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居-琼琳居(2021.10.1)

琼琳

<h3>  主题曲 (福建南音) “百鸟归巢”音乐气氛欢快,庆典祖辈荣耀。召喚晩辈不忘初心,为祖先争光,实现先辈之宏愿!</h3> <p class="ql-block">  琼琳居由先祖懿冉三公子陈恭侃雷鋉夫妇于清末年间兴建,至今已经一百多年历史。房屋采用汉式大形式建筑--“红砖厝”,房屋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实用面积618平方米。正厝(屋)有两厅十房一大天井四廊,护厝有十房两巷间六亭四小天井,统称十间正房双护厝,泉州人称“古大厝”。 </p><p class="ql-block"> 正屋有上,下两进,称顶落和下落,两落之间有天井,天井左右两侧各一厢房(東厢西厢)。顶落中间为大厅,厅堂中设神位和佛龛,为祭祀和敬佛所用场所。厅堂雕刻牌匾《颖水流芳》,对联:琼宇玉楼何敢曰吾庐足比,琳坳溪畔固不既隨寓而安。厅前屋椽下抱口柱,雕刻牌匾《颖川世澤》,对联:传世溯颖川源远溜澳,结庐临诗水流泽康安。 </p><p class="ql-block"> 大厅两侧各建两房,称大房和落闺(闺房)共四间。大房-落闺前面有一巷间,通过巷门可以通往各侧护厝。 下落正中是大门,门内有一厅,称下厅,作为话动场所,厅里安置土砻,石磨,石臼等农作物加工设备,可加工谷米,米粿等食品。 </p><p class="ql-block"> 下厅两侧各有下照房,尾间,共四间。下照房-尾间和厢房之间有走廊,通过走廊门可以通往下护厝。 </p><p class="ql-block"> 正屋两侧建有护厝(侧屋),单侧护厝又分下护厝和顶护厝,上下护厝各有一个天井。下护厝有三房一亭一天井,上护厝有二房一巷间两亭一天井。 </p><p class="ql-block"> 两侧护厝巷间各有一门通往左右侧屋外。顶护亭各有一门通往屋后;下护厝亭间各有一门通往侧面小门埕。通往屋外的各个门,都由木匠设置不同开启方法的密锁,一但门被闩上,不是族人都无法打开。该房屋的设计,不论是通行,采光,通风,还是生话居住都很舒适安全。 </p><p class="ql-block"> 整座房屋为士木结构,墙体用隔层土(类似瓷土)依墙模夯实,厚一尺半,墙面涂抹石灰,门面和上下厅墙面用红砖装贴。屋内所有地面和天井,都用水泥浇筑或舖砖。每个房间正面用杉木板枋壁作墙,门窗以杉木为框、扇。屋顶为歇山式,以杉木为椽为檩,以黑瓦覆盖,石灰粘贴。 </p><p class="ql-block"> 正屋顶、下落屋顶和两侧厢房屋顶共建有六对屋脊,用红砖和花孔砖造就二尺左右花脊,屋脊两端高翘似宫殿式燕尾飞檐,称燕尾脊。 </p><p class="ql-block"> 大门外建青 砖门埕供活动和晒谷之用。下厅正门用青石料雕花刻字,雕刻牌匾《瓊琳居》,门联《瓊树瓊枝英才踵起,琳宫琳宇君子由居》,门对《集福 ,迎祥》。屋椽下画有花鸟虫鱼和人物故事图案。 </p><p class="ql-block"> 大厅神龛、立柱原为杉木镂空花雕大漆髹金,显得十分壮观,由于年久被白蚁损毁,2015年由后辈叔姪共同出资修缮时改为石柱石雕。</p> <h3>  配乐(福建南音)“为着怯命”音乐气氛,有追思琼琳居先辈漂洋过海,艰难拼博,历尽艰辛,进而回想抗战期间的艰难岁月,听了令人漂然泪下!</h3> <p class="ql-block">  琼琳居左侧一百米处,有一座康煕年间清朝古迹--泉州地区独有的园形土楼《康安土楼》。 </p><p class="ql-block"> 康安土楼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码头镇康安村,建于清•康熙辛酉年(1681年)。土楼外土墙宽2.1米,圆周99米,系土木屋二层结构,墙高18米,总面积705平方米。土楼南北两个大门相通,北面为辉绿岩砌成的圆门,门匾镌刻《宏康保裕》四个大字,两边署有辛酉年、孟春立小字。大厅厅堂牌匾镌刻《颖水流芳》--意指康安陈姓先祖源自安徽、河南两省颖水河流域。厅堂敬奉《開漳聖王》。从大门走进土楼,内有偌大圆形天井。 </p><p class="ql-block"> 土楼一层有22个房间,两层共有44个房间,砌有栏杆,楼梯从大门旁侧上去,二层土楼可居住数十户人家,房间前有宽敞廊道,房门面向天井。土楼外墙筑有小窗,也是暸望防盗的枪眼。</p> <h3>18年前〈2004年2月春节),在康安土楼天井攝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  《南安讲古》介绍康安土楼 </p><p class="ql-block"> 永定的土楼可谓名扬天下。在南安码头康安村,也有一座圆形的土楼--康安土楼。</p><p class="ql-block"> 南安古代的土楼建筑多为方形,惟有码头镇康安村的土楼是圆形的,而且别具一格,下层9米用乱石砌成,上层9米用泥土夯筑。远远望去,土楼犹如一个圆形香炉,又如一盏圆形灯笼。由于它是南安目前仅存的古代圆形土楼,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p><p class="ql-block"> 康安土楼为什么是圆形建筑?说来有一个不寻常的来历。康安村姓陈的村民居多,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代。明代,先祖从漳州迁居晋江金井镇古安村,到了明末清初,第六世陈振元先到南安洪濑教书,后被聘为码头康安村塾师。不久成家定居,生下长子陈成德,住在康安,后来次子、三子分居码头新汤、洪濑二地。但住在康安的人丁并不兴旺,衍传几代,难以超过百人。于是,请来地理先生勘察一番,说此地是网穴,灵气被罩住,惟有建座圆形土楼,一如香炉,祈求皇天保佑;二示灯(丁)盏,人丁方能兴旺。陈氏先人就地取材,上山伐木,采石砌基,用土夯墙。土楼建成之后,果然人丁大增,迄今全村已有1700余人,包括在海外的有2000余人。如果连清代中叶从康安移居福清,新汤、洪濑等地的族人一起计算,陈振元的后代已达万人以上了。 </p><p class="ql-block"> 康安土楼系土木二层结构,始建于清代康熙辛酉年(公元1681年),迄今已有323年历史。外土墙宽2.1米,圆周99米。墙高二层18米。南北两个大门相通。北面为辉绿岩砌成的圆门,门匾镌刻“宏康保裕”四个大字,两边署有“辛酉年”、“孟春立”小字。从大门走进土楼,内有偌大圆形天井,原来掘的水井,可惜填平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土楼一层有22个房间,两层共有44个房间,砌有栏杆,楼梯从大门旁侧上去,二层土楼可居住数十户人家,房间前有宽敞廊道,房门面向天井。土楼外墙筑有小窗,也是望防盗的枪眼。总面积705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至1958年,土楼已倒塌1/3,楼内居民陆续外迁。1992年,旅外侨胞筹资30多万元重修土楼,至1998年春完工。如今,修葺一新的土楼不仅为该镇增添了新的旅游景观,还成为该村幼儿园和老年会的办公场所。 </p><p class="ql-block"> 《南安讲古》由南安农商银行携手南安市档案馆、掌上南安(中共南安市委宣传部主办)共同创办。 </p><p class="ql-block"> 此文转自《南安讲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