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蓬莱阁西门入口<div>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蓬莱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 蓬莱阁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已发展成以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四种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为底蕴,山(丹崖山) 、海(黄渤二海)、城(蓬莱水城)、阁(蓬莱阁)为格局,登州博物馆、古船博物馆、田横山、合海亭及黄渤海分界坐标等20余处景点为点缀,融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胜地。<br></div><div>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仙岛,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亦是秦始皇东寻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之地,更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br></div> 这里可以品味自然之浩渺,感受信仰的力量。远离城市的人间烟火,这里留下了与世无争的淡然。山水树木构成了一副水墨丹青,正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海天一色的石碑 站在碑前的城墙上,感受着海风,听着海浪拍打沙滩,看着帆船海鸥嬉戏,仙境就该如此吧!远处就是田横山。 蓬莱阁背景 门左边黄色的是石镜,,墙体上镶嵌着一块石镜,由于年代久远,石镜已经风化剥蚀,再难看出当年的风采。 避风亭是蓬莱阁西侧的亭子,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当初建这个亭主要是为了观看海市蜃楼,所以又叫“海市亭”。避风亭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建筑物。它坐南朝北,面对苍茫大海,立于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三面没有窗户,而面对大海的北面门窗却全敞着。但是不管外面刮什么风,风力有多大,在亭内只闻“风声满楼”,却丝毫感觉不到有风。许多好奇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兴致勃勃地试验一番。燃纸冒出的烟直上屋顶,纸丝毫不晃动。人们为此而赞不绝口,却不知其中原委。原来,其北面是一堵高高的城墙,高至亭子半腰,加之城墙为弧形,当北风吹至弧形墙壁时,便形成一股强烈气流急剧上升,飞越亭脊,向南而去,亭内便无风可入;再加之亭子东西南三面均为墙壁,只有北面留有门窗,空气不能对流,因此即便门窗洞开,海风呼啸,亭内亦纹丝不动,烛光不惊。亭内有明登莱巡抚袁可立撰写的《观海市诗》石刻,是记录海市的重要文献,为海天增色。 卧碑亭位于蓬莱阁景区内,以苏轼的《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而得名。亭内的卧碑,吸引了无数文人学者前来观赏品味。碑的背面刻楷书苏轼的《海市诗》,正面刻行草《书吴道子画后》。此卧碑是蓬莱阁内珍贵碑刻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避风亭内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袁可力的《观海市》诗,字是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写的,一代石刻高手为其刻石。因此,这九方石刻确为珠联璧合之作,堪称三绝。 蓬莱阁底层北墙外壁嵌有“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镜清”大型刻石3方。“碧海清风”刻石为清代书法家鲁琪光墨宝。“海不扬波”刻石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不幸中弹,“不”字受损,其伤痕仍然可见。粉壁上南海才子招子庸所绘之墨竹图等一批珍贵字画,也绝迹人间。 苏公祠,原在蓬莱阁前,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北移到三清殿后,今存。苏轼知登州不过五日,即上《乞罢登莱榷盐状》,登州蓬莱百姓因苏公之请,不食官盐的制度延至清末。 宾日楼二层建筑,此处是海市蜃楼最佳观景点。 丹崖山顶“普照楼”。普照楼,又名灯楼,位于蓬莱阁东北角的丹崖绝壁之上,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时寸为夜间行船导航用的标灯。1为三层砖木结构,楼体六棱,楼顶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木构,六柱支撑如亭状,周匝木扶栏。 蓬莱阁后景碧海丹崖 小吕祖像(苏公祠东侧,吕祖殿房后) 吕祖殿侧门 吕祖殿东厢房观澜亭 观澜亭东旺东炮台水城 吕祖殿位于宾日楼南,坐北朝南布局,由重门、正殿和东西两底组成,皆为庙宇式建筑。清光绪三年(1877)知府贾湖、总兵王正起倡建。正殿为三开间硬山结构,北壁与宾日楼联体,长9.04米,进深8.05米。殿内设高台神龛,中祀吕岩(吕洞宾)坐像,左右侍立药童和柳树精。 吕洞宾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吕洞宾为八仙之首。 吕祖殿重门 吕祖殿东角楼 吕祖殿西侧的三清殿外景 三清殿 三清殿侧门 三清殿侧门 蓬莱阁景区三清殿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是供奉道教最高天神的地方。殿内中间是玉清元始天尊,东边是上清灵宝道君,西边是太清太上老君(老子)。他们手中拿的宝器分别象征着三个不同的时代。元始天尊手拿红珠,象征红元时代,灵宝道君手拿太极图,象征混元时代,太上老君手拿扇子,象征太初时代。这座三清殿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殿内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的神灵——三清,香火颇旺。非旺季时这里是一处清净地。殿内梁枋上悬“元门鼻祖”匾额。 吕祖殿大门台阶 三清殿外花坛 三清殿西侧胡同台阶 三清殿西侧胡同台阶 蓬莱阁进门 蓬莱阁西侧房院门 蓬莱阁圆形门 碧海丹心刻石,"碧海丹心"四个字是冯玉祥先生写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占我国,蒋介石不但不主张抗日,而且还挑起内战,冯玉祥被蒋介石挟制,不能参加抗日,情绪非常低落。国民党中另外一个爱国将领李烈钧就于1934年的五月份邀请冯玉祥到蓬莱游玩,共商抗日之计,当时李烈钧写下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下联是: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让冯玉祥出一个横批,于是冯玉祥就提笔写下了"碧海丹心"这四个字,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四个字刻在了这里。<br> 蓬莱阁院墙的圆形小门 蓬莱阁院墙六边形砖砌窗口 蓬莱阁院墙扇形砖砌窗口 蓬莱阁前台阶 蓬莱阁台阶东侧两株植于宋代的野山枣树,历经900多年风雨,依旧果实累累,枝繁叶茂,成为景区一个新景点。<br> 这两棵野山枣树生长于蓬莱阁主阁东南方向的岩石缝中,两棵树的树干直径均在30多厘米,树干高20多米,树冠直径40多米,灰褐的老皮粗糙龟裂,两树相距一米左右,虬枝交错,树冠郁郁葱葱。据当地老人说,这两棵山枣树是当年蓬莱阁劈山建阁的时间留下来的,它的具体年代不次于蓬莱阁内的唐槐。<br> 据了解,枣树一般成活期在100年左右,挂果期也是近百年,但这两棵枣树竟然一同活过了900年,还能开花结果,实属奇迹,蓬莱阁职工说,这两棵枣树很少长虫生病,可能因为在蓬莱阁上面比较冷,这两棵山枣树春天发芽的时间比别的枣树晚,开花结果的时间也比别的山枣树晚,但成熟的时间和别的枣树差不多。这两棵山枣树的果实酸甜可口,核大肉小。 蓬莱阁位于天后宫西北丹崖绝顶,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齐名,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明洪熙、成化、万历、祟祯,清嘉庆、同治及建国后均有修葺。它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前方各筑偏房、耳房,对称分布。耳房亦做门厅,有道路联结偏房及登阁石阶。阁前两耳房北山墙下均立有清代碑刻,共3方,系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修葺蓬莱阁及其附属建筑峻工后立下的纪念性碑刻。其中西耳房北面东而立的道光《重修登州蓬莱阁记))碑高2.3米,文以行体大字书就,颇有气势。西耳房内西壁嵌有“日出扶桑”、“晚潮新月”、“千斛碎玉”、“万里澄波”、“仙阁凌空”、“神山现市”、“狮洞烟云”、“渔梁歌”、“铜井金波”、“漏天滴润”等蓬莱十大景刻石10方,均为清代之物。西偏房内存有历代碑刻10余块,如《登州天桥闸口捐康挑沙记》碑、《英公祖判盐案记》碑、《重修蓬莱阁记》碑、《修登郡西道路记》碑、豫大公祖重修蓬莱阁下城垣及苏公祠宇碑、刘邑侯德政碑及长白英文书法刻石等,均具较高的史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蓬莱阁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根。正门上方悬“蓬莱阁”巨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迹。室内粉壁上原有历代遗留的诗文、题字、绘画,今皆不存,现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蓬莱阁摄影资料展览室”。游人多在阁前“天下第一楼”碑侧,以“蓬莱阁”巨匾为背景合影留念。 <br> 蓬莱阁二层长13.5米,进深8.5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支,木栅格扶栏,北、东、西侧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二层阁门南向,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阁内北壁正中高悬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所书之“蓬莱阁“巨匾,字体雄强浑厚,劫后幸存,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西壁悬挂董必武题诗、叶剑英题联。室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八仙图”、“风竹图”等图案。周遭摆放八仙桌、八仙椅,中央塑有“八仙醉酒”组塑,是根据“八仙过海”传说中八仙在蓬莱阁上放浪形骸,酒醉后各显神通渡海遨游的情节创作的。为游人留影纪念之佳处。<div>蓬莱阁底层北墙外壁嵌有“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镜清”大型刻石3方。“碧海清风”刻石为清代书家鲁琪光墨宝,十分珍贵。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舰炮击蓬莱,弹中“海不扬波”刻石,“不”宇受损,伤痕至今可见。蓬莱阁底层内壁灰皮亦遭震落,粉壁上南海才子招之庸所绘之墨竹图等一批珍贵宇画,从此绝迹人间。<br> 蓬莱阁是观赏“蓬莱十大景”中“仙阁凌空”、“渔梁歌钓”二景的最佳所在。 </div><div><b>仙阁凌空</b>:蓬莱阁高踞丹崖极顶,其下断崖峭壁,倒挂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雾飘来,层层裹缠山腰,画栋雕粱,直欲乘风飞去。游人居身阁上,但觉脚下云烟浮动,有天无地,一派空灵。前人诗云:“嵯峨丹阁倚丹崖,俯瞰瀛洲仙子家。万里夜看日赐谷日,一帘晴卷海天霞。” </div><div><b>渔梁歌钓</b>:蓬莱阁下海中,道道礁石高出水表,如翘如跃,名曰渔梁。时有三五老翁垂钓其上,得鱼掬水而烹,佐酒怡然自得,乐极而歌,此唱彼和,一派恬淡情韵,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前人诗云:“舴艋乘风挂揖轻,虬龙蛰穴浪花平。一声(矣+欠)乃千山静,万里沧浪试濯缨。”<br></div> 蓬莱阁中有一块石碑,这块石碑上刻着一个怪字揭秘:<br>李白就曾这样写道:海外有仙山,山在缥缈间,这个仙山是泛指:蓬莱、瀛洲和方丈三座神山,当年的秦始皇为了得到长生不老的丹药,就曾经来到蓬莱多次,寻访根本就不存在的长生不老的丹药。<br>陈抟出生于公元871年,他是亳州真源县人,他不仅文德元年(888年)受过唐僖宗的接见,而且在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过周世宗柴荣召见,接着,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又受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召见。<br>这些皇帝如此看重陈抟,可不是向他请教治国之策,而是向他请教道术,请教他如何能够长生不老。陈抟在历史上,可是有名的寿星,他直到989年去世,整整活了118岁。<br>石碑上陈抟写的是个寿字。<br>陈抟心中的寿字,绝对和普通人心中的寿字不一样,他不仅写过《胎息诀》、《指玄篇》,还写过《观空篇》《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和《易龙图序》等等的著作,他不仅是一位道学家,还是一位高端的养生学家。<br>他写在蓬莱阁石碑上的寿字,用得是道家传统的组字法:这个寿字,是由富、佛和林三字组成,陈抟也用这个字,告诉了我们一个深深的道理,那就是寿与三个字有关系,这三个字,就是林、富和佛。<br>林的意思是指要善待自然,大自然就会回馈人类洁净的空气,健康的食物。<br>富的意思是富裕,佛的意思是佛祖,善良的意思。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解释,比较好懂,那就是一旦富裕了,就应该多做善事,只有这样,才能长寿。<br>将这三个字放在一起解释,就是说,一个人想要长寿,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以一个善良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 踏入垂花门就是天后宫三进院落。天后宫正殿坐落在这里。<br>前明廊立柱4根,两两相对,额题“道德神仙”。 正殿中央1米高台上为三面大小水纹木格神龛,内供奉3米多高的天后雕塑像。左右两边各立二侍女。殿内两侧皆为高台,塑有8尊神像,分别为四海龙王、传达天帝旨意的文官、手持万法归宗的文官、传达天后旨意的文官、掌管文印的文官。<br> 天后宫有一棵千年唐槐,内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让人越品越有滋味。传说这棵古槐是当年铁拐李和吕洞宾在此下棋,烈日当头,酷暑难当,为了遮荫随手将一截树枝插入地下,瞬间树枝长成大树浓荫宜人,直至今天。<br> 清道光十六年,天后宫失火,烧毁宫厅30余间,唯独此槐幸免。还有它的树干背面下三分之一处由于年代久远,树干中空,现已用水泥砖块充实,外边还补上了另外的树皮。可这千年唐槐的枝叶仍异常茂盛,郁郁葱葱,生机盎然。<br> 这千年唐槐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绚丽的多姿,没有惹人的注意,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有着饱经风霜的经历,有着笑到最后的魅力!<br> 天后宫心思蓬莱阁西侧,前殿内供嘉应嘉佑两护神<br>穿过前殿,进入二、三进院落之间的垂花门。垂花门为单脊双出檐开山木结构建筑。垂花门两边各有倒垂贴金花蕊,造型古朴别致。<br><br><br> 天后宫后门 胡仙堂位于蓬莱阁古建筑群的西北部,东与天后宫寝殿西山墙相连,始建于明代。它坐北朝南,面阔9.13米,进深3.73米,高4.45米,为三开间三架梁硬山顶建筑。相传明朝登州府内有一胡姓人家,家中有一公子,自幼无心读书求取功名,而热衷于寻求民间药方,进深山采药为老百姓治病。他医术高明,不管什么样的疑难杂症,都能药到病除,后来他潜修仙道,得道成仙,被尊称为“胡仙”。人们为纪念他的功德,修建了“胡仙堂”,胡仙堂香火鼎盛,前来求药治病的人络绎不绝。解放前,胡仙堂内塑像、物品被毁。2001年,蓬莱文物部门根据年长的老艺人及当地年长者的口述,恢复了胡仙堂原貌。 <br>重修后的胡仙堂门上的楹联为“入深山修心养性,出古洞得道成仙”。堂中供奉三尊塑像,中间为胡仙,身边是他的两位药童,女童手拿灵芝,男童手拿药葫芦及医书。东面墙上有《深山采药图》,为山东省画院高级画师王汝霖所作。 龙王宫位于丹崖仙境坊后西山门(额题"龙王宫",为龙王宫山门)之内,祀龙王(东海广德王)。<br> 原位于丹崖极顶(今蓬莱阁址)。唐贞观年间建有龙王庙,宋嘉佑六年(1061)建蓬莱阁时移于丹崖山半腰西侧、丹崖仙境坊西北,元中统、明洪武和万历年间均曾修葺。1984年重修。龙王宫由南向北依次布局,有正门、前殿、两厢、正殿、后殿,三进院落,庙宇式建筑,占地2117平方米。<br> 前殿内东西各塑海中护法一尊,东为定海神,西为靖海神,各持法宝,威风凛凛。正殿东西长12.69米,南北进深10.08米,有前廊,两支明柱书联:“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殿额:“霖雨苍生。”明廊西侧镶有“龙王宫简介”。殿中设高台神宪,内塑东海龙王敖广金身坐像,两侧塑有8名站官,由南而北,东为巡海夜叉、千里眼、电母、雷公,西为赶鱼郎、顺风耳、风婆、雨神。殿北门靡联曰:“海邦万里庆安澜,五湖四海降甘霖。”楣批“风调雨顺”。后殿为龙王寝宫,亦有明廊,两支明柱题联:“赠大圣定海神珍(针)千年魔尽,还八仙渡海宝物万里波平。”殿额“福庇海邦”。殿内亦设高台神龛,内塑龙王及左右嫔妃金身坐像;殿内东西两侧各塑4名侍女。旧有龙王木雕像及龙王出行用的步辇、仪仗,今不存。 龙王宫厢房 龙王宫厢房 子孙殿是古时候求子求孙的地方,位于龙王宫正殿东侧,其正门即天后宫一进院落西北耳门,门上有匾。殿为庙宇式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殿内东、北、西皆有高台,北高台上设联体神龛3个,中龛把送子娘娘坐像,东西龛分别祀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坐像。东西高台上分别立有麒麟送子、天王送子组塑。 天后宫前大院内,耸立着一座戏楼。不用说看戏,仅一座空荡荡的戏楼。<br>戏楼共两层,戏台在第二层,座南朝北,与戏台连成一体的妆奁楼座北朝南。妆奁楼就是人们常说的剧场后台。妆奁楼的一楼是化妆室、剧团工作室。二楼是乐队演奏处和角色登场、退场暂停处。妆奁楼二楼南,设置宽大、向阳的凉台,供演员换口新鲜空气,聚精会神背记台词。<br>戏台顶檐东、北、西三面镶嵌浮雕贴金彩绘板画。东六幅、北三幅、西六幅,共计十五幅。板画上绘有“梧桐双凰”、“犀牛望月”、“虎啸山林”、“鹿鹤同春”……寓意吉祥。最值得一提的是东侧北数第一幅画“海市蜃楼”,画面内容是解释海市蜃楼。因为蓬莱阁始建于唐、宋时期,那时候人们的科学知识浅薄,不知道海市蜃楼是如何形成的。这幅板画把海市蜃楼的形成,想象成海里的一种似鱼非鱼的动物,名字叫蜃,蜃这种动物口中吐出一股“仙气”,在海面上形成空中楼阁,名之曰“海市蜃楼”。<br>清末书法家卢用和给戏台留下了“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这幅可贵对联。上联“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钧天,指钧天广乐,意思是说戏开场了,台上演奏出天上之音乐,人间难得一闻。乐奏的效果如何呢?“潮汐声中喧岛屿”。在海边居住的人都深有体会,潮汐、海浪,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描述海浪的常用词是“惊涛骇浪”。特别是冬季,风大浪高,蓬莱阁戏楼演出时间是农历正月十六日,蓬莱阁天后宫庙会,正逢三九天,天寒地冻,蓬莱阁后的海浪撞击礁石,浪花高达四五十米,其声隆隆如雷,震天价响。虽然响声震天,但蓬莱阁戏台上乐声竟能穿透涛声,在长山列岛上听得清声,辨得明调,品得出韵。享受到天神才能得到之美妙声音;下联“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宫开”,“宫”,这里指的是“天后宫”。天后是蓬莱当地叫“海神娘娘”,南方人叫“妈祖”。<br>关于天后的传说,全国各地都公认天后是福建省莆田县渔民林愿的第六个女儿林默。林默梦中扯住在海上遇难的父亲和哥哥,其母误以为其女患病发烧,双手抽风。于是用强力掰开林默紧攥的右手。林默醒来,埋怨母亲说:“父亲与哥哥在海上遇难了,我右手拽着父亲,左手拽着哥哥,你掰开我的右手,父亲就沉入了大海。我的左手没松开,所以哥哥得救了。”结果哥哥果然得救归来,父亲果然遇难。这就是林默被奉为海神娘娘的来历。林默青年时期未婚而逝。“后”是皇帝妻子的尊称,称为“皇后”。皇帝的母亲称“太后”。林默虽然未婚,但自宋、元、明、清历代王朝,都敬重林默,因此,历代皇帝对林默都赐予荣誉封号,而且越封,级别越高。清朝康熙皇帝第一次加封林默为天妃,继而又加封为天后。“宫开”,意思表明该戏台演出主旨是对天后娘娘表敬意。<br>“碣石”,“碣”,方型谓之碑,圆形谓之碣。这里的碣石显然指的是该大院里的六块丹崖山石英石。清代学者阮元命名为“三台石”,道光年间登州知府张輶命名为“坤爻石”,并刻碑立于戏台南侧。“坤爻石”中的“坤”,即八卦中的“坤”卦。其卦型为“”。“爻”是八卦中的画线,长画线“—”为阳爻,两条平直的短画线“--”为阴爻。坤卦“”,由三条阴爻组成,故曰女性为坤,称女演员为坤角,坤鞋、坤衣、坤帽……张輶知府巧妙的构思,将院内六块丹崖山石想象成坤卦型,可谓别出心裁。其实这六块碣石,是蓬莱阁开工建设时,开山整平地面的过程中,故意留下当时丹崖山北高南低山势高度坐标标记。当今的人们顺碣石高度的比例,可知当初丹崖山山势地貌之走向,可体会到当时劳工出了多少力,花多少贷价,付出多少辛劳。<br>“笙歌队里彻蓬瀛”,“彻”,通也,达也,明也。是说戏台上角色的精彩演出,不仅海神娘娘天后看到了,连天下三大仙境蓬莱、瀛洲、方丈也都看得形象清楚,听得腔调悦耳动听。对联受字数所限,所以把“方丈”这一仙境给省略了。该对联的上联,写的是音乐美,下联写的是表演美。戏台贴横批处被板画占用,这样以来,观众会感到对联因缺横批而遗憾。书画家黄苗子题写了匾额“观止矣”三个刻制大字,嵌于戏台上方正中央,用三个字替代了横批。这里的“观止”一词,与《古文观止》一书中的“观止”意同。观,看也。止,已也,至也。这里的“观止”,就是说,你在此看戏,即将好戏看到顶了。<br> 位于蓬莱阁北临海的丹崖峭壁下,天然石洞曲折幽深,洞内俨然宫室,旧有仙人石像5尊,因名“仙人洞”。洞口有巨石横卧,状若雄狮,故又称“狮子洞”。洞内现有八仙、观世音菩萨等彩塑9尊,形态各异,传神逼真。 水城城墙 水城东望八仙渡海口 在水城西城墙一段古城墙遗址。位于蓬莱阁西门附近,北侧与蓬莱阁西城墙相连,长50多米,为青条石砌成。此遗址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原是北宋所建防御契丹入侵的刀鱼寨旧址。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防倭寇改建水城,停泊船舰,操练水师。抗倭名将戚继光曾镇守于此。蓬莱水城总面积27万平方米,南宽北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它的水门、防浪堤、平浪台、码头、灯塔、城墙、敌台、炮台、护城河等海港建筑和海防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国国内现存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登州人 ,祖籍山东东平 (另一说法定远 )。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br>戚继光风流倜傥,爱好读书,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守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凭借战功,累迁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 田横山 位于黄海与渤海相交处的田横山巅,寓意合黄、渤二海龙王之神力,创人间景致奇观。 该亭系仿古钟楼两层建筑,总面积102.9平方米。内置合海钟,直径2.001米,高为3.47米,重量6.6吨,钟文由当代著名画家范曾撰书。<br>亭体似贝阙珠宫,睹之三生有幸;钟声似钧天广乐,闻之如意吉祥。立于亭上,可俯看神龙分海,倾听天风海涛的声音,伴着粗犷沉鸣的钟声,领略那静穆庄严的意境… 田横山位于丹崖山西侧,距蓬莱城2.5公里,因其位处渤海海峡登州一侧,亦称“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东半岛极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山上建有灯塔,它与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二海分界线,因此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独特地理地位。 黄渤海分界线 八仙过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蓬莱阁景区内的八仙礁,蕴含着一段关于八仙的小故事。<br>传说八仙在蓬莱阁上饮酒作乐,酒酣之后,各持宝器走进大海,在风涛海浪里显示各自的神通,不一会儿便漂向了遥远的海天相接处,而他们的形骸却羽化成八块礁石。这片礁石,已经被海浪冲涮出一副沧桑模样,但是仔细辨认,张果老的驴子,铁拐李的丫丫葫芦,以及八位仙人或卧或仰、或坐或立的形态却依稀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