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袁文发,中共党员,退休教师。江津区诗词学会副会长,重庆市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诗刋子曰诗社会员,有诗词发表国内各级刋物。</p> <p class="ql-block">津东公路旁的上横街</p> <p class="ql-block">昆仑万里延娄脉,华盖奇峰孕柏林。</p><p class="ql-block">天降笋溪碧水唱,乡情绕梦总牵心。</p> <p class="ql-block">柏林场的上场口称“上横街”,又叫横店子。是通往贵州和綦江的盐茶古道口。凡是赶场的人,早上要从那儿过,散场要经那儿回。街上有三十多户人家,过去有白糕店、有糍粑店、有槽房、有染房、有铁匠铺、铜匠铺……。过往小街的人,有穿皮鞋的、有穿布鞋的、有穿草鞋的,还有许多打赤脚的。人来马往,岁月沧桑一千多年,把坚硬的石板路磨成了弯弯的月牙儿。</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上橫街人民带来生机。小商店、面馆、豆花馆、粑粑馆、铁匠铺、裁缝铺、草药摊、算命摊兴起来了,粮食市场也设在这里,小街沸腾了。可是在2000年左右因为打通了旁边的两条公路,便冷清了。人们富裕了,车来车去,不愿再移步走路了。</p> <p class="ql-block">裁缝铺隔壁的张帮文,是一名荣获入党五十周年纪念章的退伍军人,曾经参加过印度反击战。快八十岁的人依然精神抖擞,还在种庄稼呢!从张帮文家向上走三十步,便是原六十年代四川省劳动模范张原明老村长的家。他曾是农民的一面旗帜。四川日报的记者为了采访他,因车祸徇职,就埋在马市堡的旁边。</p> <p class="ql-block">裁缝铺顾客门盈门。</p> <p class="ql-block">老兵不减当年勇。</p> <p class="ql-block">小街的右边叫马市堡,是古时交易马匹的场所。上面是猪市堡,专门贩买猪仔的地方。小街的路边有一片平地,叫盐店。专门储存经营食盐的地方。盐店的地基和古井在七十年代被发掘出来了,至今还在。自古食盐都是官办经管,可见这里曾经繁华过。再往上走一百来步,便是大雄宝殿。宝殿坐东向西,气势雄伟。在宝殿的两端有两座五层高的碉楼。碉楼四周有枪眼炮孔。与场上柑子林的碉楼遥相呼应。解放以后,上横街的几户铁匠与场上的铁匠们成立铁业社,把这里作为加工厂。在一九六六年秋,乡政府这里开办民办初中,刚入学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马市堡解放后建成了柏林区粮油管理站,现在是江南驾校的一个车训基地。</p> <p class="ql-block">车训基地</p> <p class="ql-block">赵铁匠挥锤打农具。</p> <p class="ql-block">在上横街中间,解放以前有一宅主叫张觐光,是津、綦习三县边区联防队团首。有百余人枪弹装备。在刚解放柏林后,此人识时务,经过说服动员,拥护人民政府,协助人民解放军剿匪和招安土匪,有功于人民。房屋充公以后,先成为柏林供销社的收购门市,后成为粮站加工厂工人宿舍和粮站职工住房。从这里飞出了一只金凤凰。她的名字叫张秋苹。改革开放的第一届大学生,现任英国剑桥大学博导。为了回报祖国,专门与重庆市建立医学研究会。就在这间房的对面,有一个老人叫谢子清。他被国民党拉去当兵,部队起义后,他参加了淮海、平津和渡江三大战役,为人民英勇杀敌。尽管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他总爱穿一件军大衣,胸前戴着淮海、平津和渡江战役的三块纪念章,烁烁生辉,身板挺得笔直,手里握一支短烟杆。在这条小街上还走出许多人,有的当工人、有的当教师、有的解放军、有的当医生、有的当干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大雄宝殿己成废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自发捐资修建的白云寺。每次庙会,香烟缭绕,鞭炮声声,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白云寺大佛殿</p> <p class="ql-block">街上原来有三十多户人家,有的举家外迁,有的学校毕业城里工作,而今只有十来户人家,人口也不多。街也变冷清了。难能可贵的是贵州迁来的赵铁匠,坚持为农民服务,打锄头、打镰刀忙个不停,生意红火。街上仅存一家老裁缝铺,夫妇俩开裁缝铺五十多年了。现在己经七十多岁了,由于手艺好,态度好,远乡近邻和贵州省边区的人,都去那里打衣服、订蚊帐、缝被套、做寿衣,他们起早贪黑,笑迎八方顾客。</p> <p class="ql-block">黄裁缝正在烫衣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