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实验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侧记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  文字由李正莹主任整理,特别鸣谢!</p> <p class="ql-block">  青州实验中学实行“目标导引+任务驱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p><p class="ql-block"> 改革之前,学校课堂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1.老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2.关注题目多,关注课本少。3.关注答案多,关注方法少。4.关注分数多,关注素养少。学生课堂满意度低。</p> <p class="ql-block">  一、为了改变现状,寻找一种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学校进行课堂改革研究。明确:</p><p class="ql-block"> (一)课堂改革的内涵:“目标导引+任务驱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是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新课程标准,以学习目标为导引、学习任务为驱动,教学一致、学评一体、教评同步、多元评价,涵盖课堂教学、学案命制、作业布置、课堂评价等内容的课堂教学综合改革。</p><p class="ql-block"> (二)课堂改革的性质:课堂改革是基于国家育人方式的转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归的主动适应,课堂改革是教师变革意识的自我觉醒的产物,课堂改革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积极回应。</p><p class="ql-block"> (三)研究目标:1.变“讲堂”为“学堂”。建立以课堂为主渠道的学生学科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基本模式,实现课堂生态的根本变化。</p><p class="ql-block"> 2.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基于“目标导引+任务驱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集体教研、一课一研等教学常规体制。</p><p class="ql-block"> 3.提升学生素养,提高高考成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一名学生走向成功。</p><p class="ql-block"> (四)研究重点:1.《课程标准》解读与应用研究。</p><p class="ql-block"> 2.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叙写研究。</p><p class="ql-block"> 3.基于教材、学情的学习任务制定、实施、评价研究。</p><p class="ql-block"> 4.学案的编制与实施研究。</p><p class="ql-block"> 5.基于学情的作业批改探索与研究。</p><p class="ql-block"> (五)研究方法:运用“行动研究法” ,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始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遵循“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层层推进、问题导向”的原则,将项目推进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改革真实有效。</p> <p class="ql-block">  二、项目研究的过程与所做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学校组织了两场读书交流会:</p><p class="ql-block"> 一场是面向中层以上干部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读书交流会;一场是面向教研室主任、备课组长的《课程标准》学习报告会。</p><p class="ql-block"> 成立3个名师工作坊,27个子项目研究小组,各个学科在学校项目统领下认领子项目进行研究,共有27个子项目300余人参与研究。</p><p class="ql-block"> 学校聘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张斌主任、潍坊教科院李庆华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徐继存教授为学校项目的顾问。</p><p class="ql-block"> 学校举行了级部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备课组长、党员教师等层层示范课,共计400余节,在全校教师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三、达成共识</p><p class="ql-block"> 1.立德树人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p><p class="ql-block"> 2.破解了新旧课堂价值的冲突。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与唯成绩唯分数冲突。价值追求:学生的获得感与教学任务的冲突。课堂生态:学生中心与教师中心的冲突。课堂评价:评“学”与评“教”的冲突。</p><p class="ql-block"> 3. “课堂”如“食堂”。</p><p class="ql-block"> 备课组长如厨长,提前一周下计划;分工协作去研究,集体备课出学案。学生吃饭教师看,及时解决学生难;顿顿饭菜不重样,坚决不吃剩菜饭。课后师生面对面,个性辅导吃得好;堂堂都有新收获,天天进步一点点。</p><p class="ql-block"> 4.课堂实现六大转变</p><p class="ql-block"> (1)目标的转变。(2)教师角色的转变。(3)学生角色的转变。(4)学习资料的转变。(5)教与学方式的转变。(6)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  四、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 1.研究确定了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流程和叙写要求。</p><p class="ql-block"> 流程:解读课程标准——单元学业要求——课时学习内容——模块质量要求——回归教材内容——课时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 叙写要求:学习目标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不是自己创造的。一节课一个学习目标。表述应用“学生能够运用……解决(评价、描述、完成)……”等可操作性语言来描述。</p><p class="ql-block"> 2.探索出学习任务设置与实施要求。学习任务的设置:递进式。任务一:知识认知,阅读材料,获取必备知识。任务二:实践操作,运用必备知识解决情境问题。任务三:检测评价,直击高考。</p><p class="ql-block"> 任务驱动四部曲: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巩固训练。</p><p class="ql-block"> 3.创造出132学案模式。1个目标,3个任务,2个作业。</p><p class="ql-block"> 4.细化了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p><p class="ql-block"> (1)巩固性作业:巩固性作业批改要求:①当堂限时完成。②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互判作业。③及时反馈,即时矫正。</p><p class="ql-block"> (2)预习性作业要求:①内容贴近生活。②与下节课的导入相联系。</p><p class="ql-block"> 5.建立起完备的校本教研制度。</p><p class="ql-block"> 推进项目“三备、两思、三磨课”校本教研活动,即强化学期初的骨干教师集中备课、备课组集体备课、个人个性化备课;强化个人课后反思、集体课后反思;强化备课组层面的磨课活动、学科教研室层面的赛课活动、学校层面的巡课活动。</p><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采用“目标导引+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拥有教学评一体化的高质量导学案,集备流程三部走:①备课组长一周课程安排,②导学案命制人谈学案命制策略,③各课负责人通教材疑难点。</p><p class="ql-block"> 学校推行了 “第四次备课”制度。即第一次备课是教师自己根据课标、教材、教参等自己“粗备”。</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备课是各课题组集体备课。</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备课是教师结合集体备课所确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教学情况及个人的知识见解,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步骤等方面进行详尽的书面形式的个性化备课。</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备课是在前三次备课的基础上,与上课以后的情况进一步整合个人课堂教学的教后感。作业考试批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及教师间互相听课后取长补短时发现的问题,对原来所备的课再次调整,对教学设计再做修改和完善 。 “第四次备课”制度使得教师们及时梳理自己的所感所悟,综合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疑”,科学地改进教案教法。</p><p class="ql-block"> 6.重建了课堂逻辑。根据课标定目标,根据目标定任务,根据任务定方法,根据学期定进程,根据内容定作业。</p><p class="ql-block"> 7.诞生出全新的课堂哲学。目标围着课标转,教师围着学生转,教学围着任务转,评价围着目标转。</p>

课堂

备课

学习

学生

教学

任务

教师

目标

课堂教学

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