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拍摄于1917年的四川安县的老照片。拍摄者是美国摄影家西德尼戴维甘博。甘博一生当中四次来华,1917年至1919年是他第一次来华进行社会考察,此时的甘博27岁,怀揣着对这个古老东方古国的向往,在社会调查中,甘博有意识地利用了摄影,甘博摄影的主题非常广泛,既有常见的旅途风景,也有非常细致的民俗记录。因此甘博留下的大量照片成为了那个时代珍贵的历史资料。下面的这组老照片来自于甘博1917年在四川地区考察时拍摄的安县的众多照片,让我们跟随甘博的摄影镜头,去看看100多年前的安县的社会风貌。</p><p class="ql-block">安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脉中段,安县置县于公元347年(东晋永和三年),因境内龙安山而得名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代置龙安县,元中统五年(1264年)为安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为安县。</p> <p class="ql-block">图为1917年的安县,当地的一座悬索桥。索桥古时候又叫笮桥、绳桥、簇桥、吊桥,是在西南地区江流湍急的河谷上搭设的一种特有的桥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儿时记忆西河有铁索桥,白马堰有铁素桥</span></p> <p class="ql-block">1917年的安县,乡村里一篦匠正在偏背篼(安县叫:夹背)</p> <p class="ql-block">1917年的安县,乡村里一户小康之家家门前的福字照壁。</p> <p class="ql-block">1917年的安县,一个挑着鸬鹚的渔夫。鸬鹚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p> <p class="ql-block">1917年的安县,一个热闹的集市上,一群人正在围观一个卖盐巴的摊贩。“盐巴”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盐。《四川方言词源》中说,蜀中以汲自深井的盐水熬制的块状食盐,称作“盐巴”。“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p> <p class="ql-block">1917年的安县,一座桥头上雕刻的惟妙惟肖的石龙头。</p> <p class="ql-block">1917年的安县,矗立在河边岩石上的一座八层石塔。这座石塔为什么会建在岩石上?(宝塔镇河妖)安县的读者们有知道这座石塔的来历的吗?敬请指正。</p> <p class="ql-block">1917年的安县,白马堰河流中,一个男人正撑着竹筏顺水漂流,河边有一艘木船,河岸边有几座茅草屋。</p> <p class="ql-block">1917年的安县,一家办丧事的人家,正在吃饭的客人们。</p> <p class="ql-block">图为1917年的安县。<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图片位置看,极像是南丰1组公大爷的老房子,对面是圣灯山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9年回家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清明还乡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四十离乡六十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河东河西笑看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采得老宅扁竹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祖宗归处祭一回。</b></p> <p class="ql-block">笑忆当年骑竹马,兄弟皆成白头翁</p> <p class="ql-block">难得四世聚一堂,妹子围腰下厨忙</p> <p class="ql-block">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me.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