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子——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

解淑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鲁迅纪念馆于1951年1月建成开放,</span>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名人纪念馆,而鲁迅先生又是我崇拜了半生的偶像,所以既然到了上海,哪有不去参观鲁迅纪念馆的道理。骑着单车一路导航,来到位于甜爱路的鲁迅纪念馆,因疫情防控,纪念馆东门关闭,又转到鲁迅公园门口进入<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馆在鲁迅公园内)。</span></p> <p class="ql-block">穿过公园喧闹的人群,来到鲁迅纪念馆门前。纪念馆是一座具有鲁迅故乡绍兴民居风格的庭院式建筑,造型简洁、青瓦白墙、马头式山墙,馆名是我们的总理周恩来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鲁迅纪念馆门前矗立着鲁迅先生的雕塑。先生着长袍大褂双臂摆起,双脚迈开,正大踏地走在奋进的道路上。雕塑背面刻着创作手记:“以刀塑造,硬而爽。简中求准,落到成型。捷而猛,则魂魄生。这是最硬的骨头。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最硬的骨头、民族的脊梁这是对先生最中肯的评价。因为疫情防控,广场有护栏,不能拍到雕塑的正面,参观是从西边侧门进入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纪念场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鲁迅先生的塑像,先生手持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看起来既朴实又带着一丝严峻,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的文人,凭借手中的笔唤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一共有两层,一层建有树人堂和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以及专题展厅“奔流艺苑”,我来时树人堂与朝华文库是关着门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奔流艺苑作为纪念馆的专题展厅,会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展览,第</span>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是我这次参观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时值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馆一楼举办了两场展览:“书中三味—2021年鲁迅主题书法作品展”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哨—鲁迅居上海时期手稿展”。书中三味</span>书法展规模虽然不大,但作品形式汇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各种书体,作品内容主要以鲁迅先生的诗歌、散文、题赠联句为主。与书法展不同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哨-鲁迅居上海时期手稿展”却是鲁迅先生的手迹,共</span>展出110件鲁迅手稿展品,涵盖鲁迅诗稿、文稿、书信、版权收据等类型,包括《故事新编》《毁灭》等国家一级文物。今日我有缘近距离欣赏一代文学巨匠的墨迹,感受感受其丰富内心世界,先生的手迹原稿是任何形式的书法展都不能比的。</p> <p class="ql-block">沿台阶登上二楼,有两副大型的浮雕作品,左边是在烈日照射下,三个原本毫无表情的人正逐渐苏醒脱离桎梏;右边一个被蒙着双眼捆绑在木桩上的男人,正张开嘴在怒吼,<span style="font-size:18px;">试图挣脱所有的束缚,</span>我的第一感觉就想到了鲁迅的作品《呐喊》(等参观之后才知道这幅作品名为《怒吼吧,中国》,创作者李桦是响应鲁迅号召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这两幅作品,虽然无声却很有力量,透过两副浮雕作品中间的玻璃窗,可以看见<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绿植组成的鲁迅头像,一条酱紫色的围巾,很文艺范。</span></p> <p class="ql-block">右面展墙上有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全篇诗文,活着为多数人,俯下身来为人民做牛马,死后却活在人民的心中,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反映出人们对鲁迅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左面展墙上也就是入口处外墙上镌刻着我们耳熟能详的彰显鲁迅先生敢爱敢恨、个性鲜明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句诗</span>“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不仅是鲁迅一生的精神体现,也是他正直的民族脊梁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写就出中国人民之子的光辉形象。</span>内里则是鲁迅的“人之子”。现在让我们进入馆内一起来看看中华民族之子——鲁迅先生一生所走过的路吧。</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迎面就是高大的立人碑,碑文是鲁迅手迹“人立而后凡事举”,意为:人格站立起来后,任何事才能办成。“人立而后凡事举”是鲁迅“立人”思想的核心内容。</p> <p class="ql-block">“首在立人"展区,以鲁迅作品《阿 Q正传》的玻璃钢模型场景,表现鲁迅的立人思想。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结合丰子恺的漫画,演绎了阿Q一生的六个经典场景:“你哪里配姓赵?”、“君子动口不动手”、“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造反了、造反了!”、“遗憾自己连圈都画不圆”、“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六个画面表现了鲁迅的“立人”思想。</p> <p class="ql-block">“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走出稽山镜水的故乡,<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涉重洋又弃医从文,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立人兴国,呼唤新社会的到来,</span>在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中,奋然前行。展现了鲁迅立志学医,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成为一代思想文化伟人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1902年3月,他踏上远渡东瀛求学的征程,在仙台期间,鲁迅逐渐认识到,变革社会的“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的精神。1906年3月,鲁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仙台医专部分同学为鲁迅举行话别会并留影,如果不是照片上有标注,我都没认出来哪个是鲁迅,那时候的鲁迅和我们印象中的鲁迅不太一样,还没有那标志性的胡须。</p> <p class="ql-block">为强健体魄,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进入弘文学院附设的柔道馆学习柔道,这是鲁迅先生为此与柔道馆签订的《柔道入门誓约书》,用的是原名周树人。</p> <p class="ql-block">鲁迅十分注重对青年人的教育培养,作为关注青年成长的一种形式,鲁迅很重视对青年的演讲,他的演讲也受到了各地学生的欢迎,展厅中用阴雕展示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时的场景。一张巨幅图片,中间鲁迅先生站立的位置是空的,里面是鲁迅的一幅凹面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所以知道叫阴雕,是因为听到在展厅内遇到一群制作节目的人介绍,这个阴雕技术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呢。</span>看出这副作品的奇特之处了吗?这副作品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头部造型特制的,好像会转动一样,</span>无论你在哪个角度,先生的视线都始终我们面对着。在我们看向先生时,先生也正在看着我们,似乎在对我们进行灵魂拷问,也是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馆的一个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不时摆放着鲁迅先生的名言,虽然有些都曾经读过,但是,当我完完全全的走进他的世界时,这些震撼人心的词句,仍然深刻地激励着我,每一句话都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先生那颗炽热的心和那奋斗不熄的热情。这些语录词条<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可以转动的,每一面都是鲁迅的经典语录。</span></p> <p class="ql-block">​鲁迅定居上海后,经常应邀到各大学演讲,右上部有一张鲁迅匆匆行走的照片,就拍摄于1927年11月16日鲁迅去上海光华大学演讲的路上。鲁迅一生留下的照片数量很多,但是行走中却不多见,这是一张仅有的。据见过鲁迅先生的人回忆说,鲁迅走起路来,腰板挺直快而有力,总是勇往直前绝不左顾右盼,果然。我看见先生大踏步地向我走来,正在此时一位参观的年轻女子走过,与先生跨越时空相遇了。</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鲁迅先生他做了很多事情,教书,写小说,翻译外国小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扶持新人,给文坛新人的作品写序等,馆内特地设有有一个专柜,专门陈列</span>在创作、出版过程中得到鲁迅指导、帮助的部分青年作家的译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出国人的魂灵。</span>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怀着实现“立人”思想、建立“人国”的强烈愿望,以“竭力画出国人的魂灵”为宗旨,创作了一批新文学的经典之作,刻画出中国人民的苦难历程和精神世界,以丰富的创作实绩,成为20世纪中国新文学不可替代的开山者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引领者。展厅中央有一面巨大的鲁迅笔下人物墙,弧形墙以黑白色、棕褐色基调为主,长15米高4米,墙上全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涓生、子君,也有日本的内山完造和藤野先生,共汇集了国内数十位著名画家所绘鲁迅笔下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1500副,这些人物图画组成后远远看去有一个醒目的鲁迅的头像影,写实、夸张、讽刺、……众生百态,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迅先生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他用文字揭露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和民众的麻木。</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有一个沙画视频专厅,以上海鲁迅故居内景为背景,遵循鲁迅“画出国人的魂灵”的思路,用沙画生动地表现出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共有12副人物作品。沙画作品每幅大约1到2分钟,本来我是想看闰土或者孔乙己的,我参观到这儿时刚好遇上祥林嫂的形象展示,尽管读过好多次《祝福》,也看过电影里的造型,但是随着沙画一点点的勾勒出祥林嫂那呆滞如同死尸一般的形象时,内心还是被震撼到了,心情有点沉重,这哪像个二、三十岁的女人啊!“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本是花样年华的女人被那个黑暗的社会生生地吞噬掉了!</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是五四前后提倡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鲁迅在该刊上发表了50多篇作品,《狂人日记》发表在第四卷五号。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采用“鲁迅”这个笔名。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写的小说,从此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呐喊》与《彷徨》的初本。1923年出版的《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名为《呐喊》,用意在于为革命者作战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行,1926年出版的《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入口处左边浮雕就是彷徨的封面图。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呐喊》与《彷徨》这两本小说集正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绩,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与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在鲁迅先生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杂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那个黑暗社会里,他用手中犀利的笔,饱蘸激情写下的篇篇杂文,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展厅里陈列着先生一生中创作的杂文集子,这些集子各具特色,名称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而已集》、《三闲集》等。毛泽东曾说:“我劝同志们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对鲁迅的杂文给予极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span>1938年3月16日摄于上海景云里寓所的照片。在展厅里观看鲁迅的作品集,为了看得清楚我带上了眼镜,无意中发现上边这张照片也是会随着我的视角而变换的,为了证明不是眼镜晃了眼,我前后左右走了好几遍,确定照片上的图像是会变动的。与前边看到的阴雕不同的是,这照片是平面的,而且不是脖子转动,而是整个图像在移动,正面看上去先生是端坐在中间的,我走到左边图像移到左边,我走到右边又随着移到了右边,我试了好几次确定不是幻觉,若不信你可来试试。</p> <p class="ql-block">鲁迅使用的金不换毛笔。 鲁迅写作习惯使用绍兴出产的一种叫“金不换”的毛笔。他说:“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枝笔,名曰金不换……是我从小用惯,每枝五分的便宜笔”。旁边为鲁迅使用过的砚台。就是这枝便宜的笔,“如匕首,似投枪”,揭露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唤醒了麻木的民众,<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span>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警世作品。</p> <p class="ql-block">鲁迅为遏制书商盗印自己的著作,特地制作印制版权证的铜板。书后附有版权证,表示是得到作者授权的正版。原来这个“盗版”是早就有了的,我还以为是八十年代以后才产生的呢。</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践行者,还是是传统文化的保存者、开拓者、建设者。为了中国人的现在和将来,他不遗余力地整理、保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外国刚健质朴的文艺,倡导新兴版画,为建设中国的新文化竭尽全力,他确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厅里陈列着鲁迅在上海时期的部分译作。</span>为了中国人的现在和将来,鲁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鲁迅十分注重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用以滋养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国的文化。为此他对文艺理论做大量的探讨、翻译和出刊工作。我们熟知的果戈理、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一大批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鲁迅输入到中国的,如《死魂灵》、《毁灭》、《铁流》《工人绥惠略夫》等。</p> <p class="ql-block">1935年,鲁迅翻译并出版了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部,翻译第二部时因病被迫中断,展厅里的德文本《死魂灵》,就是当时鲁迅翻译时用过的,上面标注了一道红线,翻译至此中断。</p> <p class="ql-block">鲁迅主张实行的“拿来主义”,不仅主张引进,更要求保护传统优秀文化,他不遗余力地整理、保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为建设中国的新文化竭尽全力,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新文化。如展厅陈列的《嵇康集》便是他耗费二十余年心血的精品,鲁迅先生收集整理并拟“印以传世”的汉画像,以及先生自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收藏汉、魏、六朝古砖拓本173件的《俟堂专文杂集》(俟堂,也是鲁迅的别号。)</span>,但遗憾的是先生生前未出版。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者鲁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还开拓了中国新艺术的领域,倡导了新兴版化艺术。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他认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并予以大力倡导,形成版画热潮。1928年末,鲁迅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出版了《艺苑朝华》介绍外国版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介绍欧洲、苏联版画的同时,也致力于中国传统版画艺术的发掘、整理。为保存中国传统木刻艺术,鲁迅与郑振铎合编了《北平笺谱》。展柜里</span>这些是《艺苑朝华》第一辑中的几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的版画场景墙,选取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14幅有鲁迅点评的代表性作品组成。右上便是《怒吼吧,中国》,本来我已经走过去了,回眸间突然发现了这副版画和入口处的浮雕是一样的,这才知道那被我第一感觉当成呐喊的作品应该是《怒吼吧中国》,又问了站在一边的工作人员得到确认。亏得我这一回眸,要不就自以为是地当成呐喊了,以后参观就得仔细一些。纪念馆入口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地陈列的这副巨幅浮雕,</span>也是为了表现鲁迅一生呐喊的思想精神。</p> <p class="ql-block">为推广木刻版画,鲁迅还亲自办木刻讲习班,专程请日本的内山嘉吉先生授课,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新兴木刻青年。1936年10月2日至8日,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展出,鲁迅非常高兴,特地抱病于最后一天10月8日(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到场参观,并与青年木刻家们畅谈。当时摄影师为鲁迅拍摄了照片,那是先生生前最后的留影,11天后就与世长辞了。展厅内这组蜡像就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腊像栩栩如生,人物面色红润,刚走到这里时我以为是真人坐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版画场景墙的一侧有个门口,通向楼外的庭院花园,花园内这组用绿植组成的鲁迅头像就是入口处隔着玻璃柜看到的,墙壁上也是鲁迅题材的版画,如民族魂、内山书店、死魂灵,还刻了先生的经典语录,有我们熟知的“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等。</p> <p class="ql-block">读过鲁迅文章的都知道,鲁迅有个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在上海开有一家书店叫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和一些进步人士的避难所,真正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山书店原址现在是工商银行的营业机构了。</span>展厅陈列了由灰色砖墙仿制的当年内山书店的情景,两侧通透的玻璃柜里陈列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山完造与妻子、内山完造与鲁迅的生活照片,还</span>有鲁迅与内山交往的图片、信件、书籍等。</p> <p class="ql-block">1926年鲁迅因政治迫害南下后,在厦门大学任教,<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7年他定居上海,直至生命最后。在厦大任教</span>虽然时间不长,但他的人格和学术风范,在厦大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厅陈列着鲁迅与厦大师生的合影以及厦大师生送鲁迅先生大会致语,还有一张鲁迅在厦门大学旁边的坟堆里玩的照片,上面题有:“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的字样,先生还把坐在坟墓中的照片寄给了许广平。展柜下方陈列着鲁迅《野草》题辞。<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先生奋斗不止的热情。</span></p> <p class="ql-block">鲁迅曾大声呼唤中国“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他一生上下求索,始终以一个战士的姿态,不懈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仅写下了大量抨击黑暗社会的檄文,并亲自参加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实际斗争,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精神界之战士展厅内展出的实物与照片不算少,有鲁迅先生的作品、生活用品、居家照片,也有先生与友人来往的信件、合影,每个展柜中都配有先生的经典语录。有鲁迅作为作为伟人的一面,也有鲁迅作为平常人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遇害,</span>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篇文章我们中学时代就学过了,今天得幸见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上《记念刘和珍君》的</span>原文,右下方则是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驱与著作。</p> <p class="ql-block">鲁迅年轻时候的照片,摄于1902年9月。当时鲁迅刚剪掉了辫子,特地拍此照纪念,鲁迅是东京弘文学院江南班第一个剪去辫子的留学生。那时候的鲁迅还不是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象中棱角分明带有标志性胡须的模样,脸庞有些圆润却不失清秀,甚至还有一些稚嫩的模样,英俊帅气。1902年还是光绪年间,可见鲁迅先生很早就具有了革命精神,这也是鲁迅最早的单身照。鲁迅剪掉辫子拍照后还做了一首《自题小像》诗:</span>“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作亦镌刻在展厅里,每每读及此诗都会让人热血沸腾,能真切地感觉到鲁迅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而先生也用一生践行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span></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张借约条了吗?这是1887年鲁迅父亲周伯宜以土地为抵押向人借款的契约,鲁迅家境本来是不错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幼时读闰土就知道鲁迅从小就是是少爷呢,也就是从这契约开始,鲁迅家族由小康坠入困顿,这也成为鲁迅寻求“别样的人们”和寻求救国救民思想的重要契机。</span></p> <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17日,上海左翼文化界人士庆祝鲁迅五十岁生辰,史沫莱特为鲁迅拍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25日,鲁迅在上海照相馆拍了一张颇为满意的照片,这一天是他的50岁生日。看得出,为了这次拍摄鲁迅是特意做过修饰过的,头发亦梳的一丝不苟,这张照片鲁迅自己很喜欢,这张照片送给了很多友人,我也觉得这张照片比史沫莱特那张拍得正式,人也更年轻精神。</p> <p class="ql-block">鲁迅摄于1933年5月1日,拍这张照片时,鲁迅已经53岁,但看上去还十分年轻。照片上的鲁迅,穿着一件开衫毛衣里面套着毛背心,右手夹烟,左手掐腰,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真是时尚又文艺。照片中穿过的紫色毛背心也陈列在展柜里,是由先生的夫人许广平与儿子周海婴(上海出生的婴儿)共同捐献的,上面似乎还带有先生的体温。</p> <p class="ql-block">摄于1935年的一张照片,鲁迅站在大街上,穿着中式的长褂,双臂微微张开、微斜着身子,较之平日里严肃的鲁迅,显得十分可爱,像个老顽童。展厅里这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鲁迅从年轻走向成熟,也记录着他逐渐增添的风霜。</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冬天用来取暖的怀炉,是日本生产的孔雀怀炉,长得和打火机似的,没有明火,也没有烟,那个年代这算是高端的取暖神器了。看见怀炉一侧的那对银元宝了吗?这可是鲁迅先生与夫人许广平的定情信物,别看银元宝小小的,还没有颗花生米大也没了光泽,却是货真价实的银元宝。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又大又亮的银元宝多半是假的。</p> <p class="ql-block">置于鲁迅大陆新村寓所书桌上的高尔基木刻头像,当时周海婴曾指着头像说“这是我爸爸”,棱角分明的脸庞,在小孩子眼中分辨不出什么区别。</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到鲁迅家避难时,特意赠送周海婴和谢旦如子女的玩具“积铁成像”,可组装成各种模型。铁制的,也是相当高级了。</p> <p class="ql-block">展柜内有一本泛黄的家用收支帐,是许广平安排家庭日常开支所做的记录,由于年代久远,上边的字迹已经看不清晰了,但是我们知道鲁迅的生活开支并不大,因为他“把俭省下来的钱,都印了书和印了画”。</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始终是中国革命的同路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鲁迅先生为党做过不少工作,先生说“我做一个小兵还是胜任的,用笔!”,毛泽东评价“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与冯雪峰亦师亦友,周恩来与张闻天联名写信给冯雪峰,转达党中央对鲁迅的敬意和信任。鲁迅五十三岁生陈辰时,冯雪峰赠送给一支康克令金笔做礼物。</p> <p class="ql-block">馆内藏有一副陈赓手绘的鄂豫皖根据地红军反围剿形势图。30年代陈赓将军在上海疗伤时曾与鲁迅先生秘密见面,讲述红军的战斗经历时画下的,鲁迅曾计划写一部反映红军指战员战斗生活的小说,遗憾的是最终没能完成,但地图却被鲁迅先生珍藏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鲁迅与共产党早起领导人瞿秋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两人同为“左联”主力,知己之交,鲁迅曾亲书“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瞿秋白。瞿秋白遇险时,也数次前往鲁迅的住所躲避。1935年瞿秋白遇害,鲁迅悲痛欲绝,在病中整理编辑出版了瞿秋白的译作遗著《海上述林》,以作为永久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方志敏在狱中写就《可爱的中国》也是通过鲁迅得以面世的,方志敏在狱中写成《可爱的中国》,在考虑怎么向外传递时首先想到了鲁迅。虽然从未谋面,方志敏却完全信任鲁迅,鲁迅也不负所托,于1936 年5月,将收到的方志敏烈士遗著<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爱的中国》、《清贫》和给写给中央的报告,转交给中共中央特派员冯雪峰,</span>烈士的著作得以传颂。“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如今我们所处的盛世不就是烈士给我们描绘并创造的可爱的中国么!</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陈列的这份柔石的诗歌《秋风从西方来了》原稿,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先生收藏保存下来的,后由许广平与周海婴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1931年,柔石、胡也频、冯铿等左联作家在白色恐怖中被害,鲁迅选用德国版画家柯勒惠支的著名版画《牺牲》刊登在《北斗》创刊号上,表达自己的悲愤和对烈士的纪念,1936 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铨被暗杀,鲁迅写下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悼念亡友的</span>七绝《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展厅一角没有等光,黑暗中版画与诗作发着亮光,让人心情有点沉重。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里,悼亡对革命者来说是常事,因而它也就成了鲁迅诗作的一个重要的主题。鲁迅写下了大批的文章,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span style="font-size:18px;">《悼杨铨》、《悼丁君》等等,以前学过的文章都有幸在这里读到了原稿。</span></p> <p class="ql-block">“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索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该展厅主要展示鲁迅病重治疗、病逝时的纪念讣告追悼以及后人对先生的纪念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1936年5月末,鲁迅病情加重,6月5日宋庆龄写信给鲁迅,恳切希望他进医院治疗。从信件内容上看,宋庆龄当时因阑尾炎住院没能够亲行,而写的一封信。这封信言辞恳切语气急迫,<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这信中可以看到宋庆龄对鲁迅先生的关切之情,</span>也可以体会到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着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然尔病魔还是带走了我们的鲁迅先生。</p> <p class="ql-block">鲁迅患病时用的医疗器具“吸入器”,纪念馆里还有一份当年珍藏的鲁迅的X光胸片。我不是医生看不懂片子的内容,但是单纯肉眼看见发黑的 X光片,也能知道先生当时病情的严重。</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18日凌晨,鲁迅先生病情骤然恶化,他勉强写下了这张请内山丸造代请医生的便条,这也是先生的绝笔。</p> <p class="ql-block">鲁迅病逝举国震动,万众默哀。社会各界纷的纷发讣告悼文纪念先生,那无数的讣告都抵不过展柜正中间许广平敬献的鲁迅夫子:“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天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家,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展览厅有一尊鲁迅石膏面模像,是鲁迅先生逝世的当天,由鲁迅先生的日本好友奥田杏花先生从鲁迅遗容上直接翻制的,面模上皮肤纹理清晰,连汗毛、胡须都看得清清楚楚,翻模时面模上无意中粘下鲁迅先生20根胡须和两根眉毛,这石膏面模像是国家一级文物呢,上面的22根毛发也是鲁迅先生留在这世上仅存的身体原物。于是鲁迅成了已故名人里面,为数不多保留了DNA的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19日清晨,一生都在战斗的鲁迅在上海病逝。<span style="font-size:18px;">葬礼由国母宋庆龄主持,墓地选在万国公墓,宋庆龄、北大校长蔡元培、著名文学家茅盾为先生扶灵,由胡风、巴金等青年作家亲自为先生抬棺,灵柩上覆盖着书有“民族魂”的白色旗帜。社会各界人士</span>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和鲁迅的头像,自发地为鲁迅送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殡仪馆到万国公墓,十几里的路程围得水泄不通,“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全中国从未有过了。”</span>可见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展厅最后循环播放着鲁迅丧仪纪录片,纪录片共包括三部分,鲁迅逝世时上海的左翼电影工作者跟踪拍摄的鲁迅<span style="font-size:18px;">丧仪纪录片</span>,1946年鲁迅逝世十周年上海文化界祭扫鲁迅墓,以及1949年全国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大会的新闻纪录片。我站在墙角一侧,流着泪观看纪录片,伴着哀乐默默地祭拜先生。</p> <p class="ql-block">覆盖在鲁迅灵柩上的“民族魂”旗帜,是由上海民众代表敬献的,上书“民族魂”三个大字是沈钧儒亲笔,这是民众对先生的最高褒奖,他被称之为民族的脊梁当之无愧。展厅里这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旗帜是复制品,当时那面旗帜随棺材下葬到墓穴里了。</span></p> <p class="ql-block">后人对先生的纪念。先生离去已八十五载,后人从未忘记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鲁迅有遗嘱“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但是后人的纪念从来没停止过。</span>每逢先生诞辰和逝世纪念日,都会召开纪念大会和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展柜里有不同时期的纪念图片与文章,更毛泽东为鲁迅墓碑的题辞和周恩来为鲁迅纪念馆的题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光辉的一生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span>鲁迅先生“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精湛的著作永留人间”。</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鲁迅先生作品墙前,整个墙壁镶嵌着鲁迅先生生前撰写的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鲁迅相关的图书</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面墙上满满的书籍,与其说是书墙,</span>不如说是鲁迅先生的一座丰碑。站在书墙前,突然感觉自己连做先生的粉丝都不够格,以往了解的鲁迅和读过的鲁迅的作品,真是九牛一毛,而且读鲁迅似乎是很久以前了,最近几年许是因为年龄的缘故,读林清玄了,这与读鲁迅不一样的感觉。先生的作品,任何时候都给人以斗志昂扬奋斗不息的感觉,鲁迅思想的深刻内涵,在当下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回去要好好地再读一读!</p> <p class="ql-block">从出口走出来,路过庭内的“百草园”,园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枝繁叶茂</span>,种有许多鲁迅先生作品中提到过的植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挂满墙角的何首乌,木莲藤等,还</span>有水井,园内最深处静静地泊着一只乌篷船,说实话这个百草园很小,但是植物密集高低错落,给人一种很幽深的感觉。园内蜿蜒的青砖路径长有青苔,很湿滑,园内分散放立着大石块,上面刻有文字,因入口处拉有隔离条,上面的字迹看不太清楚,<span style="font-size:18px;">应该是对百草园内的介绍吧</span>。</p> <p class="ql-block">出了纪念馆,穿过热闹的人群,来到鲁迅墓前(鲁迅逝世时遗体原葬于万国公墓,1956年先生逝世20年时迁墓到现在的鲁迅公园内),墓碑用花岗石砌成,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墓碑东西两侧分别是周海婴和许广平栽下的松柏。站在墓前深深地鞠一躬,这是我崇拜了近五十年的偶像啊!先生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持书,右手放在扶手上,微笑地注视着前方。“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如今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看到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先生是真的笑了啊!先生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