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献石油》

张建军

<p class="ql-block">演唱者:张建军</p><p class="ql-block">《我为祖国献石油》歌曲是由薛柱国作词,秦咏诚作曲,刘秉义原唱的歌曲,创作于1964年,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校歌。</p><p class="ql-block">1994年,秦咏诚凭借该歌曲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石油工业部)授予的“石油工人作曲家”荣誉称号。1996年,刘秉义凭借该曲获得了第1届中国金唱片奖。</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该歌曲入选了中宣部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之中。</p> <p class="ql-block">《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曲的歌词非常形象生动,人物也更加饱满、鲜活,将石油工人豪迈、乐观的情绪和战天斗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描绘得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歌曲歌词:</p><p class="ql-block">锦绣河山美如画</p><p class="ql-block">祖国建设跨骏马</p><p class="ql-block">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p><p class="ql-block">头戴铝盔走天涯</p><p class="ql-block">头顶天山鹅毛雪</p><p class="ql-block">面对戈壁大风沙</p><p class="ql-block">嘉陵江边迎朝阳</p><p class="ql-block">昆仑山下送晚霞</p><p class="ql-block">天不怕地不怕</p><p class="ql-block">风雪雷电任随它</p><p class="ql-block">我为祖国献石油</p><p class="ql-block">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p><p class="ql-block">红旗飘飘映彩霞</p><p class="ql-block">英雄扬鞭催战马</p><p class="ql-block">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p><p class="ql-block">头戴铝盔走天涯</p><p class="ql-block">莽莽草原立井架</p><p class="ql-block">云雾深处把井打</p><p class="ql-block">地下原油见青天</p><p class="ql-block">祖国盛开石油花</p><p class="ql-block">天不怕地不怕</p><p class="ql-block">放眼世界雄心大</p><p class="ql-block">我为祖国献石油</p><p class="ql-block">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p> <p class="ql-block">《我为祖国献石油》这一首热情豪迈的石油工人们的英雄赞歌,不仅是激励一代代石油工人投身祖国建设的号角,也是优秀的中国工人阶级英雄群像的整体写照。</p><p class="ql-block">受到歌词意境的启发,歌曲的前奏采用了较快的速度,明快而富有弹性的节奏,跳动起伏的旋律线,好像满载着石油工人的列车驰骋在祖国的锦绣河山,从祖国的大西北风驰电掣般地驶向千里之外的大东北。而后,引出了石油工人豪迈的歌声:“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歌曲旋律宽广,曲调清新流畅,生动地刻画出了石油工人的豪放气概,以及充满自豪与自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跨骏马”的“跨”字上,旋律吸收了说唱音乐的因素,采用了下滑音,既符合汉语四声的声韵而“不倒字”,又铿锵有力,更能突出石油工人那豪放、爽朗的性格。“头顶天山鹅毛雪,脚踏戈壁大风沙,嘉陵江上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这四句则是抒情性的段落,形象地描绘出了石油工人转战南北、四海为家的豪情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为表现石油工人“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秦咏诚将这两句歌词处理成短促有力的八分附点音符与切分的节奏,使音乐变得更加铿锵有力而富于动力。同时,既与前面抒情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后面出现的全曲高潮做了很好的铺垫。</p><p class="ql-block">歌曲的高潮部分在“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两个最后的乐句上。为使歌曲的高潮更加突出,更具有感染力,秦咏诚别出心裁地将这一句开始的第一拍处理成休止符,把“我为”两个字从弱拍上开始,以突出下一小节在强拍上“祖国”的“祖”字。然后在“献石油”的“油”字上,旋律则采用了迂回式的上行,音域上形成了大跨度的十度音程。在歌曲的最后四小节“我的家”三个字的处理上,秦咏诚还巧妙地借鉴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拖腔。这样一来,音乐显得更有感染力和动力感,既刻画了石油工人的洒脱性格,又使全曲在充满乐观和自豪感的气氛中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