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请点击下面链接继续欣赏!</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swfx5x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一、国际饭店【邬达克建筑精品】</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sz4gpy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二、大光明大戏院【邬达克建筑精品】</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t19bul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三、吴同文住宅【邬达克建筑精品】</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t3nknc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四、宏恩医院【邬达克建筑精品】</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t9hb9n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六、武康大楼【邬达克建筑精品】</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tbuxh6u?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七、海关税务司住宅【邬达克建筑精品】</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tev3sk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八、孙科住宅【邬达克建筑精品】</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邬达克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拉斯洛•邬达克,189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北部高地,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工业大学,1916年就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位未来的建筑学家很快成为奥匈帝国俄罗斯前线的一名士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不久,他在战场上被俘,辗转被流放到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由于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内部的混乱,他又很快从战俘营成功逃脱,乘坐一只日本载重船抵达上海。那年,他25岁,身无分文,流落异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这时,他的建筑教育背景帮助了他。1818年起,他在美国人开的建筑公司克利洋行里做助手,期间学会了汉语。邬达克的幸运就在于,他在上海的几十年,恰好赶上了上海的建筑黄金时代。当时的上海是一座完完全全的国际大都市,来自各国的建筑师和大批的“海归派”带来了世界上最先进时髦的建筑理论、建筑模式和建筑材料,上海因此成为展示世界近代建筑风格的大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真正让邬达克声名鹊起的是他1925年在上海建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他从原先流浪者、配角身份,转变为塑造这个城市灵魂的人物。1925年到1938年间他设计了诸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诸多老上海建筑。邬达克逐渐成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跃的建筑师,几乎垄断了当时上海的经典建筑设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慕 尔 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又名:沐恩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地址:西藏中路316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现使用单位:沐恩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上海的基督教教堂大小不一,分布甚广,其中西藏中路上的慕尔堂,不仅规模宏大,且有“社交会堂”之称。这座教堂内有幼稚园、夜校、女校、女子宿舍等等,教堂还从事不少慈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基督教在上海,原有英、美、德三国教会,又有很多教派,建造慕尔堂的是美国监理公会,属美国卫理斯教派。1848年,美国人秦根斯和泰洛各偕妻子来到上海,先住在南市王家码头街,1850年在郑家木桥(福建南路)建立福音堂进行传教,这是监理会在上海活动的开始。1887年又有一个李德博士在云南路汉口路转角处建立了监理会堂。1900年美国堪萨斯州有个信徒,为纪念死去的女儿,捐了一笔钱给监理会,此人姓慕尔,因此监理会堂便改名为慕尔堂。</span></p> <p class="ql-block">1926年,监理会的众信徒募集5万元,准备翻造较大的慕尔堂,但存入钱款的那家银行突然倒闭,翻造计划也付诸东流。不久,虔诚的教徒们又重新筹款,并将北门外的三一堂出售,得17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堂正在设计时,一位香港商人看中了慕尔堂西邻中西女塾的房地产,愿出钱购买。中西女塾也是监理会人士所办,1892年建立,在汉口路西藏路转角处,对面是跑马厅,女塾占地9亩余,英文名“墨梯学校”(Mc Tyeire School),由美国女教士海淑德创设,得到监理会会督墨梯所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中西女塾已购得忆定盘路(今江苏路)53亩的经家花园,并改名为中西女中(解放后与圣玛利亚女中合并为上海第三女子中学)。中西女中这时正需要一笔钱修屋扩建,便愿意卖给港商,条件是須将原校址与慕尔堂土地对调。</p> <p class="ql-block">监理会于1929年在中西女塾原址上动工兴建新堂,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占地面积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3138.5平方米,于1931年落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教堂为砖木混合结构,主体是大堂,面朝西,大门临西藏中路。四角各有三层楼房,西南角有塔楼一座。大堂两边及前部有回廊,回廊上有楼,供唱诗班用。大堂内顶部及四周门窗皆呈尖拱形,堂柱为长方形,栏杆都是錾假石。</p> <p class="ql-block">大堂有嵌铅条的彩绘玻璃窗,内容为《圣经》中的人物故事,以黄色调为主,天阴时看去似有淡淡的阳光透过,增加了堂内的神秘气氛。门厅较大,上层是个小堂,门厅地坪铺马赛克。外观为美国复兴哥特式,墙面为红砖砌就,墙角有隅石。</p> <p class="ql-block">大堂可容千人,即楼下560人,楼上380人,唱诗班60人。西南屋底层为妇女会堂,二层为女子教堂,三层是音乐室;东南屋一层为儿童科,二楼为女童军会所,三楼是女子宿舍;西北楼一层为牧师办公室,二层为青年科集会所,三层为女校。此堂的建造因经费、换地耽搁了几年,基地也扩大了一些,耗银25万两。</p> <p class="ql-block">1936年,有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信徒来上海游历,捐了一笔钱,用于在教堂塔楼顶部安装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并在底座装了马达,十字架夜间闪闪发光,徐徐转动。在当时的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上,十分引人注目,慕尔堂也成为当时上海最时髦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1937年八•一三抗战初期,此堂最先收容难民。太平洋战争期间,此堂又被日军强占为宪兵司令部,而大堂成了马厩,教堂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9月收回后重新修整开放。1958年9月,黄埔区基督教各教派曾在此举行联合礼拜,并将其改名为沐恩堂,取沐浴于主恩之意,又表示中国基督教会的自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