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我们1971年3月入校“新华”。入校时我们班(五连五排)整整有60位同学,其中凌阿顺、王兴州又是我小学同班同学。绝大多数同学均居住在学校周边的新华居民区。</b></h3> <h5><b><font color="#167efb">1971年入校新华五连五排同学名单</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王兴州、凌阿顺、汤述翥合影(2020)</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入校时同学居住旧址示意</font></b></h5> <h3><b> 记得初一我是坐在最后一排,与胡明太同桌。记忆深刻的还有高明华,我曾与他在大饭厅同台演出过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第四场“定计”,我和他分别饰演杨子荣和少剑波。</b></h3> <h5><b><font color="#167efb">京剧《智取威虎山》第四场“定计”剧照</font></b></h5> <h3><b> 胡明太的父亲时任邗江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高明华的父亲时任邗江县支左公检法军管会副主任。革命委员会是文革时期的特殊产物,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合为一体,人员组成采取“三结合”,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部队军管代表组成。到了文化革命后期,工农兵代表逐渐撤出革命委员会。1979年第五次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于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各级人民政府。胡明太和高明华都住在位于仁丰里六巷的邗江县人武部宿舍,里面有个大院子,我们经常去玩。高明华家住在最东头新式平房,院墙之外即是翠园菜场;胡明太家住在西头的老式七架梁三间两厢平房。后来胡明太、高明华因父母随军调动,他们也调离了新华中学,一直未有联系,据有同学说在苏州遇见过他们。<br></b><b> 1973年初,我们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少部分同学因工作、下放等原因未继续就读,王志道、王洪俊、石小斌、张利宁、孙传荣、赵金凤等同学因体育成绩优秀被选拔调入体育班,同时又接纳了一批来自外校的新同学。前期常甦华是我们班的班长,后承担了学校团委的工作,高中毕业前是学校团委副书记。后期我们班的班长是曹荣辉,副班长袁晓华,团支部书记王克,学习委员何广伟,体育委员蒋晓鸣,生活委员刘玉梅,劳动委员张瑞萍,我担任宣传委员。<br></b><b> 高一阶段我的同桌是苏安军同学,他憨厚老实,平时不多开口,毕业以后联系不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使用微信的习惯,但每次通知同学聚会他都会准时参加。高二阶段我的同桌是祁一苓同学,一直处得不错,两人从未红过脸。钱老师安排我们坐在教室的第二排,前面一排是李斌和高善伍同学,后面一排是孙红好和朱剑萍同学。毕业后祁一苓曾在部队服役,后在九三学社工作。他身体不是太好,但性格开朗,逍遥自在,经常去河塘边垂钓,开车四处溜达,采购美味佳肴,微信群里晒一些自己精心制作的菜品,吊人胃口。他也乐意为同学服务,每当同学圈有活动,少不了开车接你送他。</b></h3> <h5><b><font color="#167efb">孙红好60岁生日聚会与祁一苓合影(2016-10)</font></b></h5> <h3><b> 中学时期相处比较密切的是常甦华和杨荣臻同学。常甦华是我小学的邻班同学,父母在南京工作,上中、小学期间他一直住在扬州外婆家。他外婆是位和蔼可亲、善于交流的老太,家位于我上学途中的院东街,我每天去学校总是叫着常甦华一起走,可能是他晚上学习用功、睡得迟的原因,经常早上到他家他还没吃早饭,往往会等他许久。常甦华的学习非常优秀,但是性格有些闷、倔,与人交往比较少,印象中相处朋友不是太多,我可算其中之一,在他武汉水运学院毕业刚去南京工作时,我曾去他爸妈家看望过他,后来因大家工作忙,就很少往来了。遗憾的是,几次班级大聚会他因故都未能参加。</b></h3> <h5><b><font color="#167efb">常甦华近照(2015)</font></b></h5> <h3><b> 印象中杨荣臻家有一副石担子,中学时期他很注重锻炼身体,臂膀有比较强壮的肌肉,常甦华也经常会去练几下,我体质比较弱,玩不了那玩意。唯一与他们一起锻炼的是冬季象征性长跑,有段时间约好每天凌晨4-5点起床,从家里出发,经汶河路、盐阜路、过大虹桥跑至瘦西湖南门,扒着院墙从河边一侧进入公园,再沿长堤春柳、徐园、小金山、五亭桥、动物园从南门原路返回。高中毕业以后,杨荣臻在瓜州汽渡工作,也曾约我去玩耍,在那里住过一晚。我们3人也曾一起骑自行车去江都吃过小笼包。最值得回味的是,1977年准备高考的那段时间。我原本没有参加高考的意愿,是应杨荣臻要求陪他一起复习才报了名。那时我在汶河公社上山下乡办公室临时工作,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因防震抗震需要,公社领导安排我和老红军李强民的儿子李东坡每天夜间都住在公社大门南面的传达室值班,加上杨荣臻我们3人每天都在汶河公社复习至第二天凌晨3点,在伙房煮点夜宵,吃过了睡觉,至上午9点起床,又开始新一天的复习。那段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远远超过中学阶段,也正是那几天的努力,我顺利地通过了初考。杨荣臻重朋友、重感情,乐于助人。大约是1991年,我家拿到了孙红好单位分配的新房,那时没有专门的搬家公司,所以搬家是一项非常麻烦和繁重的事,杨荣臻找来卡车,不辞辛劳帮助我们将成套家具从新华东巷搬至位于邵庄的5楼新房。令我钦佩的还有两件事,一是大家都了解的,我们班曾组织两次同学毕业周年聚会,他都给以了赞助;二是大家不太了解的,杨荣臻有位瘫痪在床的大哥,在中学期间他就对大哥比较照顾,弟兄成家、父母年老以后,大哥一直生活在杨荣臻身边,尽管他上面还有二哥、三哥。当我去东花园他家见到他大哥时,真的感到很诧异,很感动,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b></h3> <h5><b><font color="#167efb">新华中学70周年校庆与杨荣臻合影(1996)</font></b></h5> <h3><b> 王克是我们班团支部书记,身材纤瘦,说话文质彬彬,我们称他为“文书”。我与王克的性格都属于温顺随和型,两人比较合得来,经常去东圈门他家玩,与他弟弟王战也比较熟悉,父母为他们弟兄俩起名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意。王克的父亲是扬州地区文化行政部门的领导,有剧团演出时,王克有时会送同学们几张票,那时的文化娱乐活动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能看上一场戏是不错的享受。记得我第一次看木偶戏就是他送的票,好像演的是革命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王克参军后,一开始我与他还有通信联系,并得知祁一苓与他同时参军,就在同一个班,后来王克当了班长。他们的部队驻扎在安徽省全椒县,距南京不是很远。</b></h3> <h5><b><font color="#167efb">四同学高中毕业瘦西湖合影(1975)</font></b></h5> <h3><b> 王克复员后也在扬州市文化部门工作,岗位几经调动,我们有时也会去打扰他,他总是热情接待,尽力帮忙。比如他在影剧公司工作时,找他安排我们看电影;在文化馆工作时,我们同学毕业大聚会找他借场地;负责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熟悉的艺术大师多,每次赠送班主任钱老师纪念礼品时总是请他代办。</b></h3>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毕业40周年聚会王克、袁晓华向钱老师赠送礼品(2015)</font></b></h5> <h3><b> 我个人也曾专门麻烦他两次。2010年,为祝贺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先生80岁生日,我所在扬州大学水稻遗传育种课题组计划送上一份特殊的礼品,为袁先生画一幅人物画像。因我是扬州本地人,顾校长将寻找画家之事委托我来办理,其实我就是个“泥腿子”,哪会认识吟诗作画的高雅人士。想到王克在文化馆工作,弟弟又是中国美院的副院长,一定会认识一些绘画名家,最后请他帮忙找到曾经画过袁隆平画像的扬州市国画院副院长王野翔,终于完成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这幅赞誉袁隆平的大作。</b></h3> <h5></h5><h5><b><font color="#167efb">喜看稻菽千重浪。您所倡导的杂交水稻研究,引领了一场水稻产业的革命,功在当代,利及千秋。袁隆平院士八十寿辰存念</font></b></h5> <h3><b> 2019年,我有两位学生结婚请我当主婚人,他们是我所带研究生中唯一的一对情侣,我作了首七言藏头诗以表示对他们的祝贺,想留给新人纪念,总得求幅墨宝吧,我只好又请王克帮忙,他找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刻传承人高志明帮我用篆体书写了这首诗。</b></h3> <h5><p><b><font color="#167efb">贺永申、丽佳百年好合</font></b></p><div><b><font color="#167efb">德清高邮一线牵,(德清人和</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高邮人)</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扬州句容续姻缘;(扬州读研,句容工作)<br>张灯结彩迎宾客,<br>丽景繁花庆团圆。(丽景大酒店婚礼)<br>佳人才子结连理,<br>葛瓜缠绵紧相连;<br>永浴爱河共育子,<br>申好同心度百年。</font></b><br></div><p></p><p><b><font color="#167efb">扬州高志明篆,羽禾撰文于已亥三月</font></b></p></h5> <h3><b> 曹荣辉是我们的班长,他不仅是“新华”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也做过“新华”的老师,同时还兼有“新华”的教工子女、上门女婿、长期居民(校园内久居32年)等多种身份。曹荣辉高挑的个子,身材比较伟岸,他的作文写得特别好,篮球也打得漂亮,可谓文武双全。记得高中阶段,他成立了学雷锋小组,与工人文化宫联系,组织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文化宫电影院服务,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去当“志愿者”,主要工作是在电影开场后打着电筒引导迟到的观众查找位置,难得也会在门口帮助检票,服务之余我们还可顺便蹭场电影看看,何乐而不为?!不过,白天有时也会在文化宫院内帮助打扫卫生。</b></h3><h3><br></h3> <h5><b><font color="#167efb">工人文化宫</font></b></h5> <h3><b> 曹荣辉“南师大”毕业后在“新华”当过一段时期的政治老师,以后一直在扬州市委组织部和扬州市人事局工作,也是我们班同学中担任行政职务最高的一位。他在这3个单位工作时,我都曾经去拜望过他,记得有一年春节期间还在他家中吃过一顿中饭,品尝过他的烹饪手艺,我去同学家中蹭饭,也就此一家。曹班比较重情重义,乐于为同学服务,每当同学有事有求于他时,他总是力所能及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平时也常召集旧友小聚,每当同学大聚会时,总是出谋划策,精心组织,乐于赞助,以求圆满。他这个班长一当就是近50年,实属实至名归。</b></h3> <h5><b><font color="#167efb">曹荣辉主持初中入校新华50周年聚会活动(2021)</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在钱老师家与曹荣辉合影(2017年春节)</font></b></h5> <h3><b> 同为教师子女的还有李卫星和蒋晓鸣同学,他们大学毕业后也曾担任过老师或终身为师。李卫星也住在“新华”校园内,每当春节我去钱老师家拜年时,也会顺道去给李老师、曹老师及两位老同学拜年。</b></h3> <h5><b><font color="#167efb">与李卫星、蒋晓鸣同学合影(扬州史公祠,2018)</font></b></h5> <h3><b> 蒋晓鸣原住在三元巷坐南朝北的一个大门里,内有几进七架梁三间两厢的旧式民居,高中毕业后我在汶河公社临时工作两年,因文化站有位刘同事住在同一门里,那段时间我也经常去蒋晓鸣家。1991年我从南京调回扬州工作,路上遇见的第一位同学就是蒋晓鸣,记得他当时说的一句话,“别人都想朝大城市跑,你怎么从南京调回扬州的?”。说实话,我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从我个人而言,我不善言谈,回来当老师有些心理压力,其二是我丢掉了在南京的10年工作基础,回到母校与留校的同学相比也就少掉了10年的基础,晋升的压力也会比较大;但从家庭考虑,孙红好不愿意去南京,又面临着女儿读小学,子女教育很重要,所以就调回来了。蒋晓鸣大学毕业后任扬州中学的化学老师,架一副金边眼镜,风流倜傥,曾是我们一些同学子女的任课老师,或者辅导过许多同学的子女,我女儿上中学时就得到他的精心辅导。</b></h3><h3><b> 吴顺林是我高中时期的亲密挚友,高中期间曾去过甘泉路他家几次。他喜欢美术,他的字和画都非常漂亮,而且热心集体工作。作为班级宣传委员的我,离不开他的支持和协助,我们一起办黑板报、办专栏、画漫画,班级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黑板报评比连获第一,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还喜爱篆刻和摄影,一直到现在,这些手艺不仅没丢,而且更加精湛。在今年5月2日入校“新华”50周年同学聚会时,他特地从上海赶回扬州参加活动,并为大家留下了许多美好而热烈的瞬间。为了拷贝吴顺林拍摄的影像资料,我们约好在苏农五村他母亲家见面,她妈妈虽年事已高,但精神抖擞、声音洪亮。</b></h3> <h5><b><font color="#167efb">入校新华50周年聚会与吴顺林合影(舒雅酒店,2021)</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吴顺林自拍艺术照(2021微信下载)</font></b></h5> <h3><b> 胡明、徐德新、王小林3位同学住在阮家大院,是我家附近的老邻居。胡、徐两家靠得很近,印象中徐德新家有个小院子,摆放一些健身器材,诸如石锁、石担子之类,当时他们也属“练家子”。王小林家父亲喜爱拉京胡、唱京剧,在票友中颇有名气,路过他家门口常听到他老爸动人心弦的京腔和京胡声。后来李斌家也由甘泉路搬来观风巷,成了我的新邻居。李斌家是与我小学程同学家对调的,所以他家那个院子我很熟悉,李斌与我在班级属同一小组,上学期间及毕业后我经常去他家。上世纪80年代新人结婚用的家具一般都是自家购木料找木匠打的,这样的家具成本低、质量好。打好的家具需要油漆,孙红好提出要用生漆(国漆)油漆,当时市场主要销售的都是调合漆,我找在供销社工作的李斌帮忙买到了生漆,印象中花了约70元钱,这可是普通工人2-3个月的工资啊,有些心“疼”,不过生漆漆的家具的确漂亮,用到现在还是那么光亮。随着城市的改造及住房条件的改善,李斌、徐德新先后搬走了,我从南京调回扬州后也另有住处,相互接触就少了。2015年我搬回老宅照应母亲,与胡明、王小林的见面机会也多了起来,有事没事总会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他们对我及我母亲也非常关心。前不久,王小林也搬去了三湾新居。</b></h3>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毕业40周年聚会李斌、秦福祥等合影(2015)</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毕业40周年聚会王小林、孙珩合影(2015)</font></b></h5> <h3><b> 中学时期去得比较多的还有住在院东街南头、皇宫菜场斜对面的孙珩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家小人书(连环画图书)多,他父母也比较客气,所以我们去了可以无拘无束、“博览群书”。他家天井还有个金鱼池,养了不少金鱼。孙珩高高的个子,一表人才,带了一副眼镜,外号“大觑子”。他个子虽高,总喜欢和一群矮个子“小朋友”玩,以显示自己的“老大”地位。徐宜和外号“小和尚”是我们班个子最矮、脑子最聪明的一位,他象棋下得特别好,但是嘴巴不饶人,所以经常被人“欺负”。“大觑子”、“小和尚”走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对“活宝”。徐宜和是我们“潜隐”的高才生,中学时期由于好玩,成绩算不上拔尖,但高考真正爆发了他的聪明才智,考入了国内一流的浙江大学。大学毕业后徐宜和分配在南京建工学校工作,我曾经利用休息日去那里找过他一次,不巧他回扬州了,未遇。以后我们先后调回扬州,同在扬州大学工作,由同学成为了同事。</b></h3> <h5><b><font color="#167efb">颐年阁老年公寓与徐宜和自拍合影(2020-9)</font></b></h5> <h3><b> 我们初、高中的同学一共71位,遗憾的是至今有5位男生已去了天国,我们对他们表示深切的怀念。这5位同学中,交往比较多的是高善伍和孙桃林同学。高善伍读书时住在院大街北头紧靠大东门街的一所老式民居,大门对面是烟酒南货店,我去大东门街及南货店买东西时,常会去他家坐坐聊聊。高善伍的性格比较开朗,总爱说说笑笑,而且热心为大家服务。进入不惑之年,我们同学都已工作稳定、家庭安逸,父辈也都还健康、尚未需要我们照应,子女尚未结婚、没有第三代拖累,所以同学之间经常有空小聚,而联系及通知的工作总是由高善伍负责,我们都习惯称他为“秘书长”。高善伍的离世是由一起突发性事故造成,对他的家庭是一沉重打击,我们同学也甚感突然、难以接受,许多同学都赶去西屏山为他送行。孙桃林读书时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人也比较老实,中学时期我与他交往不算密切,但毕业后我请他帮了两个大忙。听说孙桃林在漆器二厂工作,他的漆匠手艺不错,我和孙红好的结婚家具就是请他用李斌买的生漆油漆的,后来邵庄房子装修整个油漆工序也是请他帮助完成。孙桃林退休后,一段时间曾在荷花池公园旁的老干部局传达室值班,因靠我住所较近,也常会去他那里坐坐。孙桃林是因癌症离世的,我对他对待病魔的坦然心态非常钦佩,在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后,能从容面对,乘着体力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完成了去北京旅游的愿望,当我从视频中看到他在北京游览途中若无其事又充满快乐的神态,真的是很感动。孙桃林离世之前,许多同学都去看望了他,使他感受到了班级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王小林同学在孙桃林患病期间几乎每天都去陪伴,给之以慰藉。<br></b><b> 我们那个时代比较封闭,男、女同学间一般不讲话,更谈不上交往,所以没有留下多少关于女生的记忆,可是我们始终珍藏着那份永恒的友谊。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聚少离多,但每隔十年都会举办一次班级集体聚会,依恋不舍的同窗之谊犹如一杯清茶,虽平淡如水,但回味悠长。</b></h3>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毕业合影(1975)</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毕业20周年聚会合影(新华中学,1995)</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毕业40周年聚会合影(扬州市文化馆,2015)</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高中毕业40周年聚会留影(金林苑,2015)</font></b></h5> <h5><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祝愿老同学快乐健康,一切美美哒!(盛宴视频,2019-7-7)</b></h5><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说明</font></b></h3> <h5><b> 2021年疫情管控期间,赋闲在家,时常回忆起中学时光,间断性将其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从“静”、“动”、“情”三个角度以第一人称平述整理成篇,全文共分历史悠久的母校“新华”、文化革命中的校园生活、铭诸心腑的师生之情、依恋不舍的同窗之谊四节。<br></b><b> 本节通过中学时期及毕业以后与同学相处的点滴故事反映了50年来的同学相处之情。其中不乏与同学交流时积累的素材,由于年代久远,不免有误,文中如有不恰当、不准确之处,欢迎同学们批评指正。涉及相关同学的内容,事先已分送各位过目并征得同意发表。<br></b><b> 文中引用了部分同学的影像资料,事前未征得各位同意,请多多包涵,并向你们表示感谢。<br></b><b> 背景音乐为歌曲“老同学”。</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