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特等战斗英雄郭正喜事迹寻找过程

天人合一

<p class="ql-block">在陕西耀州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人们口耳相传着一位抗美援朝特等战斗英雄的名字——郭正喜。他的英勇事迹曾一度尘封于岁月深处,却因一次偶然的调查重新浮出历史的水面。新闻媒体的深入报道、记者的真情采访,以及即将播出的电视剧《寻找郭正喜英雄事迹》,让这位隐姓埋名的功臣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英雄的精神如春风化雨,唤醒了人们对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也点燃了传承英烈风骨的炽热情怀。</p> <p class="ql-block">1972年10月,时任阿子公社固贤大队路线教育工作队文书的詹建军,与公社革委会副主任陈志杰一同前往铜川军分区调阅档案。在一间低矮潮湿的瓦房档案库中,他们几乎翻遍了所有资料,终于在角落最后一个柜屉里找到了郭正喜的档案。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一份由新华社朝鲜前线印发的油印电讯稿,用钢板刻写,字迹清晰如刀刻——那是当年战地记者亲笔记录的英雄壮举。档案中还存有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及其他原始材料,喜报背面赫然写着:“奖罗马手表一只,派克金笔一支,小米三十担。”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终于重见天日,随后被妥善移交至县民政局保存。</p> <p class="ql-block">郭正喜,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第七十六师第二二八团第十连战士。1953年6月14日深夜,朝鲜鱼隐山反击战打响。他如猛虎般穿越层层铁丝网和密集火力封锁,直扑敌军地堡。危急时刻,他徒手抓住敌机枪射筒向外猛拽,手腕被刺刀刺穿,仍奋不顾身。敌人投出手榴弹,他迅速滚身避过,随即与一名钻出地堡的敌兵扭打在一起,果断用冲锋枪顶住其腹部将其击毙。紧接着,他跃上地堡,投进两枚手榴弹,炸死射手,为突击班打开通道。在敌军疯狂反扑中,他孤身坚守阵地,四次击退进攻,炸毁五座地堡,歼敌六十四人。此后又率尖刀组连续作战,摧毁敌火力点十四处,歼俘敌军九十余人,为主力部队扫清障碍。鱼隐山一役的胜利,有力支援了上甘岭战场,对推动朝鲜停战谈判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此,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亲自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其记特等功,并颁发特等功臣勋章。1954年7月,郭正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退伍返乡,默默投身农耕,连续十二年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据詹建军回忆,郭正喜复员后曾先后向陕西军区、铜川军分区报到,但因性格低调,从未主动提及战功,致使组织长期未能掌握其英雄经历。平日里,他常在干部群众中说:“现在的苦,怎能比得上朝鲜战场上的生死考验?我们活着的人,已经比牺牲的战友幸运太多。”这番话虽不经意,却透露出他曾亲历战火的蛛丝马迹,也引发了群众的好奇与质疑:“若真是战场功臣,为何甘愿回乡种地?莫不是夸大其词?”恰逢大队班子调整需对其履历进行审查,这场关于英雄身份的探寻由此悄然展开。</p> <p class="ql-block">耀县首届优抚对象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大会上,阿子公社代表团合影留念。照片后排右二,是身着朴素衣装、神情沉稳的郭正喜;左二,则是参与寻找其事迹的关键人物詹建军。这张泛黄的照片,不仅定格了两位平凡而伟大的身影,更见证了英雄被重新发现的历史瞬间。那一刻,掌声未起,荣耀未彰,但他们心中那份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早已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1973年4月,驻防山东烟台的原38军部队为编纂军史,特派政治部干事刘佑民等人专程赴陕,深入调查鱼隐山战斗细节,并看望郭正喜。刘佑民系耀县西街人,曾任三十六师宣传干事,虽与郭正喜未曾相识,却因同乡之缘,在朝鲜停战后一次庆功会上有过短暂相逢。异国他乡遇故人,彼此交流战事经历,倍感亲切。在詹建军的安排陪同下,刘佑民登门采访,详实记录下郭正喜在鱼隐山的英勇事迹,为军史战史留下了珍贵史料。1988年,刘佑民撰写的《怀念郭正喜》一文发表于《耀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四期,深情追忆那段铁血岁月。此后,随着耀县划归铜川市管辖,市军分区高度重视郭正喜的待遇问题,每逢八一建军节、春节,各级领导必登门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学习英雄精神的热潮持续升温。</p> <p class="ql-block">詹建军在工作中与郭正喜结下深厚情谊。正是他一丝不苟、不弃微末,在霉味弥漫的档案室中坚持翻阅到最后一个卷宗,才让郭正喜的英雄事迹得以重见天日。若稍有疏忽,这段历史或将长久沉埋。他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汇报调查结果,积极协助县民政部门为郭正喜申报优抚待遇,争取定期定量补助。两人在基层工作中相互支持,推心置腹,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詹建军的执着与担当,不仅还原了一位英雄的荣光,更彰显了基层干部对历史真相的敬畏与对英模人物的深切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