会有许多哲理让人感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题记</p> <p class="ql-block">小学即将毕业之时,正巧撞上了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学校停课“闹革命”,我也戴上了红袖章,迈出校园,整天跟着年龄比我稍大的红卫兵,在广场,去街头,挥拳头,喊口号,瞎起哄,凑闹热。身为教师的父亲无书可教闲居在家,担心我年少无知、不识好歹而惹祸上身,便要我跟他学习古文。</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向严厉,说一不二,我尽管极不情愿,但“父命不可违”,只得告别风起云涌的“文革”运动,呆在家里去啃读“之乎者也”。在那个是非混淆的疯狂年代,学古文只能偷偷摸摸的,每至<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上关闭了院门之后,才是父亲的古文授课时间。</span>因为在“革命造反派”的眼中,古文就是旧文化,就是封建糟粕,必须扫进历史的垃圾堆。</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古文教法相当传统,用的是本地方言。听他用乡音诵读古诗文,抑扬顿挫,娓娓动听,极富独特的韵味。而我的朗读习惯是用普通话,一下子改为用方言觉得特别拗口,还有一些字不知道方言该怎么读,又没方言字典可查,只能在父亲讲课时抓紧在这些字的旁边注上同音字。数月后总算养成用方言看书读书的习惯,诵读起古文来虽然不知韵律所在,但摇头晃脑已做得有模有样。</p> <p class="ql-block">父亲对古文语法知识的要求并不高,但要求所学的每篇古文都要抄写一次,并能用白话文复述,还必须会流利背诵。初学古文我最怕背诵,那些已经脱离现代社会口语习惯的词句,真的是不大好记,有时看起来文章已读得滚瓜烂熟,但是背诵时还是忘词。为此我几乎整天口中念念有词,读了再读,背了再背。后来或许是记忆力得到开发,或许是对古诗文有了感性认识,背诵起来再无心理障碍。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跟父亲不仅学习了“文革”前初、高中课本中的全部文言文,还选读了不少古文经典文章。</p> <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再次学习古文已是二十多年后的事情。我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其他10多门课程考得顺风顺水,一路绿灯,只待最后拿下古汉语课程就可大功告成。然而古汉语考试较难过关,是自考生公认合格率最低的一门课程,思忖自己很多年没正式接触过文言文,心中底气不足,不免有点紧张。</p> <p class="ql-block">临考前一个多月,我便专门去恶补古汉语知识。白天上班,晚上挑灯夜读,有时还通宵达旦,离考试只剩十来天的时候,我终于坚持不住了,头昏眼花全身乏力站立不稳,挂了几天的药水也不见好,无奈只得根据医嘱在家卧床静养,十分惋惜地搁下复习资料,做好了缺考的打算。</p> <p class="ql-block">考试那天清早,我发觉自己精神状态有所好转,脚底虽然飘飘然,头脑还比较清醒,于是决定改变主意:不弃考,宁愿考砸也要上考场。在试场打开试卷的那一刻,我的自信心骤然上升,好多试题的古文当年曾经学习过,而且记忆还是那么的清晰。考试成绩公布日,学友们祝贺我成功过关并求教古文复习的秘诀,我笑而答之:全凭童子功。</p> <p class="ql-block">人生之旅步履匆匆,经历了太多的事,有过太多的记忆,也有过太多的感慨。学习古文虽为当年不经意的一步,却是助我自考成功的重要历练,由此成为我内心的永久眷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 2006年2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木鱼原创 图: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