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艾青步入诗坛前,先后在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和法国巴黎学画,回国后并一度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和参与组织过“春地画会”,<b>他的绘画创作已深深地开阔了和丰富了他的审美艺术审美的疆域。</b></p><p class="ql-block">这也就是为什么《艾青诗选》中拥有画面美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的表现出<b style="color:rgb(255, 138, 0);"><u>“诗中有画”</u></b>的特点,诗作具有明显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p> <p class="ql-block">所以本组以<b style="color:rgb(255, 138, 0);"><u>“诗中有画”</u></b>为切入点,对艾青诗歌的绘画性特色进行探讨</p> <p class="ql-block"><b><u>《当黎明穿上了白衣》</u></b></p><p class="ql-block">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p><p class="ql-block">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p><p class="ql-block">绿的草原,</p><p class="ql-block">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p><p class="ql-block">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p><p class="ql-block">田野是多么新鲜!</p><p class="ql-block">看,</p><p class="ql-block">微黄的灯光,</p><p class="ql-block">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p><p class="ql-block">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赏析:</u></b></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诗歌一开始,作者就精心选取了三个色彩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为读者勾勒了一幅鲜明、和谐的画面。在以上静态描绘的基础上,又以“草原上流。”你要写出了动态的画面,前面几句都是静的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而这一句,作了动的描写:“草原上流着……的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静与动的巧妙刻划,是构成诗人诗中画面的秘诀之一——诗人在许多诗中,都特别注意静与动的结合。而对于草原上流着的烟,诗人是这样写的:“——新鲜的乳液似的烟……”这把黎明时的田野景色进一步描绘出来了。黎明时,空气是新鲜的,四周那么安静,这烟也是新鲜的。</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中,作者想表达的是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一个辉煌者,但在灯光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样美丽的景色。只有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使人看到。</p><p class="ql-block">然而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艾青的诗画面感极强,离不开他的文字功底以及自己的情感表达,这些都会使作者读的时候将自己代入进去,从而在眼前浮现出种种画面</p> <p class="ql-block"><b><u>《初夏》片段节选</u></b></p><p class="ql-block">初夏的晴空</p><p class="ql-block">绮丽而净</p><p class="ql-block">洁晴空下的江水</p><p class="ql-block">明亮而柔滑</p><p class="ql-block">一切都如此协调</p><p class="ql-block">碧蓝的天鱼卵白的云层下</p><p class="ql-block">排列着一行行的松林</p><p class="ql-block">松林的空隙处</p><p class="ql-block">谢露娟反映着阳光的绵亘的远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赏析:</u></b></p><p class="ql-block">这首诗运用了美学中透视美的手法,在本诗中更是运用了“散点透视”的“绘画方法”便于在景物中聚焦并且倾注自己的情感。作者用大手笔进行了色彩的构建“晴空”“江水”“云层”等意象中没有提及色彩却令人脑海中浮现出画面。他将天空中的渐渐云层喻成鱼卵,生动形象的一步一步的构建读者脑中初夏的画面。更为惊艳的是作者用到了远近的镜头切换,先描绘眼前的一行行排列整齐的松林,在描写远在天边但清晰可见轮廓的远山,既让人体会到了初夏时节天地之间极为通透的景色,也通过远近切换,将景物进一步聚焦放大。 </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艾青在写诗的时既是一名诗人也是一位经验老成摄影师或者是画家,在构图、色彩、景深的运用上都让人脑中不仅浮现画面。</p> <p class="ql-block"><b><u>《秋》片段节选</u></b></p><p class="ql-block">雾的季节来了,</p><p class="ql-block">无厌止的雨又徘徊在收割后的田野上...</p><p class="ql-block">那里,翻耕过的田亩的泥黑与遗落的谷粒所长出的新苗的绿色缀成了广大、阴暗、多变化的平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赏析:</u></b></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把雾和雨赋予了人的心理,从而向我们描绘出一个朦胧而阴暗的烟雨天的景象。接着作者又加入了泥土被雨水打湿后的黑森,和新抽芽的谷粒的浅绿色,为这个灰色系的画面加入了不一样的色彩。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这样的画面:与淅淅沥沥的下着,云雾笼罩着田野,后面有广阔的黑土地上有着星星点点的淡绿。所以作者才会向我们说这是一个多变化的动态的平面,</p> <p class="ql-block"><b><u>《跳水》片段节选</u></b></p><p class="ql-block">从十米高台陶醉于下面的湛蓝,</p><p class="ql-block">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画出从容的曲线,</p><p class="ql-block">让青春去激起一片雪白的赞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赏析:</u></b></p><p class="ql-block">”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看到的仿佛不是跳水的运动员和精湛的技术,而是那一片湛蓝之上,美妙、有如白驹过隙的瞬间的、由轻盈的身姿勾勒出的一道曲线,和那片湛蓝中激起的星星点点雪白的水花,这也是一个动态的场景,可作者却抓住了那一个个美丽精彩的瞬间并描绘出来。</p> <p class="ql-block"><b><u>《公路》片段节选</u></b></p><p class="ql-block">绵长的公路,</p><p class="ql-block">沿着山的形体弯曲地、贴伏地向上伸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赏析:</u></b></p><p class="ql-block">环山公路我们每个人都走过,或许有时我们会觉得它很美有很神秘,我们可能会形容他蜿蜒曲折、一圈圈环抱着青山,但作者看到的不只是他的曲折,而是它那似乎没有尽头的绵长。作者将环山公路拟人化,更是用“贴伏在地面上”“伸引”这样的词语来体现他的无尽绵延。</p> <p class="ql-block"><b><u>《黄昏》</u></b></p><p class="ql-block">黄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p><p class="ql-block">林子里的池沼是闪着白光的</p><p class="ql-block">而使我沉溺地承受它的抚慰的风啊一阵阵地带给我以田野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我永远是田野气息的爱好者啊……</p><p class="ql-block">无论我飘泊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当黄昏时走在田野上</p><p class="ql-block">那如此不可排遣地困惑着我的心的是对于故乡路上的畜粪的气息</p><p class="ql-block">和村边的畜棚里的干草的气息的记忆啊……</p><p class="ql-block">1938年7月16日黄昏 武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赏析:</u></b></p><p class="ql-block">在绘画艺术中,意境首先是指画面产生的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这首诗中,诗人用了虚实结合的抒情方式,并且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描写。这首诗刚开始是写实:</p><p class="ql-block">"黄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 林子里的池沼是闪着白光的 而使我沉溺地承受它的抚慰的风啊 一阵阵地带给我以田野的气息 "</p><p class="ql-block">描写的黄昏时林子的颜色,池沼的样子,并通过田野来形容风,用柔和来描绘林,使人感受到画面中的温暖祥和的气息。</p><p class="ql-block">而后,诗人很自然地转向虚写:</p><p class="ql-block">"我永远是田野气息的爱好者啊 无论我飘泊在哪里/当黄昏时走在田野上 那如此不可排遣地困惑着我的心的 是对于故乡路上的畜粪的气息 和村边的畜棚里的干草的气息的记忆啊 "</p><p class="ql-block">以实写虚,通过田野的意象,家乡的气息等实物来抒发自己对于土地的情感,给人一种画面的意境。以生动的意象来传达诗人对于故乡土地的深沉的怀念的感情。</p><p class="ql-block">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以点带面的写法是很明显的。诗人对于土地、特别是对于故乡土地的深沉眷恋,是集中以干草和畜粪之气息困惑着我的心来写出的,只点出对这一形象的"记忆",把诗人的感情就全部带出了。这样写不仅省去许多笔墨,而且凝练集中,形象更鲜明,给人的印象也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b><u>《礁石》</u></b></p><p class="ql-block">一个浪,一个浪</p><p class="ql-block">无休止地扑过来</p><p class="ql-block">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p><p class="ql-block">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p><p class="ql-block">像刀砍过的一样</p><p class="ql-block">但它依然站在那里</p><p class="ql-block">含着微笑,看着海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赏析:</u></b></p><p class="ql-block">从此诗歌的意境看,简短的八句诗,给人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海洋。这两个画面,其实是同一个画面,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画面,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个画面,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而且,两幅图的"主导意图"有所不同,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诗歌语言构筑的画面,和真实的绘画有所不同。在诗歌中,画面是动态的,就像在电影和电视中,视角是移动的,景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而绘画中,作者却只能采取一个固定的视角,其画面虽然也力图用特殊的笔墨语言写出"动态",但是,相比而言,总是静态为主。诗歌这种画面的营造,比绘画更灵活。但是,诗歌中的画面与绘画的另一个不同,就是诗歌的画面是"间接的",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描写图像的,而绘画,则是直接描写图像的。</p> <p class="ql-block">艾青诗歌的绘画性首先表现在<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诗中有画法</b>,他在不少诗中运用了一些绘画原则,用语言在写画,其次表现在<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诗中有画境</b>,他的诗歌画面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营造出了绘画的虚实空间,最后表现在<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诗中有画一</b>,他的一些诗歌画面与中国画有着内在精神上的契合及对于鲜活而深邃的生命感的追求,这也是艾青诗歌绘画特点的哲学归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观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制作组:楚霸王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查找资料:冯莘峪 魏妤桦 王子烁 顾嘉原 楚丁伊 赵紫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制作美篇:赵紫卉</span></p>