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21年9月25日,星期六。尽管时下已入中秋时节,但白昼依然骄阳似火,晴空万里。我们一行4人驱车踏上了黄祁景高速,向祁门方向奔去。过渭桥、渔亭、祁门,在诸口下高速,右拐入历口,出历口溯溪而上,翻环砂岭,远远可见一座村庄依山傍水,掩映在绿树丛中,那就是环砂村。</p><p class="ql-block"> 环砂村古称环砂富村。称其环砂是因为湘东河穿流萦绕,长年累月冲刷集聚,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砂带而得村名。环砂村程氏于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由祁门善和(六都)迁入。据传唐代卢国公程咬金,北宋理学"二程"是他们的祖先。叫其是富村,是因为该村最早先由傅姓开基,故始称傅村、傅家庄,傅富谐音,乃吉祥之意。</p> <p class="ql-block"> 进入环砂村原来是要在村水口处过湘东河的,传说水口处有"会缘桥",有据可查的是"富村桥",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曾多次重修,有两块不同年代的“桥铭”为证:一块是清乾隆三十三(戊子)年(公元1768年);另一块是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另外人们还从一块残碑上也看出它的年份,碑额上有"富村桥记",左下方落款为明万历二年孟秋月立。现在的进村大桥则是在原桥位置下方约100米处,为近代新建。</p> <p class="ql-block"> 过桥后,我们沿河向下转了一下,大都数房屋是新建的改徽建筑,难寻旧日的踪影,于是向村民打听,得知环砂村程氏宗祠——"叙伦堂"地处村中心,于是取小路在村中穿行,不时见到遗存下来的古宅和街巷,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和沧桑,依稀可见当年的富硕和繁华。</p><p class="ql-block"> 来到叙伦堂,见其坐东朝西,五开间三进,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大天井、正厅、小天井、寝堂,占地上千平方米。宗祠整体建筑宏伟高大,古朴庄严,结构严谨、梁架规整、少施雕饰、舒朗大方,呈现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祠堂内立柱与横梁,悬挂有形相各异的楹联和匾额,“叙伦堂”高悬于正厅上方,程氏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斗金大字矗立二侧,令人肃然起敬。仪门头上悬有"崇祀忠义"竖匾,是清代咸丰皇帝为表彰程氏族人端洁"殉粤寇难"而赐赠的。</p><p class="ql-block"> 祠堂前两进是程家的宗祠,而后面的第三进则是傅家的宗祠。一祠二姓在徽州地区绝无仅有,仅此一处。据说是原来村中傅家乐善好施,睦邻关系友好,但傅家想建祠堂却没有地皮,程家就让傅家在自己的祠堂后加了一进。这样就两祠紧紧相连,两姓共同祭祖。后来傅氏家主傅相升天,后继无人,程家就代为祭祀,祖辈相传。“自古宗祠无二姓,傅、程两姓共一祠”,充分体现了环砂人的淳朴善良、人文和畅的良好民风。</p><p class="ql-block"> 祠堂建于何时,又一说最早是由傅姓所建,但建于何时无从考量。惟有程姓所建之碑,至今仍完好地镶嵌在寝堂北墙上,记载了程姓在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扩建祠堂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来到村子的水口,只见古树参天,一颗巨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这里还留有放生牌碑,有石阶到河边,清澈的河水,有小鱼在欢快的游动,绿树及村舍倒映其中。据说原来水口处有屈原庙,依山面水,整体建筑颇为雄伟。庙宇分为前后两进,前厅高大空旷,平坦古朴,可供信徒集会,或往来行人小憩。后厅是供奉屈原神像的主殿,高于前厅两米,拾级而上,顿时肃穆庄严,神圣虔诚。可现在已难寻踪迹。</p> <p class="ql-block"> 环砂村还被誉为“目连故里”,《目连戏》里的主角及许多场景都能在环砂村以及附近找到出处。《目连戏》为《新编目连劝善戏文》的简称,也叫《目连劝善记》,是由明代祁门清溪剧作家郑之珍(1518-1595)创作。戏文说的是傅家庄员外傅相乐善好施,得道升天,而其妻刘氏则不敬神明杀害生灵,被打入地狱受罚遭罪。其子傅萝卜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遂剃度出家(法号目连)赴西天求取真经,历经千辛万苦获得法力,终于打开地狱之门,经过六道生死关,寻遍十处阎罗殿,最终找到母亲,并劝母改恶从善,从而成功救出了母亲,修得正果。目连戏早在明代就开始在祁门、石台乡间组班演出,有正本目连和平台之分,宣扬的是忠孝礼节,蕴藏着较深的艺术精华。</p><p class="ql-block"> 从环砂村出来,我们顺路来到历口水口,再度饱览水口风光,随后来到祁门县城,一位祁门好友安排我们享受别有特色的午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