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驾嘴”的由来

旧年不在

<p class="ql-block">乘车往兰州,过甘草店,有一地名,曰“接驾嘴”。“驾”者,总称帝王车乘,汉蔡邕《独断》说:“天子出,车驾次弟(第),谓之鹵簿:有大驾,有小驾,有法驾。”旣谓接驾,乃恭迎帝王之意也。是何时哪位皇帝从此经过,而被命为“接驾嘴”?</p><p class="ql-block">且说清朝的圣祖康熙皇帝,文略超群,武功盖世,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之後,国势昌盛,天下太平,闲暇无事,便乐得去游山玩水。他曾五幸五台,六巡江南,皆为省亲认父,昭示武德之行也。唯西北一隅,未曾巡游,便带了魏东平、李光地、于成龙等一般侍御、臣工,偷偷出得宫去,扮作客商,经由山西、陕西,直往甘肃巡抚衙门来。一路少不了吃喝住宿,受尽颠簸之苦,各地官员未曾知晓。眼看渐近兰州,就在甘草店驻跸一宿,找了个当地农民做向导,年约四十出头,能说会道,谈笑生风。康熙向他了解地方的官治民情,他不知道是皇帝车驾,也无忌讳,有的就说,没的编造,康熙倒也听得认真。跟随他的扈从,怕走露风声,一个个将嘴巴关闭得牢牢的,任由胡言乱语,也不阻拦。</p><p class="ql-block">翌日离甘草店行不多时,见山势陡峭,横在面前,道路绕山脚而过,康熙问曰:“此山何名,如此高峻?”向导说:“此山形似一头猪,下面我们要经过的那个山嘴嘴,就叫猪嘴。”康熙有些不快。于成龙接着问:“过此前边都有些什么地方,到兰州还有多少路程?”向导如数家珍般的说:“前边过了夏官营,就是桑园子,再往前走,地名叫连撘沟。到兰州大约还有五六十里路程。”康熙听到这里,便叫“停行”,众皆不解,唯李光地忙命“返回”。那向导有些诧异,痴痴望着李光地说:“五六十里路程,不到半日即到,因何要返回?”此时于成龙亦有所悟,便说:“前边道路不好走,回去再说。”这话是说给所有扈从听的。随手摸出二十两纹银,又对向导说:“麻烦一路辛苦,这点银子作为报酬,就此告别,我们也不去兰州了。”一行车驾人马按原路折回。</p><p class="ql-block">不日,甘肃巡抚接到于成龙的书札,略云:“貴抚台辖地有“猪嘴”者,不必询其由,可易名为接驾嘴。”抚台大人得此书札,倒是丈二的和尚莫不着头脑,只好按书照办,忙令各地彻查。数日後,据榆中县令呈报:邑内距省城六十里处,傍通衢有地名曰“猪嘴”。抚台忙命属吏做一大匾,特书“接驾嘴”三字,立于道旁,然心中总有些忐忑。皇上何曾到过此地,自己也不曾接过驾,此事缘何说起?经暗 中查访,于成龙确实同一行人到过甘肃,至榆中而返,他猛然醒悟:“莫非皇上又在微服私访?”不由出了一身冷汗。过後经仔细琢磨,也参出个道理来。“康”即糠,“桑园子”乃嗓眼子,连撘沟回转如肠道,“兰州”者烂洲也。糠到猪嘴,自然不吉利,原来犯了皇上的大忌,的确不是个好兆头。</p><p class="ql-block">再说康熙返回京城,总觉胸中闷闷。于是传下一道圣旨,凡滿、汉官员,无论在职或告老,以及得罪被谴的旧吏,年在六十五岁以上者,通通召入乾清宫,赐宴饮乐,君臣欢聚一堂,谓之“千叟宴”。至冬节往畅春园郊天,因受风寒,一病不起,遂恹恹殡归于天,却在皇宫内留下一桩永难解开的秘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