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石门高

明卿

<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八年大诗人李白的一次探访不仅改写了一座山名,而且给这个位于海拔800多公尺的深山里的小山村留下了找寻的记忆。这就是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境内,九华山南麓的石门高。投胎前的一碗汤,使人忘却了前世的记忆,转世后注定要去不懈的找寻那失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自我。我喜欢行走,更喜欢寻找,每一次寻找于我都是一次记忆的重拾之旅。无论是江南古镇的写意,亦或北方古城的苍凉,于我都是灵魂的依托,内心苍凉的填补。</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早已被人们遗忘的山村。或许她与名人有所牵连 , 曾名噪一时;又因倔强,而多次饱经战火的摧残。然而秀美的山水滋养着这方土地的人们,石砖石瓦成为他们御寒的天然屏障,群山环抱着这里的古风古韵。在上千年的风霜侵染中,她依旧以淡然的姿态隐逸于群山之中。</p> <p class="ql-block">  村口的石门,门后的文昌阁在历史缱绻里坚韧的守望着这个饱经沧桑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石门村四周青山环抱,山青水美,景色如画,一泓清泉自村东南高山上潺潺流下,绕村穿过村北桃花坞的一片稻田,再西出山壑发而为横贯贵池东南境的龙舒河,至古石城处汇入秋浦河。</p><p class="ql-block"> 令人惊奇的是,村北水口处夹河两巨石对峙陡立,形似门户,因有“山为城,石为门”之说,石门之名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延续自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的古村落,幢幢古宅,各具风姿依山而立,仿似一幅俊美的山中古画。那用古砖门楼石门坊勾勒的线条,粗旷中夹杂着历史的厚重。石门的历史,就如一部尘封千年的“线装古书”。</p> <p class="ql-block">  徽风古村我见的很多,然而石门高却有着不一样的地方。走进古村落,呼吸着新鲜空气,走在石板铺就的路面上,听着石板下水流潺潺而过。高高低低曲曲折折长满青苔的石板道,连接着家家户户,清澈悠悠的山泉水,淙淙不歇,从石板下流向四面八方。有“故园觅得幽居味,屋上青山屋下泉”之句,世代流传。听高氏传人说,这石板的下面即是从山頂流下的山泉。几千年来,石门高人饮用水都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那泉水味道甘甜,仿似吸收了自然之灵气。 </p> <p class="ql-block">  这千年风韵的石板古巷,仿佛一条悠悠的历史的隧道,连接起了历史与今朝。漫步于石板路上,我在想:到底哪一条道印下了太白先生走来拜访隐士高霁的脚印?哪一块石印留有当年金地藏歇息的身影呢?</p> <p class="ql-block">  古村的高氏宗祠——归隐堂。建于明代景泰六年(1455年),坐北朝南,位于村中心的老牛形前。老牛形,传说是一条神牛,是个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高氏宗祠连同门楼牌坊在内,共有七进,除倒塌的最后一进享堂外,现尚存六进。祠堂内,徽派建筑艺术风格浓郁,每进上方均有不同道数的驼梁,驼梁两端雕有麒麟和花草之类的图案,色彩至今依旧鲜艳。 </p><p class="ql-block">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p><p class="ql-block"> 因此,高氏宗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表现了高氏先人忠孝勤劳之品德。</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氏祠堂的门前远眺,远山含黛,散落与青山之间的青砖小瓦零零落落顺山势而居,三三两两的村民闲淡的或小憩或劳作十分的惬意无虑无忧。</p> <p class="ql-block">  归隐堂前的月沼,有一种质朴无华的美。平静的水面,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古祠、山峰和村庄以及悠闲的人们,使得村庄有了灵气,这是石门高村的一道美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  岁月在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上留下了生生不息的印记;历史却随着路旁的小溪流水源源不断地趟过。</p> <p class="ql-block">  慕名而来,是为了拜访隐居石门高村北桃花坞的高霁,当年的诗仙李太白就是在这里与诗友高霁小聚,并一起相约前去九华山。于是,便有了那流传下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千古联句。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然而如今的桃花坞满目荒芜,只有那块不知什么年代立下的石碑字迹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  穿过村中斑剥的老屋古道,岁月的年轮已经浸染上它们的容颜。而他们就如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岁月中越发变得从容。有谁曾经使用过它,有谁曾经妆点过它们,如今都已不再重要,那深深浅浅的纹路就仿佛岁月的图腾,述说着古村曾经的繁荣与衰落。</p> <p class="ql-block">  与陈友谅大战在即,到池州借兵的常大将军在石门高遇阻,常遇春大怒之下一把火三天三夜将石门高化为灰烬。120年后一位高家的后人再次来到这里重建了石门高,可是好景不长,500百年后冀王石达开反清复明到此再次遇到石门高人的抵抗,历史在这里重演,石达开几乎屠灭了高氏满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今的石门高依然保存皖风徽韵传统木结构民居100余幢,其中明清古民居20多幢,尤其以明代建筑高氏宗祠、民初建筑走马楼最为突出,为皖南池州之最。</p> <p class="ql-block">  漫步村里,如今的石门高村,早已没有了往昔的繁华,但从村人的容颜里,从那一砖一瓦中,你仍能感觉到村子质朴与倔强品格。石赋予了石门人坚韧的性格,石门人又将这种坚韧代代流传下来,生生不息!从这里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品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