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什刹海(一)前海,火神庙,金锭桥

永红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生活了60多年,还在十几岁的时候到什刹海滑过冰,后来一直就没有再去过。如今乘着腿脚还利落,就想着过去走走看看。于是,在这个夏末秋初的日子里,天上飘着小雨,我欣欣然踏上了寻访之路。</p>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div>  去年我去了西海(积水潭),这次我主要想走走前海和后海。想看看金锭桥和银锭桥。</div> 出了琉璃厂向西向南,椿树街道的一个牌楼,一个唱戏的雕塑,不知道是纪念谁的。 路过椿树书苑,先看到门前台阶上文字,一个台阶一句话:“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如果我写不出美丽的书,至少我可以读到美丽的书,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使我快乐?”顺着文字我抬头看到书苑大门,很普通的北京建筑。因为,还没有到开门的时间,我不知道经营这个书店的是什么人,但是,我想,有着这样美好愿望的人,书店应该办的不错。 穿过果子巷地下通道。 乘坐5路公交车直达鼓楼。 大约1小时左右,我在鼓楼车站下车。细雨中的鼓楼有点朦胧,车辆很多,过马路需要小心翼翼的。 穿过万宁胡同就看到了一片宽阔的水域,这就是前海。 沿着汉白玉栏杆,我顺时针向南而行,最先看到是一座庙“火神庙”,蓝天下火神庙还挺气派的。 <p class="ql-block">  火德真君庙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为象征天地精灵的龟蛇抱像。传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开始营造大都城的时候,有龟蛇出现在今西直门外的高梁河上,群臣解释说,这是真武神光临,其德惟水,水能胜火,宋朝亡定了!忽必烈大喜,下令在高梁河出现龟蛇的地方建了座“大昭应宫”,祭祀真武大帝。</p> 地安门外大街什刹海东岸的火德真君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比较注意百姓休养生息,推行均田制和府兵制,选拔人才,发展科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使国家变得繁荣富强,史称“贞观之治”,是唐王朝最为强盛时期。因此火德真君庙建在那时,香火相当旺盛。<br> <p class="ql-block">火神庙正门上的牌匾“敕建火德真君庙”</p> 火神庙与大运河的介绍 历尽唐宋两朝,忽必烈建元定都,浚水利抓漕运,积水潭浩浩荡荡,江浙客货溯运河而上,直抵大都城闹市积水潭。<br>火德真君庙恰好紧傍万宁桥漕运水道,香火供奉与楫橹咿呀之声让庙里供奉的火德之神尽享大元盛世繁荣。<br>  就连当年庙后有个临水亭台也沾了莫大灵气——科举殿试登第的进士们由皇帝宣布名次,吃完翰林院宴请,就汇聚这里,赏马似游龙、车如流水的繁华,话红裙翠袖、长歌短曲的温韵,观宫树红墙、鸥鹭渔舟的景致。 火神庙还是道教文化的传习场所。当我在庙中行走时听到阵阵的音乐声,循着声音,我来到大殿,看到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道教仪式。我没有看懂,只觉得很庄严,前面跪着的两个年轻人也很虔诚。<div><br></div> 待人从善,遇事随缘。 走出庙门,再次回望,因为还是在疫情期间,所以,火神庙也未能镇住病毒,进门还是要量体温、扫健康码滴。 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元代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沿河北来的船舶可直抵海子内停泊。时大都居民也称这里为海子闸,后改名为澄清闸。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河道填平建房。桥身下半部分被掩埋在路基之下,仅存桥两侧的栏板。198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主要保护其侧墙及望柱栏板,未另划保护范围。2000年北京市对后门桥进行了整治修缮,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和河岸边的水兽被原地保留,并疏通了河道。同时,恢复原来桥名“万宁桥”,建碑于桥畔。 <br>  以永定门为起点,前门、天安门,紫禁城午门与神武门,乃至景山、地安门,直至钟鼓楼,形成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全长约八公里。在这条横贯古今的中轴线上,万宁桥原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与天安门内外的金水桥遥相呼应,从建造时间上而言,也算得上是兄长了。难怪明清时称之为后门桥呢。 万宁桥桥下的螭状镇水兽,落寞地趴伏在桥洞两侧,栉风沐雨,很是低调。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关于“九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就提到其中一只龙种为镇水之兽,名叫“趴蝮”,或“蚣蝮”、“霸下”,常常雕刻在水边和桥头,以保风平浪静,水波不兴。 澄清上闸遗址碑文如下:澄清上闸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槽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水闸初名海子闸,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元世祖忽必烈赐名”澄清闸“。------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两侧堤岸雕有镇水兽,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品。现在澄清上闸和万宁桥是大运河遗产的见证之一,成为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碧波荡漾的前海。 与万宁桥遥遥相对的是金锭桥。 “金锭桥”是21世纪初新修筑的汉白玉三孔石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万宁桥(地安门桥、后门桥)的西边。它的修筑完全是为了往来行人的方便。不仅如此,站在桥上极目西望,但见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肺,微波拥来,水声涛涛,岸线蜿蜒,垂柳依依。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只见荷叶,不见荷花 为方便游人泛舟湖上,前海沿湖修有多个船坞,且每个船坞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例如:好梦江南,柳岸抚琴梦江南,蘭亭品酒游太液。 什刹海石碑,也是一个景观耶。 漫步走走就来到了荷花市场,因为在修缮,没有开放,查了一下资料:荷花市场是北京平民消夏胜地,设有游艺场和商品市场,内多有曲艺明地演出。荷花市场兴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位于什刹海荷花池畔西岸。市场多售卖荷鲜、冰碗等食品摊点。中为荷花池,池外掘有护河,河上架板,板上搭棚演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后开始,至八月止。每日近午开演,日落前结束。观者须买一份二角水牌子,卖艺之收入即含在茶钱之内。 走在路上,有不少的人力三轮车在招揽游客,他们都是统一着装,都经过培训,对什刹海的历史典故非常熟悉,他们在拉客游览的过程中,还承担导游的角色。 什刹海不仅有着秀丽的风光,还有很多的名人故居。 前海西街之18号现为郭沫若故居。其址原恭王府一部,为王府马厩。辛亥革命后恭王后代把此地卖给同仁堂乐家,乐家曾进行修建。1963年11月郭老由西四南大院胡同5号迁此,到1978年6月病逝,一直住在这里。故居是目前国内有关郭沫若同志的文物最集中最完全整的地方,为纪念这位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1982年8月国务正式决定将故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从郭沫若故居出来已然到了中午,这里沿街到处都是北京特色小餐馆。主要经营卤煮、炸酱面、饺子,还有一些北京特色小吃,例如:驴打滚、艾窝窝、麻花等。 <p class="ql-block">逛了一上午有些渴了,买了饺子,先要了一碗饺子汤。</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上午的游览,午餐后将参观恭王府,据餐馆几步之遥。</p> <p class="ql-block">下一篇:探寻什刹海(二)恭王府,前海,银锭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