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吕琳琳,女,33岁,200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后勤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宜昌解放:铭记历史、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我们也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2周年。那在这里我要考一考大家,作为宜昌人,你们知道我们宜昌城是在哪一天解放的吗?说实话,我在准备这次微党课之前,我也不知道。我找了一些老照片,在这里让我们透过几张老照片来看看我们宜昌解放的那段历史。1949年7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宜昌县城,宣告了宜昌解放。</p><p class="ql-block"> 宜昌解放前夕,盘踞在宜昌、沙市一线的国民党宋希濂部四个军和湖北保安部队约十余万人,为阻止我军南下西进,死死控制着东至洛阳、西至巴东的长江两岸。我军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所属部队共约25万人发起宜沙战役。在解放宜昌的战斗中,共有536位战士把鲜血和生命洒在宜昌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此外,为解放宜昌做贡献的还有这样一批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这就是战斗在隐蔽战线的党的地下工作者。这两张照片就是为我们宜昌解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地下工作者段玉美和谢洪恩。他们搜集情报、发动群众、积极策反,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军的正面进攻,他们就像我们看过的各种谍战片里讲述的那样,有勇有谋、不怕牺牲。比如段玉美解放前负责在宜昌城摸清敌人潜伏人员、宣传动员青年学生不要跟随国民党逃跑,劝说电厂设法保护电器设备,保障解放时宜昌全城供电正常。谢洪恩则是利用曾在国民党宜昌盐局当过职员、教过书、熟悉城内情况的有利条件,在云集路广寒宫茶园门前,以摆香烟摊为掩护,搜集各方面情报。但谢洪恩不幸被敌特逮捕,坚贞不屈,5月10日被国民党宜昌警备司令部杀害于铁路坝,时年43岁。还有一些地下工作者连姓名和一张照片都没留下,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后人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宜昌解放当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庆解放。这里有当时的照片,可以看到老百姓载歌载舞欢迎解放军。解放军的军纪是很严格的,这里有两个例子。一是在宜昌市档案馆特藏库,珍藏着一张1949年7月16日制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宜昌临时卫戍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布告内容主要包涵解放军保护人民利益,保护私人工商业,防止特务奸匪破坏,维持社会治安四个方面,既是安民告示又是震慑残敌的通牒。二是三峡日报曾经采访过一位曾经亲历过宜昌解放的老人柳其贵。79岁的柳其贵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1949年的经历:“那一年我只有9岁,我家住在福绥横路,就是现在五中旁的邮政局宿舍处。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宜昌。国民党驻扎在宜昌的是宋希濂部队,街上到处是国民党士兵,现在的一马路原满意楼所在地建的是碉堡。1949年7月的一天,我们这里的甲长向每家每户征一碗米,煮成稀饭送到伍家岗方向的国民党军队中。我们躲到强华里的姑妈家里,不敢出门,炮声枪声响了三天三夜。国民党军队在磨基山上有一架炮,在江上的战艇上也架了炮。三天后,炮声停了。那天一大早,我们从门缝里往外看,只见解放军一个挨一个睡在屋檐下。我从门缝里伸出头来时,被一名解放军军官模样的人看到了,他亲切地向我招手说:小朋友,出来玩。见解放军和蔼可亲,我和几个小朋友就跑出门,跟在解放军战士后边玩起来了。大家见解放军遵守纪律,到了下午,家家户户打开紧闭的大门,迎接解放军。”这些亲历者的讲述给我们再现了当时的真实场景,说明我们解放军的确是人民的军队,代表者我们老百姓的利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p><p class="ql-block"> 宜昌解放,是人民解放战争在宜昌的伟大胜利,是宜昌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此,宜昌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山水之城翻开新的一页。宜昌从峡江小城发展到今天“国家级”枢纽、世界“电都”,历史的车轮滚滚,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珍惜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美好生活,同心同力,砥砺前行,书写新的壮丽诗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