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呜小院(11)

哇呜小院

<p class="ql-block">小院往事(2)</p><p class="ql-block">家谱(2)</p> <p class="ql-block">爷爷名蔡温月。温月公兄妹4人,老大蔡白(蔡白姑奶奶的名讳原本也失传,恰好18年中秋期间马来西亚表哥回国寻亲,建立了联系,我们询问姑奶奶、也就是他奶奶的名讳时,他一时也不记得,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一张姑奶奶的遗照,上面写有姑奶奶的名讳忌辰,这才知道了姑奶奶的名讳),老二蔡温贺,老三蔡福源,爷爷排行老四。蔡白姑奶奶嫁给集美兑山人李珠,又随李家“下南洋”,在马来西亚站稳脚跟后,接大伯公蔡温贺、二伯公蔡福源也下南洋。他们是老宅的第一批海外亲人,为家族经济贡献巨大,祖上成为殷实人家,爷爷也才得与奶奶林双花成亲。要知道奶奶林双花的娘家,可是潘涂的大户人家,她哥哥林大出,号称是清末同安县“出南门外”的首富。蔡店里老一辈人的记忆里,爷爷奶奶被奉为“善人”:清末民初的中国极为贫弱,民不聊生,许多小孩因极度营养不良而得了“猴损”病,得“猴损”病的小孩,身体和大脑的发育严重滞后,如不及时医治,成年后身材和智力就都停留在孩童阶段。当时南洋有一味中药,名“猴枣散”,专治此病,极为灵验。海外亲人给爷爷奶奶寄了不少,爷爷奶奶都拿出来免费医治乡邻,受此恩惠的族人甚多。其他善行,如逢年过节,许多穷苦人没多余的粮食做糕点,奶奶都会多做许多糕点,趁别人家下地干活,偷偷把糕点搁在那家人桌上。东家娶媳妇,没有“眠床”,爷爷奶奶就送“眠床”;西家没饭桌,一家子蹲地上吃饭,爷爷奶奶就送饭桌;如此种种,爷爷奶奶被奉为“善人”可谓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家父名蔡通来。父亲有兄妹8人:蔡后,蔡真川,蔡愿意,蔡梅,林琪,蔡豆粒,蔡通来,蔡再添。父辈里,姑娘时期的姑姑秀丽聪颖,被南洋回来探亲的蔡白姑奶奶相中,遂锲而不舍地做爷爷的思想工作,爷爷虽有万分不舍,终于还是把蔡后姑姑许给姑奶奶的儿子李为来为妻,李为来和蔡后是表兄妹,这样的姻亲,民间称为“亲上加亲”。家父蔡通来、家叔蔡再添一生都颇富传奇色彩,按现在的说法,属于“创新型人才”。蔡通来连一天学堂都从未上过,全靠一本字典自学成才,在部队、三明钢铁厂、兽医、肉鸡养殖等岗位都颇有建树,甚至出席了厦门市第一届科学技术大会。</p> <p class="ql-block">到了我这辈,我家兄弟三人,都是1980年代的大学生,这在当年,也是很给父母长脸的事,甚至蔡店里家庙还红榜报喜。兄妹三人还都继承了父辈的创新基因,在各自工作上独当一面,屡有建树,三人先后都被区政府授予“拔尖人才”称号。老大是农场动物专家,省“最美农业专家”,出版了4部专辑;老二是中国作协会员,区作协主席,出版了3部著作;老三是食品安全专家,闲时摆弄哇呜小院,自称院长(哇呜小院),种几株花草、组几场沙龙、烹几道美食、拍几张照片、写几笔散文,另有一种闲趣合宜的人生体验。</p> <p class="ql-block">以前,对于撰写家谱这事,认识不到位,以为可有可无,但经历越多,越发觉得家谱别有意义:撰写家谱,并不是为了显耀,而是激发后人奋发图强,为家族、进而为民族争光。今大哥义务承担蔡店里族谱撰写重担,也得到了族人的大力支持。从今起,蔡店人就要腰杆直、声势壮地开创更加美好、值得写入族谱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