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再次学习“轴对称和平移”的重点是什么?画图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p> <p class="ql-block"> 教材整体设计了“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第一学段,侧重于整体感受现象,直观认识平移、旋转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侧重于通过画图等方式,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点。本册安排了“轴对称和平移”的再认识,重点是经历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探索画平移图形方法的过程,侧重于通过画图等方式,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和图形平移特征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玉教师教学课堂再现:</p><p class="ql-block">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p><p class="ql-block">1. 展示图片(剪纸、脸谱、花朵、动物图片),学生观察。</p><p class="ql-block">2. 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p><p class="ql-block"> 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建议此次追问: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p><p class="ql-block">对称就是是图形的两部分可以完全重合。</p><p class="ql-block">3.揭示课题。</p><p class="ql-block">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环节一:认识轴对称图形</p><p class="ql-block">1. 呈现8个平面图形说名称,判断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p><p class="ql-block">2. 生说一说,动手操作,进行判断。</p><p class="ql-block">3. 生展示台展示,说想法,判断依据。</p><p class="ql-block">4. 结合折纸,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的含义。</p><p class="ql-block">5. 前后呼应:结合定义再次验证8个平面图形中的对称图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环节二:深化认识,画对称轴</p><p class="ql-block">1. 画长方形对称轴,及强调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2. 学生画出教材中对称图形的对称轴。</p><p class="ql-block">3. 师生交流、订正、评价。</p> <p class="ql-block">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p><p class="ql-block">四、拓展延伸、实际应用。</p><p class="ql-block">呈现学生手工剪纸作品,说说自己是怎样得到的?</p><p class="ql-block">五、总结全课,升华主题。</p><p class="ql-block">我们生活中的好多美丽设计都用到了轴对称,让我们做有心人,去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p> <p class="ql-block">教学“对称轴”建议:</p><p class="ql-block">1. 既然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它们的“轴”在哪里?(折痕)</p><p class="ql-block">2. 生动手再折一折,摸一摸,说说这些折痕有什么特点?(直直的——轴)</p><p class="ql-block">3. 都拿出第一个轴对称图形,折一折再沿着折痕画出“轴”,说说怎样画“轴”?(虚线,直线不是线段)</p><p class="ql-block">4. 生动手画出其它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数数它们分别能画几条对称轴?</p><p class="ql-block">5. 学生汇报演示,课件随机展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完《轴对称再认识(一)》这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几点收获:</p><p class="ql-block">第一、 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明白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做铺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可以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会说些生活中的物体,随机引出今天研究的平面图形,这里可以补充些平面图形如五角星、 L型 、字母‘S’、数学‘5、3’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 问题是学习过程中的驱动力,每一环节设计问题应准确明了。对教学中定义描述,数学用语准确,学生范范而谈“对折后两边能重合”,图形两部分的什么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 动手操作课对学生的收、放的把控,不可太过拘谨,教师多引导学生说,不用重复学生的话语,可以让他生评价纠正。同时教师平时多积累一些教学激励性评价用语,及时肯定赞扬,鼓励他的思考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考味儿会越来越浓!</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