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是四十年前了,具体地说是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三年,我在当时的公社所在地的初中上学。</p><p class="ql-block"> 家离学校五里多地,每天在上下学的乡间小路上步行两个来回,单程半个多小时,合起来每天步行二十多里,两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我是班长,虽然我们庄子离学校最远,但我不能迟到,班干部嘛,要带头守纪律。尽管三年里有风雨寒暑,我做到了不迟到和不旷课。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和母亲的辛苦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不旷课容易不迟到难。尤其是早上第一课,要不迟到,必须在七点钟之前从家里出发,夏天还好说,庄里人起的都早,跟着起就不晚。冬天就不一样了,七点天还黑咕隆咚的,没别的事不会有人这个时候起来,人们管这叫猫冬。</p><p class="ql-block"> 要不是因为我,这个时节母亲也不必那么早就起来的。这还不算,母亲怕我冬天上学路上冷,总是熬出热气腾腾的玉米渣粥给我吃,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其实不然。现在面包、牛奶、鸡蛋、麦片等等多的是,燃气灶、微波炉、电磁炉一应俱全,想吃什么很方便。而那时粮食少,每顿粗粮淡饭都吃得精光,没有剩余,更别想现在这些早点了。不少同学常常饿着肚子去上学,母亲不怕辛苦,用茅草和庄稼的秸秆烧火熬一锅新的玉米渣粥,从生火到熬熟没有半个小时是不行的,这就使的母亲还要早起半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因此母亲每天都要六点钟之前起来熬粥,她总是轻手轻脚,点燃煤油灯去灶间做饭。由于唐山大地震的破坏等原因,农户供电难以保障,电灯没电时候多有电时候少,照明仍以煤油灯为主。</p><p class="ql-block"> 最难的不是生火,也不是照明,而是准时起床!</p><p class="ql-block"> 那时各家经济条件都差,我们家还算不错的吧,有一块手表。可这块表是父亲在公社上班要戴的,岗位上时间要求很严。父亲经常值班加班不能回家,这块表是指望不上了。俗话说,鸡司晨,犬守夜,金鸡报晓。我家就养了一只锦毛大公鸡,打起鸣来高亢有力,可有一点就是时间不准,靠它叫早,非老迟到不可。</p><p class="ql-block"> 困难有了,可是难不倒母亲。母亲把收音机当时钟来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节目时间是固定的,母亲就用这个来判定时间。</p><p class="ql-block"> 收音机是红山城牌子的,个头和一块方砖的宽度差不多,长度二十多公分,不知道什么原因外壳有损伤。当时农家买台收音机就是个大事,花钱买个次品肯定不甘心,便宜也不行。这台收音机在公社的供销社摆了好久也没人买。父亲听了音质还不错,又比正品便宜一点就买了来。这可是我们一群半大小子们的最爱,也曾经因为听常志的快板书《西游记》差点迟到。母亲是有文化的人,也喜欢听收音机,只是手里的活不停,时间一长母亲能精准地记住了不同节目的时段。</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母亲做好早饭,如果时间还早就再做些手头的活计,把收音机放在身边,再把音量调得很低,只有她听得见,正好的到六点半的时候,《歌唱祖国》的音乐响起,那就是六点半开始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时间了。这时母亲再把收音机的声音调大,叫我起来!这么做一是怕叫早了耽误我睡眠,二是怕晚了去学校迟到,她认为这个时候叫醒我最合适。母亲真是心细如发又大爱无疆啊!</p><p class="ql-block"> 吃着母亲新熬的粥,暖在身上,热在心里。我边吃边听新闻,由于时间久远,内容大多忘记了,但夏青、葛兰、林如几位功勋播音员那富有特色的声音,似乎犹在耳边。现如今,每每听到《歌唱祖国》的乐曲,总是立刻回想起母亲叫我“利明,快起来吃饭啦”那熟悉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回老家看望父母,常常回忆起这一段经历,依然能触动心里。收音机的功能是广播,但母亲开发出了钟表的功能,是那台有声音的特殊的钟表,保障了我上学不迟到,也养成了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母亲身上的那份毅力、信心、耐心、爱心,传递给了我们后辈,使我们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 感谢母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