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家在美丽的江淮大平原,这里沟河纵横,水网交织,湖泊众多,仅盐阜地区就有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金沙湖等湖泊。有射阳河、串场河、斗龙港、苏北灌溉总渠等知名河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早期,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要养几只鸭子,鸭蛋就是我们这里既普通又普遍的特产。关于鸭蛋,在我的记忆里有很多往事,今天我要和您分享的是关于一篮子鸭蛋的一段旧事。</p> <p class="ql-block">那是1983年,参加完高考,结果是名落孙山。想复读又找不到学校,咋办?我们乡里的那所学校是可以去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高考好几年都无人上榜,被人称之为“光头中学”。我们县西乡的一所学校逸林中学倒是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寄来了复习班的录取通知书。但一方面是离家太远,一方面我还是希望能到更好的学校去复读,也就没去。当时我们县最牛逼的是三所中学,富林中学,董沟中学和成绩中学。富中不办复习班,董中曾有“进了董中门,就是清华北大人”的说法,办学质量也是杠杠的。进董中无疑是最好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要进董中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靠分数,如果你高考成绩离录取分数线只差个三分五分的话,他们也会抢着要你。因为这样的学生复读一年,上大学把握很大,对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是利好。而我当年高考的成绩,距离最低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二三十分,显然靠分数是进不了东中的。第二个办法就是找关系,因为复习班的学生没有学籍管理,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无所谓,只要有关系,也是可以进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家世代务农,关系实在难找。我们村里有一个王二爹,在县里面的一家国营单位任经理。王二爹虽然也姓王,却和我们一丝亲戚关系也没有,只是一个大队的。王二爹抗日战争早期就参加革命,绝对是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众,对同庄的亲邻也很友善。虽然他在县城工作,但逢年过节和星期天也会回老家的。我父母都是不愿求人的人,但为了儿子读书,他们还是决定找王二爹帮忙,看看能否通过关系,进董中读书。</p><p class="ql-block">有句老话叫空手不求人。庄户人家也实在沒有拿得出手的东西,父母亲就把家里聚的鸭蛋,又到邻居家买了一些,凑起来一篮子,共10斤,总共大概七、八块钱的样子,作为礼物送给王二爹。王二爹很是热心,一口没阻,就写了一封信让我们去找董沟中学的代校长。既于鸭蛋,王二爹怎么也不肯要,我们说了好多话,他才勉强收下。</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一个盛夏的上午,八月份天气特别热。我从家里跟轮船到富林,又从富林坐汽车到董沟。而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到富林以西的地方去过。在董沟,我找到了董沟中学,找到了东中一把手校长,和他说明了来意,并拿出了王二爹写的条子。校长说了些什么,具体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结论是不能进董沟中学复读,一位十七岁青年学生进董中复读的梦想泡汤了。</p><p class="ql-block">我记得那一天我从董沟跟汽车又回到了富林,而从富林回家,为了节约五毛钱,我没舍得坐轮船,顶着烈日步行了将近20里,回到了大王庄。当天就闹了肚子,现在想想可能是中暑了。应该是年纪轻,体质好,也没吃药打针💉,第二天就没事了。</p> <p class="ql-block">求学的路再难,我们也要往前走。后来我到了我们邻县的一所中学复读,又到了我们富林县政协举办的政大复习班继续复读,终于在1985年夏天,考上了邻省的一所大学。我上大学报到之前,王二爹专门到我家,给我送了一支金星钢笔,那支笔颜色是黑的,但笔尖是金黄色的,价格11元,在当时绝对是一个价值不菲的礼品,让我既激动,又惭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晃,时间过去快四十年了,但这些事却永远也忘不掉。那一篮子鸭蛋,让我懂得了人情事故。那一支金笔,让我记住了老一辈革命者做人的品格。这些,一生受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