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文/心如止水 图/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观看了由张翎小说《余震》改编,由著名导演冯小刚主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让我真切地体会到自然灾害的威力与无情,唐山在23秒钟内变成一个天昏地暗的废墟,犹如人间炼狱。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秒,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2419人丧生,100多万人受伤,数十万居民失去家园。电影让我们记住这一刻,记住“废墟之下,时光之上”,亲情没有末日。</p><p class="ql-block"> 我几乎是淌着泪水看完这部电影的,爱、感恩、宽恕、亲情……这是电影映射出来的人性,这是最最原始的人性,我不想用什么华丽的文字去装饰这部电影,但我想,还是记录下电影的一些场景。</p> 妻子和孩子 <p class="ql-block"> 蜻蜓飞过,蓝光压城,炎热,油焖。</p><p class="ql-block"> 23秒的地震,建筑坍塌。</p><p class="ql-block"> 在墙倒屋塌的撕裂声中,人真的如草芥般的无奈,一一倒下。这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方大强拉住妻子自己冲去救孩子,丧生了。这是方大强为我们诠释亲情,他用自己的生命竖起人性的第一面旗帜——亲情。</p> 无助 <p class="ql-block"> 李元妮的丈夫被埋,了无生还希望,万念俱灰的她对着苍天咒骂。“老天爷,你个王八蛋!”这一个镜头,映射了自然灾难对于人们的戕害。虽然言辞偏激,但也会令到观众动容。我们又能体会在灾难面前的这种无助吗?</p> 艰难的选择 <p class="ql-block"> 女儿和儿子被压在废墟下面,在只能救一人的情况下,作为母亲的李元妮该选择救谁呢?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这里的无解是人性的无解。无论怎样的选择都让人悲痛。因为姐姐已经渺无声息,李元妮只能选择救弟弟。但就是这样的选择,让一家人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母亲难以逃脱自责,女儿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是全片最先出现的情感高潮。面对人生最艰难的选择,而你又必须去选择,这是残忍的、是撕心裂肺的痛。人类又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呢?</p> 难以割舍的亲情 <p class="ql-block"> 李元妮的婆婆和大姑子来看望他们母子,大姑子从背包里拿出来一张李元妮的全家福,对于在地震中失去了家人和财产的人来说,这张全家福的分量可抵万金。李元妮拗不过婆婆同意让儿子方达跟随婆婆去山东济南生活。在汽车开走的那一瞬间,婆婆和大姑子看到在汽车后面伤心欲绝的李元妮,最终还是让方达下了车,方达在远处大声的叫喊了一声“妈”,唤醒了李元妮的生命,她紧紧地将儿子揽入怀中。这是难以割舍的亲情,这种感动是让人落泪的。</p> 养恩亦大于天 <p class="ql-block"> 方登的养母弥留之际建议让方登回唐山找找亲人,母女的真情让人落泪。<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因为十几年前母亲的那一次选择方登始终不愿回去。</span>出走多年后的方登,带着女儿投靠养父,养父一开始对方登还是和颜悦色,但问起方登多年渺无音讯的原由,方登说是怕养父担心,养父勃然大怒,训斥说:“不想让我担心?我天天担心!”这种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是催人泪下的。 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养育之情更是把亲情诠释得淋漓尽致。</span></p> 唐山人的灵魂 <p class="ql-block"> 方登和男友杨志情深意切,但方登无意中怀孕,杨志劝方登打掉孩子,但方登说:“我是唐山人,我是在拉尸体的车上醒过来的,我爸就躺在我旁边,你根本就不懂,你根本就不了解我”。像她这样死过一回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所以她放弃学业,决定把孩子生下。可以这样说,生命是唐山人的灵魂,他们珍惜每一个生命,珍惜活着的每一秒。</p> 悲痛的选择 <p class="ql-block"> 在汶川地震的救援现场,一个女孩的一条腿被压在大楼底下,女孩和抢救人员都有危险,为了减少伤亡,女孩的母亲毅然决定锯断女儿的一条腿,她悲痛地说:“孩子长大了恨我,让她恨吧。”孩子的母亲不单单是为了保住自己女儿的性命,也是为了不让救护人员再出意外,在一旁的方登似乎也开始明白了当年自己母亲的用心了。</p> 母亲最深的痛 <p class="ql-block"> 方达积极参与到汶川地震的现场救助,当另一位唐山地震的幸存者问起方达的家庭情况,方达回忆起了32年前那场大灾难,母亲失去了两位至亲,他的形容就是母亲的心已经碎成渣了,并且母亲也非常后悔没能救活姐姐。方登回家了,李元妮见到了32年前失去的女儿,32年了,她一直以为女儿已经死了,今天女儿回来了,一见面,她就给女儿跪下了,她动情的言语也终于让女儿32年来的心结释怀,此处使我们为之动容。泪水不自觉的流淌,但是我知道那是满满的宽容、满满的幸福。</p> 32年后的释怀 <p class="ql-block"> 李元妮带着一家人来给丈夫扫墓,女儿了解到了母亲多年来的苦心,诚恳地向母亲道歉,她知道32年来折磨了母亲太久,她不应该记恨自己的妈妈,其实姐弟二人不管谁活下来,做母亲的又怎么不心痛呢?反过来,就真的能无忧无虑吗?在那种情形之下,亲人之间,需要的是理解和牺牲。在唐山地震之时,也是李元妮的丈夫拼死护住了她,她才得以保全性命,而她的丈夫则被埋在了瓦砾之中,这就是对于家人所应做出的牺牲。一切都是宽容,一切都是爱情和亲情的诠释,泪水如泻,为了亲情。</p> <p class="ql-block"> 观影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亲历了这道深深的伤口从撕裂到愈合的全过程,无一遗漏,无一幸免的堕入悲痛,陷入感动。</p><p class="ql-block">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在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视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相关的数据,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比实体重建更重要,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p><p class="ql-block"> 剧中的亲情是值得赞叹的。方达的一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在三岁时得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让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我忽然觉得心头一阵酸楚。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是你的港湾,永<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span>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也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p><p class="ql-block"> 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生命短暂而又脆弱,我们又岂忍心虚度。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好!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备注:创作于2012年7月22日晚。发表曾用名,青春之寒。修改于2019年8月13日,这是我第五次编辑和修改,心灵处的泪水依旧还是控制不住,不过这是一种幸福,懂得生活,懂得活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